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无吉砰砰磕头,“只要儿臣知情,绝不敢隐瞒父皇。”
李渊叹了口气,又问道:“你刚才说,秦王要调走京龘城之军?”
“正是!”
李无吉连忙道:“他派宇文士及来送信,借口兵龘力不足,想要把京龘城的三万驻军调走,然后用刚招募的新兵守京龘城,皇兄糊涂,竟然答应了。”
“哼!他答应了没有,朕还没有死。”
李渊随即吩咐身边老宦官金贵,“速让长孙顺德和段德操来见朕!”
“老奴遵旨!”
金贵匆匆向花园外走去,他刚走出花园,等在这里的尹德妃便拦住了他,冷冷问道:“金公公,齐王说了什么事?”
金贵低下头不敢说话,尹德妃冷笑一声,“既然你不肯说,那件事我可就没法替你隐瞒了。”
金贵的脸刷地变得苍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把柄,金贵也不例外,他的把柄就是他唯一的侄子在宫中当值,曾和一个宫女私通,导致宫女怀孕,这件事尹德妃知道,而且证据在手,她就用这件事来要换金贵替自己办事。
金贵万般无奈,只得上前低声把李无吉告密的内容原原本本说了一遍,说完,他低下头,又匆匆走了,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尹德妃眼中惊疑,她不及细想,把她的心腹宦官找来,把刚才的话又述说了一遍,吩咐宦官道:“速将此事告诉我父亲。”
尹德妃当然也可以直接把此事告诉太囘子,但这样做风险太大,一是怕太囘子身边有圣上之人,密告圣上她和太囘子私通,其次通过父亲,他父亲也可以从中捞取好处,现在局势混乱,李渊命已不长,只有钱财才是最可靠。
……
长安一共有四万防御之军,分为两支军种,一支是羽林军,有两万人,由大将军长孙顺德率领,负责拱卫宫城和皇城,另一支军队是刚成囘立不久的金吾卫,也是两万军,由金吾卫大将军兼九门总督段德操率领,负责防御九门和维持外廓城的秩序。
当初李渊交付兵权会李世民时,取走的四只兵符,就是调动这四万大军的印符,此时四只兵符已经交给了太囘子建成,不过兵符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兵符再有用,也抵不上李渊的一句话。
不多时,长孙顺德和段德操先后匆匆赶到,两人在李渊面前单膝跪下行礼,“参见陛下!”
李渊看了他们一眼,缓缓道:“从现在开始,四只兵符作废,由齐王统管你们的军队,你们只向齐王效力。”
李无吉心中狂喜,跪下磕头,“儿臣愿为父皇赴汤蹈火。”
长孙顺德和段德操对望一眼,不知道怎么会变成这样,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再向东宫效命了,东宫指挥不了他们,但他们不敢多问,一起向李无吉施礼,“愿听齐王之令!”
李渊点点头,又对二人道:“你们退下吧!朕还有话要对齐王说。”
两人慢慢退下去了,李渊又注视了那只枝头上的青杏半晌,才对李无吉缓缓道:“你大哥建成太过于宽容,不懂得权力斗争的残酷,你却比你大哥强,好好帮助大哥,扶他坐上皇位,等他坐完江山,你再接你大哥的皇位。”
……
尹德妃的父亲尹贵平原名叫做尹阿鼠,因为嫌‘阿鼠’这个名字太低俗’李渊便赐他名贵平,自从尹贵平和太囘子尊建成搭上关系后,从他那里捞取了大量的利益,仅土地就有数千顷,还有黄金、珠宝、绫罗绸缎,不计其数,使尹贵平发了大财。
下午,他接到了宫里的消息,深感此事重大,他不敢耽误,乘坐马车匆匆赶到了延平坊,找到杨峻的府宅,一般而言,都是他先派人来约杨峻在某个酒肆会面,两人喝几杯小酒,聊一聊,便把情报传递了。
今天是因为事情重大,且十分紧急,尹贵平便亲自上门来接杨峻。
和朝廷中的大多数官员一样,杨峻这几天也没有上朝,他把妻子和儿子都送去了位于陈仓县的庄园,家中的钱财细软也秘密转移去庄园,只留杨峻一人在长安坐守。
虽然出于尊严,他不愿意做杨囘元囘庆的官,但他心里明白,杨囘元囘庆不会杀他,说不定将来他的两个儿子还有点仕途希望,不过杨峻却不敢逃走,他怕李世民对两个儿子下手,只得硬着头皮留守长安。
他正坐在书房里看书,这时,下人来禀报,“尹再丈来了,有要事求见老爷。”
这让杨峻微微一怔,尹贵平怎么直接来找自己,难道出了什么大垩事吗?
他连忙吩咐:“请他进来!”
片刻,尹贵平匆匆走进书房,一进门便嚷道:“杨使尊,出大垩事了。”
“声公请坐下说!”
