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 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莸那刈谌ㄅ汕簿拥匠ぐ参鞅钡奈涔Γ嗽遣文本伲879年黄巢北上时他们夺取了河南各地的权力。
这些武装中没有人愿意在战斗中与黄巢的仍然可怕的军队较量。所有的人都希望黄巢向东撤退,谁也不愿意带头向黄巢发动进攻。王铎致力挖掘一系列工事,目的是阻止黄巢向西方或南方移动,怕他指向四川。①政府军采取防御的姿态使黄巢有可能在京师周围发动数次成功的局部性袭击,但是没有多少值得注意的收获。尚让率军攻打长安以东的华州,但在一场没有料到的夏季暴风雪中丧失了许多人。
黄巢在882年阴历九月遭到一次较大的挫折,当时他派到京师以东两个关键的州的刺史——即同州的朱温和华州的李详——都背叛了。朱温背叛是由于他与王重荣对垒时没有得到支持;当他的要求被拒绝以后,他知道黄巢的力量正在衰落,便决定向王重荣投降。当李详也试图效尤时,黄巢便将他杀死。但是即使在这些挫折之后,包围京师的将帅们仍没有一个人愿意向黄巢军队进攻。在这种僵持局势下,政府终于同意召来李克用率领的沙陀军。②用外军来帮助镇压内部叛乱,这并不是第一次。李克用的父亲在镇压庞勋叛乱时起过重要作用,为此被赐与国姓,并被任命为一个重要的边疆地区的将领。但是他已证明是高度独立的,在以前10年中他大部分时间从事于无休止的边境战斗,其中多半是在对付一个由唐朝支持的部落联盟。③唐朝在太原建立了强大的防御工事,旨在遏制沙陀,阻止他们侵入河东,因为他们能够从该地轻易地袭击京师。但是,如果想要打破京师周围相持的局面,除了引进外族军队之外似无他法。883年正月,王铎被解除统帅职务,战役指挥由将领们联合负责,李克用在他们中间显然是居于支配地位的人物。
883年初李克用带了一支大约35000人的令人生畏的军队来到关中,他的军队是从边境各族中召集来的。李克用移军沙苑,这是同州以南的一个牧马地,在那里他初战便击败了黄巢的兄弟黄揆。黄巢决定在一场最激烈的战斗中向李克用挑战,派出15万人向正在与忠武、易定和河中各军汇合的李克用进攻。883年阴历二月十五日双方军队终于在梁田陂相遇,打了一场大战。黄巢军队完全被击败,被杀或被俘者不计其数。①在屡遭失败之后,黄巢首先确保了通过山岭去蓝田的道路,最后于883年阴历四月退出京师。黄巢从京师的撤退是比较有秩序的;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无纪律的各路官军的迅速推进,他们抢劫和破坏了长安的剩余之物,使那些劫后尚存的宫殿尽变灰烬。
尽管失去京师,屡遭失败,黄巢的军队仍是相当强大的。883年阴历五月派大将孟楷进攻蔡州,这是关中以外参加收复京师之战的少数藩镇中的一个。进攻一开始,节度使秦宗权立即投降;与黄巢合流。下一个目标是陈州,它位于河南中心,是忠武镇的一部分。黄巢对它怀有强烈的仇恨,因为在以前向他进攻的许多战役(从叛乱初期的宋威和张自勉等人的征剿一直到收复京师的战役)中,忠武军都曾起了突出的作用。陈州刺史赵犨知道他的城市很可能是一个目标,便作了准备。陈州在四周建立了防御工事,制作了盔甲和武器,储备了粮食。20英里范围以内的人都迁入城内。大批壮丁被招募入伍,由赵犨的儿子和兄弟指挥。
赵犨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蔡州轻易取胜的孟楷开始向陈州挺进。赵犨得知孟楷力量不足而且没有准备,便发动一次突然袭击,孟楷军队几乎全被杀死或成了俘虏。孟本人也遭俘虏,并被杀死。
孟楷的失败和死亡使黄巢大为震惊,他立时将全军向东调动。他屯驻在陈州东南的溵水,这里是近四年以前政府试图建立联合防御以阻挡他向洛阳前进的地方。883年阴历六月,黄巢和蔡州的秦宗权联合围困陈州。赵犨誓死保卫陈州,并宣布凡建议投降者将处以死刑。他选择精锐部队开出城外,向围城军队发动成功的袭击。黄巢进一步被激怒了,决心让军队长时期围困陈州。于是他建立了指挥部并积草屯粮。
883年的整个秋季和冬季围攻一直在进行,其间只是经常穿插了小的战斗。尽管每一边都作了认真的准备,但供应越来越少。陈州城内有许多居民饿死。与此同时黄巢的兵马蹂躏了河南的12个州,不顾一切地为围城的军队搜索粮食和物资。
当陈州的形势渐渐令人绝望时,赵犨向邻近各州迫切地要求援助。集合起来的援军之所以一致行动,不是出于对唐朝的效忠,而是因为对黄巢的敌视和害怕。忠武(陈州平时归它节制)节度使周岌从东面派来军队,武宁的时溥从西面前来支援,这时任宣武节度使的朱温,也从北面来到。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三个人现在的官位都应归功于黄巢:朱温是作为他手下的一名军官而得以发迹的,周岌和时溥是在879年黄巢北上的混乱时机夺得权力的。但在这时唯一重要的考虑是维持各自的地方据点,而对于这些将帅来说——他们实际上是地方军阀——黄巢的军队是严重的威胁。仅仅因为各自的切身利益才激起他们共同来反对黄巢。
