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胆大的海商;从事海上渔盐的贸易;其经营范围只限福建、广东等近海。他们“潜迫关外;贿求地方官以小船早夜进货;或托乡官说关;祖宗之法尚未破也”。时至嘉靖时期“前项贪利之徒;勾引番船;纷然往来;而海上寇盗遂亦纷然也”;他们“往则载货扬航以市海为名;归则熔金随身贸原舟而返;甚至远赘异类;持献图略;效中行翕侯之为者。”他们大批出海经商;下海通番的规模越扩越大;发展极为迅速。
起初;大多数海商都是独家经营的小商人;“各船各认所主;承揽货物;装载而还;自自买卖;未尝为群”(范表:《玩鹿亭稿》卷5;《海寇议》);后来由于海上竞争;“强弱相凌;自相劫夺”,他们就“因各结,依附一雄强者;以为船头”,形成了“或五只、或十只,或十数只,成群分党;纷泊各港”(同上)的海上贸易集团。这些海上贸易集团;不但雇用本地的舵工、水手。“又哄带日本各岛贫穷倭奴;借其强悍以为护翼”,有的还“纠合富实倭奴;出本附搭买卖”他们既到日本、暹罗、南洋等地做买卖,又“于沿海兼行劫掠”(同上)。
二、舟山海商集团
在明政府厉行海禁,残酷打击海上贸易的情况下,一些海商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武装起来,组成武装海商集团,以对抗官军的追捕和残杀,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海寇。其实,这些海寇并不同于当时到东方来从事侵略、掠夺的西方海盗,他们大多是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只因冲破海禁樊笼,触犯了海禁律法,而被视为海盗,其情况恰如嘉靖的主事唐枢所说:“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胡宗宪:《筹海图编》卷十一,《经略·;叙寇原》)。当然,亦商亦盗是这些海商的本色,他们在纠番诱倭的商贸活动中往往是华夷相纠,彼此间称贷互市,其中货价莫偿或诓骗财物者比比皆是,而民间海商为争夺行商地盘,也往往各结伙党,彼此间兵戎相见,互相残杀者也不乏其人。
这些海商的组成成份比较复杂,他们中有的原是从事对内贸易转为从事对外贸易;有的是受官府欺压,冤抑难伸而下海经商;有的是豪门世家为牟利而参与活动;有的原是功名未就而下海从商;以及“迫于贪酷,苦于役赋,困于饥寒”的小民,“凶彼、逸赋、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等等(郑晓:与彭草亭都宪,载《明经世文编》卷218)这些海商在以舟山群岛为中心的商贸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以李光头、许氏兄弟、王直、徐海、毛海峰等为首的海商集团和以双屿、大茅(猫)、沥港、横港、长涂等为中心的海上贸易基地。
1。许氏海商集团
许氏海商集团包括许一(松)、许二(栋)、许三(楠)、许四(梓)四个兄弟;他们是徽州府歙县人。明代徽州府是一个商业资本汇聚之地;与晋商构成重要的商业势力。他们不仅活跃在国内市场;而且还经营海外贸易。俞大猷曾说:“数年之前;有徽州、浙江等处番徒;前至浙江之双屿港等处买卖;逃广东市舶之税;及货尽将去之时;每每肆行劫掠”(俞大猷:《正气堂集》卷7)。对许氏兄弟下海通商的过程;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胡宗宪认为许二是从福建破狱入海;勾引倭奴的。他说:“嘉靖十九年(1540);贼首李光头、许栋引倭聚双屿港为巢。光头者,福人李七;许栋,歙人许二也;皆认罪系福建狱;逸入海;勾引倭奴;结巢于郭巨之双屿”(胡宗宪:《筹海图编》卷5)。而郑舜功《日本一鉴》则说许二、许三先年下海通番是入赘于大宜满刺加;自后许四与兄许一“尝往通之”,嘉靖十九年;许氏四兄弟“潜入大宜满剌加等国诱引佛郎机国夷人;络绎浙海;亦泊双屿、大茅等港;以要大利”(郑舜功:《日本一鉴》卷6)。虽然他们对许氏兄弟来舟山前的活动有不同的说法;但对许氏兄弟来双屿的时间是一致的。许氏兄弟到双屿后;与原在舟山活动的福建海商李光头合为一伙。
嘉靖二十三年(1544),许二又“载货往日本贸易”,翌年“始诱博多津倭,助、才、门三人来市双屿”。不久;许一被明政府捕获;许三丧亡;许氏海商集团受到很大打击。但明朝政府的镇压并不能阻止他们的海上贸易活动。许二、许四为扩大海商集团的势力,“计令伙伴于直隶、苏松等处地方诱人置货,往市双屿,许二、许四阴嗾番人抢夺,阳则宽慰”。这些被抢的商人“自本者舍而去之,借本者不敢归去”,不得不跟从许氏兄弟下海贸易,“图偿货价而归”,从而扩大许氏海商集团的势力。
