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夜雨品水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湖夜雨品水浒-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这还算不上第一,书中所写宋江梦中所见九天玄女娘娘所赐的仙酒,当然更是极品仙品,不过那近于神话啦。 
水浒中饮酒,多喜欢烫热了来吃。书中多处写到此事,像陆谦去草料场害林冲时,怕店家知道,陆谦等自己讨了汤桶烫酒,那时候是冬天,还有些道理。但宋江杀阎婆惜时,只是八月半的天气,阎婆也把酒烫了来让宋江吃,看来那时候烫酒好像是一种日常习惯。如今江湖夜雨也吃过几次酒,无论冬夏,只有见人把啤酒葡萄酒用冰来镇着喝的,却没有过把酒烫来喝的,不知是何原因,烫酒之风渐渐没有了。 
说起众好汉的酒量,却也不好判断,像武松喝了十五碗景阳冈不醉,在打蒋门神时凡路过酒店就喝,也没有醉,但抢了孔亮的一瓮酒后,就醉倒了。不过总体来说,酒量大者以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人为先。宋江酒量不大,浔阳江酒楼上半瓶酒下肚就写反诗,在人家李师师处只喝了几杯,就发起酒疯,使出梁山的手段来。水浒书中不好酒者极少,就连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等这些美眉也都能喝上几杯不皱眉头,比起现在的一般女人好像都强得多。不喝酒的只有青眼虎李云,书中提到他不会吃酒。想必是梁山好汉中酒量最差的了。 
说起这菜肴,梁山好汉多喜欢大块牛肉切将上来,往往到客店一坐,就是打几角酒,切上二、三斤熟牛肉,若没有牛肉,也多数像鲁智深说的狗肉羊肉但有便吃。但如像宋江这等文雅点的人,吃法就不大一样。在浔阳江酒楼上叫酒保“铺下菜蔬果品海鲜之类按酒”,呵,还有海鲜之类,比较精致高档。宋江称赞美食美器,喝点鱼汤,觉得不错,但李逵却吃得不爽,觉得不饱,将宋江和戴宗剩下的鱼都捞来吃了,也不过瘾。后来还是宋江看出了他的心思,给他来二、三斤羊肉,李逵拈指间就吃完了,说道:“这宋大哥便知我的鸟意!吃肉不强似吃鱼?” 
水浒中下酒,常有菜蔬果品案酒一说,有时说什么“时新果子”,也不知是些什么。到了李师师那儿,更说有“珍异果子”,不知是何水果?难道有荔枝、香蕉、菠萝等东东?也未可知。但这里又有一个习惯好像不大一样,就是水浒中往往吃酒前就先上果子,而全不似现在酒宴将结束时才上果盘什么的。 
书中写茶,也有几小处。但着墨不多,比较有印象的是史进来见鲁智深时,点了个泡茶。要说好茶当然还是李师师那儿:“不必说那盏茶的香味;细欺雀舌;香胜龙涎。” 
王婆开着一个茶坊,但想来档次不会太高,类似大碗茶之类吧,但书中写王婆茶中还有松子核桃仁之类。书中写“浓浓地点道茶,撒上些松子胡桃肉”给潘金莲吃。这个倒比较独特。另外还经营酸梅汤、和合汤等饮料。 
水浒一书虽是小说,但施大爷毕竟是元未明初的人,至少写得也是元明时的风俗人情和饮食习惯,因此细细地研读一番,想想我们祖先当时的生活情景,倒也有趣。
趣谈梁山好汉的绰号
梁山好汉的绰号十分驳杂,各有特色,天文气象、飞禽走兽、古人神怪等应有尽有。倒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网名。但网名多是自己所起,绰号往往是由别人起的,由大家公认的。这里来说说几个有特色的绰号。 
梁山上的十只老虎:青眼虎李云、笑面虎朱富、跳涧虎陈达、矮脚虎王英、插翅虎雷横、锦毛虎燕顺、中箭虎虎丁得孙、花项虎龚旺,再加上两只大虫(大虫也是虎)--母大虫顾大嫂和病大虫薛永(薛永这病大虫的病字就是赛的意思。读者可不要认为是得病的大虫,像病猫一样)。这十只“老虎”,虽然绰号叫得响亮,但这些“虎”的本事却不高,都是菜鸟级的地煞之列。 
又如打虎将李忠,人家武松景阳冈赤手打虎名震千古,也没有在绰号上加上“打虎”的字样。我觉得李忠的这打虎将的外号多少也和他叫卖的狗皮膏药一般,华而不实。正所谓大言希声,大象希形,民间俗话说是:“叫唤的狗不咬人”,呵呵,外号也是这样。再看像摸着天杜迁、云里金刚宋万,这外号够威风吧,但这两人也像庙里的泥胎一般,无甚灵验,全无多少本事。 
梁山好汉中的好多绰号,很容易让人误解。比如像花和尚鲁智深,猛一看,倒好像是花心和尚,认为这花和尚的“花”字和花花太岁高衙内的“花”字是一个意思。其实只是指鲁智深身上的剌的花绣而言。 
又如一枝花蔡庆,一枝花,猛一听好像形容美眉呐,不是张宇有首歌叫“单恋一枝花”吗?不知道的读者恐怕认为蔡庆就算不是美眉,恐怕也会是长得和蔡国庆一样。哪知道其实蔡福蔡庆这哥俩都生得脸似猪头,满脸横肉。蔡庆之所以有这个绰号,来历却是因为他常喜欢戴一枝花。河北人口顺,就叫做一枝花蔡庆。狂晕吧? 
