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的供给也跟多种因素有关,比如生产的技术、是否能赚钱,以及投入品的价格如何等等,但是,经济学家最关心的是商品本身的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我们叫“供给”或者“供给函数”。相应的也有一个供给定律,即商品本身的价格越高,厂商的供给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供求决定价格,而且因为需求和供给的背后都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不时地发生变化,所以,价格是经常波动的。
有价格出现的场合,经济学家叫“市场”,不管看得见看不见,都叫市场,比如小商品市场是看得见的,而金融市场则是看不见的。
亚当?斯密曾经讲市场叫做“看不见的手”。人们大多不明白为何如此称呼市场。这是因为,买东西的人和生产东西的人、卖东西的人之间是不认识的,没有见过面,但是价格这个市场的核心,正是这些看不见的人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是价格协调了他们之间的利益。
你在超市里买了一个美国水果,可是并不知道这个水果是哪个美国人从树上摘下来的,也不知道是谁把它运到了中国,经过了多少人的手。而美国生产水果的人,也不知道谁买走了它。你们互相不认识,但是,价格正是你们之间相互作用才形成的,买卖双方互相看不见,但是居然能共同决定价格,所以市场叫“看不见的手”。 。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5章 供给和需求(6)
价格是个奇妙的东西,人们只要知道价格,就可以判断事情是否对自己有利,就可以据此来安排自己的活动,价格把所有有用的信息都包含在里面,把所有无关的信息都过滤掉。
比如当卖铅笔的人发现人们都蜂拥来买铅笔,愿意支付比原来更高的价格的时候,他不必知道为什么人们突然对铅笔情有独钟,他只要知道价格在上涨就够了,他的反应就是向生产铅笔的人多订购,这样他就能赚更多的钱。而生产铅笔的老板也不需要知道为什么零售商突然多订购,他只要知道订购价上涨就可以了,他的反应是向木材提供商订购更多的木头,〖KG*2〗于是伐木工人发现他们更忙碌了,工资也提高。
〖HT3W〗〖JZ〗我是一支铅笔(节选):市场的力量1〖〗
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一个人能了解我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我的家谱得从一棵树算起,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现在,你可以想像一下,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铁道旁的各种设备。再想想制造开发和运输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数不胜数的技能:开采矿石,冶炼钢铁,再将其加工成锯子、轴、发动机;要种植大麻,经过复杂的工序将其加工成粗壮的绳子;伐木场要有床铺,有帐篷,要做饭,要消耗各种食物。哎呀,忘了说了,在伐木工喝的每杯咖啡背后,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劳作!
圆木被装船运输到加利福尼亚的圣莱安德罗。你能想像得出制造平板大卡车、铁轨、火车头的那些人,和那些修筑和安装送我到那里的整个交通体系的人们吗?这无数的人,也都是我的前身。
想想圣莱安德罗的木材加工厂。雪松圆木被切割成铅笔那么长的薄板条,只有1/4英寸厚。要在烘干炉内将这些板条烘干,然后,涂上颜色,就像妇女们往脸上涂脂抹粉一个道理。人们喜欢我看起来漂漂亮亮的,不喜欢我煞白的模样。板条上蜡,然后再烘干。制造颜料和烘干需要的热量、照明、电力、传动带、电动机,以及一家工厂所需要的一切设备,等等,所有这一切需要多少技能? 工厂里的清洁工也算我的前身吗?不错,还应该包括那些向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的电站大坝浇铸水泥的人!因为,正是这些发电站向工厂供应了电力。不要忘了那些或早或晚在薄板条穿州越县的运输过程中——每车装60吨——出了一份力的人们。
现在,到了铅笔制造厂——这样的工厂在机械设备和厂房建筑上要投入400万美元,这一切资本,都是我的生身父母们通过省吃俭用才积累下来的。一台很复杂的机器在每根板条上开出八条细槽,之后,再由一台机器在另外的板条上铺设笔芯,用胶水粘住,然后,放到其他的板条上面——可以说,做成了一块笔芯三明治。再由机器切割这“牢牢粘在一起的木头”三明治,我跟七位兄弟就诞生了。
我的“铅笔芯”本身——它其实根本就不含铅——就相当复杂。石墨开采自锡兰。想想那些矿工和制造他们所用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制作用轮船运输石墨的纸袋子的工人,还有那些装船的人,还有那些造船的人。甚至,守护沿途灯塔的人也为我的诞生出了一把力——还有港口的领航员们。
