《剑桥中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 第4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这些情况,郑成功很可能是以藩王之礼对待鲁王,而不承认他的监国地位。总之,监国鲁王在厦门岛定居下来,于1653年放弃监国地位。①从日本求援
以水师支援监国鲁王的人,就是那些在晚明时期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从事大规模非法贸易的人。郑氏集团不过是这种海盗贸易者中组织得最好的。郑成功在日本出生,他的母亲是日本人。像郑成功这样的人,长期以来就跟受益于中国贸易的日本地方贵族和官员关系密切。尽管明廷在一世纪前就禁止这种贸易,并在16世纪90年代断绝了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但日本人仍然坚持与中国贸易。甚至在17世纪30年代,为了消灭在日本的基督教和缩减并控制进入日本的欧洲贸易船只而实行一项排外政策时,这种情况仍然不变。此外,以建立德川幕府告终的1600至1615年之间的战争,使日本武士得到了勇猛的名声。因此,南明的海上支持者不断去日本招募兵士,取得武器和战争物资,是并不奇怪的。②首先向日本请兵的是郑芝龙,1645年12月,他的代表出现在日本指定的外事港口长崎。两个月后,隆武政权的一个将领来求兵和盔甲。对第一位使者的答复没有记载;对第二位使者的要求则根据明朝和日本都禁止出口武器的条文予以拒绝。隆武朝廷的下一个使者似乎对江户幕府感到兴趣。1646年10月,黄徵明既作为郑芝龙个人的代表又作为朝廷的密使,想要获得一些日本最好的军队。这一次幕府的回答暂时是否定的,因为日本领导人显然正在考虑某种军事行动,需要知道更多的关于中国的情况。但是,在把回答传达给黄徵明之前,福建沦陷和郑芝龙降清的消息传到江户。所有进行军事援助的想法都被放弃了。接下来是1647年春由监国鲁王的追随者担任的正式使命,但这次被日本人用站不住的借口拒绝了。
于是企图绕过幕府,直接求助于有势力的岛津氏族,他们从萨摩岛上的领地与中国进行贸易,关系密切,对明朝抱同情态度。1647年夏,黄斌卿允许他的弟弟陪伴热情的沿海抗清战士冯京第去萨摩岛,也许是希望重提先前未达成的关于获得人员、粮食和武器的协议。据说岛津氏族的确送了大量明初的货币去舟山,但不是军事援助。
尽管接连失败,明朝爱国志士仍然希望通过贸易和文化渊源关系从日本得到某种形式的援助。郑氏尤其坚持谋求以中国药材、丝、白银和其他货物换取日本的武器和给养(特别是制造黑色火药的硝石)。在舟山时,鲁王政权曾企图赠送珍贵的佛物给长崎的一座庙宇以博得好感。虽然这个使者未被接见,但据说后来日本人为解救舟山的饥馑,送去大量谷物。而郑成功,通过恭维和通过透露他的日本血统,可能得到了一些大炮和武器。
虽然我们很少知道日本人对这些请求的具体答复,但看来他们大体上出于三个理由,不愿给明朝的爱国志士以直接军事援助:忙于国内问题;新近实行的排外政策(它除了排斥欧洲人外,也禁止日本人出国);对南明的能力估计不高。渡过公海进入中国的军事冒险,可能严重破坏新的德川政府达到的脆弱均势。此外,这样的行动将增加在滨海地带与好战的欧洲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许多人还记得由于水师弱小,在1592—1598年的朝鲜战争中日本遭受的失败。但是,最明显的是日本文献中触目的对比:一方面是对明朝力量和爱国志士的希望的夸大描述,一方面是通过长崎、朝鲜和琉球感觉到明朝的不团结和爱国志士的虚弱。日本人丝毫也不同情清;也不把满族人征服中国看成必然。但他们确实看到了中国的混乱,可以理解,他们不愿卷进这样一种不确定的局势中。
② 廖汉臣:《郑芝龙考》'338',见《台湾文献》,10,4(1959年12月),第63—72页和11,3(1960年9月),第1—15页。
① 《隆武遗事》,'365',附录(清初;1911年—1912年上海重印;1968年台北影印),第11—12叶。
① 在汉语中,志愿为事业而战称为“义”。在这里,“义”还增加了一层含义,即“义军”的领袖们与晚明政治中的“清流派”有联系。
① 森正夫:《17世纪福建宁化县黄通的抗租叛乱》'396',见《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史学系列,20(1973年),第1—31页;21(1974年),第13—25页;25(1978年),第25—65页。
