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特总觉得美国运通难以胜出,他倾向于卖出。
在已经做出卖出决策但还没有到期真正卖出的那个月,巴菲特碰巧与赫兹(Hertz)公司的CEO弗兰克·奥尔森一起打高尔夫。弗兰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经理人,精通信用卡业务。因此从第一杆开球区开始,巴菲特就不停问他,对信用卡行业怎么看,对这三家发卡公司怎么看。当他们走到第二块草坪的时候,一路上听了弗兰克的话,巴菲特就已经明白,美国运通公司的卡相对于竞争对手有一种惊人的垄断经营权,因此巴菲特决定继续持股。等到后面的第9洞时,巴菲特对美国运通公司的长期发展前景变得非常看好,以至于巴菲特从最初的准备全部卖出转变成了准备大量买入。
巴菲特马上将这部分可转换优先股转换成了1 400万普通股,在短短几个月内巴菲特又投资亿美元继续买入。1995年巴菲特再次增持,投资亿美元买入亿股普通股。1998年巴菲特又小幅增持108万股,总持股达到5?万股。至2004年年底,巴菲特所持股份占美国运通总股票的,买入成本为亿美元,总市值为亿美元。巴菲特投资11年总赢利亿美元,投资收益率高达倍以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章 知己知彼(11)
这正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朋友一句话,胜做十年股。
巴菲特从美国运通股票上赚了70亿美元,他自然非常感激他的朋友弗兰克。但是他们俩共同的朋友乔治一听,有意见了,他说:巴菲特,你真正需要感谢的人是我,因为是我安排了这场高尔夫球比赛,而且是我把你分到了弗兰克所在的四人小组中。
看来真像歌中唱的:“朋友多了不发愁。”
巴菲特绝对不是一个只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天天看年报、看资料的书呆子,相反,他的朋友圈子很广,这些朋友的建议给他选股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可见,在家研究靠自己,出门选股靠朋友,甚至是靠朋友的朋友。
有些公司,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不熟悉,我们的朋友也不熟悉,但股票市场的最大好处是,所有上市公司的信息都是非常公开透明的。阅读、研究有些公司的资料,加上调研,可以让我们很有把握地对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做出判断,对其价值做出计算,这些也可以归入能力圈。对于这些公司我们肯定能用生活和工作中的长期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所以我们最终也可以将其归入生活圈和工作圈。
生活圈、工作圈、朋友圈这三种圈各有不同,也各有交叉,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最熟悉的股票能力圈。
把我们选股的公司范围限制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圈、工作圈、朋友圈内,正是巴菲特选股的第二大戒律:不熟不选。
3。 不懂不选
巴菲特选股的第三条戒律是:不懂不选。
我们对身边的一些女孩非常熟悉,却并不代表我们对她们十分了解,能不能成为终身伴侣,还要多方面深入了解。只是熟悉是不够的,你还要多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女孩的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一些上市公司非常熟悉,但并代表对这些公司十分了解。值不值得投资,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巴菲特从小到大,喝了52年可口可乐,在经过详细分析、确定有把握之后,才决定大规模投资。只是熟悉是不够的,你还要多了解,这样你才能真正懂得公司的业务和财务,从而能够确定公司股票的价值。对于你不懂的公司,坚决不要选,哪怕这家公司股票再赚钱,这并不是你有把握赚到的钱。
巴菲特正是坚持不懂不选的戒律,才避开了1999年网络股泡沫引起的股市暴跌。
我们很多人喜欢用*的广告表示自己的自信:“我能。”而巴菲特在选股时,经常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不能。”
在1998年股市正处于对高科技尤其是网络公司股票的狂热中,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有些股东问巴菲特,是否考虑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投资于科技公司。
巴菲特回答说:“这也许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我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于他们的公司,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涉及英特尔和微软的股票时,我不知道1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这个国家分析这类企业的优秀专家,第100位、第1 000位、第10 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①
巴菲特的这种观点得到了查理·芒格的响应。他说:“我们没有涉及高科技企业,是因为我们缺乏涉及这个领域的能力。我们买进低价传统行业股票的优势在于我们很了解它们,而其他股票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解的公司打交道。我们为什么要在那些我们没有优势而只有劣势的领域进行竞争游戏,而不在我们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施展本领呢?”
第四章 知己知彼(12)
巴菲特并不因为自己不懂很多行业而沮丧,他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只投资那些自己真正懂的公司。“我们应该再次说明,缺乏对科技的洞察力丝毫不会使我们感到沮丧。对于许许多多行业,我和查理并没有特别的资本分配技巧。举个例子,每当评估专利、制造工艺、地区前景时,我们就一筹莫展。如果说我们具备某种优势的话,那么优势应该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我们是在能力圈之内并运作良好,而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于能力圈的边界。在快速变化的产业中预测一个企业的长期经济前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如果其他人声称拥有高科技产业中的公司经济前景预测技巧,我们既不会嫉妒也不会模仿他们。相反,我们只是固守于我们所能理解的行业。如果我们偏离这些行业,我们一定是不小心走神了,而绝不会是因为我们急躁不安而用幻想代替了理智。幸运的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伯克希尔公司总是会有机会在我们已经画出的能力圈内做得很好。”②
巴菲特的原则是不懂不选。对一个公司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正的懂呢?
