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美国股市的前世今生(5)
这些清教徒帮助现代美国建立了现代社会、政治、宗教及经济的基础,但是,对他们的投资人来说,除了破产外,毫无意义。韦斯顿、皮尔斯及其他投资人尽管不笨,但都是这项计划的最大输家。他们的失败凸显了一个事实:再好的计划都可能失败,因为投资本身就是有风险的事。对于这些图谋不轨的人来说,或许这正是他们在自食其果。
这是一个一般大众因无法参与股票买卖而避免损失的实例,原因是清教徒所拥有的普利茅斯公司不像荷属西印度和东印度公司一样是上市公司。但是,欧洲大众也透过其他机会进入了“新世界富矿带”,结果下场一样悲惨。18世纪初期,还有注定厄运的密西西比公司和南海公司的股票,分别在巴黎及伦敦股市上市,并卖给了成千上万愚昧的投资者。
密西西比公司是诡计多端、唯利是图的约翰·劳(John Law)创立的公司。由于生意失败在一次争吵中把合伙人杀掉后,他离开苏格兰老家逃往法国。他用心良苦地结识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当时路易十五仍未成年,摄政权在奥尔良公爵手上。
那时,结识皇室是飞黄腾达的不二捷径,约翰·劳以他能够解决法国政府巨额负债的说辞说服皇室。他向皇室所提的建议是,建立一个印钞机构大量印刷纸币,以偿还巨额债务。当时,纸币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概念,皇室非常赏识这项创举。因此,法国皇室让这位从苏格兰来的移民,拥有完全掌控法国皇家银行及皇家印钞机构的主导权。
不久,约翰·劳的纸币发行遍布各地。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约翰·劳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人物变成法国金融界的巨头,而他的财富也仅次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成为法国最富有的人。
凭借如日中天的知名度,约翰·劳宣布他的第二个大计划:成立密西西比公司。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从密西西比河流域带回巨大的财富。当年,法国的拓荒者考伯特(Colbert)、乔利埃特(Joliet)及马凯特(Mzquette)最先发现密西西比河流经路易斯安那区,而该区随后又被法国所占有。据当时这些来自美国返国的法国人描述,密西西比河就像第二个墨西哥,到处都是等待开采的金矿、银矿。因此,从未到过密西西比河或者美国新大陆的任何地方的约翰·劳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销售计划,说服人们对他们所听到的奇异的淘金故事坚信不疑。
就像摇滚音乐会场的摇滚乐迷一样,疯狂的巴黎人涌进离约翰·劳的住所很近的狭窄街道,申请购买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他们怀揣钞票,争先恐后地拉拢约翰·劳的员工以期购买申请被接受。这股抢购热潮使得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不断攀升,以至于其票面价值远高于金矿本身的价值。但是,投资人仍然不断盲目追涨。
几乎每一个住在法国的人都成为密西西比公司的发烧友,幻想着这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密西西比河金矿能让他们一夜致富。当时,除了约翰·劳的自吹自擂之外,并没有《华尔街日报》、《晚间商业新闻》(Nightly Business News)等媒体提供给这些投资人足够的资讯,揭穿约翰·劳的阴谋诡计。事实上,当时只要有人质疑劳和他的公司,就会被赶出城,关进遥远的监狱。
无论何时何地,当人们迷信到将其毕生积蓄下注到一个子虚乌有的事业上时,这就是所谓的“狂热”(mania)或“泡沫”(bubble)。泡沫的模式大都很类似:疯狂的投资人付出荒谬的价格去买一个虚假的机会,股价却迟早会大跌。在密西西比泡沫破裂后,人们才知道约翰·劳的公司根本就是他所谋划的一个骗局,而约翰·劳本人只是金融版的绿野仙踪,这时候投资人急于将手中的股票脱手,可是没有人接手。许多人毕生的积蓄灰飞烟灭,法国的经济濒临崩溃,银行体系也受到拖累面临瓦解。与此同时,一夜暴富的约翰·劳本人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人人唾弃的骗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章 美国股市的前世今生(6)
英国人也如法炮制了一个类似密西西比公司的故事。1711年,一个投机者效仿约翰·劳的做法,成立了南海公司。他向英国君主提出交换条件,如果英国国王核准他们在南海特别是在墨西哥和秘鲁经商的垄断权力,他就能帮英国君主偿还大笔军事债务。
