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录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习禅录影-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了,到了江西,见了龙潭和尚。龙潭和尚也是马祖会下的大禅师。德山就讲了“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意思是说龙潭和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也不过如此。龙潭和尚一听,哦!这个样子啊!“许子亲到龙潭”。假如你真做到了,潭也不见,龙也不现,达到了空的境界,那才亲到龙潭。恐怕你嘴巴讲,你做不到哦!这又是一棍。后来,德山悟道了。把自己全部的著作,一把火烧了。讲了两句非常有名的话:“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学问再好,逻辑再好,哲学思想再好,佛学再高,才具通天彻地,也只如一根毫毛置于太虚,这一点小玩意算什么?有屁用?所以,认为自己著书立说,太渺小了,一把火烧掉了。后来,他不讲经了,提倡禅宗。人家一问道,先打一棍子再说,所以叫“德山棒”。
           梦 话
禅宗又叫心宗、达摩宗、般若宗。《般若经》是禅宗的要典。《般若经》替三藏十二部的佛法做了十个比喻:梦、幻、泡、影、水月、空花、露、电、芭蕉、阳焰。梦,我们做的梦,你说有没有?真实不真实?在做梦的时候,真实得很呢!醒来以后,才晓得梦是假的。在做梦的时候,梦是有,并不是空幻,就是你们现在打坐所看到的各种黄的蓝的红的影像,当你看到幻的时候,幻是有的。等幻过了,你才晓得是假的。水月,水里的月亮你说没有吗?却有个月亮的样子,但不是真色月亮。空花,在虚空中的花朵,虚空中哪里有花朵。当你生了眼病的时候,前面有点毛毛的花,你说有没有呢?有哇!但实际上没有。露水,不能说没有,可是,一下子就干了。泡,空气进入水里所起的水泡,你不能说没有,可是,一下子又没有了。影子,太阳底下的影子,是有,但是假的。电,不能说没有,但电子根本空。芭蕉,是空心的,把芭蕉一层一层往里面剥,剥完了,里面没有东西。阳焰、海市蜃楼,太阳在沙漠上所引起的楼台风景,假的。但是,当你看到的时候,不能说没有。这十个比喻很美。你看我们心中的色相,六根六尘都是如此,过来过去,如梦,抓不住的;如幻,不实在的。例如你们气机发动了,不是发动,狗屁!那是讲好听的,哄你们的。我一讲,你们也流行起来,这个发动,那个发动,什么发动?马达发动吗?我们的身心境界,都是梦幻泡影,水月空花,如露亦如电。所以,你用不着去妄念,妄念本空。知道妄念起来的时候,妄念就跑了嘛!你还去管它干什么?所以,《圆觉经》告诉你:“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佛经都跟你说明了。什么密宗、净土、禅宗都给你说明了。在任何时间,不起妄想。妄想来了,怎么办呢?来了就来了,来了它会跑,用不着去赶它。“嘿!我把妄想扫掉了。”“糟了!这又是妄想。”所以,不要再加上另一个东西,就自然清净。在清净的时候,你不要想这是不是清净?这是不是空?不要再加这些。佛经把入道和修行的方法都告诉你了。可是,后世人读佛经,当成学问去研究、去注解。
             本 来 如 此
刚才,跟你们讲了《金刚经》和《圆觉经》的要点。现在,再跟你们讲个简单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学佛学得蛮好,不算顶好。他把佛学的要义变成文学,作了一首诗,这是文字禅哦!他自己并不见得到了这个境界。但是,的确作得很好,这是属于文字般若。他说: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无余是无余涅槃。若有个空的境界,已经不空。“言下忘言一时了”,懂了这个道理,马上把这个道理也丢开,当下就了了。“梦中说梦两重虚”,人生本来如梦,还告诉人家人生如梦,这不是在梦里面说梦话吗?“空花岂得兼求果”,妄念就是空花,偏偏要拿妄念去做功夫去求果,这不是惨了吗?“阳焰如何更觅鱼”,心中的妄念,一切境界都如阳焰一样,是空的。看到一塘水,好象是水,哪里是水?这里面哪会有鱼呢?“摄动是禅禅是动”,“把万缘放下,不动心,这叫禅。”好!这又在动了,这还不是从妄想里跑出来的。“不禅不动即如如”,既不求静,也不求动。本来如此,很坦然很自然就在这个境界中,就是如如不动。
             梅 子 熟 了
