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经济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人都爱经济学-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失业在经济学里的含义和平常人们理解的意思是有区别的。一般人把没工作、没活干叫失业。经济学里,失业有更严格的定义。经济学中失业的人是指一定年龄,比如中国是16岁以上,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条件,但是没有工作,又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 
首先,只有劳动力才有失业问题。劳动力就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包括正在从事有报酬的劳动,即就业的人,以及失业的人。如果你罢工或者生病在家,也算就业的。 
残疾人、退休的人、全日制的在校学生、军人以及在家专门做家务的人,像一些结婚后的日本妇女,都不是劳动力。这些人没活干,不是失业者。 
其次,光是没有工作,并不就是失业。失业还要满足其他条件,即接受现行的工资,以及正在找工作。接受现行工资条件的意思是,厂家说的工资待遇我可以接受,但是人家不要我。 
怎么证明正在找工作呢?比如出示一下你的找工作用的简历,或者你找的公司的名字,等等。 
为什么要这么定义呢?有些人他有劳动能力,就是不去工作,也许有人养活他,又或者他有足够的收入或者财产,不必去辛苦干活,就可以让他过上较好的生活。 
宏观经济学的失业理论是为政府解决失业问题出主意。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不愿意工作就不去工作,政府没有必要去费劲帮他找工作。还有更困难的人需要政府关心呢。 
有劳动能力,自己不愿意去工作的人,叫自愿失业者。自愿失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也是不用担心、不用解决的失业。 
但是我们常常听说的下岗,却是严格意义上的失业。因为下岗者,是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又接受现行的工资待遇,可是企业却让他回家休息,一休息就是几年,而且因为没有收入,他们总是在积极地找工作。 
如果只有几个人或者几百个人失业,对于整个社会也许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是如果有成千上万的人失业,可就不能等闲视之了。所以,必须有整个社会失业情况的信息,这个信息通常由失业率来表示。 
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全体劳动力人数的百分比。注意,它不是失业人数占所有人口的百分比。 
失业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100年以前,失业还不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在那个时代,社会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东西太少,人们担心的是买不到,这一点跟今天相反;今天人类面临的问题是,生产的东西太多,卖不出去,而不必担心有钱买不到东西。 
那个时代的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人们总是想办法多生产,而劳动力是生产惟一重要的因素,要多生产就要多雇劳动力,因此,劳动力的就业根本不是问题。 
现在情况相反,生产工具的改进,使生产得以大规模进行,机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劳动力,劳动力已经不是惟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要素了。所以,失业问题开始严重起来。〖KH*3/4〗
根据不同原因,失业有三种: 
第一种是摩擦性失业。例如你本来在广州工作,后来决定去上海发展。你不会一到上海就有事做,而是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有工作。在这一段时间,你就处于失业状态,这叫摩擦性失业。 
第二种是结构性失业。例如一批人原来是做煤油灯的,后来电发明了,煤油灯没人用了,所有煤油灯工人都失业了。但社会上需要电灯工人,煤油灯工人不会一下子就转换成电灯工人,在这段时期,煤油灯工人就处于失业状态。这是由于社会所需要的人跟找工作的人不匹配造成的,叫结构性失业。 
以上两类失业,在任何社会、任何状况下都会存在,是不能消除的,总会有人在地区间迁徙,总会有某些行业衰落、某些行业兴起。如果不允许劳动力迁徙,就会形成劳动力的垄断,比如在某个地区,有本事的人进不来,全是低素质的劳动力充斥在那里,生产的效率必然低下。 
而且,这两类失业也很难区分清楚,一个人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是摩擦性失业,但也可能是结构性失业。所以,经济学家并不刻意去区分它们,而是把它们合起来,统称自然失业。这两类失业率加起来,就是“自然失业率”。 
如果一个社会的失业率正好是自然失业率水平,就说这个社会是“充分就业”的。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也是政府的核心目标之一。但是充分就业并不就是人人都有工作,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也就是相当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失业。 
如果政府把失业率的目标定为零,那是自找麻烦。失业率不可能是零,总会有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把失业率定为零的麻烦之处在于,如果有个人本来是有工作的,现在他发现,政府的目标是零失业,那么他就可以要挟政府说,只有给我一个月100万的工作,我才会去上班。要是碰到这样的敲诈,政府怎么办呢? 