1720年,南海公司提出一个新计划,该公司将以5%的利息借款给英国政府,帮助政府清偿军事及其他债务。同时,南海公司开始大量发售该公司的股票,吸引了半数以上的伦敦人驾着马车涌向伦敦股票交易所,疯狂抢购股票,从而引发了严重的交通瘫痪和几星期的街道阻塞。
由于对南海公司股票的需求巨大,在英国议会尚未同意这个债务清偿协议之前,南海公司的股价一夜之间就已经暴涨了三倍。政府发言人甚至出面提醒投资人不要盲目投入,但在这次抢购浪潮中,根本没有人理会这个理性却孤独的声音。
南海公司因为出售股票而一夜暴富,启发了那些也想大发横财的人迅速成立公司发行股票。而他们募集资金的门道五花八门,譬如靠着一部永动机,或利用巴勒斯坦的盐田,从弗吉尼亚进口胡桃树,运用热空气烘干麦芽,以木屑制造木材,或者是新发明的肥皂等,无所不用其极。其中一个公司拒绝告知投资者他们将如何运用资金,它这样描述公司的集资目的:赚取巨额利润的投资计划,具体计划无可奉告。
当时,不论是皇室君主还是平民,商人还是奴仆,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人都纷纷将他们的钱投入伦敦股市,期待能因股价上扬而赚取利润。但当泡沫最终破裂时,英国遭遇了与法国同样的命运。南海公司的股价一泻千里,许多人丧失了毕生的积蓄,英国的财政系统也因此面临土崩瓦解。
随后,南海公司的高管一一遭到起诉,他们的不动产也被没收,最后被判入狱,有些人还被送进专关重刑犯人的伦敦塔(Tower of London)监狱。科学家牛顿当时也深陷南海公司泡沫,损失惨重,他曾经自嘲地说:“我可以发现天体运行的规律,却无法看穿人类的疯狂作为。”
南海公司的惨痛教训让股票市场声名狼藉,英国议会甚至因此通过一项法案,严禁任何行业的股票买卖行为。证券交易所被依法废除,所有交易商一律停止营业。而股票经纪人的名声更是一落千丈,比扒手、强盗、娼妓还要声名狼藉。
虽然股票市场起步不利,但是,股市也因此有了相当大的改善,最近几十年来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早期的企业家
移民初期,那些原本为他人工作的殖民地居民逐渐开展起自己的事业。
各种类型的公司在18世纪初建立起来。那些自己经营或与合伙人经营的商人很快发现了股份制公司的好处。因此,与欧洲相比,美国独立之后更容易接受股份制公司的理念。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这些工业国没有一个比美国设立了更多的股份制公司。
事实上,美国甚至还有一些300年前创立的公司今天仍在经营!当你想到这个国家曾经历过的战争、混乱、萧条和灾难后,你就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子孙世代更替、产品更新、城市被焚、森林被伐、邻居被毁……几乎没有什么能从18世纪以后留存下来。但是,1702年靠制造马车鞭子起家的杰·伊·罗兹父子公司()却存活至今。
第1章 美国股市的前世今生(7)
19世纪60年代,如果没有极富远见的经理人预见到铁路时代的来临,并清楚地意识到,在一个已不需要马车的年代,马车鞭子将被永远淘汰的话,杰·伊·罗兹父子公司可能很早就已消失了。该公司后来更新了设备,转而制造起了火车传送带。
1767年,德克斯特公司(Dexter pany)在康涅狄格州的温莎洛克斯地区以磨坊生意起家。225年后,该公司仍在运营,只不过不再经营磨坊生意。如同杰·伊·罗兹父子公司一样,德克斯特公司的长盛不衰依靠的是其机敏的领导者和与时俱进的洞察力。碾磨已是夕阳产业,于是,德克斯特公司转型开始生产文具。从生产文具转为生产茶包,从生产茶包又转为生产胶水。时至今日,该公司在生产专为飞机制造的高科技涂料和黏合剂。
在巴尔的摩经营蔬菜种子的迪兰垂斯蔬菜种子公司()成立于1784年,它曾为托马斯·杰斐逊在弗吉尼亚州的土地提供过种子。两百多年过去了,今天它仍在为杰斐逊的土地提供种子。由此看来,如果一家公司提供的产品可以经久不衰,那它可以永远依靠这个行业生存下去。
由于先前的这些公司都不是上市公司,因此人们无法持有它们的股票。德克斯特公司在1968年,也就是它201岁周年时才公开上市。独立战争时期,美国没有一家本土公司上市。独立战争以后,最早发售股票的是成立于1781年的北美银行,1784年上市的纽约银行则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第一只上市交易的股票,时至今日它的交易仍在进行。
波士顿银行紧随纽约银行之后开始募集股票。随后,旨在偿还独立战争债务的美国银行也加入了募集队伍。
在殖民地时期,英国禁止美国设立银行,美国是在独立战争后才改变这一局面的。尽管如此,关于联邦政府资助银行的争议还是很大。美国早期的一些奠基人,特别是杰斐逊,从不信任银行家和他们发行的纸币。