唐代有一位大梅和尚,言下顿悟。他是怎么悟的?大梅和尚求道求佛法,去见马祖,问:“什么是佛?”马祖说:“心即是佛。”大梅和尚从此就悟了道,走了。才不罗罗唆唆,什么气功、大手印、小手印的。禅宗就是如此,言下顿悟。大梅走了,跑到大梅山去。他这个大梅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马祖听说,就派了一个弟子,到大梅山去勘验这个和尚。那么,这个弟子就去到大梅山,告诉这个和尚说:“你受骗了,师父以前说心即是佛,可是,现在他不是这么说了,变了,他说不是心,也不是佛。”大梅和尚听了,笑一笑:“管他那个老和尚怎么去骗人,我总是心即是佛。”这个弟子回来报告,马祖高兴极了,说:“梅子熟也。”就是说他成功了。
             了 个 什 么
好!再来给你们讲一段。唐代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师,这和尚年纪很轻,不过,他先学天台宗的大止观,看了《维摩经》而大彻大悟。后来见六祖之后,作了一首《证道歌》,全部的佛法都包括在里面。永嘉大师原来是学天台修止观的。自己修止观,自己悟道了。学任何法门都可以悟道。他悟了道没有老师印证。不过,他自己很有自信,晓得自己悟道了。有一天,碰到了一位道友——左…奚各…朗,两人谈了起来。他的朋友说:“老兄啊!你是见道了,不过,须要找个人印证。”他说:“现在天下哪有大善知识,我找谁去印证?”他的朋友叫他去找六祖看看。他就去了。到了广东曹溪,见到六祖。六祖坐在哪里。他绕六祖走了三圈。然后,叉手而立,不讲话。六祖说:“出家人要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是哪儿来的?怎么这么傲慢?”他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绝不象我们,要问怎么打坐?怎么参话头哦!六祖说:“你既然晓得这样,何不去了生死?”他说:“那个体本无生死,还了个什么?”六祖说:“如是,如是。”好!好!好!已经对了。六祖给他印证了。当时小和尚们一个个都愣了,怎么回事?永嘉这才向六祖礼拜,然后准备要走。六祖就说:“你从浙江那么远走到广州来,我说了一句话,说你对了,你就走了?路那么远,住一晚,再说。”永嘉大师就在那里住了一晚,然后回来,这就是有名的“一宿觉”。
回来以后,作了一首有名的《证道歌》,把整个的佛法三藏十二部,变成文学化的东西。
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好了,先讲这几句。悟了道的人,那真是闲道人,心中无事。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用心去除妄想,这不是妄想吗?想求一个真如境界,这不是妄想吗?妄想本空,用不着你去除。所以说“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我们念头妄想都是无明,那个能起无明的是什么?就是佛性。这个幻化空身就是法身。不要另外找。“法身觉了无一物”,什么是法身?本来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就是自性法身。你要是有个空空洞洞,那已经是有了。“本源自性天真佛”,这个就是佛,心即是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你懂了这个以后,身心的色受想行识,如空中浮云,就不怕妄念来了,不怕五阴了。贪嗔痴这三毒,不要去跟随它,它本来是没有东西的,所以说“三毒水泡虚出没”。
这一篇文字真好,比《金刚经》、《般若经》什么经典都好。所以说禅宗把真正的佛法心要,变成中国文化的佛法。我这么一讲,等于说了半部经。现在先休息一下。
现在一般人学禅讲参公案。什么叫“公案”?就是讲古人悟道的因缘和经过。怎么参公案呢?例如,刚才所讲的,大梅和尚听到了“心即是佛”,他就悟道了。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大梅一听就悟道了呢?我们听了半天,把你打死了,都悟不了。
我们已经讲了少数几个公案。从达摩开始,到宋代之间,禅宗有一千七百多个重要公案。禅宗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大,隋唐以后,中国的政治、文学、艺术都受到了禅的影响。宋明理学有所谓学案,就是根据禅宗的公案而来的,语录也是如此。
唐代的韩愈,人家都说他反对佛法。其实,不要冤枉他。韩愈那篇反对佛的文章,是针对当时的皇帝迎接舍利子而写的。为了一颗舍利子,花了全国那么多的经费。把那些钱用来做社会事业多好呢!老实讲,如果我生在那个时候,可能也会写。可惜,韩愈题目找错了。实际上,韩愈并不是反对佛,只是反对宗教的过分形式化。他的主题没有写清楚。结果,搞的一塌糊涂,千古背了一个罪名。其实,韩愈后来还学禅呢!他和几个和尚禅师都是好朋友。在他的文章全集里都可以找到证据。
         山顶独立海底漫游
再说宋朝的理学家,也讲本性,明心见性。原则是根据韩愈的大弟子李翱作的《复性书》。后世的理学家讲来讲去,不出这一篇的范围。那么李翱的《复性书》怎么作的?他是学禅的。他懂了以后,拿佛法的道理,弘扬了儒家。那么,他又怎么学禅的呢?
