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正直的官吏有些看不惯,非议渐起。
司马懿装病家居,其实一天也没闲着,对朝政和时局反而更加关注了,曹爽的行为及渐失人心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心中暗暗高兴,在静待时机。
正始九年冬,曹爽的党羽李胜由河南尹调任为荆州刺史。临行前到太傅司马懿家去辞行。司马懿熟谙官场之事,听说李胜来访,向身旁的侍女嘱咐几句后传令进见。
李胜来到司马懿养病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病榻上,头发散乱,面容憔悴。一看李胜进屋,忙挣扎着要坐起,两个侍女立刻扶起他,一个侍女递给外衣,司马懿十分用力地去接衣服,然而手一颤,衣服竟落在地上。两个侍女忙弯腰帮他拣起,好不容易才把衣服穿上。接着司马懿又以手指着嘴,侍女忙端来一碗稀粥,司马懿也不用手去端,伸了伸脖子就喝,结果里一半外一半,胡子上都是稀粥和饭粒,前大襟上还洒了一大片,侍女忙拿手巾来擦。李胜见状,忙往前凑了凑:“只听人们说您中风病犯了,想不到竟病到这种程度。”司马懿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唉!年老病重,死期不远。君屈任并州,并州接近胡地,您可要当心啊!”说完喘了两口气又说:“恐怕你我不能再见面了,我把两个儿子师、昭托付给您,请您多照应。”李胜见他说错了,就纠正说:“我上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听了,大惑不解,偏偏头侧过耳朵问:“什么——放到并州?”李胜只好再改口说:“我放到荆州。”司马懿这才若有所悟地说:“啊!都怪我年老意荒,耳朵也背,没听明白您的话。您这回到‘并’州任官,要好好建功立业啊。”又寒暄几句,李胜告辞。
曹爽得到李胜的报告,听他绘声绘色地描述司马懿病重昏聩的老态,心中更加轻松,完全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了,司马懿用这种装聋卖傻的方法打发了属于曹爽一党来探望病情的几个人后,见再也无人问疾,便知此计奏效,加紧了各项准备工作。
正始十年正月甲午日(公元249年2月5日),皇帝曹芳到洛阳城外的南山去祭扫明帝的平陵。曹爽、曹羲、曹训掌握兵权的兄弟三人全部随驾出城。平陵距洛阳九十里,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势必不能当日返回,必须驻跸在外。
曹爽兄弟随皇帝出城的消息早有人报告司马懿,他一边派人去观察,一边就开始了紧张的部署。待三个时辰过后,估计皇帝车驾出城已远。司马懿立刻分派两个儿子及心腹家人及以前的门生故吏分别夺取城中禁军的兵权,马上占领了武器库、府库、皇宫和太后宫等要害部门,又以最快的速度关闭所有的城门,并立即带领亲兵出城驻守洛水浮桥边。一个时辰里,一切部署停当,整个洛阳城进入了高度紧张的备战状态。这样,司马懿控制了京城和皇太后。一切就绪后,司马懿以皇太后的名义写信给曹爽,要求他保护皇帝回城,只要投降即可免杀。曹爽本是庸俗无能之辈,不听手下人的劝告,竟然投降回城。不久,司马懿在剪除曹爽的羽翼之后,就以谋大逆的罪名把曹爽兄弟及亲信诛杀净尽,从此,司马氏独掌朝廷大权,为篡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本身即是鹰是虎,却又装成衰弱得不堪一击,曹爽受了麻痹,只当他是只病猫,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了司马爪下的猎取对象。司马懿把心高而气不傲演绎到了极致,野心勃勃却看起来行将待毙。所以,他的成功就只是时机的问题了。
□ 有方圆之性才有方圆人生
兵无常势;文无定法。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方圆兼济,必有方圆人生。这种性格属于善变型,能因人、因势、因时而变,极尽中庸性格之精髓。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110节:刚柔相济能方能圆(7)
据说,当曾国藩平定太平军后,进京面圣,北京万人攒动,他们皆想一睹这位盖世功臣的风采,许多精通相术之人更是不会错过给这位湘军统帅相面的机会。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曾国藩竟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糟老头;令相术之人费解的是曾国藩本应是奸臣短命之相,为何会有这等荣耀的命运?