① 关于隆武皇帝和皇后的最后命运有各种说法。这里的记述根据江日昇:《台湾外记》'74'(约1708—1718年;重印,《台湾文献丛刊》,60,台北,1960年),2,第94页和《清实录·顺治实录》'494',29,第2叶(第341页)。
① 清代和20世纪的许多记述称朱由榔为桂王。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在隆武皇帝死前,他的承袭并未批准。
② 江蕃等撰:《广东通志》'71',阮元等编(1864年;1934年上海影印),18,第1叶;83,第28叶。
西南和东南,1652—1662年
1652至1662年间,对明朝有组织的支持主要局限于帝国的南部边陲。清廷把镇压看作令人讨厌的杂务,但又是财政与政治稳定所必须的。
地处内陆、发展不充分的西南——贵州和云南——与广东、福建和浙江沿海青翠的东南海岛情况十分悬殊。在17世纪50年代,明朝的文职官僚机构在这两个地区都被军事组织所盖过,这些军事组织原来是在明朝控制之外发展起来的。由于新的领导人员来自造反者和海盗,帝国政府就逐渐失去了它一贯的基础。“明”愈来愈表示一种抵抗外国入侵与征服的无畏意志。
张献忠的遗产
从1644年夏天起,西南三省四川、贵州和云南发生了一系列次要的戏剧性事件,影响到永历朝廷最后10年的进程。主要起义领袖之一的张献忠,在崇祯时期没有被李自成消灭或吞并,1643年在湖广中部第一个称王。1644年,他率部入川,建立大西国,定都成都。他从这里控制了四川广大地区中最发达的部分①,继续进行了两年的恐怖统治,使人口和资源锐减。①尽管四川与外界相对来说是隔绝的,但张献忠并不安全。他未能完全消灭明朝的将领,他们幸存下来,并在西部和南部重整旗鼓。在北面,他起初受到他的老对手李自成的威胁,然后是清军的威胁。1646年底,在四川作为一个基地已被消耗殆尽后,张献忠开始向陕西进发,企图与清争夺西安。但当他在四川北部一个地点扎营时,于1647年1月2日被一支清军所杀。
张献忠死后一个月,他的四个部下,其中最重要的是孙可望和李定国,①试图收拾和带领残部去比较安全的贵州。他们攻克重庆,接收了大部分防军。重新壮大了力量,1647年初春,他们继续南行,通过遵义,占领贵阳。一路上很少遇到明朝文武官员的抵抗。但军队没有在贵州停留多久,因为张献忠的继承人共推的领袖孙可望不久就被一种非常情况吸引到云南去了。
有明一代,云南的治理很特殊。像西南其他省份一样,云南采用通常的省、府和州县的民政机构与世袭的土司(非汉族居民的地方政府)和宣威司(通常是在土著居民地区)相结合的治理办法。①与这两种体制相平行的,是沐家的军事体制(和广大的庄园),沐家是明太祖义子沐英的后代,沐英封于云南。实际上是沐氏家族使云南成为明朝的一个省,并使其成为汉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家族的声望一直很高,它的权势是没有争议的,历代黔国公是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权力的勋臣。
但在崇祯朝,有两种情况削弱了沐家的控制。第一,现袭黔国公沐天波让事权落入一个腐败的下属之手,此人的傲慢态度既得罪了沐天波的汉族僚属,也惹恼了当地土司。第二,沐天波的某些僚属以及土司由于在外镇压湖广的汉族起义者和贵州的土著叛乱,逐渐滋长了野心。这些情况终于导致云南东南部土司沙定洲的叛乱,他于1646年1月攻占云南府(今昆明),企图取代沐天波为世袭的都督。沙定洲篡夺沐天波的职务,打败或合并了他的大部分军队,胁迫明朝的民政官员服从。但他不能消灭在云南西北部坚持不走的沐天波。这个僵局由于一个本地的将军邀请孙可望进入云南而被打破,孙可望则由于平定沙定洲叛乱而摆出不可一世的样子。
现在回到张献忠残部的首领的问题。1647年春,造反军借口为沐家复仇和恢复明朝的统治入侵云南。他们突破沙定洲的东部防线,将他赶出云南府,赶回他的老巢。整个夏季,李定国跟沙定洲的支持者作战,并镇压了云南东南部人民对造反者入侵的反抗,同时孙可望倾全力击败并俘虏了沐天波。沐天波怀疑孙可望自称的忠于明朝,但同意合作,条件是停止暴行和平定沙定洲。这一点由李定国在1648年秋完成了。
这时孙李之间出现不和。先前,李定国接受孙可望为领袖,因为孙是张献忠四个继承人中年龄较长的,可是他不喜欢孙可望,因为后者想抬高自己的权位,充当第二个张献忠。在孙可望这方面,则嫉妒李定国的将才和他在兵士中的声望。孙可望向永历朝廷要求秦王的封号,①它将正式肯定他高于他的“兄弟伙”。这意味着他继承张献忠的遗产,并为他将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当皇帝铺平道路。当永历朝廷迟迟不给他封号,使他的计划受挫时,他就非常愤怒。