嘉靖二十六年(1547),海盗商人林剪自彭亨“驾船七十余艘至浙海”,与许二、许四合为一伙,使许氏海商力量大大加强。同时,另一徽州商人王直也“招亡命千人逃入海,推许二为师”(何乔远:《闽书》卷146,载《岛夷志》)。至此,以许二为首的海商集团终于形成,成为“海上寇最称强者”。
许氏海商集团在东南沿海既从事走私贸易,又攻城略地,“每掳掠海隅富民以索重赎”。如明朝军队的指挥吴璋及总旗王雷斋被抓获,用一千二百金才赎回,又如“谢文正公迁第宅也遭其一空”。他们的活动给明朝政府很大的打击和威胁。为了消灭许氏海商集团,嘉靖二十七年(1548),浙江巡抚朱执调兵遣将,进行围剿。三月,以都司卢镗率兵船泊温州之海门,海道副吏柯乔统领福清兵船泊漳州,专备海战,以遏南逸入闽广之路。在完成以上的兵力部署以后,四月,朱纨亲自带领备倭指挥刘恩至、张四维、张汉等强攻许氏海商集团的根据地——双屿港。经过激烈的战斗,明朝军队“破其巢穴,焚其舟舰,擒杀殆半”,许氏兄弟惨遭失败,同伙李光头、许六、姚大总及“大窝主顾良玉、祝良贵、刘奇十四等,皆就擒”(胡宗宪:《筹海图编》卷5,载《浙江倭变记》)。许二及许四逃往西洋。虽然许氏海商集团被击溃了,但江浙海商并没有被消灭,不久,又出现了规模更大,人数更多,资本更雄厚的王直、徐海海商贸易集团。
2、王直海商集团
王直,又名汪直,也是徽州歙县人。王直“少任侠,多略不侵,然若乡有徭役讼事,常为主辩,诸恶少因倚为囊橐”(《倭志》上册,载《玄览堂丛书续集》)。《筹海图编》等书记载:“少落魄,有任侠气。及壮,多智略,善施与,以故人宗信之”,从 “乡中有徭役讼事,常为主”。可见他从小就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善施与”,“故人宗信之”,表明他可能出自于富有之家,而且在乡里有一定的威望。另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王直年青时,与徐惟学一起做过盐商,大概在经商中触犯明朝的禁令,曾对叶宗满、徐惟学、谢和、方廷助等同伴说:“国中法制森严,动辄触禁,孰与海外逍遥哉”。嘉靖十九年(1540),王直与叶宗满等人跑到广东,“造巨舰,收带硝黄、丝棉等违禁之物抵日本、暹罗、西洋等国,往来互市”(诸葛元声:《三朝平攘录》卷1,《海寇》)。王直下海初期,因实力不够雄厚,暂时投奔许氏兄弟海商集团,替许二“管库”,他出色的管理才能和经商经验很快得到许二的赏识,不久,被提为“管哨”兼理军事,从而成为许二海商集团的主要头目之一,与许氏兄弟一起,积极参与海上走私活动。
嘉靖二十七年(1548),许氏海上贸易集团被朱纨击溃。“许二逸去,王直素有机略,人多服之,乃领其余党”,重新组成以王直为首的海商集团,被众商推为舶主。这时王直虽已独立经营海上贸易,但还不能独霸一方。当时浙江洋面上还有一个海商陈思盼。他的贸易基地在横港,与王直进行抗争。王直的船队经过横港时,“屡被邀劫”(《倭志》上册,载《玄览堂丛书续集》)。王直为了消灭对手,扩大贸易集团势力,一直在寻找机会。嘉靖三十年(1551),有个姓王的海商率领番船二十艘,到浙江沿海进行贸易活动,陈思盼想邀为一伙,但被拒绝。陈恼羞成怒,“谋杀王船主,遂夺其船,其党不平,潜与直通,欲害思盼”。王直认为时机已到,“潜约慈溪贯通番柴德美,发家丁数人助己”。在陈思盼生日那天晚上,乘其不备,“遂内外夹击,杀思盼,擒其侄陈四。。。。。余党悉归直”(《明书》卷162)。陈思盼海商势力的被吞并,使王直集团势力大大增强;从此;完全取得了浙江海面的控制权。“由是海上之寇,非受王直节制者;不得自存,而直之名始振聋海舶矣”(胡宗宪《筹海图编》卷5)。
王直吞并陈思盼后;成为舟山群岛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海商集团。其手下如叶宗满、徐惟学、谢和、方廷助及毛海峰、徐碧溪、徐元亮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头目。王直为了扩大海上贸易,乃令毛海峰、徐碧溪、徐元亮等分领船队,满载各种货物,扬帆世界各国,“凡五六年间,致富不赀,夷人信服,皆称‘五峰舡主’”。接着;他又招聚徐海、陈东、叶麻等为将领,勾引倭门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等,“威望大著;人共奔之”。不仅近地人民、兴贩之徒络绎不绝;甚至“边卫之官;有与柴德美通番往来、五峰素熟者;近则甘为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范表:《玩鹿亭稿》卷5)。