保持一定的失业的好处还包括,失业者相对于就业者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这迫使他们提高生产效率,避免自己成为失业大军的一员。 
第三种失业是经济衰退或者经济周期造成的。在经济处于衰退期时,总需求严重不足,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就要压缩生产,解雇工人。这是必然的现象。 
有很多笑话是讽刺过去的地主和现在的老板愚蠢的。农民和地主,员工和老板,他们可能互不喜欢。但问题是喜欢不喜欢并不重要,他们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地主需要农民不是因为他喜欢农民,而是生产离不开农民,所以,地主需要农民是一种间接的需求。业主需要工人也是这样。在经济学里,这种由于生产产品才需要劳动力的现象叫“引致需求”。 
如果宏观经济不景气了,总需求下降了,社会对产品的直接需求少了,对劳动里的引致需求也就会间接减少,失业就发生了。 
失业还有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之分。我们说过了,自愿失业就是因为不接受现行工资条件,嫌工资太低,觉得不如自己在家闲暇来得合适的人没有工作。非自愿失业,是说我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条件,但是你不要我。 
还有一种失业很特殊,经济学家称之为“隐性失业”,也就是一个人表面上在工作,但实际上对工作没有任何贡献,有没有他,产出都是一样的。隐性失业损害的是生产效率,因为隐性失业者的存在,阻止了有能力的人进入企业。 
非自愿失业,有时是政府的政策造成的。比如,很多国家都有最低工资法。表面上看,这是为工人争取利益,是为了工人好。事实上却不是如此。最低工资法对工人是不利的,会造成更多的人非自愿失业。 
最低工资法的最低工资,是说任何人要雇人干活时至少要支付的工资水平。同时,你要干活,必须找这个工资水平以上的工作。这是一回事。最低工资,一定是高于市场决定的工资水平。因为如果最低工资低于市场工资,最低工资法就没有意义了,就成了无的之矢。 
劳动力的需求量和工资成反向关系,和劳动力的供给成正向关系,也就是工资越高,劳动力的需求量越小,而供给量越大。所以,必然存在着一个工资水平,让需求量和供给量正好相等,这个工资水平就是均衡工资水平。 
在没有最低工资法时,假定社会共有180个劳动力,有100个人找到了工作。假如均衡工资水平是10元/小时。均衡工资的含义是,一切接受这个工资条件的人,也就是对工资的要求是10元以及低于10元的人,都会找到工作,这时候,劳动力的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是100个。 
这意味着,剩余的这80个人,是因为不接受现行的工资条件,他们对工资的要求高于10元,才没有工作的。失业完全是自愿失业。 
如果政府实行最低工资法,把最低工资定在15元/小时。因为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跟工资成反向关系,一旦最低工资法通过,所有企业必须遵守。所以,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下降了!比如从100人下降到50人,失业增加了。
很多城市都制定了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是指在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工资的初衷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基本生活需要。具有强制性的特征,所有企业和劳动者都得遵守。 
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最早的国家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然后扩大到美国、英国和法国等,现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有最低工资制度。 
但是最低工资制度可能造成更多人失业。为什么? 
最低工资标准,一般是高于市场标准的,因为如果低于市场工资,最低工资就形同虚设了。 
比如一个小时工的市场价格是每小时4元,而最低工资法的规定是5元。 
在没有最低工资制度的时候,也有人失业,什么人失业呢?就是那些认为自己的劳动价值高于每小时4元的人,他们的要求高于市场价格,这些人虽然失业,但是他们是自愿失业。所有愿意接受4元工资的人都会有工作。 
最低工资制度实行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那些愿意接受每小时4元工资的人,原来能找到雇主,现在却无法工作了。因为他们的雇主愿意付的最高价格就是4元,如果最低工资是5元,大家必须遵守,则这部分雇主就不会再雇佣这些小时工。这部分人就失业了,而且是非自愿的失业。 
所以,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实际。 
能不能想清楚失业增加了多少? 表面上是50个,其实非自愿失业增加的数量不止50个。 
因为在工资是15元/小时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量已经不再是100,而可能是150个人,这150个人对于工资的要求都不高于15元/小时,但是却只有50个人找到了工作,也就是有100个人是属于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增加了100人。 
所以,最低工资法不但没有起到保护工人利益的目的,反而使失业增加,损害了工人的利益。 
所以,最低工资法不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正确思路。 
那么,解决失业的正确路径是什么呢? 
