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整日呆在家中的孩子和一个总是外出接触陌生人的孩子,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内向不善言语,后者则开朗活泼。心理学家认为,那些不敢表现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不喜欢赞美声和掌声,而是面对众多关注的目光有些不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在和自己亲密的小伙伴接触时,不仅表现地非常活跃,甚至超出了那些爱表现的孩子。
因此,家长平时应该有意识地带着孩子接触一些陌生人或环境,使他们的心理逐渐接受这样的打交道方式,如常带孩子到朋友家串门儿,当家里来客人时,让孩子也坐上饭桌和客人聊聊天等。遇上难得的节假日时,带着孩子四处旅游一下。孩子的见识增长了,视野开阔了,接触的人多了,他便不会再产生胆怯的心理,即使面对许多陌生的目光,也会多了几分坦然。
此外,让孩子敢于表现,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娜娜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由于父母平时工作太忙,从小她就是被关在屋子里长大的。由于没有和外人有过多的接触,使娜娜养成了不善言谈的『性』格,一见到生人就想躲,也从不会主动上前和客人打招呼。娜娜的父母担心这样下去,对她以后的人生没有好处,于是千方百计地想要她在众人面前提高她的表现能力,但由于方法不对,每次都无法如愿。有一次,娜娜的姥姥过生日,妈妈便带着她回了一趟老家,由于姥姥家里有很多陌生人,妈妈便想利用这个机会让娜娜表现一下。于是,她没有征求娜娜的同意,便大声地说道:“娜娜,给大家唱支歌儿吧。”周围的人一听马上开始附和,还鼓起了掌,可是娜娜从来没有在这么多人的面前表现过,看起来十分胆怯,说什么也不肯开“金口”,把妈妈弄的十分尴尬。
其实,娜娜的妈妈错就错在没有给孩子留下足够的余地,在不知道孩子真实的想法情况下贸然让娜娜唱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先和孩子商量一下,看看他是否有唱歌或表现其他的意愿,如果孩子觉得可以一试,那么家长还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如这样说:“妈妈觉得你唱歌很好听,大家也很想听一听,你唱一首好吗?”假如孩子冲破了心里的那个障碍物,勇敢地为大家献上一曲,家长不要忘了适当地赞扬,对孩子的表现予以肯定。当然,为了给孩子鼓劲儿,家里的其他人也可以轮流进行表现,如爸爸先唱一首歌,妈妈再朗读一首诗,每个表演完大家热烈鼓掌。轮到孩子时,他就不会有太排斥的心理。
假如孩子拒绝了家长的要求,家长也不要给他们施加太大的压力,应该给孩子一个台阶下:“是不是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呀,那就下次吧。妈妈相信你下次能做好的。”同时,为了减轻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最好能够给他们一个鼓励『性』的微笑和拥抱,这样孩子就能够比较容易接受,心理也不会留下太大的阴影,至少会稍微适应人多的气氛。
第二,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锻炼孩子的表现能力,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毕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一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那儿又唱又跳,而自己的孩子却畏畏缩缩时,总是产生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于是说起话来难免口不择言,什么“没出息”,什么“见不得人”等脱口而出。也许家长很快会后悔自己的言行,恢复理『性』的头脑,但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它却是一个难以磨灭的伤口,即使父母再用一些宽慰的话来抚平孩子,孩子也难以回到从前。因此,家长必须有坚定的耐心,时时刻刻对孩子的表现能力进行培养,推动他们不断地取得进步。总之,原则是循序渐进。
第三,家长要学会给孩子赞美声。
不论是谁,都喜欢听到别人对自己由衷的赞美,孩子更是如此。得到了他人的称赞,孩子的表现欲就更加旺盛。因此,家长应该适时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在众人的面前进行表现,当然,一定要注意方法,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当孩子通过自我的表现而赢得一片赞美声时,他就能体会到被人肯定的喜悦,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更进一步激发他勇于表现自己的潜力和勇气。只要孩子敢于在外人面前展示自己,就能把握住很多来之不易的机会,总有一天,他们会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
第四,家长的教育方法一定要得当。
尽管我们的社会在不停地走向文明,但在中国,很多家庭还是没有摆脱过去那种“棍棒主义教育”。一旦孩子犯了什么错误或不能符合家长的意愿,父母便表『露』出对孩子的失望情绪,甚至还对他们又打又骂,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他们的畏惧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不敢表现自己。即使有时愿意表现一下,却也害怕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有意拒绝。
此次,对孩子过分地保护,也是一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一些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不准他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使孩子的交际能力不能提高,也摧毁了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当然,父母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做法却只能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而不是一棵参天大树,经不过任何风吹雨打。