王直虽已成为财厚势大;人众船多的海商集团首领,但他并不想与明朝政府相对抗;而以“杀思盼为功,叩关献捷求通市”。他一心一意想得到明朝政府的批准;在海上从事合法的贸易活动。但顽固地执行闭关政策的封建王朝;不仅不答应王直的通商互市要求,反而派俞大猷“驱舟师数千围之”,王直突围而出;逃往日本;在萨摩州之淞浦津建立贸易基地。王直在日本;自称“徽王”,控制要害;凡“三十六岛之夷;皆其指使”;在中日之间进行海盗式走私贸易;成为中日海盗的总首领。
嘉靖三十一年(1552);王直“纠岛倭及漳、泉海盗”,带领巨舰百余艘;“蔽海而来;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范表:《海寇议后》),这就是著名的“壬子之变”。从此开始;“比年如是;官军莫敢撄其锋”;“纵横往来;如入无人之境”。如攻入黄岩府;官军莫之谁何。“直乃绯袍玉带;金顶五檐黄伞;其头目人等;俱大帽袍带;银顶青伞;待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坐定海操江亭;称净海王;居数日;如履无人之境”(傅维鳞:《明史》卷162)。嘉靖三十三年(l554)四月;王直部占据浙江拓林;“连营三百里;如老鹳嘴七八里之间;皆其部落之所屯聚也”。王直由此地分一支自青浦、白鹤港而北;出太仓;又分另一支“自刘家港入趋昆山”。八月,又遣吴德宣、徐碧溪率众千余人进攻嘉定县城;接着在师家浜大破参将许国、李逢时,“时二参将所治者皆北兵,不知地利,屯所遇潮,死者甚众(胡宗宪:《筹海图编》卷6,《直隶倭变记》)。
王直打败明朝官兵以后;再次提出开放海禁、通商互市的要求。嘉靖三十四年(1555)他对明朝正副使蒋洲、陈可愿说:“我本非为乱;因俞总兵图我;拘我家属;遂绝归路”。并告诉他们:“倭国缺丝棉;必须开市,海患乃平”。接着又派遣毛海峰、叶宗满伴送陈可愿回国;会见胡宗宪,表达了“成功之后;他无所望;惟愿进贡互市而已”的愿望。嘉靖三十六年(1557);王直亲自横渡大洋;回到舟山群岛,向胡宗宪递交要求通商的请求书,希望“胡军门代为疏请通商”。
王直尽管已沦为海盗,但始终没有放弃开放海禁的要求。他一方面等待明朝政府的答复;一方面在岑港“惟日聚群倭;砺兵刃、伐竹木为开互市计”。他对官府使者说:“必待奉明旨;许其宽宥;与以都督职使;得稽压海上;开市以息兵”(胡宗宪:《筹海图编》卷9《平倭录》)。对于王直的通商互市要求;明朝政府当然不会答应。他们利用王直急于通商的迫切心情,采用高官厚禄的办法;将王直诱捕入狱。这样,使舟山海商集团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3。徐海海商集团
当时与王直海商集团齐名的还有徐海海商集团。起初;徐海投奔王直集团;是王直部下的大头目。后来;他自拉队伍,独树一帜;与王直海商集团并驾海上;共同出没于江浙海面;进行海盗式的通商贸易活动。
徐海;徽州歙县人;少年时曾到杭州虎跑寺落发为僧;法名普净;称为“明山和尚”;或称“名山和尚”(谈迁:《国榷》卷6)。徐海出身商人家庭,弟弟徐洪是“在无锡贩芜湖布”的布商(诸葛元声:《三朝平攘录》卷1,《海寇》),叔父徐惟学(徐碧溪)是著名的海商。徐海到杭州不久;便“舍佛入贾”;从事海上贸易。关于徐海下海的经过;郑舜功《日本一鉴》记载比较简略:“嘉靖辛亥(1551),海闻叔铨(即徐惟学)诱倭市烈港;往谒之,同行日本”。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有更详细的记述;他说:“徐惟学以其侄海质于一隅州夷,贷银使用。惟学至广东屿,为守备黑孟阳所杀,后夷之索故所贷至,海令取偿于寇掠。至是;海乃偕夷酋辛五郎聚州结党,众至数万”(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0,《浙江八》)。由此可见,徐海为寇是与其叔徐惟学负债有关的。
徐海到日本后;“日本之夷;初见徐海;谓同中华僧;敬犹活佛;多施与之;海以所得;随缮大船”(郑舜功:《日本一鉴》卷6),进行海上贸易活动。嘉靖三十一年(1552);徐海第一次渡海东来;“称市于烈港”。当时;驻在烈港的还有王直海商集团;因其他船上的倭人抢夺王直船货,发生冲突而离港他去。
史书说徐海“狡诈”,性倔强。在浙江海面上,除王直外,徐海为第二号海商集团首领。他力强势盛,特别是王直在日本期间,“雄海上,称天差平海大将军”(谷应泰:《沿海倭乱本末》)。嘉靖三十三年(1554),徐海集团从日本回舟山,不久即攻占嘉兴柘林,并以此为基地,分从四出,攻略城池。次年正月,徐海率众出动,夺海船,攻乍浦、海宁,陷崇德,袭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