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这首五言诗与另一首同题的四言诗皆作于同一年,当为宋少帝景平二年
(424),本年八月改元,为宋文帝元嘉元年,陶渊明六十岁。诗题中的庞氏,
为当时荆州刺史刘义隆的镇军参军。这年春天,他由得阳出使江陵,有诗赠
渊明,渊明即以此诗作答。
从诗序及诗中可以看出,尽管陶渊明与庞参军相识并不太久,但相同的
志趣使他们结为知交;尽管他们在出仕与归隐之间有所分歧,但也并不影响
他们之间淳真的友谊。所以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庞氏的深挚友情,而且
也申明了自己隐而不仕的决心。
三复来贶(1),欲罢不能。自尔邻曲(2),冬春再交(3),款然良对(4),忽成
旧游(5)。俗谚云:“数面成亲旧”(6)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7),便当语离
(8),杨公所叹(9),岂惟常悲(10)?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11);本既不丰(12),
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13)。且为别后相思之资(14)。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15)。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16)。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17)。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18)。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19)。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20)。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21)。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22)?
〔注释〕
(1)三复来贶(kuàng 况):再三展读所赠之诗。贶,赠送。
(2)自尔邻曲:自从那次我们为邻。尔:那,如此。邻曲,邻居。
(3)冬春再交:冬天和春天再次相交。横跨两个年头,实际只一年多。再,第二次。
(4)款然:诚恳的样子。良对:愉快地交谈。对:对话、交谈。
(5)忽:形容很快。旧游:犹言“故友”。游;交游,游从。
(6)数面:几次见面,成亲旧:成为至亲好友。
(7)好(hào 耗)乖:容易分离。这里有事与愿违之意。乖,违背。
(8)便当:即将要。语离:话别。
(9)杨公所叹:杨公,指战国初哲学家杨朱。《淮南子?说林训》:“杨子见逵路而泣之,为其
可以南,可以北。”高诱注:“道九达曰逵,悯其别也。”所叹:指所感叹离别之意,亦寓有各奔前
程之意。
(10)岂惟常悲: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
(11)为文:指作诗。六朝以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12)本:指体质。 丰:指强壮。
(13)辄依:就按照。《周礼》往复之意:《礼记?曲礼》:“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
来而不往,非礼也。”
(14)资:凭借,寄托。
(15)相知:相互友好,互为知音。旧: 旧交,旧友。倾盖:《史记?邹阳列传》:“谚曰:有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盖指车盖,状如伞。谚语的意思是说:有些人相互交往到老,却并不相知,
如同陌路新识;有些人一见如故,即成知音。后遂以“倾盖”代指一见如故。定前言:证明前面所说
的“数面成亲旧”、“相知何必旧”是对的。
(16)客:指庞参军。顾:光顾。林园:指作者所居住的地方。
(17)谈谐:彼此谈话投机。说(yuè月):同“悦”,喜欢。圣人篇:圣贤经典。
(18)或:有时,间或。闲:悠闲。
(19)幽居士:隐居之人。东西:指为求仕而东西奔走。缘:缘分。
(20)物新人惟旧:《尚书?盘庚》:“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物新:
事物更新,诗中寓有晋宋易代之意。人惟旧:人以旧识为可贵,谓继续保持我们的友谊。弱毫:指毛
笔。多所宣:多多写信。宣,表达,指写信。
(21)这两句是说:尽管我们远隔千山万水,但可以通过书信传达情意。形迹:形体,指人身。
滞江山:为江山所滞。滞,不流通,谓阻隔。
(22)体素:即素体,犹言“玉体”,对别人身体的美称。来会:将来相会。
〔译文〕
我再三展读您的赠诗,爱不释手。自那次我们成为邻居,至今已是第二
个冬春了,诚挚愉快地交谈,很快使我们成为了老朋友。俗话说:“几次见
面便成至亲老友”,更何况我们的交情又远比这深厚呢?人生常常事与愿违,
现在又要彼此话别,正如杨朱临歧而叹,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我患病多年,
不再写诗;体质本来就差,又加上年老多病。就按照《周礼》所说“礼尚往
来”的意思,同时也作为别后相思时的慰藉,而写下此诗。
相互知心何必老友,
倾盖如故足证此言。
您能欣赏我的志趣,
经常光顾我的林园。
谈话投机毫不俗气,
共同爱好先圣遗篇。
偶尔酿得美酒数斗,
悠闲对饮心自欢然。
我本是个隐居之人,
奔走求仕与我无缘。
时世虽变旧友可贵,
常常写信以释悬念。
情谊能通万里之外,
虽然阻隔万水千山。
但愿先生保重贵体,
将来相会知在何年?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1)
〔说明〕
此诗写于晋义熙九年(413),陶渊明四十九岁。
诗人从时光的流逝、季节的回环往复和景物的荣衰更替,而体悟到人生
有始亦必有终的道理。认为人们只要认识到了这种自然的规律,便可以逍遥
任性,随顺自然,无喜无忧,以终天年,从而也不必去求仙访道了。
虚舟纵逸掉,回复遂无穷(2)。
