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项羽遇到刘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当项羽遇到刘邦-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项羽攻打齐王田荣,遇到阻力,要求黥布出兵增援,黥布“称病不往”,仅仅“遣将将数千人行”,也就是意思一下。刘邦进攻彭城,黥布“又称病不佐楚”,事关楚国生死存亡,黥布仍旧按兵不动,表现得十分冷漠,也无怪乎项羽“由此怨布”,对黥布的行为很是生气。

项羽只看到了黥布不积极的表象,绝然不会想到深层次的原因。作为领导,项羽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力求做到公平、公正,这是责任所在。他封黥布为九江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公心,因为黥布是亲信,所以反而低调处理;二是将黥布放在九江,挨着自己的封地,也体现了一种信任。项羽根本没考虑九江这地方好不好,实惠不实惠,黥布满意不满意。

人和人之间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你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对他好,他却还觉得你对他不公平。黥布和项羽之间即是如此。黥布早就对项羽不满意了,而项羽还觉得对黥布不错,怪他不执行命令。项羽对黥布信任有加,其实黥布已然起了异心。义帝被杀,这事做得应该很机密,结果连新城的三老董公都知道了,还将这事告诉给了刘邦,让刘邦找到了新的讨伐项羽的理由。董公听说义帝被杀的事件可以理解,但还知道项羽指使的细节,这就很蹊跷了,有人故意泄密也未可知。二人思想产生如此大的偏差,出现矛盾是迟早的事。

有了这个裂痕,就给了刘邦以可乘之机。刘邦兵败彭城,一路惊魂,逃到下邑后,方才静下心来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刘邦这次进攻彭城异常顺利,完全没想到结局会如此之惨,否则他便不会在彭城载歌载舞、喝酒吃肉地庆祝了。本来势在必得的事,结果弄了个鸡飞蛋打,刘邦很窝火,很不甘心,很想报这一箭之仇。这时张良向刘邦提到了黥布。

刘邦问张良:“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我想把函谷关以东的地方拿出来作为封赏,你看给谁合适,能让他和我一起联手,灭了项羽呢?刘邦这下面子失大了,诸侯联军五十六万,结果却被项羽的三万人马给冲了个稀巴烂,于是决心痛下血本。不过他这个血本本就是镜子里的事,你不拿出来,也得让项羽夺回去,不能说刘邦有多大方。后来楚汉战争进入尾声时,刘邦让韩信、彭越对项羽实施最后的合围,二人不听,最后不得不拿出封地作为奖赏。可见不到万不得已,刘邦也是个铁公鸡。这次是实在没办法了。

张良给他提了三个人:黥布、彭越、韩信。并说“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明确指出,黥布是一员悍将,而且现在和项羽之间有矛盾,是个好机会,可以利用一下。于是刘邦开会,问众人:“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於(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淮南指的就是封在淮南一地的九江王黥布。说谁能去趟淮南把黥布给我争取过来,让他反项羽,把项羽继续困在齐地几个月,我获取天下就万无一失了。

刘邦的侍从随何于是自告奋勇,带着二十几个人前往淮南说服黥布。随何说服黥布,也不是很顺利。黥布虽然对项羽有意见,毕竟还是受过项羽恩惠的,有矛盾也属于内部的矛盾。而投靠刘邦,就是性质问题了,还牵扯到人性和道德,很不好决断。而且当时刘邦刚刚败北,形势处于不利的地位,单从利益上讲,一切也都是未知数。刘邦手下不乏伶牙俐齿的说客,而且屡立奇功,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的人才。比如审食其,后来居然靠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国归顺,其能量可见一斑(当然这事后来让韩信给搅黄了,审食其为此还赔上了一条老命,不过这纯属意外,不是人家没本事)。这随何也不是吃素的,通过一番斗智斗勇,最终让黥布反戈。

随何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攻心,让黥布召见。随何到了淮南,黥布三天没召见他(可见黥布对这事确实犹豫),但也没有过分冷落,派太宰每天好吃好喝招呼他们。见不到黥布,你有什么本事也使不出来。于是随何便采取攻心战,对太宰说:大王三天不见我,肯定觉得我们现在处于下风,不过听听意见也无妨,我说得对,你们就听,觉得不对,可以把我们拉出去斩了,这样对楚国那边也有个交代,何乐而不为呢?既然一点坏处没有,又给黥布留了一个悬念,于是黥布便召见了他。

二是锁喉,抓住黥布的要害。黥布听命于项羽,却两次失职,先是项羽攻打齐地,向黥布征兵,黥布“称病不往”;随后刘邦攻入彭城,黥布“垂拱而观其孰胜”,未派一兵一卒,作壁上观。随何把这两件事一摆,便点到了黥布的死穴。项羽眼里是揉不进沙子的,对这种行为绝不能容忍。言外之意,项羽绝饶不了他,还不如趁早想出路。