石墨要与产自密西西比河床的粘土混合,在精炼过程中,还要用到氢氧化铵。然后,要添加增湿剂,比如经过磺酸盐处理的油脂——这是用动物脂肪与硫磺酸进行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经过一道又一道机器,这些混合物最后看起来是在源源不断地挤出来——好像是一台香肠研磨机中挤出来似的——按尺寸切断、晾干,再在华氏1 850度的温度下烘烤数个小时。为了提高其强度和顺滑性,还要用一种滚热的混合物处理铅笔芯,其中包括固体石蜡、经过氢化处理的天然脂肪和产自墨西哥的大戟石蜡。
我的雪松木杆上涂了六层漆。你知道油漆的全部成分吗? 谁能想到蓖麻子的种植者和蓖麻油的加工者也是我的前身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确实都是。啊,仅仅是把油漆调制成一种美丽的黄颜色的工序,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人们的技巧,就数不胜数了。
再看看标签。那是炭黑跟树脂加热混合而形成的一张薄膜,请问,你知道怎么制造树脂吗?你知道炭黑是什么东西吗?
我身上的那点金属——金属箍——是黄铜的。想想那些开采锌矿石和铜矿石的人们吧,还有那些运用自己的技能,把这些自然的赐予物制作成闪闪发光的薄薄的黄铜片的人们。金属箍上的黑圈是黑镍。黑镍是什么东西?又有什么用途?为什么在我的金属箍的中间部分没有黑镍?光这个问题,就得用上好多页纸才能回答清楚。
然后就是我那至高无上的王冠,在该行业中被人很粗俗地称之为“塞子”,就是人们用来擦除用我犯下的错误的那个东西。起擦除作用的那种成分叫做“硫化油胶”。看起来像橡胶一样的东西,是由荷兰东印度群岛出产的菜籽油跟氯化硫进行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与一般人想像的相反,橡胶则仅仅起粘合的作用。在这儿,需要各种各样的硫化剂和催化剂。浮石产自意大利,给“塞子”上色的颜料则是硫化铬。
现在,还有谁对我前面提到的这种说法不服:这个地球上没有一个人完整地知道铅笔是如何制造的。
可是他们根本不明所以。
价格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关乎所有人的利益。所以,价格机制是市场的中枢。
价格机制,就是价格上下运动,以让市场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过程。只要价格机制是灵活运转的,价格可以自由地上下运动,经济中就不会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就不会有经济萧条和失业。因为只要东西过剩,价格就必然向下运动,100块没人要,1块钱总有人买吧。短缺了价格就上升。如果劳动力可以一直降低自己的工资水平,就不会有人失业。
问题就在于,价格经常运转不灵,价格凝滞不动,东西卖不出去,劳动力失业。
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宏观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找到价格运转不灵活的原因,并致力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矫正它。
。。 。。
第6章 消费者理论
怎么样才算是一个精明的消费者呢?
消费就如用货币作为选票,选择自己中意的商品。要想达到消费者利益的极大化,消费者应该这样花钱:不断调整所买的每种商品,直到投给每一种商品的最后一票,或者最后一块钱,获得的满足程度相等。
就像吃自助餐,应该这样:吃每种东西的最后一口所带来的满足感一样。
虽然可能很难精确做到,但是只有当你尽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时候,你才算是一个真正精明的人。
经济学假定大家都是在给定的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如此。
我们消费商品,不是消费物质,不是占有商品本身,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前边提到过,商品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属性叫效用。消费的目的正是获得效用,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比如吃饭,不是为了把饭位移到肚子里,只有我们觉得饿的时候,才会消费这些饭菜,吃饭是为了获得一种主观上吃饱了的感觉。
消费者理论说明的是,人们在收入一定或者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自己效用的极大化。
为什么假定收入有限?这个假定其实是资源稀缺假定在消费者理论中的反映。首先,如果收入是无限的,那我们一定这样消费:买所有的东西,直到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为零。
其次,经济学研究的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类如何理性选择,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如果资源、收入不是有限的,就不需要选择,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
为什么?
