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学家祖冲之的一段往事
祖冲之(429…500)是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科学家。他推算的圆周率和密率值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他编制的《大明历》首先考虑到岁差问题的计算,对于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比当时的其他历法更为准确。然而,有谁能知道,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小时候却经常挨打,曾被斥责为“笨蛋”、“蠢牛”呢!
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位小官员。他望子成龙心切。祖冲之不到9岁,他就逼着冲之读《论语》,读一段,就叫冲之背一段。两个月过去了,祖冲之只能背诵十来行,气得祖朔之把书摔在地上不教了,并且骂道:“你真是个笨蛋啊!”
过了几天,他把儿子又找来,教训他说:“你要是用心读经,将来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没出息。现在,我再教你,你再不努力不行啊!”
可是,祖朔之越教越生气。祖冲之也是越读越厌烦。他皱着眉头,愤愤地说:“这经书我不读了。”气得父亲额头直冒汗,忍不住伸手打了祖冲之一巴掌,打得儿子号啕大哭起来。
正在这时,祖朔之的父亲祖昌来了。问明情况,他对祖朔之说:“如果祖家真出了个笨蛋,你狠狠打一顿,他就会变聪明吗?孩子是打不聪明的,只会越打越笨。”
祖昌还严厉地对祖朔之说:“经常打孩子,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且还会使孩子变得粗野!”
祖朔之说:“我也是为他好啊!他不读经书,这样下去,有什么出息。”
“经书读得多就有出息,读得少就没有出息?我看不一定吧。有人满肚子经书,却什么事也不会做!”祖昌批评道。
祖朔之为难地说;“他不读经书怎么办?”
祖昌说:“不能硬赶鸭子上架。他读经书笨,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呢!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祖朔之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同意不把孩子关在书房里念书,跟祖昌到他负责的建筑工地开开眼界,长长知识。
祖冲之到工地上和农村的孩子玩了几天,知识丰富多了。他问祖昌:“爷爷,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会圆呢?”祖昌解释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
祖冲之越听越有趣。从此,经常缠住爷爷问个不停。祖昌对他说:“孩子,看来你对经书不感兴趣,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的嘛!好啊,我们家里天文历书很多,我找几本你看看,不懂的就问我。”
祖朔之这时也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每天教他看天文书,有时祖孙三代一起研究天文知识。这样,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兴趣越来越大了。
一天,祖昌带孙子去拜访一个钻研天文很有成绩的官员何承天。何承天问祖冲之:“小兄弟,天文这东西研究起来很辛苦,既不能靠它升官,又不能靠它发财,你为什么要钻研它?”
祖冲之说:“我不求升官发财,只想弄清天地的秘密。”
何承天笑道:“小兄弟,有出息。”
从此,十多岁的祖冲之经常找何承天研究天文历法。后来,他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只有儿童本人有兴趣和愿意获得的那些知识,才会巩固而长久地保持在他的记忆中。
——卢梭
只这一点像你父亲写的
——王羲之夫妇从严教子的故事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321…379)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受父亲的熏陶,爱好书法。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勤学苦练,几年后,他的字大有进步,很多人都夸他写得好。在一片赞扬声中,王献之以为自己的字和父亲的字不相上下了,开始骄傲起来。
一天,王羲之外出有事,临行时,随意在墙上题了一些字,让献之摹仿。他走后,献之在旁边临摹了几回,自己觉得很像了,便把父亲写的字擦掉,留下了自己的。
王羲之回来后,看到墙上的字,叹息道:“大概我题这些字时醉得很厉害吧,不然怎么写得这样难看呢?”在旁边的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又很不服气。
几天之后,献之又摹仿父亲的字样写了几行字,送到父亲书房。心想:这次父亲看到,一定会夸奖我的。谁知,王羲之看后,顺手拿起笔在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点,变成了“太”字,随即一言不发还给了献之。
