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 派国家:美国为什么独一无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右 派国家:美国为什么独一无二-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那天夜里并没有更多的事情值得克林顿高兴。戈尔在2000年选举中的败北是美国自由派的可怕遭遇之一。之所以这样说,并不仅仅因为这次美国历史上最接近的选举结果是由佛罗里达州的重新计票决定的——许多自由派依然强烈认为计票受到了操纵;也不是因为戈尔尽管得到了更多的选民票,却因选举人团票不够而遭淘汰;而是因为即使考虑了上述种种情况,戈尔本应轻而易举获胜。

克林顿的反复无常当然使得戈尔地位脆弱。但是,正如克林顿在2000年民主党大会的告别演说中夸耀的那样,在他的总统任期内,美国增加了2200万个工作岗位,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期。'65'戈尔是保卫克林顿政治遗产的不二人选。作为民主党领导委员会的早期支持者,他曾出力使克林顿改变了在预算赤字和福利问题上的想法,并在一场有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辩论中赢了罗思·佩罗。他的环境事业使他在汽车生产州失分,但却赢得了左派的信任。然而,戈尔却在克林顿总统任期的最后两年里把手上最好的牌给扔了。在环境问题上,他滑向右派,从而给拉尔夫·纳德(Ralph Nader)以环保候选人的身份参选总统留下了空间。在其他几乎所有事情上,他却滑向了左派,以反抗强者的人民斗士身份参加竞选。这种民粹主义从来就不适合“艾伯特王子”(Prince Albert)。作为参议员的儿子,戈尔成长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华盛顿一个漂亮的宾馆中度过的,周围是年长的政客和低声下气的侍者。他曾在参议院的池子里玩玩具潜艇,坐在掌控国会的副总统尼克松的膝头。戈尔似乎总是在向公众展示另外一个阿尔·戈尔——在代表工人家庭与大企业斗争的“民粹派戈尔”身边,还有腰间别着黑莓手机的“互联网戈尔”,垂涎吃掉对手的“阿尔法戈尔”,或者许诺“好戏还在后头”的“繁荣的戈尔”。

然而,就算在他的民粹主义躯壳里,戈尔也不希望退回到林登·B.约翰逊的大政府自由主义。在选举前的两周,他宣布:“我从未希望见到另一个大政府时代。说到两个候选人,我是坚信有限政府的人,并且远在民主党内大谈这一话题之前,我就已经坚信不疑了。我不相信哪个政府能够包治百病。我不相信哪个政府救济项目能够取代父母的责任、家庭的勤勉或产业创新。”

如果戈尔一开始就坚持这个信条,他还会是一个克林顿式的艾森豪威尔共和党主义者。但他没有这样做。相反,右派州勉强够数的选民把赌注压在了小布什的身上。小布什不是一个完美的候选人,尽管花钱无数,并且得到保守主义运动的祝福,但他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中惨败于亚利桑那州参议员约翰·麦凯恩手下,几乎失去(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然而,他的言辞不清以及他那副惊恐的傻笑样,却有助于掩盖他是一个熟练的政治家的真相。在竞选中,小布什自始至终坚持他关注的5个主题——税收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导弹防御问题和联邦医疗保险计划问题。戈尔虽然懂得很多事情,但小布什看起来似乎对自己的那一套驾轻就熟。

在悬挂式(hanging chads)(14)选票和争吵不休的律师中,小布什当然显得像一位“意料之外的总统”——至少《经济学人》杂志这样称呼他。但是他充满活力的保守主义哲学却一点不令人意外。这比美国人最近见过的意识形态具有多得多的宽容。这是一名具有里根式随和天性的候选人,他避开堕胎的话题,兜售自己“充满同情心的保守主义”思想,在(共和党)费城大会上,他使基督教右派那些满脸不高兴的白人老年人退居次要地位。相反,共和党人呈现出来的是文化多样性的斑斓色彩。帕特·布坎南把这次大会怒斥为“我们的世界大会”。但是,佩罗派的独立选民又感到可以放心投共和党的票了。

比尔·克林顿得到的最后欢呼,是他向洛杉矶的民主党大会发表的演讲。演讲开始时,会议大厦的圆形剧场里的照相机围绕着他咔咔作响,好像他是一个摇滚明星。演讲结尾部分,克林顿赞美这个国家,赞美它馈赠给这个“年轻寡妇在南方小镇狂风暴雨之夜生下的白人穷孩子”太多太多。在我们身后坐着一个黑人老妇,她低语道:“亲爱的主啊,我会想念那个人的。”从各个方面来看,她是对的。美国自由派有过自己的机会。克林顿、冷战的结束、互联网经济,美国自由派把最好的牌都打出来了——但得到的只是一种“浅色的保守主义”。现在,美国将有一位保守派总统了,他会怎样做呢?