不过,造反者中间的一次公开分裂暂时被避免了。需要安定云南,重新占据贵州,进攻四川和湖广南部以阻止清军的推进。
1650年9月,孙可望派他的军队回到贵州,从那里向北向东进攻。
尽管在四川的战役相当成功,但孙可望的人不能得到在四川和湖广交界地区的李自成残部的合作。①四川省仍处于无政府状态。①1652年,李定国在湖广南部和广西东部发动了几次战役,他在这些战役中很好地发挥了晚明流寇的长处。这就是依靠行动迅速的大部队的突然袭击,使用地区性的资源,如这一次,使用了战象和土著战士。他们的短处是依赖个别领导人,不愿或不能坚守领土。李定国的战役包括对桂林的一次突然袭击。清军统帅孔有德没有料到造反者的这次突然进攻,他在李军于8月7日蜂涌进这座城市时自尽。结果,清军在广西占领的所有地点尽归明朝版图,只有梧州还留在清军手里。此外,李定国占据衡州(今衡阳)时,他的军队伏击并杀死了北京派来救援的敬谨亲王尼堪。尽管有这些和其他一些快速的成功,李定国不能守住他所占领的城市。1653年初,当代替尼堪的人到达,李定国被迫撤到广东北部。
李定国得胜的报告,使孙可望又喜又忧,他这时已在贵阳设立第二个行政中心,并侵入湖广南部的宝庆地区。这些行动,可以被李定国看成是对他的支援,也可以看成是对他的威胁。事实上,据说孙可望曾几次派人去拆李定国的台。总之,李定国留在两广,可能是因为他不能再忍受孙可望的节制。他避免公开破裂,也许是看在他从前与孙可望的亲密关系上,也许出于对孙可望的军事力量实际上的畏惧。
1653—1654年,李定国两次出征广东西部。第一次,他进攻肇庆,威胁到广州。但他很快从这个试探性的袭击中撤退,去广西作某些休整,路上想重占桂林未成。第二年春,李定国开始一次更加深思熟虑的推进,经过广西南部和广东进入雷州半岛腹地,他在那里逗留了几个月,等到病愈。入秋,他继续推进到新会,这是他计划取广州的关键地点。由于在三角洲地区缺乏船只,李定国两次请求郑成功从福建给他的广东之役以支援,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得到这种帮助。②1655年1月,李定国军队受到清援军的沉重打击,遭到严重损失,被追入广西南部。当李定国的军队在南宁重新聚合时,只剩下几千人。
与此同时,孙可望在湖广西部的战役遇到同样的结果。1652—1653年之间的冬天,他从沅州发动一次两路进攻。但在宝庆附近为清统帅屯齐所败,随即回到贵阳。1655年春,孙可望的一支军队再次深入湖广中部。但这时总督洪承畴已掌管湖广事务,他止住了孙军的进一步侵入。战争行动暂时停止。清廷集中注意力于加强他们对湖广、四川北部和两广的全面控制,此时永历朝廷仅存的支持者——张献忠从前的一些部下却卷入了自相残杀的斗争。
孙可望和李定国控制下的永历朝廷
当孙可望巩固他在云南和贵州的收获时,永历皇帝一行已于1650年12月到达南宁。第二年春,孙可望派人率兵“入卫”,并建议皇帝去云南。这些人随即杀掉反对封孙可望为秦王的大学士严起恒等人。完全慑于恐吓,皇帝正式封孙可望为王,赐国姓和一个新的名字。
与此同时,清军在广西取得进展,1651年10月,永历朝廷被迫逃离南宁,这次走了一条经过广西西南极边的困难路线。第二年3月,孙可望派人护送皇帝一行到贵州西南的安隆,此地是万山丛中一个荒僻的戍所。于是,朝廷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被隔绝在这里达四年之久,而孙可望则以王者的派头开府贵阳,设立六部,任命高官,并按他自己对于经书的解释开科取士,据说还阴谋废黜永历皇帝,建立他自己的“后明”。
李定国取得胜利和他疏远孙可望的消息传到朝廷后,皇帝两次密敕李定国救援。许封李定国为一等亲王,条件是让朝廷脱离孙可望的控制。但孙可望发现了这个密谋。1654年春,他派他的亲信入朝查问,企图找出每一个参与策划与李定国联系的人。永历皇帝禀性难移,不愿承认他自己的责任,而让“安隆十八先生”①被判处死刑。
在这个期间,李定国把全付精神放在湖广和广东战役上,不能照朝廷的要求去做。尽管他对永历皇帝和明朝的中兴事业忠心耿耿,但直到他在两广的战役中完全失败后,才把注意力转向安隆。到这时,李定国的运气虽然不好,他在孙可望的同僚和部下将领中的声望却增加了。部分原因是李定国待人诚恳,部分原因则是他们也厌恶孙可望的帝王派头和他对永历朝廷的无礼。因而,当李定国1655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