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那不是段将军吗?他怎么被常遇秋给捉去了。”城墙上的军兵窃窃私语,不知所措。
常遇秋接着命人将段之贵当场斩首示众,然后喊道:“段之贵已死,你们赶快开城投降,若是执迷不悟,一律格杀勿论!”
城墙上的军兵看到主将段之贵都死了,我们还打个什么劲呀?常遇秋真是神人也,干脆投降吧,所以青州城很快就四门大开,常遇秋率领大军扬长而入占领了青州城。
次日,徐达和常遇秋率领大军出青州直插直沽,然后命令步兵和骑兵在陆上行军,水军在河东西两路齐进。
元朝的丞相普达朵儿在海口(天津)设防,企图进行阻止明军前进的步伐。
过了一日,徐达和常遇秋率领明军到达海口城下,徐达手搭凉棚往城墙上观望,只见城墙上面旌旗招展,刀枪棍棒随处可见,再看看城门却是大开的,门口空无一人。徐达回头对常遇秋说道:“难道普达朵儿在和咱们唱空城计吗?手下军兵禀报说普达朵儿不是在海口层层设防吗?难道这就是他的防御结果?”
“我也一时难以看出普达朵儿在搞什么名堂。”常遇秋也在仔细瞧着海口城。
韩冲从后面来到二位主将面前说:“徐将军,二哥,我先带两千人马进去看看,管它是空城计还是真有埋伏?进去之后自然一目了然。”
“也好,那你就进去看看,千万小心行事,若是真有风吹草动,赶快撤出来,我率领人马在后面接应你。”常遇秋对韩冲叮嘱道。
“没问题,我这就带人进去。”韩冲率领两千骑兵从西门冲了进去。
徐达和常遇秋在外面听信,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行韩冲回来,常遇秋恐怕韩冲遭到埋伏,于是立刻下令:“飞龙马上率领两千人马前去接应。”
“是。”常飞龙也率人冲了进去。
徐达和常遇秋依然在城外听信,可是又过了一段时间,常飞龙也没有出来,常遇秋这次可是真着急了,他要率人亲自进去察看,徐达拦住了他,说道:“你是主将,怎么能随便出击呢?”
“不是还有你在指挥吗?”
“那也不行,我没有你在身边,我心里不踏实,你就乖乖地呆在这吧,我相信韩冲和飞龙将军肯定会没事的,你听听城里没有一丝打打杀杀得声音,怎么会遭到埋伏呢?”
“可是他俩人在里面干什么呢?”常遇秋自言自语道。
西城门处终于出来一匹战马,韩冲将军回来了,来至常遇秋马前,不等韩冲说话,常遇秋先训斥道:“你干什么去了?怎么这么长时间?”
“二哥,我没干什么呀,我进城之后,到处都是一片狼藉,看不到敌军的影子,我就去普达朵儿的府里去看了看,可是同样他的家里也是空空如也,这小子肯定是弃城逃走了,我也是说一般人哪有胆量摆空城计?”韩冲无辜地说道。
“那你也应该先派个人回来禀报一声啊?”常遇秋继续骂道。
徐达在一旁赶紧解围,说道:“韩将军,你知不知道常大将军非常担心你的安危,他非要亲自进城去找你和飞龙将军呢。”说到这里,徐达看了看韩冲身后说,“哎,对了,飞龙将军呢?他在哪里?”
“噢,他让我回来报信,他现在正在清理府衙呢,一会儿你们就可进去休息。”
常遇秋一听这话,心里也感到一阵的温暖,心想两位兄弟原来是为我们着想啊,可我还训斥他们,于是不好意思地说道:“是这样啊,不过以后决不能再擅自行动不回禀。”
韩冲见常遇秋消了火,于是也笑着说道:“下不为例,决不再犯!”
徐达和常遇秋空惊一场,接着占领海口,然后进兵通州,分兵力两路,徐达率人驻扎在通惠河东岸,常遇秋率人驻扎在通惠河西岸。
通州城是元大都的东大门,也是其重要的交通要道,若是明军想要攻克元大都,那么就必须先攻下通州城。而经手下军兵打探得知,现在通州由元朝的嫡系精兵把守,守城人马是由元将五十八家国公率领的敢死队。
徐达和常遇秋得知此消息后赶紧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徐达说:“兄弟们,现在的通州由一伙敢死队镇守着,敢死队通常就是送死队,可见他们都做好了随时战死的准备,大伙出出主意,看看如何打这一仗?”
张兴祖先说话了:“既然他们是送死队,那我们就冲进去送他们上路。”
“对,杀进去,解决了他们,我倒要看看敢死队多不怕死?”常飞龙也说着。
“杀进去,我这回可是开眼了,打了这么多年仗,第一次见敢死队。”韩冲也愣头愣脑地说道。
“我们不能强攻!”郭英郭将军站起来说道,“他们是敢死队,我们可不是敢死队。”
“接着说。”常遇秋对郭英说道。
“我军远道而来,沿途又经过大大小小数百仗,而敌人以逸待劳,此时攻城对于我军来说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出其不意的攻击通州,抓住敢死队不怕死的这个致命弱点,设下伏兵,然后诱敌深入,从而彻底消灭他们。”
“好,就这么办!”徐达拍板定了下来,然后对郭英说,“明日就由郭将军亲自前去诱敌,我和常将军给你亲自布置伏兵。”
“遵令!”