三是利诱,让黥布看到好处。黥布不支持项羽,是对项羽有看法,但这并不等于就倾向于刘邦。如果没有相当的好处,黥布是不会冒此风险的。所以随何又说:“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淮南。”你归顺了汉王,汉王一定会封赏土地,到时候就不仅限于小小的淮南了(这本就是刘邦的许诺)。用封地的诱惑烫了黥布一下。

四是釜底抽薪,切断黥布的退路。黥布动了心,“阴许畔(叛)楚与汉,未敢泄也”,与随何悄悄达成君子协定,但依旧持观望态度。随何对这个结果自然不满意,因为这只能说明黥布有反楚联汉的意向,并无实质的行动。如果刘邦占上风,他可以归汉,如果刘邦失利,他还可以选择支持项羽。一切都还在镜子里。于是随何来了个釜底抽薪。当时项羽也派使者过来,让黥布出兵相助,随何直闯进去,对楚国使者说:“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黥布已经投降我们了,怎么还会发兵救楚呢?随何这招事出突然,黥布始料不及,所以一下子惊呆了。但事已至此,也没有退路了,于是黥布杀了楚国使者,正式宣布起兵反楚。

这次项羽对黥布彻底失望了,之前虽然对黥布也有看法,但当时“北忧齐、赵,西患汉”,形势不容乐观,加上对黥布才能的欣赏,所以并没采取什么措施,只是派使者不停地过来传命催促。黥布正式反水,项羽也不客气了,于是派大将龙且带兵讨伐黥布,彻底将黥布推向了刘邦那边。

〔有奶便是娘的彭越〕

彭越是对楚汉战争的胜负起了关键作用的一个人,要是没有彭越,刘邦在荥阳拉锯战中,便不会支撑那么久,甚至不会有后来反败为胜的机会。项羽与刘邦在前线对峙,彭越则绕道项羽的后防线上打游击,截断项羽的粮草供给,让项羽顾头难顾尾,最终为刘邦争取了时间。彭越的功劳可谓大矣。

彭越本是个草寇,他最初谁也不想跟。陈胜、项梁起事,天下豪杰四起,风起云涌,有人对彭越说:“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让彭越也赶紧行动起来,加入反秦队伍,彭越说:“两龙方斗,且待之。”意思是,胜负还不知怎样,看看再说,不急。作壁上观的人,心里都有个小九九,他的这种态度也多次体现在楚汉战争期间。

彭越最初与反秦义军发生联系,始于刘邦。刘邦西进关中时,攻打昌邑,遇见了彭越,彭越于是帮刘邦一起攻打昌邑,但没有打下来,刘邦向西退却,二人也就此分手。彭越带着他的人,又收了些魏国的散兵,继续当他的草寇去了。

由此可见,彭越是个喜欢独来独往、乐得逍遥自在的人。他并不想依附谁,或者说,在他觉得没完全的把握时,他不会依附谁。他帮刘邦,也许是觉得刘邦有实力,可以依靠,结果却并不理想,所以也就继续选择观望了。

其实彭越后来有想跟项羽的意思,因为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已是实际意义上的老大了。结果项羽在分封诸侯时,没有封彭越,这让彭越心里很不爽。这事其实怪不得项羽:一则,你彭越自己觉得做个盗首了不起,项羽未必会拿你当根葱;二则,项羽本就是论功行赏的,你彭越没有战功,自然没法封侯。

但人才都是有个性的,也是有自尊心的,项羽不拿彭越当回事儿,就是对他最大的侮辱。如此,彭越对项羽就有了意见,于是率领“万馀(余)人毋所属”,不听项羽的,还当他的草头王。这也是后来楚汉战争时,彭越倾向于刘邦的一个重要原因。

项羽看不上,不等于别人看不上。彭越在项羽眼里不算什么,但毕竟也是一股势力,有着自己独立的一票人马,自然会有人打他的主意。彭越第一次尝到甜头,是田荣给的。田荣没有被项羽封王,于是自立为齐王,平定了三齐之地,公开与项羽作对。为了增强实力,田荣想到了彭越,于是“使人赐彭越将军印”,封彭越为将军,自此,彭越在名义上算是脱离了草寇的头衔。项羽派萧公角攻打彭越,结果反被彭越打败。彭越这人打仗还是有两下子的,草寇当惯了,作战比较灵活,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反正也不想安下心来搞什么建设。

汉王二年春(公元前205年),刘邦和诸侯联军挥师伐楚,声势浩大,势在必得。彭越似乎看到了“两龙相斗”的胜败结果,于是在外黄“将其兵三万馀人归汉”,算是正式归属在刘邦麾下。不过这时刘邦也没发现彭越的过人之处,因为彭越是魏国人,想拥立魏国的后人,刘邦没答应,说魏国现在有君主,那西魏王魏豹不就是现成的吗?于是让彭越当了魏国的相国,还领着他的人马,让他去攻打梁地。