不管传说是真是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金陵攻克后,朝廷确实对曾国藩有了防范之心,倘若曾国藩没改变自己的性格,仍按照以前的性格办事,肯定会落个年羹尧一样的命运。因此说,曾国藩的确因改变性格而改变了命运。
曾国藩是方圆性格的最典型代表,更是因改变性格而改变命运的人。
的确,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句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这一辈子实在没有白过,吃喝玩乐占了,叱咤风云占了,行权用势占了,建功立业占了,舞文弄墨占了,寿终正寝占了。总而言之,功名利禄四字全占了,可谓占尽了令人羡慕的一切好处。
曾国藩在攻打太平军的12年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他数次战败,两次投水自杀,还有一次因害怕李秀成的大军袭击而数日悬刀在手,准备一旦失败,即行自杀。他虽然忠心耿耿,还是屡遭疑忌。在第一次攻陷武汉之后,捷报传到北京,咸丰帝大为高兴,赞扬了曾国藩几句,但咸丰身边的近臣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并不一定是国家之福。”咸丰听了,默然不语。
曾国藩也知会遭人疑忌,便借回家守父丧之机,带着两个弟弟(也是湘军重要将领)回家,辞去一切军事职务。过了近一年,太平军进攻盛产稻米和布帛的浙江,清廷恐慌,又请他出山,并委他兵部尚书头衔,有了军政实权。不久,慈禧太后专权,认为满人无能,就重用汉人,为曾国藩掌握大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
1862年(咸丰十二年),曾国藩被授以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政的权力,巡抚提督以下均须听命,不久又赐予太子太保头衔,兼协办大学士。自此以后,曾国藩在清廷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曾国藩激流勇退的方式进一步获得了清廷的信任,取得了大权,在进攻太平军胜利以后,他仍然小心翼翼。由于曾国藩的湘军抢劫吞没了很多太平军的财物,使得“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天京人财一空,朝野官员议论纷纷,左宗棠等人还上书弹劾。曾国藩既不想退出财物,也不能退出财物,在进京之后,因怕权大压主而退出了一部分权力,因怕湘军太多引起疑忌而裁减了4万湘军;因怕清廷怀疑南京的防务而建造旗兵营房,请旗兵驻防南京,并发全饷;并且还盖贡院,提拔江南士人。
这几策一出,朝廷上下果然交口称誉,再加上他有大功,清廷也不好再追究什么,反而显示了他的恭谨态度,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清廷又赏予太子太保太衔,赏双眼花翎,赐为一等侯爵,子孙相袭,代代不绝。至此,曾国藩荣宠一时。
曾国藩性格中的“方圆”,也可理解为“刚柔”。“刚”让他四次抗旨,以保湘军。曾国藩刚练水勇时,水陆两军约有万余人,这时若和太平天国的百万之师相抗衡,无异是以卵击石。因此曾国藩为保护他的起家资本,曾四次抗旨朝廷。
“刚”是曾国藩性格的本色,如果他一味的刚硬下去,恐怕是确如相术之人所言,在攻克金陵之后便会命丧黄泉。然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虽然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对一位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书里的真知灼见的确能令他时时惊醒,事事警惕,只要他持之以恒,性格无疑是可以改变的,理想性格无疑也可以锤炼而得。
如果说“方”即是“刚”,那“圆”必是“柔”。曾国藩性格中的“柔”是锤炼出来的,“柔”的性格使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谓“方圆人生,刚柔兼济”即此之谓也。
曾国藩曾写过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也是刚柔、方圆兼济。正是这种性格使他游刃于天地之间。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111节:刚柔相济能方能圆(8)
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刚柔、方圆兼济的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读书实践锤炼而得。正如他自己所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而所读不仅为有字之书,更为社会人生的无字之书。
□ 做人要机智灵活
在各种经营活动中,机智是一笔大资产。
一位著名的商人把机智列为自己成功的第一要素,他认为自己成功的另外三个条件是热忱、商业常识和衣饰整洁。
由于人们缺乏机智、不能随机应变而造成的错误与损失,不知道有多少。有好多人因为缺少机智,糟蹋了自己的才能,或是运用自己的才能时不得其法。还有许多种情况,由于缺乏机智,以致伤害了朋友的感情;由于缺乏机智,商家失去了他们的顾客;由于缺乏机智,律师减少了他们的业务;由于缺乏机智,作家得不到读者的支持;由于缺乏机智,牧师引不起信徒的注意;由于缺乏机智,教师失去了学生的信赖;也是由于缺乏机智,政治家失去了民众的拥护。