政府可以帮助失业者提高工作技能。很多人失业是因为技不如人。企业雇佣工人,在同样的工资下,倾向于录用技能更高的人,因为他们的产出更多,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更多。政府可以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失业者的技能。 
更一般的提高技能的途径是教育。一般来说,教育程度与就业率成正相关关系。统计数据显示,16~19岁的人失业率是最高的,因为这部分人受的教育最低,而受过高等教育者的人的失业率是最低的。 
提供信息也是重要的。如果劳动力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缺乏沟通渠道,即使有劳动力需求,也会有人处于失业状态。而且,即使具有相应的技能,也还是不能对接起来,这叫空岗与失业并存。 
例如一个外地农民,不了解情况就买了票,到了北京,以为北京这么大,遍地是黄金,工作肯定好找。可是来了才知道,找工作没有那么容易,而且吃饭、住宿的花费是老家的几十倍,还要有暂住证。如果他早知道这些,恐怕就不来北京了。 
所以,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劳动决策依据,政府应该建立覆盖全国的、权威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包括有关政策法规的提供。 
歧视,也是造成失业的一个原因。统计表明,美国黑人和有色人种的失业率明显高于白人,除了后者受教育程度较低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歧视。可是这种歧视是非制度性的。比如有的企业起初是雇佣黑人的,老板也愿意雇黑人,因为价格便宜,可是消费者却不喜欢,消费者的歧视,使企业不得不解雇黑人,这是没有办法的。每个社会都有类似的“消费者歧视”。政府对于此类歧视基本上无能为力。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消除制度性歧视是政府的责任,而且责无旁贷。 
社会保障制度也与失业有密切的关系。欧洲的失业率比美国高,特别是北欧,这是因为欧洲的社会福利水平太高,以至于很多人工作和不工作的福利差距非常小,靠领取失业救济金,日子过得也很舒服,何必还辛苦上班呢?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教授问学生解决失业的方法。学生说,把男人和女人分别弄到两个岛上去,岛被海水隔着,他们必然开始造船,去见对方,就业就解决了。这个笑话是很精妙的,因为这里包含着一个道理,即需求是重要的,社会必须保持或者创造出适当的总需求,这样才能解决失业问题。 
更进一步地,解决失业,最终要靠经济增长。只有经济持续繁荣,才能不断吸纳新增的劳动力就业,也才有可能降低失业率。所以,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最多、就业压力巨大的国家,维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是十分必要的。
 。。  。。 
第16章 通货膨胀
对于一个人来说,没人嫌自己钱多,而是多多益善!可是,如果每个人都有数不完的钱,不见得是什么好事。1947年冬天的上海街头,流浪汉们居然是用钱做墙来抵挡寒风的,据说那时候,要买一张纸,得用一车的钱,表面上还实现了均贫富。可是这正是一个政权崩溃的前夜,这是恶性通货膨胀。 
如果通货膨胀不那么严重,就未必是什么坏事,甚至是好事。但是,当通货膨胀的程度超过了人们的预料时,就会破坏社会的信用基础,造成财富的转移,让人们对未来失去耐心。所以,对于通货膨胀,不能听之任之。 
幸好,治理通货膨胀并不是没有办法,政府的手段很多,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也能管用,没有过不去的通货膨胀难关。 
凯恩斯说:列宁曾说过,捣毁资本主义最好的办法是破坏它的货币,搞点通货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曾经在德国上空投放假马克,德国也在伦敦上空投放大量假英镑,日本也曾经在中国建造过假钞工厂,目的都是造成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严格定义是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价格总水平,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加权的依据是商品的重要性和产量。 
理解通货膨胀,要注意的是,通货膨胀不是个别商品的价格上升,也不是一些商品甚至很多商品的价格上升,而是指几乎所有商品的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