尽管援军对他施加压力,黄巢的军队对于任何反对他的单个将帅来说仍是非常强大的,而他们也没有作出认真的尝试去联合进攻黄巢。朝廷再一次感到有必要请求李克用的援助,于是他便带着一支50000人的军队向东开拔。李克用和各地前来的节度使们同黄巢的军队前后进行了几次大战,其中多数给叛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黄巢终于被迫在884年阴历四月解除了陈州之围,从开始围城到这时几乎有300天。①阴历五月,紧接着他的主要营地被暴涨的洪水淹没以后,黄巢遭到一系列严重的失败。朱温赢得了对叛乱者的几次决定性的胜利,一批黄巢的重要将领向他投降。当黄巢在过去六年中最重要的伙伴尚让带着10000人向武宁的时溥投降时,黄巢知道末日将临。黄巢听到这个消息时暴跳如雷,杀死了他的其他几个副将。他带着将近千人返回山东的老巢,李克用无情地紧追不舍。尽管失去了许多人和全部给养,但黄巢对这个地区很了解,仍能躲避李克用的追击。
李克用在884年阴历五月停止追击黄巢,回到汴州。但时溥派了他自己的几个将领(其中之一是新近投降的尚让)前去消灭黄巢的残军。884年阴历六月,黄巢最后在狼虎谷(在泰山东南约30英里处,离他大约10年前初次起事的地方很近)陷入绝境。据说他不愿让李克用俘获他而得功,宁可自刎而死。他最早的支持者和他自己的家属都被他的“外甥”杀死,而此人又为政府军所杀。叛乱领袖们的首级先送到时溥处,然后又送往在四川的皇帝那里,皇帝下令将这些首级献于太庙。②黄巢叛乱终于结束,但是高度地方军事化的复杂模式由于叛乱已经定型,并将继续许多年代。大规模的盗匪活动也没有因叛乱结束而停止。黄巢的从子之一继续率领一支7000人的队伍袭击湖南全境,大约在901年的某个时候终于为一个地方豪强所消灭。③① 《资治通鉴》,卷252第8166页;《旧唐书》,卷19下第689—690页;《新唐书》,卷9第263页。
① 他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84第4771—4772页;《新唐书》,卷208第5884—5889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3第8225—8226页。
② 他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84第4774—4775页;《新唐书》,卷208第5889—5892页。
① 他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84第4772—4774页;《新唐书》,卷207第5875—5877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8第8419页;《旧唐书》,卷184第4775页;《新唐书》,卷186第5428页。
② 《资治通鉴》,卷252第8167页;萧倣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72第4480—4482页;《新唐书》,卷101第3959—3960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2第8171页。崔彦昭传记见《旧唐书》,卷178第4628—4630页;《新唐书》,卷183第5380—5381页。
② 见王谠:《唐语林》(上海,1957年),卷3第76—77页。引自王寿南:《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第40—41页。
① 卢携传记见《旧唐书》,卷178第4638—4639页;《新唐书》,卷184第5398—5399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2第8168—8169页;《全唐文》,卷792第13—14页。
② 《唐大诏令集》,卷72第400—405页。
① 关于这些事件,见《资治通鉴》,卷251第8144—8145页;卷252第8158和8174页。
① 《全唐文》,卷386第11页。引自栗原益男:《唐末五代的变革》,载《历史教育》,12。5(1964年),第60页。
① 关于黄巢,见《旧唐书》,卷225下第6451页。朱温出身于,见王赓武:《五代时期华北的权力结构》(吉隆坡,1963年),第27页注。关于李罕之,见《新唐书》,卷187第5442—5445页;《旧五代史》,卷15第4—7页;《新五代史》,卷42第454—456页;也见《北梦琐言》,卷15第7页。
② “敌对的精英人物”一词是从埃里克·沃尔夫的《论农民起义》中借用的,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1,第288页。关于唐代地方精英阶级的形成和演变,菊池英夫在《所谓节度使权力的土豪层》中有很好的论述,见《历史教育》,14。5(1966年),第46—58页。
③ 《资治通鉴》,卷251第8129页。
① “农民”一词准确地说是用来称呼在农村耕作以维持生计的大多数农村居民。根据这样广泛被接受的定义,其他乡村居民不是农民,尽管他们是农业社会的组成部分。见西德尼·明茨:《关于农民定义的一点意见》,《农民研究》(英文),1。1(1973年),第91—106页和引用的文献。