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如果他缺少足够的机智,不能随机应变、权衡利弊,不能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做恰当的事,那么他就不能最有效率地表现自己的才干。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者在专业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往往因为缺乏机智,事业一无进展。一个人如果有了机智,再加上坚毅努力的精神,便可以使事业有大的进展。
“一个有机智的人,不但能利用他所知道的东西,并能善于利用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还能用巧妙的方法来掩饰他无知愚拙的方面,这样的人往往更易得到别人的信赖与钦佩。”
一般人之所以缺乏机智,一则是由于他们不识时务,二则是由于思想不敏锐。
有一位女子从乡下朋友家做客回家以后,给招待她的朋友写了一封信,对她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在信中,她说回到自己家里后感觉很好,不过在府上被蚊虫叮咬时甚感痛苦,而回到自己舒适的卧室深觉愉快。这个女子想表示感激之意,但在无意中写成了一封不客气的信,毫无疑问,这是因为她机智不足。
机智的人善于交际,能迎合别人的心理。这种人初次与人会面,就能找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提出来以作为谈话的资料。他们不会过多谈论关于自己的事情,因为他们深知,对方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他们自身的事情和希望。而不机智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只喜欢谈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常常不顾及到他人的感受。于是,这样的人便常为朋友们所不喜欢。
机智的人即便对于不感兴趣的事,也不会轻易在表面上显露。而那些有怪癖的人,往往最容易得罪他人,这种人如果要加入一个团体,也一定不为大众所欢迎,不是受到冷遇,便是自讨没趣。
要说种种优良品质,机智可能算得上是最紧要的。机智的人,对于一切事情都能随机应变、处置得当,这样的人才能利用适当的机会,发挥自身的潜能。
那么,如何培养机智呢?一个作家曾经巧妙地写到:
“对于人类的天生性情,比如恐惧、弱点、希望及种种倾向,都要表示同情。”
“对于任何事情,都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在考虑事情的时候,要顾虑到他人的利益。”
“表示反对意见的时候,不应该伤害到他人。”
“对于事情的好坏,要有迅速的辨别力。必要之时,作必要的让步。”
“切勿固执己见,你要记住,你的意见只是千万种意见中的一种。”
“要有真挚仁慈的态度,这种态度,能够化敌为友。”
“无论怎样难堪的事,要乐意承受。”
“最重要的,便是有温和、快乐和诚恳的态度。”
□ 冷静地面对不尽人意的人和事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难免会碰到无事生非的人、制造谣言的人、嫉贤妒能的人、偏听偏信的人,以及各种以权谋私、以势压人、阴谋诡计、欺骗虚伪等事情。也许你确实是与人为善,但是你的善未必能换回来善,需知客观上任何创造性都是对平庸的挑战,任何机敏和智慧都在反衬着愚蠢和蛮横。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112节:刚柔相济能方能圆(9)
人们在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人和事以后常常会感叹世情的淡薄、人心的险恶。然而,应该如何对付这种险情呢?
一是不要以痛恨对恶。以为自己与自己的小圈子乃清白的天使,以为周围的一切人是魔鬼和恶棍,于是整天咬牙切齿,苦大仇深,气迷心窍,不可终日,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第一是神经病,第二是以恶对恶,本身就已经恶了,本身就已经与他或她心目中的魔鬼恶棍无大异了、趋同了。
二是不要以疑对恶。嘀嘀咕咕,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犹豫不决,生怕吃亏上当,总觉得四面楚歌。结果可能你少吃了两次亏,但更失掉了许多朋友和机会,失掉了大度和信心,失掉了本来有所作为的可能。
三是不要以大言对恶。以煽情对恶,以悲情“秀”对恶:言必称险恶,言必骂世人皆恶我独善,世人皆浊我独清;言必横扫千军如卷席;言必爆破多少吨的TNT。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四是不要以消极对恶。一辈子唠唠叨叨,神经兮兮,黏黏糊糊,诉不完的苦,生不完的气,发不完的牢骚,埋怨不完的“客观”,结果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已经是一事无成的定局,还在怨天尤人。
那么,我们能不能做到,保持干净更保持稳定,保持操守更保持好心情,保持正义感更保持理性,保持有所不为有所不信更保持与人为善呢?许多时候,你的绝大多数同事还是好的,至少是较好的。而多数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他们对待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对他们的态度。至于说到他们的毛病,不见得一定比你多。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努力做到使自己变成一个和善安定、团结、文明的人。我们可以努力做到心平气和,冷静理智,谦恭有礼,助人为乐,而不是急火攻心,暴躁偏执,盛气凌人,四面树敌。甚至对那些或某一位对你确实是心怀敌意乃至已经不择手段地伤害你的同事,你也可以反躬自问,自己有什么毛病?过去是否伤害过他或她?有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