父亲平时对他要求很严。他一时弄不清父亲的意思,但又不敢多问,只好拿着去找母亲。母亲细细看了一遍,指着“太”字下面的一点说:“几行字,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写的。”献之听了,像迎头浇了一盆冷水,有些灰心了。这时母亲耐心地对他说:“孩子,练习写字,必须下苦工夫。你父亲年轻的时候,先用四五年时间虚心临摹诸家的字样,把别人的特长融会贯通,然后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为了练字,你父亲不管走路还是休息,一直用手在身上一横一竖地比画,揣摩字的笔画结构。日子长了,把衣服都画破了。他在练习书法时,因为写完字常到一个池里洗笔和砚台,后来池水全变黑了。他练字练得入了迷,连饭都忘了吃。有一次,家里人把蒸馍和蒜泥放到他面前叫他吃,可我到书房一看,只见他拿了一块蘸了墨汁的蒸馍正在吃呢,弄得满脸乌黑。原来,他一心想着练字,错把墨汁当蒜泥了。孩子,做任何事都不能好高骛远、自满自足,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行。”
献之听了母亲的教导,每天刻苦练字。几年后的一天,他趁父亲外出,又写了一幅字贴在墙上。王羲之回来一看,以为是自己写的,可想了半天也记不起是什么时候写的。一问,才知道出于儿子之手。这次他对着儿子笑了。
一个音乐家不会用棍棒去敲击钢琴。
——夸美纽斯
如果有人问我,照顾孩子最需要哪一样资格,我该说就是耐性。
——福隆
拷打、严厉和刑罚永远不能作为一种影响儿童心灵和良知的好方法,因为它们时常留给儿童的印象,就是成人的暴行。
——捷尔任斯基
改联立志——少年苏东坡勤奋学习的故事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是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乘兴写的一副对联。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久久端详,不肯离去。
苏东坡(1037…1101)自幼天资聪颖,在饮誉文坛的父亲的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很有一股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劲头。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他的学业大有长进。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许多书,渐能出笔成章了。父亲的至亲好友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难得的“神童”,预言他必是文坛的奇才。
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他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颇有点自傲。一天,他洋洋自得地取过笔墨和纸,挥毫写下了以上的这副对联。他刚把对联贴在门前,有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口,好奇地近前观看。这位老翁看过,深感这位苏公子也太自不量力,过于自信了。
过了两天,这位老翁手持一本书,来苏府面见小东坡,言讲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小苏公子求教。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书本,翻开一看,那上面的字他竟一个都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露声色地向前挪了几步,恭恭敬敬地说道:“请赐教。”一句话激得小东坡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很不是滋味。无奈,他只得鼓足勇气,如实告诉老翁他并不认识这些字。这个老翁听了哈哈大笑,捋着白胡子又激他道:“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不识此书之字?”言罢,拿过书本,扭头便走。
苏东坡望着老翁的背影,思前想后,甚是惭愧。他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立即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使对联变成为: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次,他依然端详了好久、好久,并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不自傲。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
对花不应该只是叹赏,亲吻,要手里拿起锹铲、剪刀、喷壶,还要准备巴黎绿(一种杀虫剂)。
——马卡连柯
骄傲自满情绪是早熟儿童的大敌。一骄傲,多么天才的儿童也要毁掉。
——詹姆斯·穆勒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约翰·保罗
“急性判官”的故事——林则徐的父亲讲故事教子
林则徐(1785…1850)的父亲林宾日是个教书先生。他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经常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讲些有趣的故事。