又如一丈青扈三娘,一看绰号,不少人认为扈三娘身高一丈(如果是那样,梁山上恐怕除了险道神郁保四,很少有比扈美眉高的了,那王英兄弟的个头恐怕只能到他娘子腰间),其实也不然。有人考证说一丈青是指一种毒蛇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意思。但从书中描写看,扈美眉绝不是身高一丈,遍体穿青的形象。 
铁扇子宋清,人们或以为他像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霍都一样使一把铁骨折扇。但翻遍《水浒全传》,别说见到宋清挥扇子打架,就连宋清掏出铁扇子来这种情节也没有。 
活闪婆王定六,这名字不知为何,让我常联想起接生婆。锦毛虎燕顺也不像锦毛鼠白玉堂一般是个帅哥,倒是个赤面黄须胡子拉茬的汉子,不知因何称锦毛?白花蛇杨春听起来倒像是个美眉,石将军石勇又那里做过将军?只是开过赌局,做过庄家罢了。浪子燕青,看书中的描写也和现在的“浪子”王杰之类的人大相径庭。 
当然,梁山上的绰号大多还是很帖切的。很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各自的特点。这里就不说了(嘻,江湖夜雨这篇是专挑施大爷的剌来着)。不过最后还是说点让施大爷高兴的话,水浒中的有些绰号流传后世,很有生命力,可以说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词汇库。像母夜叉,后来绝不仅指孙二娘一人,后世当此殊荣者不少,成为凶悍妇人的代名词;拚命三郎也成为鼓动人们“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 
不过有的绰号流传到后世就变了味儿,有的变成贬义词,比如有人叫你是“活阎罗”,恐怕少有人认为这是夸自己是阮小七,其他像丧门神、母大虫、短命二郎、操刀鬼之类的恐怕都不大中听。说起来水浒书中流传后世最风光还要算人家周通的绰号--“小霸王”。这个绰号一度成为一家企业的知名品牌,风靡神州,风光无限,恐怕施大爷也始料未及。 
另外附带说一下《水浒》中的人名,江湖夜雨发现倒有好几个“港台歌星”:比如唱“情人还是老的好”的吕方,唱“谁都知道情人眼里容不下一颗沙粒”的杨林,当然做“新鸳鸯蝴蝶梦”黄安的名字在书里比较惨,是被关押到水泊梁山后寨草房里的家伙。另外,还有潘越云这名字也好奇怪,估计是根据潘巧云的名字起的,而且还要“越”云,比潘巧云还要厉害?


水浒地理环境考
《水浒》中的地理环境,比现在要好得多。环境污染之类的问题当然不大会有。梁山好汉活动的地方多是华北平原,现在原始森林全无,沙尘暴飞扬。而就书中看,当时却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应该极高。 
且看这些书中说的猛恶林子像赤松林:“虬枝错落,盘数千条赤脚老龙;怪影参差,立几万道红鳞巨蟒。远观却似判官须,近看宛如魔鬼发。谁将鲜血洒林梢,疑是朱砂铺树顶。”再如野猪林:“层层如雨脚,郁郁似云头。杈牙如鸾凤之巢,屈曲似龙蛇之势。根盘地角,弯环有似蟒盘旋;影拂烟霄,高耸直教禽打捉。直饶胆硬心刚汉,也作魂飞魄散人。”都是原始森林的形象,就连黄泥岗上也是“顶上万株绿树,”比现代茂密的多。现在华北平原上这样的“猛恶林子”哪儿能见到呀。当然从历史上看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少,没有进行工业化,环境比现在好得多也不足为奇。 
再有与现在很不相同的就是宋时比较繁华的地方都在内地。这也是因为当时是农业文明的原因吧。书中的繁华之地,像什么东京汴梁(河南开封)、南京应天府(现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等现在都不是经哜很发达的地方。像北京大名府,书中写得很是壮观:“地高地险,堑阔濠深。周回鹿角交加,四下里排叉密布。敌楼雄壮,缤纷杂采旗幡。堞道坦平,簇摆刀枪剑戟。钱粮浩大,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东西院内,笙箫鼓乐喧天。南北店中,行货钱财满地。公子跨金鞍骏马,佳人乘翠盖珠軿。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但现在的河北大名大家去瞧瞧,连山东沿海地区的县级市都大大不如,笔者所居住的地方山东聊城,离河北大名不远,在山东省里已算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但和河北大名相比却还要好点。而书中原来所说的比较偏僻荒凉的地方,现在却成了经济发达的地方。比如书中一说就是刺配到沙门岛(现今蓬莱),当时觉得是很偏远的地方,但现在却是旅游区和繁华之地。这和海洋文明取代内陆文明不无关系。古时主要依靠河流运输,所以沿河的城市就发展最快,这里可参照附在后面的北宋地图,当时的河如汴水、泗水、济水等都和现在大不一样,黄河的入海处也和现在不同,而且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也和现在大不一样,所以才造就了以上这些繁华一时的城市。 