第五,不要为了炫耀而让孩子表现。
家长切记:真正的表现不是表演。很多家长为了撑足自己的面子,会刻意地将自己的孩子当成炫耀的工具,时不时便急于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一番。如果父母经常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从而拒绝表现。
题后感悟:
其实,当孩子不敢表现自己时,家长没有必要过于紧张,因为这也是他成长人生中的一个过程,强制改变只会让他们更不开心。
第三篇 当孩子在社会 一、面对危机,要有够强的应变能力
生存能力是指一个人如何不被生活打倒的能力。
生存能力似乎对孩子来说没有危机感,但事实上,刻意培养孩子一些生存能力,会让孩子的翅膀早一天张开。一个孩子在现实社会当中,他能够健康成长取决于什么?就取决于他自己的生存能力,他能不能在这个世界上适应外部的环境,能不能在这些挫折或问题当中,自己找到生存发展的道理,有没有能力对抗这些东西。
应变能力是当代人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是指一个人能够在遇到各种环境及状况时适当调适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往往能充分掌握自我,沉着而不失理智。这是孩子处理困难和挫折的重要能力。培养应变能力,随时准备行动,把握机会或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果断。
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有的甚至会危机到孩子的生命。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去想那万分之一的机会不会这么凑巧就落到自己身上。退一万步来说,应变能力也会让孩子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受益匪浅,所以家长一定注重孩子应变能力的培养。
应变能力是人生的需要
应变不是卖弄,也不是随机。卖弄便是耍小聪明了;随机,也容易自讨没趣。应对能力强的人能面对人生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在生活中,你也许可以发现,勇于竞争做强者的人未必一定赢得最后的赌局,反而是能够自我调整、随机应变、开创新生活的人更能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
有一个7岁的孩子被熟人绑架,而这个孩子凭着自己的聪明与冷静,最后逃脱了魔窟,并且配合警察机关把罪犯抓获入网。
这个孩子的所作所为似乎超过了他这个年龄阶段的能力。奇怪的是,他为什么能做到同龄孩子所做不到的呢?其实,这主要得源于孩子的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很注意应变能力的培养。比如,他们会告诉孩子假如遇到什么紧急事情该如何处理,在带孩子外出的时候也会让孩子记住路程,强化孩子的方向感……这些都是使孩子在面对危机时绝境逢生的重要能力。可见,孩子的应变能力会让孩子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受益匪浅。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点滴中要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随机应变也是社交场合上最需要的,它是一个人聪明的表『露』,但并不是巧言令『色』。然而,有的父母把随机应变看成是一种小聪明,不倡导孩子去掌握,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面对人生的各种危机能够随机应变的人,他便可以在不同场合中想出与人交往的方法,或幽默,或诙谐,或缄口,或大笑,或包容,或反击……总之,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不同角『色』的人,能够应付自如。可以战败对手,可以使自己摆脱难堪,可以使事情顺利进行……
孔融10岁那年的一天,他到名士李膺家做客。面对众位客人友好和不友好的问话,孔融的不卑不亢及对答如流受到了众宾客的称赞。但其中有一位叫陈韪的大夫对此不以为然,并说道:“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也聪明!”顿时全场默然,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孔融。面对如此嘲讽,孔融镇静了一下立即回答:“我想,先生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众人听到,无不拍手称快,陈韪气得脸红脖子粗,半天没吱声,而孔融成为众人仰慕的目标。
人在交往中既需要诚实,还需要机变,孔融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当他受到轻蔑时,他较强的应变能力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是感情冲动、以牙还牙,或急于为自己辩解,或直接指责对方如此粗俗、蛮横、武断和浅薄,而是利用“反弹琵琶”和对方疏忽的方式进行反制其人,使人感到藏而不『露』、引而不发、有理有节、出奇制胜。如此高超的应变能力,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是的,诚实是得人心,但是面对复杂局面,还是需要机变来应付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忽视了对孩子应变能力的培养。
有一个中国女孩,一天放学回家遇到父母因急事没有回家,不知所措的她竟然在门外等候了近6小时,如果不是被邻居发现并领回家中,她很可能就在门外过一晚上。
显然这个孩子的应变能力是非常差的。她在回到家的时候,发现父母不在家,居然只会在门口等,而不知道想其他的更好办法,比如去邻居家、给亲戚或者是父母打电话等等。幸亏邻居及时发现了她,否则她不是要在门外等一个晚上?