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3)。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4)。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5)。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6)。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7)。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8)。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9)。
〔注释〕
(1)五月旦:五月一日。和(hè贺):和诗。依照戴主簿所赠之诗的题材、格律而写诗。戴主簿:
诗人的朋友,事迹不详。主簿:官名,主管文书簿籍。
(2)虚舟:空船。逸:快。棹(zhào 赵):船浆。这两句化用《庄子?列御寇》“若不系之舟,
虚而邀游者也”之意,比喻迅速流逝的时光。
(3)发岁:开岁,一年之始。俯仰:俯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星纪:星次名,这里指癸丑年(413)。
古代星岁纪年法,把周天划为十二分次,每分次有一专名,星纪即其中之一。岁星运行一个分次,就
是一年。《晋书?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晋义熙九年即为癸丑
岁。奄:忽然。将中:将到年中,指五月。
(4)罕:罕见,稀少。悴:憔悴,指干枯之物。荣且丰:繁荣茂盛。
(5)神萍:雨师。《楚辞?天问》:“蓱起雨,何以兴之?”王逸注:“蓱,萍翳,雨师名也。”
写:同“泻”,倾注。奏:进:奉献。景风:古代指祥和之风。《尔雅?释天》:“四时和为通正,
谓之景风。”《列子?汤问》:“景凤翔,庆云浮。”也指南风或东南风,如《说文?风部》:“南
方曰景风。”《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淮南子?墬形训》:
“东南曰景风。”
(6)来,去:指生,死,人理:人生的道理。
(7)居常待其尽:安于贫困,等待命终。晋代皇甫谧《高士传》:“贫者,士之常也;死者,命
之终也。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曲肱(gōng 公):“曲肱而枕之”的省略,即弯曲胳膊作沈头。
语本《论语?述而》:“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岂伤:哪里妨害。冲:虚,
淡泊,指道的最高境界。《老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8)迁化:指时运的变化。夷:平坦。肆志:随心任性。窊(wā蛙)隆:谓地形佳下和隆起,引
申为起伏。高下。
(9)即事:就事,对眼前事物的认识。华嵩:华山和嵩山,传说为神仙所居之地。
〔译文〕
时光流逝日月如梭,
往复回环于是无穷。
新年刚过转眼之间,
忽然又到一年之中。
南窗之外枯木稀少,
北面树林一片繁荣。
雨神及时降下甘雨,
清晨吹拂祥和南风。
人既生来谁能不死?
人生规律必然有终。
处于穷困等待命尽,
安贫乐贱何妨道隆。
时运变化有顺有险,
随心任性并无卑崇。
倘能遇事达观视之,
何必访仙祈求长生。
连雨独饮(1)
〔说明〕
此诗当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陶渊明四十岁。这首诗在饮酒中议
论人生哲理。诗人坚信自然界的规律是有生必有死,世间并无长生久视的神
仙,人应该听任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诗中既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达
观态度,也表现了诗人愿独守“任真”的信念。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2)。
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3)?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4)。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5)。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6)。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7)。
自我抱兹独,g 俛四十年(8)。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9)!
〔注释〕
(1)连雨:连日下雨。
(2)运:天运,指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生:指生命。会:当。归尽:指死亡。终古:自古以
来;往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是有生必有死,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3)松: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欲以赤松子游耳。”
注:“赤松子,仙人号也,神农时为雨师。”乔:王子乔,名晋,周灵王的太子。好吹签,作风鸣,
乘白鹤仙去。事见刘向《列仙传》。定何间:究竟在何处。
(4)故老:老朋友。乃:竟,表示不相信。饮得仙:谓饮下此酒可成神仙。
(5)试酌:初饮。百情:指各种杂念。远:有忘却,断绝之意。重筋:再饮。忘天:忘记上天的
存在。
(6)去此:离开这里。任真:听任自然。《庄子?齐物论》郭象注:“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
中独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无所先: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列子》:“其在老耄,欲虑柔焉,
物莫先焉。”
(7)云鹤:云中之鹤。八表:八方之外,泛指极远的地方。须臾(yú于):片刻。
(8)独:指任真。g 俛(mǐnmiǎn 敏免):勤勉,努力。
(9)形骸(hái 孩):指人的形体。化:变化。心在:指“任真”之心依然不变。
【译文】
自然运化生必会死,
宇宙至理自古而然。
古代传说松乔二仙,
今在何处谁人看见?
