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宝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其实,寒食节的风俗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周礼》一书中已有暮春禁火的记录。
寒食节介子推的传说故事,端午节屈原投江的传说是一样的,表现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民族心态。
插柳的风俗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清明扫墓
清明扫墓,由来已久,大盛行于唐代。《梦梁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据《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为五礼,永为常式。”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一方面给坟墓添土除草;同时供上祭品,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有一首唐诗描写当时的情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
为什么一张纸折不上9次?
这个提问涉及到定义(概念),基于什么是“一张纸”,什么是“折”等不同的定义会有不同的回答。
如果那“一张纸”是指通常见的A4左右大小的普通书写纸,而“折”是指类似通常手工操作的对折,折九次时后纸的总厚度是单张的512倍,也就是这时的厚度远大于宽度(宽度已经变成原来的512分之1),那由于这“纸”的材料力学的弯曲和弹性等的特性,在不破坏(撕裂)的条件下是无法做到的。
但如果那“一张纸”非常大,而且其弯曲特性也非常好,那这“纸”折九次是完全做得到的。
不过我想提问者应该是问通常见的A4左右大小的普通书写纸,而“折”是指类似通常手工操作的对折。如果这提问加上“常用的”(纸)等这类限定,那就不会有涉及到定义(概念)的麻烦了。
=======================================================
为什么银器可以 试毒?
古人所指的毒,主要是指剧毒的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古代的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砒霜里都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其所含的硫与银接触,就可起化学反应,使银针的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到了现代,生产砒霜的技术比古代要进步得多,提炼很纯净,不再参有硫和硫化物。银金属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通常的条件下不会与砒霜起反应。
可见,古人用银器验毒是受到历史与科学限制的缘故。有的物品并不含毒,但却含许多硫,比如鸡蛋黄,银针插进去也会变黑。相反,有些是很毒的物品,但却不含硫,比如毒蕈、亚硝酸盐、农药、毒鼠药、氰化物等,银针与它们接触,也不会出现黑色反应。因此,银针不能鉴别毒物,更不能用来作为验毒的工具。
银虽不能验毒,然而却能消毒。每升水中只要含有5000万分之一毫克的银离子,便可使水中大部分细菌致死。其原理是,银在水中可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能吸附水中细菌,并逐步进入细菌体内,使它的催化剂—脢系统封闭、失活,使细菌失去代谢能力而死亡。所以,用银作碗、筷使用于日常生活中仍是大有好处的。
=======================================================
为什么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老师为人师表学生多?
“桃李满天下”是形容老师教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学生的代称。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子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栖 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黎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
=======================================================
为什么用普通的剪刀可以在水中剪碎玻璃?
人类使用玻璃约有九千年历史。大家知道,玻璃很容易破碎。质地易碎,是玻璃的大缺点,但是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有人去研究玻璃碎裂的机制。例如有人开始报道施水后再施力会使玻璃容易破裂,但是并没有解释其中道理。等到1979年,才有文献开始尝试解读这现象的分子构造原因。
科学家发现,一块固体材料如果开始裂缝愈少,也愈难使得裂缝扩大。例如高纯度的玻璃纤维,因表面裂缝少,其强度高达常见窗玻璃板的百倍或千倍。一块完美有裂缝瑕疵的玻璃,在真空情况中,可以支持极大的压力,强过一般合金的十倍。但是常见的玻璃制品通常已有一些肉眼看不出的微小裂缝和缺陷,因此稍受力即会扩大,使已有裂缝断裂。窗玻璃在处理过程中造成许多表面缺陷,这就大大减弱了它的强度。
玻璃可视为由一些四面体基本单位串连而成的网状构造。这网状构造可以藉外力扯破,而外界的水可加速这网状构造的破裂:玻璃放在水中,水分子可以吸附在玻璃裂缝的尖端,进行分解反应,因而加速玻璃裂缝的扩大。
科学家认为外力做功等于段裂面所增加的表面能量,此一简单概念可成功估计出使固体断裂所需的外力。这也就显示表面化学对物性非常重要。像水可降低玻璃的表面能量,也就降低断裂玻璃所需的功,在有水的环境下,玻璃表面可以和水结合,不再孤单,也就缩小了它和内部玻璃的能量差距。实验结果显示,有水时玻璃断裂所需能量会大大降低。这就是在空气中剪玻璃极易破碎,而在水中剪玻璃却容易得多了的道理。
玻璃工人在切割玻璃时总结出的经验就是,涂抹口水在切割刀刻划过的玻璃面上,再折断更容易。因为水可以降低所需的外力,也使裂口容易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玻璃不能剪,而且在水中剪玻璃,效果不如在空气中切割。所以在水中剪玻璃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
为什么用汤泡饭吃对胃不好?
一方面、用汤泡饭就减少了咀嚼的次数;而在咀嚼的过程中会分泌一定的酶(也就是一部分消化液)去消化食物;用汤泡饭就会减少这种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直接由胃来消化;这样增加胃的负担;不容易让事物完全消化。
另一方面、汤泡饭会增大事物的量,如果仅仅只是饭,经咀嚼后可能会减少至原来的一半分量,而加入了汤后就还是原来那么多,无形中增加了分量,会增大对胃壁的挤压,所以,一般都不提倡用汤泡饭吃的。
=======================================================
为什么有“春困”一说?为何春天爱犯困?
春暖花开,百鸟争鸣,处处一派生机。可很多人在春天常常会有一种懒洋洋的感觉,尤其午后更会精神不振,昏昏欲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
人为什么会发生春困?原来,人们在冬天为了能够抵御严寒,身体表面的末梢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以减少散热,这样使得内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相对充足,因而人的精神饱满。到春季气温回升,但末梢血管一时还未调节适应过来,因而会出现春困现象。同时,到了春季人体代谢增强,耗氧增多,脑组织供氧相对减少,也会使人困倦。
=======================================================
为什么有的人被称为天才;有的被称为鬼
天才就是那些解决问题时,按照常理来解决,但是能够比所有人解决的都好的人。
鬼才就是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找到非常理的解决途径的人。
这两种人给人的感觉不同:
天才给人的感觉是,有着深厚而强大的实力,普通人在怎么努力都难以超越,就象另一个世界的人一样。通常人们在和他们较量时会因为不同级数而感到极大的压力。
鬼才则不同,他们的天生实力和常人无异,但是他们喜欢开动脑筋,也就是常说的拥有小聪明的普通人。和他们竞争的人会觉得,他们没什么,只不过是靠着小聪明而获胜的。和他们竞争不太会使人感到压力巨大。
而这两种人在世界上的比例却很令人感到奇特。
如果以成就评分的话,这两种人大概可以这么评分。
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