现在像这样遇事不会变通、不会处理的孩子很多,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话,他以后的人生也不容易走顺。所以,孩子从小就要学灵活多变。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缺乏应变能力呢?这主要还是缺乏对这方面能力的教育,培养。
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
有一个只有5岁大的外国小女孩,在一个大雪纷飞、完全与外界失去通信联络的晚上,她成功地帮助母亲分娩了一个男婴。其灵活应变的能力让人们她竖起了大拇指的同时,也有了许多的无法言喻的沉重感。假如小女孩在这种意外情况下只会哭、只会怕,后果将不可想象。
是的,社会是复杂的,人的一生经历也是多样的。在机遇与挫折、好事与坏事的面前,如何应变,不仅是难堪与不难堪这么简单的事,有的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前途或者是生命,并影响到家人及朋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应变能力的培养,使孩子面对危机具有高超的应变技巧。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具有非凡的应变能力呢?
第一,培养孩子对突如其来事件的应变能力。
比如,教导孩子在遇到突然停电时,怎样去点蜡烛、开手电筒;遇到陌生人问路,应该怎样避免被骗;遇到煤气泄『露』怎样去控制;着火了知道用灭火器浇灭,迅速转移易燃品等。在这个过程中,其一,需要孩子冷静,无论情景是多么的窘迫和险恶,也要把盲目变为理智应对;其二,要灵活。有时对方(或情势)在你应变前忽然发生急变,或添了“帮凶”,使事态更复杂难辨等,这时不可一味逃避退缩或者是强攻硬击,应该根据实际的变化迅速做出新的判断,灵活机智地选择出新的适应新情况的新应变方法,使自己始终保持应变的主动。
第二,培养孩子对不同事物做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忍耐『性』。面对那些尖刻的言语、恶毒的用意,这时急是没有用的。要忍之再忍,坚决压抑怒气,在忍耐中三思,寻找机会去“应变”;其次,告诉孩子要相信他人,但是对于陌生人,或者心存不良的人又要采取提防的心理;如果父母生病了应该怎么办,老人生病了应该怎么办等等;最后,要懂得利用对方的弱点、漏洞或疏忽,探准“『穴』位”,发『射』“重磅炸弹”,出奇制胜。
第三,孩子能否适应自身生理或心理变化也是应变能力的一个方面。
如果他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时,要及时告诉他人,如家长;心里有烦恼时,知道向父母或知心伙伴倾诉等。
第四,让孩子逐步具有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能力。
可以让孩子知道早晚气温不同,应该注意保暖;应该知道出门要带什么东西;应该知道不同的地方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等。
总之,家长应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场景,引导孩子想出各种解决方法,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变能力,让孩子适应周围环境变化,遇事能独立解决。只有培养孩子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遭到任何紧急情况才会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题后感悟:
第欧根尼说:“要把智慧作为你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备品,因为它比任何其他财产都靠得住。”父母能留给孩子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智慧。
第三篇 当孩子在社会 二、要生存,就要会察言观色
察言观『色』,就是不动声『色』地观察别人说话时的神情或脸『色』,察外而知内,从“心理语言”和“行为语言”来了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