次日,正好赶上天气一片大雾,肉眼看不到十丈之外,郭英一看真是天助我也,马上率领三千精骑直攻通州城下,元将五十八国公果然率领一万敢死队出城迎战,他们看到明军人马不是太多,所以分兵两路从两翼包抄郭英,郭英的人马被围困在了中间,双方激战许久,明军仗得是骑兵人高马大,而敢死队是步兵,所以明军并未遭到致命的打击,郭英指挥骑兵左突右冲奋勇杀敌,敢死队死伤无数,而明军也伤亡不小,这时,通州城里又派出一股元兵接应敢死队,郭英看到元兵已经太多了,如果再不撤的话,就撤不回去了,那么诱敌的任务就完成不了了,所以郭英指挥明军佯装不敌,节节败退,元军看到明军要逃,乘胜追击死咬不放,一路跟着郭英的骑兵冲进了徐达和常遇秋布置的口袋阵中。徐达命令军兵杀出去消灭元军的敢死队,而元军只顾着追着眼前的明军骑兵厮杀,根本没有看见四下的伏兵,猛地从两旁的大雾里冲出了无数的明军将敢死队分割包围,元兵惊慌失措,也都顾不得自己是敢死队了,夺路而逃。
明军逮了这个大便宜,怎会让元军轻易逃脱,大军将敢死队死死地围在中间,直至将敢死队全部歼灭,五十八国公也全部阵亡,接着徐达和常遇秋率领人马乘胜攻击通州城,通州城的残兵由于没有了敢死队的撑腰,士气低落,看见明军攻城的气势,望风丧胆,元军个个四散奔逃,所以根据郭英的正确主张,徐达和常遇秋率领大军获得了通州大捷,二人马上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飞鸽传书给南京应天府的大明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也是非常高兴,他立刻命令徐达和常遇秋乘胜进兵,攻占元大都。
而此时,元顺帝听说东大门通州陷落,十分震惊和恐惧,马上意识到大都朝不保夕,恐怕难逃失陷的厄运,于是他在皇宫召集后妃太子和群臣商议避兵北逃。
元顺帝看看众人叹息一声,说道:“我们还是先回塞外躲避一时吧,朕可不想和宋徽宗和宋钦宗一样也做别人的俘虏呢?”
这时,从殿外进来一位太监禀报说:“皇上,孛罗帖木尔和扩廓帖木尔两人在京城内举行兵变企图篡夺大位,幸亏九门提督事先得到密报,做好了周密的部署才没有让那二人得逞,现在已经将那二人抓住,请皇上裁决!”
元顺帝听到这个时候还有人乘机拆他的台,龙颜大怒,大声命令道:“气死朕了,这些人不想着替朕分忧解难,而是搞兵变,把他俩拉出宫门凌迟处死!”
有人也劝说元顺帝:“皇上,我们应该固守大都,凭着我们这么多年的军事储备和粮草储备,我想和明军对峙个几年不成问题,然后我们下达圣旨召集各地的军队前来勤王。”
“是啊,这样我们就可以保住我们大元朝的江山社稷,万年基业啊!”
