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女学生凭借着漂亮,拍广告、当模特、搞促销,很快就进入高收入、高消费行列;但也有凭借着漂亮走进夜总会的;于是,兼职与“傍大款”、与找有钱“男朋友”的界限就模糊了。
电影《手机》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某艺术院校的门外,半夜开来了一辆小轿车,从里面居然钻出十几个青春靓丽的女生!不少观众看到此都哈哈大笑。这不过是艺术院校女生“傍大款”,甚至被有钱人“包”的真实写照。
在网上看到一名女大学生撰文写下她大学四年的心灵历程:她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入校之初,看到室友们一次次被男友用豪华小车接走时,开始她还鄙夷。但以后,从鄙夷到漠然,再到莫名的孤独和恐惧,最后变成了羡慕。宿舍里盛行的攀比之风最后促使她也开始找有钱的“男友”。
她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位台湾老板;而这位台湾老板,还是室友介绍的。
5、物欲冲击下的精神荒漠
物欲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能将少男少女异化成一个个“物质女孩”、“物质男孩”?
因为理想的缺失。
前两年,一部怀旧色彩浓厚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中国热播。那个只知打仗、只为打仗而活着的大老粗军人石光荣的形象,一时成为我们这个精英时代家喻户晓的名字——他那近乎于粗鄙的直率、近乎于简单的执着,他那轻世俗物质生活重精神理想(当兵、打仗、上战场)的价值取向,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久违了的理想、激情,从而使许多观众仿佛在极度饥渴时突然畅饮到一杯清醇的山泉。
紧跟着又有了几部非常相似的连续剧《军歌嘹亮》、《军人机密》在各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并且让这些电视剧的投资人赚了个盆满钵满;据说,还有好几部类似的军人题材正在筹备拍摄。
然而,畅饮之后,不少观众开始了对过去岁月的回顾,于是就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开放前的中国人经历了什么样的岁月?在那个岁月里,哪些人最富理想和激情?这些理想和激情最终给中国、中国人和他们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结局?
这的确是值得回忆和思考的问题。
1949年之前当然不必说了,那时,投身到大时代洪流的人——知识分子也好,穷苦的工农大众也好,哪一个不是满怀着拯救中国、建设中国的理想和激情?
知识分子更是如此。从戊戌变法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在多半个世纪的表现,即使不能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知识分子,但绝对是最优秀的——他们带着忧国忧民的深深责任、带着向黑暗势力作不懈斗争的勇气、带着建设一个新中国的理想和激情投身到那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不敢说那个时代投身于学生运动、工农运动和革命运动的知识分子中没有投机分子,但那毕竟是少数,是个别。
因此,我们不说1949年之前,而只说1978年开放之前。
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多少科技人员、专家学者常年工作在艰苦的一线而很少考虑过个人的得失;更多的热血青年,带着理想和激情走出校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工厂、到矿山、到边疆去磨炼自己,奉献青春。在50…60年代,到艰苦的地方去是大多数青年学生的自觉,那是不需要校方动员的。绝对没有为留在北京上海、留在都市而放弃自己的专业和理想;
那时,知识分子的人文理想和政治激情更让人感动:几十万被打成右派和更多没有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就是为了让心中的理想能成为中国的现实,才理想主义地、富有激情地站出来批评和批判一切阻碍时代进步的丑恶;
即使在政治恐怖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也没有放弃社会理想,没有停止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没有在残酷的政治迫害面前丢弃自己的政治激情;那二三十年,有多少像林召、张志新那样的有志之士啊!胡风、顾准、遇罗克、张九莲,以及1976年“四五”的天安门事件、1986年冬季的学潮、1989年夏季的政治风波,不管这些事件最后如何定性,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些事件中的表现,都深深地打动了世界,打动了历史,都深刻地证明了那才是真正的理想和激情的岁月啊!