马祖有个大弟子叫药山禅师,在江西。讲到禅,离不开江西、湖南。那时候学道的人,不是跑江西,就是跑湖南,和尚们都在江西、湖南之间走,叫做跑江湖。结果,到了后世,这个名称变成社会上的术语。这位药山禅师不准徒弟们看佛经。有一天,这位老和尚自己拿了一本佛经在看。徒弟过来一看,说:“师父啊!你在看经啊!平常你叫我们不要看经,你自己又在看经。”药山禅师说:“你们看经呀,牛皮都看穿了,我看经遮遮眼而已。”这是真话,你看你们看书,连七号的小字都拼命看,用心用功啊!不但牛皮看穿了。眼睛都看近视了。那么用神!药山禅师是怕他们用后天的妄心思想去看,看了也没用。他说遮遮眼,是功夫境界唷!两只眼睛对着书本,见而不见。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字不是字。神光回转来,还在定中。着话不是随便说的。
那时候,李翱的官位是刺史,等于现在的省主席。李翱听说药山禅师道行高的很,了不起。请了好几次,药山就是不肯去,李翱没办法,只好亲自去庙里。进了庙子,老和尚在看书,他就站后面。站了半天,老和尚故意头都不回。小和尚着急了,说:“师父啊!刺史在这里。”“哦!”就是这么一声,头都不回。李翱个性急,胸襟狭小,气量不大。这下他气了,马上拂袖便去,边走边讲:“见面不如闻名。”这话很不客气,等于我们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不过如此。”老和尚这时后便讲话了,他说:“刺史啊!何必贵耳而贱目?”你为什么相信你的耳朵,而不相信你的眼睛呢?这就是禅宗的教育法,非要逗得你发脾气,这也就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是,也要李翱这种人。假如,我们现在的人呢?管你的!混蛋就混蛋。人家可不是这样。老和尚点他一句,他就懂了。“何必贵耳而贱目?”李翱一听,有道理。“师父!对不起。”然后就请问:“什么是道?”老和尚仍然坐着,上面一指,下面一指。把李翱楞住了,他说:“师父啊!请你明白告诉我。”那么,药山禅师只好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就跪下来了,他悟了。至于悟到什么程度?等于我们之中,好几个有点感受,有哭了的。你们不要听到哭,就以为是悟了道。道还有半道,还有各种道的唷!“云在青天水在瓶”,他是懂了,不过,没有透彻。
李翱悟了以后,就皈依药山禅师。同时写了一首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学禅是那么轻松!那么自在!可是说难,比死还难。怎么叫作“云在青天水在瓶”?你们说说看,我说“云在青天茶在瓶”(老师面前有一杯茶),对不对?是不是一样?什么叫“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是清风明月,光风霁月,心中坦荡荡,也就是永嘉禅师的“本源自性天真佛”,就是本地风光。
李翱悟了道,等于你们在打七中间,一香板下来,是有这个境界。他是懂了,他问师父后面还有什么事?怎么说后面还有什么事?意思就是说,我懂了这个,以后怎么修行?悟了道,还要修道。懂了,还要修呀,药山禅师告诉他那句话:“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万缘放下,高高山顶立。了不起。可是,还要入世救众生,入世行菩萨道。那苦得很,非要落下去不可。你看!地藏王菩萨自己到地狱去,这才是真正的菩萨道。若光会清高,不能入世,行什么菩萨道?光晓得入世深深海底行,爬不上来,是地狱道!要能入世又能出世,“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李翱了不起,还不满足。再问还有没有?还有一句“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就是说还有男女情欲存在,始终了不了。另外,闺阁可解释为私心,不能做到大慈大悲,不能为公,还有一点私心,免谈了,不能成道。但是,禅宗绝不用什么佛经道理,只是用几句文学境界的话表达出来,而且把佛经的道理都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