'1'Joe Klein,The Natural(New York:Broadway,2003),p.14.

'2'乔治·H.W.布什强有力的辩护,参见Jonathan Rauch,“Father Superior,”New Republic,May 22,2000。

'3'转引自Dan Balz and Ronald Brownstein,Storming the Gates:Protest Politics and the Republican Revival(Boston:Little,Brown,1996),p.131。

'4'2003年8月27日,与格罗弗·诺奎斯特(Grover Nuist)的访谈。

'5'Balz and Brownstein,Storming the Gates,p.71.

'6'John Podhoretz,Hell of a Ride:Backstage at the White House Follies,1989—1993(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3),p.153.

'7'Ibid.,p.157.

'8'Linda Feldmann,“Economy Struggles,But War May Still Buoy Bush,”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April 16,2003.

'9'Podhoretz,Hell of a Ride,p.30.

'10'Ibid.,p.89.

'11'Ibid,p.94.

'12'Ibid.

'13'E.J.Dionne,They Only Look Dead:Why Progressives Will Dominate the Next Political Era(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8),p.144.

'14'Balz and Brownstein,Storming the Gates,p.144.

'15'Ibid.,p.134.

'16'Larry J.Sabato,Feeding Frenzy:How Attack Journalism Has Transformed American Politics(New York:Free Press,1991),p.20.

'17'Sidney Blumenthal,The Clinton Wars(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3),p.88.

'18'Balz and Brownstein,Storming the Gates,p.136.

'19'Eric Schneider,Ed.,Conservatism in America Since 1930(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3),p.396.

'20'Ibid.

'21'Balz and Brownstein,Storming the Gates,p.68.

'22'Klein,The Natural,p.35.

'23'1991年5月6日,比尔·克林顿在克利夫兰民主党领袖委员会上的主旨演说。

'24'“Like Father,Like Son,”Economist,April 19,2003.

'25'Blumenthal,The Clinton Wars,p.36.

'26'Balz and Brownstein,Storming the Gates,p.147.

'27'Blumenthal,The Clinton Wars,p.44.

'28'Balz and Brownstein,Storming the Gates,p.79.

'29'Ibid.,p.89.

'30'Adam Clymer,“The‘teacher of the Rules of Civilization’Gets a Scolding,”New York Times,January 26,1997.

'31'Blumenthal,The Clinton Wars,p.86.

'32'Ibid.,p.67ff.

'33'Gee Stephanopoulos,All Too Human(Boston:Little,Brown,1999),p.228.

'34'Klein,The Natural,p.80.

'35'Dionne,They Only Look Dead,pp.82~83,118~150.

'36'Balz and Brownstein,Storming the Gates,p.199.

'37'Ibid.,p.56.

'38'Ibid.,p.318.

'39'David Plotz,“Ralph Reed's Creed,”slate。,May 4,1997.

'40'转引自Balz and Brownstein,Storming the Gates,p.320。

'41'Plotz,“Ralph Reed's Creed”.

'42'Balz and Brownstein,Storming the Gates,p.311.

'43'Blumenthal,The Clinton Wars,p.120.

'44'Hillary Rodham Clinton,Living History(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03),p.230.

'45'本段落所有的数据均来自Balz and Brownstein,Storming the Gates,p.257。

'46'参见Gee Kelling,Catherine Coles,and James Q.Wilson,eds.,Fixing Broken Windows:Restoring Order and Reducing Crime in Our munities(New York:Free Press,1998)。

'47'Charles Murray,“The ing White Underclass,”Wall Street Journal,October 29,1993.

'48'Balz and Brownstein,Storming the Gates,p.114.

'49'更长版本是以书的形式出版的、由艾德·吉莱斯皮(Ed Gillespie)和鲍勃·谢拉斯(Bob Schellhas)编辑,书名为《与美国签约:众议员纽特·金里奇、众议员迪克·阿米和众议员共和党人改变美国的大胆计划》(Contract with America:The Bold Plan by Rep.Newt Gingrich,Rep.Dick Armey and the House Republicans to Change the Nation,Times Books,1994)。

'50'David Maraniss and Michael Weisskopf,Tell Newt to Shut Up(New York:Touchstone,1996).