尽管没有达到目的,彭越还是很感激刘邦的,毕竟他现在彻底完成了从草寇到政府军的转变,而且还成了魏国的高官。所以在刘邦兵败彭城后,彭越也没有离开刘邦,而是“将其兵北居河上”,将人马拉到黄河沿线,打游击对付项羽,并切断项羽的粮草供给,不断骚扰着项羽的后防。彭越这招很厉害。一来,他让项羽有了后顾之忧,放缓了进攻刘邦的速度,后来因为粮草供应不济,项羽还一度陷入焦头烂额的境地;二来,也让刘邦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为刘邦实施反扑创造了条件。成皋对峙时,彭越一举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池,彻底截断项羽的后防线,迫使项羽亲自带兵回防,也因此丢掉了成皋。汉五年秋(公元前202年),项羽南走阳夏,彭越又攻下昌邑等二十余座城池,得到许多粮草,解了刘邦的燃眉之急。

尽管彭越积极配合刘邦作战,但也并非完全死心塌地,他打游击也好,给刘邦提供粮食也好,其实也是在捞取政治资本,因为驻守荥阳的魏豹被周苛等人杀死后,魏国的掌门人便出现了空缺,彭越想当魏王。但刘邦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彭越在后来的行动中便不积极了。

鸿沟议和后,项羽回军彭城,刘邦随后撕毁合约,追击项羽,命韩信、彭越对项羽实施合围。韩信、彭越均未动。彭越回复说:“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我这刚稳定下来,将士们还心有余悸,去不了。没有发兵相助。结果刘邦又在固陵被项羽打败。

刘邦很纳闷,问张良:“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这帮人怎么都不听话了?张良说,因为他们看到项羽马上要败了,到了你该给封赏的时候了。彭越平定梁地,功劳甚大,当初封他为魏相,是因为魏豹还在,现在魏豹死了,彭越自然想当魏王,你只要答应他,胜了楚国,“睢阳以北至穀城,皆以王彭相国”就行了。刘邦依计,彭越果然出兵。

彭越是个有奶便是娘的人,张良把这点看得很透,所以他才会向刘邦那样建议。而刘邦也能根据彭越的需要,尽量地满足他,让这个悠忽不定的中间派始终为己所用,这便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左右摇摆的魏豹〕

魏豹是魏国的公子。陈胜起事后,派魏人周市平定了魏地,人们想拥护周市为魏王,周市不当,想立一个魏国的后人,于是迎立了魏豹的哥哥魏咎为魏王。章邯打败陈胜后,又围攻魏地,魏咎自杀,魏豹则逃到了楚地。楚怀王于是拨给魏豹几千人马,让他重新收复魏地。由于项羽大破章邯,牵制住了秦军主力,魏豹也就顺利收复了魏地,被立为魏王。后来魏豹随项羽入关。项羽大封诸侯时,将魏豹封于河东,定都平阳,称西魏王。

从魏豹随项羽入关,以及后来项羽将他封于河东这两点来看,魏豹是听命于项羽的。但是刘邦还定三秦后,又东伐楚国,到达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地时,魏豹见刘邦来势汹汹,便举国投靠了刘邦,而后跟随刘邦一起东进彭城。刘邦彭城兵败后,退守荥阳,魏豹见势不妙,便请求“归视亲病”,请事假回家。等魏豹回到封地后,即刻“绝河津畔(叛)汉”,毫不犹豫地举起反汉大旗,又重新倒向了项羽这边。

魏豹反水,刘邦正被项羽所困,自顾不暇,于是让郦食其去说服魏豹,并许愿:你要能说服他,我封你为万户侯。郦食其大受鼓舞,满怀信心上路,结果这次却栽了面子,魏豹根本不买他的账,说:“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说刘邦这人太爱骂街,且骂起来不管不顾,在他嘴里,我们就是猪狗不如的奴才,一点也不懂礼貌,我受够了。这些毛病刘邦一直都有,这只不过是魏豹的一个说辞罢了,要不是见刘邦不行了,他还会毫无怨言地继续受着的。

刘邦见说不下来,这才派韩信平了河东,然后把魏豹带回了荥阳。刘邦对魏豹还不错,让他做荥阳的郡主,驻守荥阳。从刘邦不杀魏豹、还继续任用他这一点看,刘邦这人考虑问题确实比较周全。因为魏国虽灭,魏豹的威信尚在,魏地好多人还是支持魏豹的,有魏豹在,这些人就不会投奔项羽。

后来魏豹被杀,也和刘邦没有关系,而是荥阳的另外两位守将周苛、枞公所为。项羽围攻荥阳,这俩人看魏豹不顺眼,商量说:“反国之王,难与守城。”这人反复无常,跟他在一块儿守城后怕,说不定哪天就把咱们给卖了。为了安全起见,“乃共杀魏豹”。

可以看出,魏豹和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