可是,元顺帝怎么也听不进去了,他早已被明军的气势吓破了胆,他根本不认为这些手下能挡得住明军,尤其是不想再来一个靖康之耻,所以下令淮王帖木尔不花监国,丞相庆童留守,而在当夜三更时分,元顺帝携太子和后宫佳丽等,仓皇逃出健德门,向上都逃窜。
没有了皇帝的元大都,也丧失了战斗力,所有人都在想着如何逃难,徐达和常遇秋率领明军在大都皇城的齐化门外排兵列阵,然后命令三军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徐达登上齐化门楼,将监国的淮王帖木尔不花、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右丞相张康伯等高官显贵全部处死,大军杀进了皇宫,俘获宣府、镇南、威顺诸王子六人,并搜缴了玉印两枚和成宗玉玺一枚,常遇秋下令封住府库图书珍宝以及皇宫里面的所有宫殿,并派重兵严加保护,防止被元朝残敌破坏,至此,元大都全部陷落,正式宣告了成吉思汗一手创建的大元王朝的彻底覆灭。
正文 第五十章 假死归隐
更新时间:2007624 17:23:00本章字数:4488)
洪武元年八月,朱元璋得知元大都被攻克之后异常兴奋,心想终于成为一代真正的天子了,他将大都改称为北平,意在平定北方。
朱元璋命令徐达和常遇秋马不停蹄立刻扫平各地残余势力,夺回元朝手中的所有土地。
朱元璋也开始大刀阔斧地颁布新的规章制度,在地方上撤消了行省,设立了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在中央初设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后来又撤销了中书省,丞相的职务被废止,大都督府也被分为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将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大大加强。
朱元璋和以往的帝王不同,他出身社会底层,在以前那些浪荡漂泊的日子里,朱元璋见过众多州、县官吏鱼肉百姓、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和漠视人间疾苦的事情,如今登上了万岁爷的宝座,他首先要严立法禁,对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事情,决不宽恕,他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之人。朱元璋对他亲自指定的法律,带头执行,甚至将“剥皮实草”的酷刑用在了公、侯一级官吏的身上。朱元璋为了将监察贪污腐败的权利推行到民间,他还立法规定,普通老百姓可以将贪官污吏绑缚起来押到京师治罪,而且各地关卡都要放行,不得阻挡,若有阻挡者,一律处死,情节严重的要诛其九族。可是,朱元璋严法惩治贪官的良好初衷,却因为量刑过重,而演变成了一场全社会的浩劫,因连坐惨遭杀戮的蒙冤者人数众多。
明朝刚刚建立,当初跟随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的那些功臣集团在朝廷上势力庞大,威信很高,而朱元璋生性多疑,十分忌惮这股力量,处处防范功臣,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朱元璋是濠州人,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徐达、李善长、汤和、胡惟庸等人都来自濠州及其附近地区即淮西一带,朱元璋的这些老乡在朝堂上形成了庞大的势力集团,也就是淮西集团,他们居功自傲,在朝政上为所欲为,极力排挤非淮西籍的王公大臣,而作为大明皇帝的朱元璋不但没有安抚群臣,制止他们互相争斗,反而坐山观虎斗,肆意放任这两股势力的内斗。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大儒,以诗词歌赋见长,官至翰林学士,并主持编修了《元史》,他也曾经做过诸王子的老师,但是却因为他的孙子宋慎的牵连被朱元璋下了大狱,定了连坐死罪,幸得马皇后的解救,才被免死流放到四川茂州,在全家被放逐的途中,身染重病,客死夔州。
另外,朱元璋为了维护和强化他的皇权而采取文字专制手段,不少的知识分子因此而丧命,在打江山的时候,朱元璋礼贤下士,所以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为大明江山的建立屡出奇谋,屡建奇功,使得朱元璋才在元末群雄割据混乱的时局中翦灭群雄脱颖而出,然而,此时的他已经不再需要这些文人骚客了,他便开始对这些功臣残酷迫害,大兴文字狱,他总是望文生义,对大臣上书的奏章任意的曲解,一旦生疑,就宁可信其有,而绝不不信其无,直杀的天下读书人胆战心惊,不知所措。
来自青州的常遇秋虽然早就已经被淮西集团视为自己人,但是常遇秋非常悲伤,他不愿意与淮西集团同流合污去陷害其他忠诚良将,但同时他也不愿意与非淮西集团吭壑一器,因为他和他的几位兄弟认为打天下就是为了尽他们毕生之力去拯救全天下被腐败的元朝凌辱下的兄弟姐妹们,而且他们也成功地实现了这个愿望,现在老百姓已然不再遭受战乱之苦,过的也挺富裕,但是庙堂上下却明争暗斗,争夺权力,不惜使用对元军作战时都不曾用过的恶毒诡计,在过了几年这样的生活后,他们决定放弃一切皇帝赐与他们的权力,退出朝廷去偏远的山野小镇去过安逸的生活。
但是,这十位弟兄想也没有想过,他们中的哪一个会先其他人而去,更没有想到先撒手人寰的竟是曾经带领他们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常遇秋,几位兄弟悲痛欲绝,常有河都哭得昏死过好几回,但是被抢救过来后依然继续恸哭哀嚎,常遇秋的大哥常知秋也是悲伤不已,他万万没有想到比自己小十岁的常遇秋会先他而去,这位老哥哥由于气急伤身也一下子卧床不起,常遇秋的死使得原本挺好的一个大家庭突然失去了支柱,不知所措,帅府上下乱作一团,还是大哥杜文亮老成持重把整个帅府的重担全扛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他和其余八位兄弟商量:“弟兄们,二弟的突然仙逝我也是万分悲痛,但是作为和常遇秋曾经拜过把子的弟兄,我们可不能袖手旁观,只顾着悲伤难过,我们要强忍住眼泪,打起精神把二弟的身后事料理好,让他风风光光的大葬。”
“放心吧,大哥,我们都听您的,您怎么安排我们就怎么做。”常飞龙眼含热泪地说道。
“是啊,大哥,您现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就全凭您决断做主吧。”周名也两眼通红地说道。
“好吧,谁让我是你们大哥呢,我就把这管家的重任挑起来。”然后对常遇秋的发妻陆小凤和一双儿女说道,“弟妹,你看怎么样?交给我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