'51'Klein,The Natural,p.145.

'52'Dick Morris,Behind the Oval Office:Winning the Presidency in the Niies(New York: Random House,1997),pp.81~88.

'53'Klein,The Natural,p.149.

'54'Michael Barone,Ed.,Almanac of American Politics,1998(Washington,D.C.:National Journal,1997),p.25.

'55'Morris,Behind the Oval Office,pp.300~305.

'56'Barone,Ed,Almanac of American Politics,1998,p.39.

'57'转引自Godfrey Hodgson,The World Turned Right Side Up(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96),p.283。

'58'Stephanopoulos,All Too Human,p.411.

'59'Dionne,They Only Look Dead,p.32.

'60'Bill Clinton,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January 27,1998.

'61'Balz and Brownstein,Storming the Gates,p.321.

'62'Ibid.,p.305.

'63'Lou Cannon,Governor Reagan:His Rise to Power(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3),p.213.

'64'“Not Extinct,”Economist,July 13,1991.

'65'2000年8月14日比尔·克林顿在洛杉矶民主党全国大会上的评论。

(1)这是东宝映画株式会社1998年出品的一部喜剧电影,影片描写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黑人青年亨利·伯顿是如何辅佐个性平庸懦弱的州长斯坦顿竞选美国总统的。见到了斯坦顿的妻子苏珊后,在这个美丽、和蔼且具有无穷魅力的女人面前,亨利决定加入斯坦顿的总统竞选阵营。亨利随即在州长的家乡马莫斯瀑布镇设立竞选总部,创建新的竞选班子,其中包括诡计多端的军师理查德·杰蒙斯,公开的同性恋者、充当打手角色的莉比·堆尔顿和年轻漂亮的新闻顾问黛茜·格林。从此,斯坦顿夫妇与这批年轻有为的顾问开始了漫长的、充满丑闻的竞选之旅。——译者注

(2)指从前工业繁盛,今已衰落的一些地区。——编者注

(3)索佳本名莉萨·威廉森(Lisa Williamson),是强硬的黑人民权运动女将,也是著名的作家、政治评论家与说唱歌手。克林顿批评她将仇恨直指白人从而挑起种族主义。——译者注

(4)好莱坞动作明星,主演的电影包括《潜龙轰天》(Under Siege)、《暴走潜龙》(Under Siege 2)、《绝命出路》(Exit Wounds)、《烈火战将》(Fire Down Below)和《热血高手》(Above the Law)等。——译者注

(5)橄榄球中的术语,意指传球不到位而可能使己方球员接球时受到伤害。——译者注

(6)“科伦拜恩校园枪击案”1999年4月20日发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李特顿市杰斐逊县的科伦拜恩中学,两个高年级学生迪伦·克莱伯德(Dylan Klebold)和埃里克·哈里斯(Eric Harris)在午间向同学疯狂开枪扫射,导致15人死亡,包括12名学生、1名教师以及2名凶手,23人受伤。——译者注

(7)“韦科之围事件”1993年4月发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韦科,在这次持续51天的围困中,有至少70名“大卫教派”成员死亡。教派头目大卫·柯瑞施(David Koresh)也在这次事件中被击毙,他曾告诉其追随者说自己是耶稣基督。——译者注

(8)1992年发行的美国喜剧影片,由佩内洛普·斯菲里斯(Penelope Spheeris)执导。——译者注

(9)“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衍。——译者注

(10)马克·里奇是美国司法部通缉了17年的十大通缉犯之一,却一直在瑞士过着奢侈的生活,心安理得地运作他的商业帝国。他置身于公众视线之外,许多人甚至忘记了他当年为什么要潜逃海外。2001年1月,克林顿卸任前签署的最后一份文件是对140人的特赦令,其中就包括马克·里奇。——译者注

(11)金州(the Golden State),加利福尼亚州的别名。——译者注

(12)此处“穴居人”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他们所持有的观点简直就是原始“穴居人”的观点。——译者注

(13)她的父亲埃德蒙·G.布朗和兄长杰里·布朗,分别在20世纪60和70年代担任过加利福尼亚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