我们在谈及《激情燃烧的岁月》时,说了这么多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激情,并不是要说那个石光荣就不光荣,也不是说军人中就没有富有理想和激情的出类拔萃之辈。彭德怀元帅敢在一片莺歌燕舞声中,说出农村政策的破产和灾难性后果,敢于在毛泽东面前因为农民所经受的苦难而骂娘,那难道不是政治勇气、政治责任和政治激情的表现吗?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今天的电视剧编导,把这样的理想和激情再现出来。他们是在从事商业活动。是商人,就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商品能以顺利上市。
我们要说的是,这些怀旧的戏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不是观众从中看到了理想和激情,而是因为丢失理想和激情所造成的精神饥渴,使处在精神沙漠中的中国人饥渴难捱、饥不择食……
这饥渴来自当代精神生活的贫乏,来自对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深刻绝望。
物欲的潮流之所以能冲进大学校园并且所向无敌,就因为青年学子们理想的缺失。
6、丢失的不仅仅是社会理想,还有做人的本分
可以说,社会责任、社会理想的缺失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青人精神危机中最深刻的危机。
对物质财富地追求几乎成了当今许多大学生的全部人生目标。
也不能说今天青年中已经了没有了有志之士。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塑造了无数当代青年理想和志气——盖茨式的迅速成功、巨大成功,成了今日有志青年的梦想——进入金融、资本市场,寻找挖第一桶金的机会、一夜暴富的机会;然后,向更高的目标奋斗: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
这样的志气理想不可谓不大,但实现的几率微乎其微,所以大多数当代学子都能迅速地从理想主义转为现实主义。对此,他们直言不讳地写出这么一个公式:梦想=一辆车+一套房子+一条狗+一个老婆。
有了老婆、房子车子以后干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回答很干脆:挣够100万,40岁退休,享受生活。
要一套房子、一辆车并没有错;我们已经进入了小康嘛。什么是小康?中国那位最权威的经济学家早就给我们有过具体的描述:“什么叫小康,小康概念要拥有两套房,应该鼓励中国人购买两套房”。所以要一套房子,应该是非常艰苦朴素的了;
要一个老婆更没有错,比起那些有了老婆还包“二奶”,有了“二奶”还养“情人”,有了情人还带“小蜜”的大款或大官来,要一个老婆既可爱又高尚,并且还能对社会的稳定作出贡献——一个两人世界或一个个三口之家,不正是一个稳定社会的基本元素吗?所以,要一个老婆应该是最本分和最安分守己的了;
想挣一百万也没有错。有物资追求,但这种追求又如此朴素,只要100万,然后就退休。他们要100万,只是为了过那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作准备的,比起那些野心勃勃地寻找第一桶金、然后以此为资本再从更多人那里去捞钱的勃勃野心,他们算是本分的了。
没有理想,但有本分,这对做人来说也很不错。过去,中国人穷了好几千年,但穷得本分,不焦虑、不浮躁,不见利忘义,不投机取巧,不坑人骗人,不制假售假;而知识分子的本分则是是安贫乐道,是饿着肚子也要读书,也要关心国家大事,也要讲知识分子“以天下己任”;这与当代年轻人中流行的“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无关”形成了强烈对比。
所以我们退一步讲,即使我们大学生不能尽知识分子的职责,只为自己负责;不关心国家大事,只做小事尽一个普通人的本分,也不错。
但他们做不到。
当今中国,“本分”这个词早在十几年前就被“反传统”的文化思考和“发家致富”的经济蛊惑挤走了。所以今天的中国人,即使是只能做小事、只能挣小钱的也不本分——那些摆小摊、做小买卖的,那些做豆腐、生豆芽的,那些卖包子、炸油条的,要是能本分,中国人何至于那怕买几块钱的小东西,都会战战兢兢,没有一点安全感?何况,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他们有过十年寒窗的付出,凭什么要他们尽普通人都难以做到的本分?
这些年,人人都变得不本分,是因为看到许多人挣钱很容易——不需要文化、不需要才干、不需要勤奋,更不需要诚信。只要看准机会、敢出手,个个都能发财,只要发了财马上就成了“成功人士”。
可以说,当今中国的道德危机、信誉危机、主要来自因机会太多而产生的全民性的不本分。
记得一次在国外旅游,全家在海滩上休闲。卖海鲜的小贩过来了,是装在保温桶里的。大虾、海蟹,就像刚从海里捞出来就直接加工的那么新鲜;还有热蓬蓬的米饭和小菜。小贩拿出一次性的小碗小碟,在我们面前摆上。丰盛、鲜美,给人的感觉甚至超过了大饭店里的海鲜,可价格低廉得让人不敢相信。小贩还放上一只塑料袋,叮咛我们将垃圾丢在里面。
我们慢慢地吃,却见那小贩总在四周转悠,并不走。我们没有理会,以为他在等生意。过了至少一小时吧,正要收拾垃圾时,那个小贩赶紧过来,将垃圾收拾去了。
他是在等我们吃完,好收拾垃圾;而当时的海边根本没有监管的人!