也许是从欧洲祖先那里得到的所谓“机宜”,我们早期的股票投资者对银行股情有独钟,尽管他们对自己购买的银行股票知之甚少,却仍然愿意支付高价,且叫价越来越高,直到股价高得离谱。在华尔街,任何东西必定物极必反。就在1792年,银行股的股价“轰”然崩塌,那是华尔街历史上的第一次崩盘。尘埃落定后,纽约州立法机关立即通过了类似于英国早期的相关法律,将股票交易定义为违法,股票交易因此转而走入地下。
这对于新兴国家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也给我们今天的年轻投资者上了很好的一课。当你投资一家公司时,你只有在公司成功时才能赚到钱。而大多数公司的经营并不成功,这就是购买股票可能面临的风险:你投资的股票可能会变得一文不值。正确投资后获得的丰厚回报,必须是以承担相应风险为前提的。
持有查尔斯河大桥(Charles River)公司的股票,投资者们显得很兴奋,该公司承担在马萨诸塞州建造查尔斯河大桥的工程,约翰·汉考克 (John Hancock)是公司创始人之一。1786年,在第11届邦克山周年纪念日(Bunker Hill Day)上,查尔斯河大桥公司举行了股权发售仪式。在隆重的阅兵典礼和礼炮后,公司设宴款待了83位原始股股东,宴会上宣布将第一次公开向大众发行股票。那是一个欢乐的盛典,多年以后,当投资者获得股本分红时仍然享受着这份欢乐。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章 美国股市的前世今生(8)
这些稳定的分红来源于征收的过桥费。对于过桥的顾客而言,他们可不像大桥的投资者那么快意。终于,在查尔斯河上造起了第二座大桥—沃伦大桥(the Warren Bridge),与查尔斯河大桥开始了竞争。当第二座桥征收的费用达到收回建桥成本时,建造方计划废除收费站,使人们能够免费过桥。第一座桥的拥有者们反对该计划,并且将一纸诉状直接递到了最高法院。最后查尔斯大桥公司以败诉告终,并且结束了他们营利性的“垄断”。
另一个与查尔斯河大桥公司命运相同的是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卡斯特高速公路(Lancaster Turnpike)。兰卡斯特高速公路公司(通过抽签方式)出售股权,股东也拥有丰厚的分红。同样,分红来自于费城到兰卡斯特60英里的“过路费”。过路客和过桥客一样,不喜欢这种收费方式,后来,他们选择绕道,驾驶他们的汽车穿过田野和丛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来出现的有轨电车公司、铁路和地铁公司承袭了高速公路公司、桥梁和运河公司原来的商业经营模式。
金融体系之父
我们都知道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的国父,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则可称得上是美国金融体系之父,但这一事实却从未在美国的历史书中提及。如果没有金融体系,那么,美国的政治体系也将无法运转,因此,汉密尔顿理应获此殊荣。尽管他枪法不精,只是艾伦·伯尔的手下败将,但是,汉密尔顿在经济规划方面成就卓著,同时他也是纽约银行的创立者之一。
汉密尔顿意识到,没有财力,国家将无法发展。为了拥有足够的财力,国家需要银行。这在今天看来显而易见,但在当时,银行业的发展则倍受争议。
就发展银行业方面,乔治·华盛顿支持汉密尔顿的想法,他本人甚至投资了位于弗农山的亚历山大银行(Bank of Alexandria),并成为该银行的股东之一。但是也有许多重要人物反对汉密尔顿的提议,托马斯·杰斐逊是其中最主要的反对者。杰斐逊是位温和的农场主,他坚信土地和耕作才是人类美德之所在。因此,他厌恶工厂,厌恶依托工厂并在其周边发展起来的城市。对杰斐逊而言,银行是万恶的根源,尤其是联邦政府设立的银行。
然而事实证明,杰斐逊确实不善理财。他挥霍掉了一大笔财富,1826年他在几乎濒临破产的情况下死去。杰斐逊挥金如土,尤其是在收藏品和图书上,他本人的藏书甚至比在他出生前业已存在百年的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的藏书还多。他是个修补匠,也是个书虫,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场主—这位温和仁慈的农场主,想把农活继续“分配”给其他人。
杰斐逊想让美国成为乡村化的国度,在这样的国家中,独立的自耕农可以成为地方上的政要,主宰公共事务。对于那些认为政府应由贵族阶层掌管的欧洲思潮,杰斐逊拒绝接受。
然而,杰斐逊永远都无法想象,有朝一日,他所憎恶的工厂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农民弃农从工,他永远无法想象那些工厂竟然会成为人们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门,更无法想象那些看似存在许多问题的重工业将使美国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