林则徐小时候机灵聪明,但性子很急,办事毛毛糙糙,经常出些差错。林宾日认为,“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小孩子这样下去养成习惯,将来办事要出大错的。一天,他把林则徐叫到跟前,给他讲了一个“急性判官”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判官,由于他非常孝敬父母,所以每遇到不是孝子的犯人,他就判得特别严。一天,有两个人拉来一个年轻人,要判官严惩。他们说:“这个年轻人是个不孝之子,他不仅骂他娘,还动手打她。我们把他捆了起来,可他还是不停地骂,我们就用东西把他的嘴堵住了。像他这样不孝的后生可恨不可恨?”判官一听,被捆的人是个不孝之子,立刻火冒三丈,就喊:“来人呀,打这个逆子五十大板。”这个年轻人想开口申辩,可是嘴被堵着,有话没法说,只好挨了一十板子,屁股被打得血肉模糊。
一会儿,有个老太婆拄着拐杖急匆匆走进来,边哭边焦急地说:“请大人救救我们,刚才有两个盗贼溜进我家后院,想偷我的牛。我儿子捉住他们,要送他们到官府来,可是力不从心,两个强盗反把我儿子捆走,不知弄到何处去了。求大人帮忙,赶紧替我找找儿子。我就这么一个孝顺儿子……”判官一听,心里暗想:莫非恶人先告状,我刚才打的就是她的儿子?他忙叫人把那两个捆人的人找来,但他们已溜走了。这时,被打昏过去的年轻人突然呻吟了一声,老太婆一看,正是自己的儿子,就惊叫了一声,昏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
聪明的林则徐知道父亲的这个故事是针对他的毛病讲的,便说:“我一定好好改一改急躁的毛病。”
林宾日说:“我看到你性子急躁,很为你将来担忧。通过这个故事,希望你改正自己的毛病。”
“急性判官”的故事,牢牢记在林则徐的心里。直到几十年后,他做了湖广总督仍不忘父亲讲过的故事。为了时时警惕自己性情急躁、容易发怒的毛病,他专门做了一个“制怒”的横匾,挂在自己的书房,时刻提醒着自己。
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
——达尔文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司马迁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
愿学蜜蜂还是当蚯蚓——罗帅教育女儿的故事
罗荣桓(1902…1963)的女儿罗北捷,小时候有点娇生惯养,不爱动脑筋,怕吃苦。女儿喜欢和爸爸在一起,但罗帅因忙于公务,难得应女儿之愿。
一天,礼堂放电影,正好这一天晚上罗帅有点时间,便带女儿北捷步入礼堂。
这天晚上放的加演片是个动画片《蚯蚓和蜜蜂》,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罗北捷。
故事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蚯蚓和蜜蜂长得差不多,身子都是圆滚滚的。后来,蚯蚓整天躺在大树底下吃花呀、果呀,吃饱了就到处玩。可蜜蜂呢,想到冬天果子少,就每天爬上村采花酿蜜。渐渐地,蜜蜂身上长出了两个翅膀,飞来飞去采蜜,比爬树快多了。冬天,蜜蜂带着酿好的蜜去找蚯蚓,蚯蚓不见了。原来蚯蚓整天吃了玩,腿也退化了,冬天找不到东西吃,它看见勤劳的蜜蜂飞来了,很羞愧,便一头钻到地底下,决心帮助果树松土,改正自己的缺点。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圆滚滚的蚯蚓就变成了今天这种又细又长的样子,也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看完动画片,父亲问北捷:“你愿意学蜜蜂,还是当蚯蚓?”
“当然学小蜜蜂了。”北捷毫不犹豫地说。
罗帅亲切地看着女儿,说:“你说说看,蜜蜂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它爱劳动,不怕艰苦,勤学苦练。”女儿像背书似地回答。
“你说得很对。不过,我看你不像小蜜蜂,甚至也不如知错改错的蚯蚓。”
北捷听了爸爸的话,不服气地努起小嘴。罗帅又开导说:“怎么,我说得不对吗?想想看,你是怎样对待困难的?在学习上不爱动脑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去问别人,做不出算术题还流眼泪。你想过没有,一个人不克服困难,学习上怎么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基础,将来你怎么'飞'呢?”
爸爸的话,正好说中了女儿的弱点。她低下了头。
“蚯蚓的精神,也很值得学习。”爸爸又说:“别看它开始是个懒汉,但它能改正缺点,踏踏实实地钻到地里去翻土,把身子都拉长了。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能改就好。”
北捷点点头,说:“爸爸,我懂了。要学蜜蜂勤勤恳恳,学蚯蚓知错改错,对吗?”
罗帅听了女儿的话,慈祥地笑了。
劳动是最伟大的美,让孩子们认识这个美,是教育的奥秘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
人类的劳动是惟一真正的财富。
——法朗士
谁和我一样用功,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莫扎特
治挑食——朱伯儒教育子女的故事
空军某部干部朱伯儒,不仅能驾驭青年的思想规律,而且还能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在社会上,他是广大青年的知心朋友;在家里,他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一天,朱伯儒全家吃午饭时,儿子飞飞见端上桌的菜又是炒土豆,就努起小嘴不高兴了。他把筷子一扔,生气地说:“怎么老吃这东西,连点肉都没有。”朱伯儒一听心里很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