因为物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一直买一种东西,买下去,肯定能买到边际效用是零的那一个。有人说,可能我买不到边际效用是零的那一个,或者比零大一点,或者小一点。
这是有可能的,但是不要忘了,数学上的边际的概念,指的是非常非常小的变化,如果你买不到边际效用恰好是零的那一个,只是因为单位太大,只要把单位缩小就可以了。
当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零时,对该商品的消费就该停止了,因为下一个商品的效用就是负的,还不如不消费。此时,从该商品的消费中,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达到了最大。当消费的所有商品的边际效用都达到零时,消费者的总消费就达到了最大。
我们可以把消费者的效用看成是所消费商品的数量的函数,消费商品的数量决定了消费者的效用,而边际效用就是这个效用函数的导数,根据简单的数学知识,我们知道,当导数是零时,函数值达到了最大。
注意,只有当消费者的收入是无穷多时,消费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为零才是消费者达到最大效用的条件。此时,根本不必考虑如何花钱,如何节省。
可是,消费者的收入是有限的,这时,消费者就得考虑如何花钱了,不可能购买每一种商品直到边际效用是零。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消费者应该这样花钱:让花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比如最后一块钱所获得的效用都相等。
效用可以用数字表示,比如1、2、3、4等等,越大表示满足感越强烈。效用都是整数,零也可以,一般不能是负的。
我们把问题简化一下,假如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如果他花在第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块钱得到的效用是5,而买第二种商品的最后一块钱所获得的效用是3。那么,如果他把买第二种商品的最后这一块钱,转移到到第一种商品上,他就在减少3个效用的同时增加了5个效用,总的效用增加了2。只要投在第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块钱的效用大于第二种商品,这种转移总能增加消费者的总效用,直到投在两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块钱的效用相等,效用才达到最大,没法再增加。
反过来,如果购买第一种商品的最后一块钱所获得的效用是3,第二种商品是5,则当我们把购买第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块钱转移到第二种商品上时,消费者的效用也会增加2。这种转移直到购买两种商品的最后一块钱的效用相等,都可以增加总效用。
所以,消费者应该通过“边际调整”,也就是只比较每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使得投在不同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获得的效用相等,消费者达到最大效用。
这里有个假定,就是一元钱是个非常微不足道的购买力,即使增加了一元钱的购买,我们从第一种商品上获得的效用,仍可以看做是不变的。虽然边际效用递减,但是效用的变化是连续的,也就是变化得非常缓慢。所以,当我们把购买一种商品的一元钱转而购买另一种商品的时候,购买两种商品的新的最后一元钱获得的效用可以看做是不变的。
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边际考虑,也就是从后往前考虑这个方法的作用,我们必须也只需要从购买每种商品的最后一元钱着手进行调整,先不必考虑以前的购买。
当然,消费者实际购买时,不可能做到这么精确,但是只有当消费者朝着这个方向,按照这个原则做时,消费者获得的效用才会更大。
这就是理论的作用。
实际上,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经常吃自助餐,我们胃的容量有限,胃容量就相当于收入,可是我们要让自己吃得值,尽量达到最大的满足。那么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要每样都吃一点,喜欢的多吃点,不怎么喜欢的,也会少来一点。不会看见一种喜欢的东西,就一直吃下去,因为虽然你喜欢它,但是多好吃的菜,都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多吃一点,味道就淡一些,所以,你吃它一会,就会去吃点别的。因为别的东西,你还没有吃过,它的边际效用比较高,再吃前一种,就不如吃这个更合算。
你的最佳状态是,你吃的每种东西的最后一单位的效用,也就是最后一口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你吃的每一口,相当于前边的一单位的货币。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吃的每种菜品的最后一口的满足感都一样。我们吃每种东西的数量仍然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最后一口的满足感,即边际效用必须是一样的。
所谓购买每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可以用该商品的价格除以该商品的边际效用,也就是消费的最后一单位的效用,来表示。比如,商品A的价格是10,共消费了100个A,第100个的效用是10,那么购买A的最后一块钱的效用就是10。为了达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购买任何其他商品的最后一块钱的效用也都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