② 例如,《旧五代史》,卷133第14页(钱镠);《新五代史》,卷63第783页(王建);《九国志》(《丛书集成》本,上海,1937年),卷3第39页(徐温)。
③ 《旧唐书》,卷182第4712—4713页(毕师铎);钱镠传记见《旧五代史》,卷133第14—20页;《新五代史》,卷67第835—841页。关于王建,见《新五代史》,卷63第783页;《太平广记》,卷224第1723—1724页。关于徐温,见《九国志》,卷3第39页。关于锺传,见《太平广记》,卷192第1441—1442页。
① 《旧五代史》,卷15第4页。
② 《新唐书》,卷225下第6451页。
① 堀敏一也对血缘关系的确实性表示疑义,见《唐末诸叛乱之性质》,载《东洋文化》,7(1951年),第83页。
② 见矢野主税:《关于唐代假子制的发展》,载《西日本史学》,6(1951年),第86—97页;栗原益男:《唐五代假父子结合的性质》,载《史学杂志》,62。6(1953年),第514—543页;《关于唐末五代假父子结合的姓名与年龄》,载《东洋学报》,38。4(1956年),第430—457页。
③ 关于这种见解见《资治通鉴》,卷252第8172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2第8182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2第8154页。
② 《资治通鉴》,卷252第8186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2第8187—8188页;《新唐书》,卷225下第6452页;关于王镣见《旧唐书》,卷164第4285页。
① 《唐大诏令集》,卷120第638—639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2第8193—8194页。
① 《新唐书》,卷225下第6454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3第8215页。
② 关于中国人避难的村落,见罗香林:《唐代黄巢变乱与宁化石壁村》,载《说文月刊》,4(1944年),第265—268页。
① 《旧唐书》,卷200下第5392页。
① 高骈的传记见《旧唐书》,卷182第4703—4712页;《新唐书》,卷244下第6391—6404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3第8219—8225页。
② 关于这个问题的详尽的讨论见周连宽:《唐高骈镇淮事迹考》,《岭南学报》,11。2(1951年),第11—45页。
①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渡口。唐朝一度曾在采石建立镇戍,但在881年撤消了;见《册府元龟》,卷507第4页。
② 《资治通鉴》,卷254第8264—8268页。
③ 较早的任命见《唐大诏令集》,卷120第638页,高骈自己的任命包括李罕之(《旧唐书》,卷187第5442页)、毕师铎和秦彦(《资治通鉴》,卷253第8211页;《旧唐书》,卷182第4715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3第8229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4第8237页;又见在此以前几十年杜牧的文章,文中叙述了政府军质量的下降,载《全唐文》,卷754第12—14页。
① 见堀敏一:《黄巢之乱》,第64页。
② 《新唐书》,卷225下第6458—6459页;《资治通鉴》,卷254第8241页;据《册府元龟》,卷374第14页,大约1/3京师官员接受了黄巢的任命。
① E。H。肖孚:《长安的最后岁月》,载《远东》,10。(1963年),第137—179页(第157页)。
① 关于关中和四川之间的道路见严耕望:《唐代长安南山诸谷道驿程述略》,载《唐史研究丛稿》(香港,1969年),第611—626页。
① 他的传记见《新唐书》,卷224下第6406—6409页。关于他的任命,见《资治通鉴》,卷253第8221页。
② 《资治通鉴》,卷253第8222页。
① 关于阡能叛乱,见《资治通鉴》,卷254第8263页及以后诸页。
① 《资治通鉴》,卷255第8275页。
② 关于韦君靖及其民团组织的重要研究,有栗原益男:《关于唐末土豪在地方上的势力——四川韦君靖的情况》,载《历史学研究》,243(1960年),第1—14页;日野开三郎:《关于唐韦君靖碑应管诸镇节级之考察》,载《和田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史论丛》(东京,1961年),第760—780页。后一篇论文主要研究一篇石刻碑文,其内容是纪念韦君靖在892年建成一座大城堡;那篇碑文的复本可以在刘希海(1793—1853年)的《金石苑》(据1846年印本,台北重印,1966年)第189—193页中找到。
③ 见谷川道雄:《关于安史之乱的性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