杨峻请他坐下,又命人给他上了茶,尹贵平喝了口茶水,这才着急道:“今天齐王李无吉秘密去见圣上,告诉了圣上一件天大的事情。”
他便将自己得到了消息详细说了一遍,这个消息同样让杨峻大吃一惊,心中疑虑万分,他沉吟一下说:“多谢尹公,我这就去东宫。”
尹贵平却干笑一声:“杨使君,我可是冒着生命危险,你看……”
杨峻明白他的意思,笑道:“那么雍县那边土地,我给殿下再说一说。”
尹贵平摇了摇头,他已经变精了,土地之类的东西,将来不一定属于他,只有黄金珠宝才最可靠。
“土地就免了,我要五千两黄金。”
“好吧!我去告诉殿下。”
尹贵平也不耽误他,起身告辞了,房间里只剩下杨峻一人,他沉思良久,便取信笺写了一封信,小心地封好,把自己的一个心腹家人叫来。
杨峻将信递给他,反复嘱咐:“立刻去新平县的唐军大营,把这封信亲自交到秦王手中。”
“老爷放心我会做好此韦……”
家人匆匆走了,杨峻这才起身走出房门令道:“给我备马车,我要去东宫。
♂♂
—://。。
第七十七章隋唐大战(七)
更新时间:201341522:27:03本章字数:4893
在新平县以北,无边无际的旷野里,八万隋军主力正缓缓开至,正如李世民将最精锐五万唐军放在自己身边一样,杨元庆带来的这八万军队也是最精锐的隋军,包括了六千陌刀重甲步兵和五千重甲骑兵。
唐军大营矗立在一片略微凸起的高地上,方圆约十里,一条小河从左营潺潺流过,大营是板墙式构筑,高约两丈,士兵们在板墙上来回巡逻放哨。
在高高的板墙上,赵王李玄霸和大将尉迟恭正在注视着远方五里外的隋军大营,在晴朗的天空下,他们看得格外清晰,隋军士兵正在忙碌地构筑板墙,他们还没有完成大营修筑。
“为什么不冲上去打他们个稀巴烂?”
李玄霸用鞭子指着隋军大营,他的语气里极为不满,自从上一次他在虎牢关受伤后,他便再也没有机会上战场,唐军屡战屡败的消息逼得他快要发疯,他就恨不得率一支军队杀进太原去,将杨元庆和所有的隋朝官员全部杀死,以解他心头之恨。
但李孝恭阵亡后,李玄霸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沉默寡言了,眼睛里不时闪过仇恨的凶光,仇恨在他心中一天天的积累,他在等待,等待着复仇的一刻。
此刻他看见了隋军大营,复仇之火在他心中开始燃烧起来,再也无法抑制,他转头就向营内奔去,尉迟恭怕他有失,也跟了过去。
大营内,李世民正在沙盘前沉思,他得到斥候情报,隋军居然只来了八万人,明明有十五万大军,那么其他七万人到哪里去了?他心中有一种不妙的感觉,虽然铜官道那边也出现了一支隋军,旌旗铺天盖地,但李世民认为。这是隋军在虚张声势,最多只有一两万人。
难道是对于唐军在关中部署上的薄弱,李世民是心知肚明,他最担心的是关东防御薄弱,潼关和蒲津关一线只有三万军,如果隋军真的从洛水道南下冯翊郡,抄东线的后路,关东形势堪忧。
旁边房玄龄见李世民目光一直盯着冯翊郡。便明白了他的担忧,“殿下,卑职也同样担忧东线。”
李世民霍地转身,注视着房玄龄,“你也认为杨元庆会分兵南下冯翊郡?”
房玄龄点点头,“关键是现在的隋军主帅是杨元庆而不是秦琼。秦琼不会分兵东线,东线不是他的战区,但杨元庆则不同,他是从全局考虑,如果他发现东线薄弱,他必然会有所考虑,而现在他的兵力明显减少了”
房玄龄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却很明显了,杨元庆必然已派兵去了东线。李世民眼中露出了掩饰不住的焦虑,如果东线被攻破,隋军长驱直入关中,直奔长安,那么他守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
这就像一只桶,别的地方再坚固,只要其中一处出了问题,桶中的水同样会流光。
“先生认为,我们该怎么应对?”李世民心有点乱了。他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房玄龄微微叹了口气。“现在的选择已经不多了,如果非要有所选择。那么我可以列出三策。”
“先生请说!”
“上策是殿下与隋军速战,尽快击溃杨元庆部,然后火速救东线,中策是长安守军出击,出兵五万增援东线,使东线的兵力增加到八万,或许能抵挡住隋军对东线的进攻,下策是唐军全线放弃关中,撤回长安,坚守长安城。”
李世民摇了摇头,“下策首先就不能考虑,中线虽然最好,但太子肯不肯让步,还是一个问题,何况还有父皇制肘,我估计最多三万军,分一万守铜官道,那么东线最多只有五万军防御,能否坚持得下来?”