这就是本分。如果这个小贩不本分,他会急于去做他的买卖,才不会在乎海滩会不会被污染呢(看看我们旅游景点的地上就知道了!);如果这个小贩发财心切,他可以向我这个拖儿带女的外国人漫天要价(也想想国内旅游景点的物价!);如果他不安于这种既低微又赚不了大钱的小营生,他会昧着良心卖劣质海鲜,会挖空心思盘算怎样尽快地赚大钱、尽早地做起大买卖……
但我看得出来,这个小贩能这么认真而从容地对待自己的职业,他一定已经做了很久;而且,还要这么一直做下去,所以才会如此从从容容、不焦不燥……
我当时还想,中国过去不是也有许多这样的小商贩吗?他们明明知道自己的小买卖不可能发财,可还是一代代地做下去,还是兢兢业业地把自己的小手艺、小生意做好、做精,觉得这是自己的本分。
这种本分造就了许多安分守己的小商贩、小手艺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小买卖、小手艺,给了社会许多温馨的服务,成为一个安宁、安全的社会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可以说,正是这种本分才是支撑一个社会长治久安最重要的元素。
所以说,失去理想,胸无大志还不是当代青年的致命伤。本来,青年知识分子不做大事干小事,不能忧国忧民,能做好自己的事也不算错误,更不会天下大乱;但如果当代青年在追求那种可怜的、鼠目寸光的现实主义目标时,没有从容的心态,没有脚踏实地的本分,那就不仅仅是理想缺失,而是道德危机了……
7、三个农民骗了2000个大学生
回顾2004年中国教育界的重大新闻,北航教授索要10万元才给录取通知书的事件,肯定名列第一;2000名大学生被几个初中文化的农民骗去搞非法传销的新闻,应该紧随其后,排序第二。
一条属于教师,一条属于学生。前者我们有过介绍;后者发生在重庆。
这个由学生参与的非法传销案之所以轰动全国,是因为“几千名传销人员中,90%左右的是正规高校的本科生。”
为了钱,几千名大学生(其中不乏北京的名牌大学)毅然决然放弃学业;为了钱,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居然被几个初中文化的骗子轻而易举地控制了思想和行为(这让人想起了前些年,一个女研究生被没有文化的人贩子骗到山区给农民做老婆的事件)。这与其说是这些天之骄子的智商和社会知识低下得令人失望、令人可怜,不如说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大失败!
先看看事件的基本线索:
秦永军,38岁,是河南省项城市孙店镇解堂村人,初中文化。他何以令2000名大学生身陷传销泥潭欲罢不能?
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短短半年间,秦永军和他的下线诱骗全国各地2000多名大学生到重庆搞传销,被骗者不乏北大、清华、西安交大等名牌大学的高材生。
6月1日,总理温家宝对此案亲笔批示:“要严厉打击非法传销活动。学校要采取措施防止学生受骗参与传销活动。”
此后,副总理吴仪、公安部长周永康等中央高层先后对案件作出批示。(北京《新京报》2004年6月28日)
这些大学生是如何深陷非法传销的的泥潭?当媒体和相关执法部门对他们进行解救时,他们又是处于一个什么状态?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那些传销组织者并没有用暴力胁持大学生参加。他们仅仅靠花言巧语就使大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义无反顾地去了;就像那个用花言巧语骗得女研究生跟她走的人贩子(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妇女,告诉女研究生,她能买到很便宜的银元)一样。不一样的是,人贩子最终是用暴力才让女研究生就范,被迫当了农民的老婆;而传销组织者始终没有采用暴力。
他们靠什么?
靠给大学生上课!
这些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的传销者,给见识过著名教授、聆听过知识精英教诲的大学生上课!这真是一个笑话——一个中国式教育的笑话。
但如果我们听到、或看到这种上课的形式和内容就笑不起来了;这不是笑话,而是一个悲剧——中国式教育的悲剧。
第一课是培训老师的成功课,“成功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是在一间小屋里做游戏,要求每个人上台演讲,唱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