但《水浒》一书中的地理位置,好多错讹之处。施大爷据说是扬州人,看来并非北方人,在北方尤其是山东河北等地生活的时间也不多。当时也没有中国地理之类的资料可买,所以弄得好多地方都错了位。比如像杨志从河北大名到河南开封去押送生辰纲,路途其实也不太远,根本可以不过山东境内。而且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且看杨志说:“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呵,这杨志睁着眼说瞎话唬人,要是梁中书将出一本中国地图来让杨志找找,杨志肯定呆在哪儿。后来杨志为什么会吃饱了撑的到济宁地区的黄泥冈上去兜一圈?莫非杨志想公费旅游一番?也不大像吧。再就是武松从沧州小旋风柴进处回老家清河(河北清河),又怎么会向南多转了个大圈子到了阳谷去打老虎玩?这些都是施大爷的错讹之处。另外像写晁盖等到江州去救宋江,虽然江州的戴宗的故交从中扯理由让蔡九知府推迟了几天行刑,但短短时间从梁山到九江,这速度也太快了,难道人人都会神行法? 
还有一件很离谱的,就是宋江从郓城县老家被赵得、赵能俩人追赶,后来宋江跑到一个叫还道村的地方,书中道:“团团都是高山峻岭,山下一遭涧水,中间单单只一条路。”大家看看地图,山东郓城县附近哪有这种地方,恐怕只有走上三四百里以上到泰安山地才有这样的所在。宋江总不成也成了神行太保?这肯定是施大爷不清楚郓城县周围的地理环境,凭空想像的。像景阳冈也是,书中所说的是个山冈,还有山神庙什么的。所附的诗方也是什么“山中”、“涧内”的乱说。但大家到阳谷看看,也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后来为了开发旅游业,才硬用黄土堆了一个大坟般的“景阳冈”。施大爷这出戏也是闭门造车得来的。另外像青州的什么二龙山、桃花山什么的位置语焉不详,好像做梦中一样,难辨东西。 
因此,书中有些位置和地点的情况也不能完全当真,但我想书中一些城市村落的景观描写还是有研究价值的,这个不会是无源之水,肯定是作者当时环境的反映。另外,《水浒》中比较早地注重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并有以景衬情等艺术手法的出现,在旧小说中是比较早的,比之三国演义史书般的风格,应该说前进了一大步。带有极浓郁的民风民俗色彩,这也是《水浒》的魅力之一。
《水浒》中的谶语
大概是古时候的人都讲究宿命论吧,旧小说中往往有一些谶语和暗语什么的。好像这世间的事是一部早就拍好的电影,而谶语之类就像电影首映式前记者们透出来的一点内幕。 
《水浒》一书中的谶语和暗喻远没有《红楼梦》中精致丰富,但也有点耐人寻味的地方。“草灰蛇线”的特点也同样具备。比如像阮氏三雄住的石碣村,呼应着后面忠义堂上所受的石碣,武松遇到的两个和他大有关系的女人,一个金莲,一个是玉兰,好像也不是随手写的。另外像“花和尚解脱缘缠井”等情节也颇有深意。 
这里主要说说几个比较明显的谶语。第一个应该是鲁智深下山时,智真长老送给他的四句偈子: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这里面的意思第一句当是说遇到林冲而起事吧,“遇山而富”,这山是二龙山还是梁山?我觉得像二龙山,不然和下句遇水而兴就重复了。“遇水而兴”才是说上了水泊后而事业兴旺,这“遇江而止”,也不甚明确。是遇到宋江还是指智深坐化时所在的钱塘江?可能该是钱塘江吧。如果指宋江,遇水而兴时就会遇到宋江,那这句就多余了,该时间发展顺序,应该是上梁山后的又一事件,所以我觉得当指钱塘江六和寺鲁智深坐化一事。 
书中第二个谶语,是一个童谣,这童谣也是谶语的一种类型。古来就有,像汉朝时候的“燕啄皇孙”(指赵飞燕受宠而陷害皇帝的子孙)、三国时说董卓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等都是此类。《水浒》中却来个: 
“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 
这几句童谣,“家木”暗指宋字,“水工”暗指江字,不过这个童谣作得不如三国里写董卓的那个好,那首童谣拆字来后,意思也很连贯,有浑然天成之感,而这个“耗国因家木”还勉强可以说得通,“刀兵点水工”可就比较牵强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