巴菲特要收购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过来与巴菲特进行交谈,巴菲特问了一些问题,让这个总经理大吃一惊:巴菲特比我对自己的公司还要了解。
有一次巴菲特在参加会议时,遇到一个保险行业的专家,他在业内相当有名气,是个权威。这位专家对巴菲特发表了一通他对保险行业的看法。巴菲特听了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位专家一听,说:“我再也不在巴菲特先生面前高谈阔论了,他比我对保险行业的了解深刻得多。”他后来才明白,巴菲特管理着好几家保险公司,有着比他更多的实际经验。
巴菲特在分析公司追求的目标时,会比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了解上市公司。
“我会让自己沉浸于想象之中:如果我刚刚继承了这家公司,而且它将是我们家庭永远持有的唯一财产,那么,我将如何管理这家公司?我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我需要担心什么?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我将走出办公室与客户谈话。我会从这些谈话中发现,我这家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什么样的优势与劣势?如果你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你可能会比管理层更深刻了解这家公司。”①
那么巴菲特是如何深入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呢?
由于报道水门事件而声名大振的鲍伯·伍德沃德有一次问巴菲特应该如何分析股票,巴菲特是这样回答他的,投资分析就像如何写出一篇新闻报道一样。巴菲特告诉他想象一下他被分派写一篇关于他自己就职的《华盛顿邮报》的深度报道文章。他为此要询问很多问题,挖掘出很多事实,他会深入了解这家传媒企业,投资分析就是这样。
我把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方法归纳为三种:一是多读,二是多问,三是多摸。
多读:年报自有黄金屋
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方法是:多读。
有个记者采访巴菲特时问:“您工作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什么?”
巴菲特说:“我的工作是阅读。”
巴菲特读的东西主要是什么呢?上市公司年报。
巴菲特阅读最多的是企业的财务报告:“我阅读我所关注的公司年报,同时我也阅读它的竞争对手的年报,这些是我最主要的阅读材料。”①
第四章 知己知彼(13)
“你应该找到这家公司的大量年报,以及最近5~10年间所有关于这家公司的文章,深入钻研,让你自己沉浸于其中。”
巴菲特就是这样读年报的。他在1988年决定投资可口可乐之前,阅读了可口可乐自1896年以来的所有年报,也就是说他阅读了可口可乐过去92年的所有年报。巴菲特一直保持着阅读公司年报的爱好。在他的办公室里没有股票行情机,但档案室里有188个抽屉里装满了上市公司年报。
巴菲特的阅读量非常惊人。他大脑里储存着美国270 000家上市公司几十年来数量令人难以置信的上市公司年报信息,而且他不断输入这些公司最新公布的年报信息。2007年10月,巴菲特第二次来到中国,在接受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独家专访时,记者问:“道听途说您一年看1万多份年报,真的吗?”巴菲特说:“读年报像其他人读报纸一样,每年我都读成千上万份,我不知道我读了多少,不过像中石油,我读了2002年4月的年报,而且又读了2003年的年报,然后我决定投资5亿美元给中石油,我仅仅根据我读的年报,而没有见过管理层,也没有见过分析家的报告,但是它的年报非常通俗易懂,是一个很好的投资。”
年报都是上市公司提供的,那么这些年报上的公开信息都是真实、完整、齐全的吗?巴菲特重视阅读年报,但从不轻易相信年报:“我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大部分是不公开的)的态度,与我看待冰山一样(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以下)。”②
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冰山大部分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信息,从数量上看,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重要信息是不公开的。从质量上看,披露出来的信息往往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详细描述所有的事实,有很多东西年报中是不说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上市公司的年报等公开披露信息中说的只是上市公司一家之言,我们不能偏信,我们必须还得从其他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
多问:闲聊聊出大牛股
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上市公司的第二种方法是:多聊。
巴菲特并不是一个只坐在办公室里阅读资料的书呆子,相反,他与各行各业的人士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他也经常参加各种会议,经常与外界进行交流。“当我读完公司的这些材料之后,会问问自己:我还有什么地方不知道却必须知道的东西?很多年前,我经常四处奔走,对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雇员等相关方面进行访谈……我一直不停地打听、询问有关情况。”
巴菲特会直接找人面对面进行交谈,但更多的时间是打电话。打电话又方便,又省时省钱。打电话是巴菲特除了阅读之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首先,我会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然后我就坐下来阅读资料。接下来我会打电话聊上几个小时。下班后我回到家里继续阅读。晚上我还会打些电话。”
事实上,专业投资人员总是不停地给公司打电话,业余投资者却很少这样做。他们可能以为自己只是小股民,上市公司都是大公司,自己打过去也没人理的,最多不过是应付一下。其实,如果投资者想了解关于上市公司的一些具体问题,就可以给董事会秘书或证券部打电话,公司年报上有电话,你在股票软件上按一下F10也能在公司概况上找到联系电话。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公开、公正、公平“三公”原则,小投资者打电话和基金经理打电话得到的消息,往往并没有太大差别。
第四章 知己知彼(14)
打电话非常重要,重要得可能你都想象不到。有个小故事: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允许他们三个人每人提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三倍,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奔驰汽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电话联系有多重要,电话可以让我们以最低的成本接触到最近的地方、最相关的人士、最新的信息,让你的选股决策建立在最及时、最准确的信息上。
多摸:实地调查找真相
巴菲特深入了解、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的第三个方法是:多摸。
有些投资者为了省事,就买了一些软件,或买一些信息系统,这样一打开电脑,就能看到很多整理好的新闻报道、研究报告,就知道市场的最新消息。似乎有了互联网和电话,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但是,只是阅读有关书面资料,只听别人说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只是描述性的东西,别人说的不一定是真相,而只能是一部分真相。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每次旅游之前,看了一些相关的文字介绍,或者听别人描述得多么多么好,可是自己到那里一看,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觉得根本没有人家描述得那样好,只有少数情况下才会遇到好得出乎意料的景点。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只是看看,还是不够的。有这样一个故事:
西班牙历史上有一位叫彼得罗一世的国王,有一天他宣布要公开选拔一个*官。有3个人报名参加选拔。一个是皇室贵族,一个是追随国王征战多年的武士,一个是普通的教师。国王把这3个人带到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