“殿下的意思是,只能选上策?”房玄龄听懂了李世民的意思。
李世民的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神情,“应该说只有上策是掌握在我的手中,不过”
李世民缓缓走到大帐门前,凝视东北方向的隋军大营,仿佛在自言自语,“两军决战,应该以稳健为重,如果仓促应战,会得不偿失,最终导致失败,我该何去何从?”
这时,他忽然看见三弟玄霸如一阵风似的向大帐奔来,两边人怎么也拦不住他,后面还跟着尉迟恭,李世民眉头一皱,这是出了什么事?
“不要拦他,让他直接进帐来!”李世民随即吩咐亲兵一声。
片刻,李玄霸冲进了中军大帐,大声嚷道:“二哥,隋军在构筑大营,不趁此机会进攻隋军,更待何时?”
“你不要这么叫嚷!”
李世民极为不悦道:“该不该进攻我心里有数,不要你来教我。”
“殿下!”
旁边房玄龄小声劝道:“我们应该理解赵王急切的心情。”
他其实就在暗示李世民,赵王并非常人,不要惹怒他,李世民点点头,又对李玄霸道:“稍等片刻,我领兵和你去看一看。”
这时,尉迟恭也进了大营,李世民随即吩咐他,“点一万五千马步军,出营掠战。”
东线局势的危急使李世民不可能长期和隋军对峙,但他又不想仓促决战,便决定先和隋军试探性地一战。
唐军大营内战鼓轰隆隆敲响了,营门打开,一队队骑兵和步兵疾速冲出大营,旌旗招展,铺天盖地,他们迅速在大营整理队伍,开始列队向隋军大营进发。
隋军大营虽然还在构筑之中,但防御却十分严密,专门有六千骑兵防御唐军偷袭,由杨巍统帅,当唐军大营内战鼓敲响,隋军哨兵立刻仰天吹响了号角。
‘呜——’
号角声声,六千骑兵冲出了大营,在杨巍的率领下,在大营前列队防御,六千根长矛刷地平端而起,杀气沸腾,紧接着,四千重弩军也奔出大营,在骑兵前举起巨弩,对准了缓缓靠近的唐军。
杨元庆已经得到禀报,他当即也率领一万马步兵出营应战,和唐军恰恰相反,杨元庆并不着急和唐军决战,他在等待东线的战局变化。
隋军在东线拥有十五万大军,李靖、秦琼、裴行俨都是主力之将,而对方主将却是李神通,兵力只有三万,就算增兵也最多五六万军队,远远不能和隋军抗衡,东线突破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只要隋军从东路杀入关中,那李世民就守不住了,必然会后撤回长安,而这个时候,才是隋军大举进攻的良机,就算李世民再足智多谋,但大势已去,他也无力回天。
在这种情况,杨元庆没有必然再用什么奇兵,更没有必要偷袭或者夜战,只要步步为营,防御得滴水不漏,这一战,李世民必败无疑。
“殿下,唐军似乎已经意识到东线的危急了。”
旁边罗士信笑道:“居然这么快就来掠战。”
杨元庆注视着唐军缓缓靠近,摇了摇头,“对方只有一万军,明显只是试探,不要和他们应战。”
他立刻喝令:“骑兵撤回,再调三千弩兵压阵!”
杨元庆军令如山,尽管杨巍渴望能和唐军一战,但他不敢抗令,率领六千骑兵缓缓退回大营,与此同时,大营内又出来三千弩兵,部署在巨弩兵之后,举弩对准了唐军。
这时,唐军已经到两里之外,由五千骑兵和五千步兵组成,李世民身着金盔金甲,手执狼牙槊,在他两边也是名将济济,李玄霸、尉迟恭、李君羡、卢祖尚、侯君集、刘弘基等等。
相比之下,杨元庆身边名将却不多,只有罗士信、杨巍、牛进达、薛万彻等等,但这也恰恰说明了杨元庆的名将都已分布各地,李靖、秦琼、裴行俨在东线,徐世绩在南线,王君可在巴蜀,谢映登在荆襄。
李世民远远凝望着隋军布阵,很明显,隋军将大量弓弩军部署在前方,就是不想和自己作战,这就是更加证实了自己的猜测,隋军的重心已经放到了东线,这边就变成以守为主。
“二哥,让我去冲击隋军阵型吧!”李玄霸手执两柄大锤,心急如焚,嗷叫着请战。
“你是铁打的吗?”
李世民终于忍无可忍,怒斥这个愚笨的兄弟,“隋军弩箭有七八千人,你能躲得过?把你射成马蜂窝一样,你就不会叫了。”
李玄霸被骂得低下头,尉迟恭不忍,也上前道:“殿下,如果就这样撤军回营,势必也会影响到士气,不如卑职领一支军,从南面进攻隋军,分散隋军防御,然后我们再从正面进攻。”
李世民凝视隋军良久,终于叹了口气,“进攻又能如何,我们只有一万军,难道还能杀败隋军,若出兵不利,反而更加动摇军心。”
他当即令道:“收兵回营!”
唐军鸣金收兵,缓缓向后撤退,这时李世民招手将刘弘基叫来,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