故旧好友送我美酒,
竟说饮下可得成仙。
初饮一杯断绝杂念,
继而再饮忘却苍天。
苍天何尝离开这里?
万事莫过听任自然。
云鹤生有神奇翅膀,
遨游八荒片刻即还。
自我抱定听任自然,
勤勉至今已四十年。
身体虽然不断变化,
此心未变有何可言?
移居二首
【说明】
陶渊明约四十一岁时,从老家浔阳柴桑迂居于浔阳上京。晋安帝义熙四
年(408)六月,诗人在上京之居遭火灾,房屋焚毁。两年之后,即义熙六年
(410)九月后,又迁居南村,实现了他想往已久的愿望。这两首诗,就是他
这次迁居后的抒怀之作。当时诗人四十六岁。
其一(1)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2)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3)。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4)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5)。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7)
〔注释〕
(1)这首诗写迁居南村的原因和迁居后的乐趣。诗中热情赞美了南村“素心”人,表现了志同道
合的高雅而纯洁的志趣。诗人与这些纯朴的“素心”人朝夕相处,无拘无束,叙谈往事,品评文章,
感情融洽而欢乐无限。
(2)非为卜其宅:语出《左传?昭公三年》:“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古人在建宅前,先用占
卜的方法选取吉祥之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不是为了选择好的宅地,而是要选择好的邻居。
(3)素心人:心地纯朴的人。数(shu 暑)晨夕:渭朝夕相处。
(4)从兹役:进行这次劳动,指移居。
(5)弊庐:破旧的房屋。指移居后的住房。取足蔽床席:只要能遮蔽床和席就足够了。意谓只要
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了。
(6)邻曲:邻居。抗言:直言不讳地谈论。在昔:过去,这里指往古之事。
(7)奇文:指好的文章。疑义:指疑难问题。
〔译文〕
从前便想居南村,
非为选择好住宅。
闻道此间入纯补,
乐与相伴共朝夕。,
我怀此念已很久,
今日迁居南村里。
陋室何必要宽大?
遮蔽床靠愿足矣。
邻居常常相往来,
直言不讳谈往昔。
美妙文章同欣赏,
疑难问题共分析。
其二(1)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2)。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3)。
农务各自归,闲暇琢相思(4)。
相思削披衣,言笑无厌时(5)。
此理如不胜?无为忽去兹(6)。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7)。
〔注释〕
(1)这首诗写移居南村后,与邻居们同劳作、共游乐,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同时,对躬耕自
岭的生活也表示了适意与满足。
(2)登高:登山,指游赏。赋新诗:即作新诗。
(3)更相呼:相互招呼。斟酌:指饮酒。斟:执壶注酒。酌:饮酒。
(4)农务:指农忙时。与下句“闲暇”相对,辄:就,总是。
(5)披衣:谓披上衣服去串问。
(6)此理:指上述与邻居交往的乐趣。将:岂,难道。胜:强。高。无为:不要。去兹:离开这
里。
(7)纪:经营,料理。不吾欺:即“不欺吾”。
[译文]
春秋之季多朗日,
登高赏景咏新诗。
经过门前相呼唤,
有酒大家共饮之。
农忙时节各归去,
每有闲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门,
欢言笑语无厌时。
此情此趣岂不美?
切勿将它轻抛弃。
衣食须得自料理,
躬耕不会白费力。
和刘柴桑
〔说明〕
刘柴桑,即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曾做过柴桑县
令,故称;入宋后隐居不仕,人又称之刘遗民。他与周续之、陶渊明被称为
“浔阳三隐”。
晋安帝义熙十年(414)七月,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等人结白莲社,刘程
之为社中十八贤之一。他们招陶渊明入社,渊明不肯,此诗就是他写给刘程
之的一首和诗。诗中以坦诚的态度,表明自己对躬耕足以自给、饮酒足以自
慰的隐耕生活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