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深战役理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纵深战役理论-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顾诓痪煤笾贫舜笞萆钫揭墼蚝痛笞萆钫蕉氛绞酢!卑录佣品蚪驳酶苯樱骸八樟贫ù笞萆钫蕉防砺郏跃踊竦眯碌奈镏始际踝氨福ㄔ墩交鹋凇⑻箍恕⒆凹壮怠⒆髡椒苫┪。灿捎诔鱿至诵碌谋郑ㄌ箍吮⒒祷⒖战当咕佑锌赡鼙髌茨侵质抵噬鲜腔郝椭鸫慰朔腥艘坏赖婪烙蟮氐淖髡椒椒ǎ扇「行У幕髡窖健!�

第二,苏军进行重大体制编制改革为采取新作战样式提供了条件。新作战样式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武装力量体制编制,而后者的改革又能促进前者的发展。另一方面,苏联武装力量装备水平的明显提高,也使改革体制编制日益具有紧迫性。

1930年1月,图哈切夫斯基在向陆海军人民委员提交的关于整编武装力量的报告中写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给我们严肃地提出了改建武装力量的任务,此种改建要考虑到全部最新的技术因素和大规模军事技术生产能力,以及农村出现的进步……各兵种数量和质量的发展,要求确定新的比例和新的结构上的变化……经过改建的军队也呼唤新的战役法样式。”

根据苏联军事领导机关的决定,对军队体制编制进行了逐步而目标明确的改革。

步兵体制编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增强突击力、火力,实行摩托化和机械化。

炮兵在20年代末已经按炮兵战斗条令要求建立了直接支援步兵炮兵群和远战炮兵群。前者以师属炮兵为基础,每群支援一个步兵团,团属炮兵通常只作为随伴火炮。后者由步兵军属炮兵组成,用于对付敌人炮兵和预备队,可按师的数量分成若干分群。统帅部预备队炮兵配属各步兵军、师,可编进两种炮兵群。进入30年代后,又根据大纵深战斗和战役的需要对编制结构进行完善,重点是增强射击威力,使炮兵能够对各兵种、首先是步兵和坦克进行全纵深保障,即能够实施冲击的炮火准备、冲击的炮火支援和对纵深战斗实施炮火护送。

装甲坦克兵取得了特别大的发展。1929年底,苏军成立摩托化和机械化部(1934年改称汽车装甲坦克兵部)。建于国内战争的装甲兵自1930年起改称摩托机械化兵,1934年又改称汽车装甲坦克兵①。1930年,组建了第一个机械化旅,1932年又将该旅扩编为世界上第一个机械化军,并继续组建坦克团(后扩编为旅)。30年代中期,步兵师内开始编人独立坦克营(45辆坦克),骑兵师内则编入了机械化团。到1937年底,汽车装甲坦克兵已具有相当完整的体制编制,其中包括:步兵师和骑兵师属部队(坦克营和机械化团)、统帅部预备队属坦克兵团(中型和重型坦克旅)、独立机械化旅和摩托装甲旅、机械化军。1938年,机械化团、机械化旅、机械化军分别被改编为坦克团、坦克旅(31个)和坦克军(4个)。

①此后又于1942年改称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1954年改称装甲坦克兵,1960年改称坦克兵。

骑兵按照减少数量、增强火力和突击力的发展方向进行改革,其主要措施是1935年在骑兵师的编成内增加了一个机械化团、一个火力团和一个骑炮营。

空降兵在1929年首次实施了15人的空降后得到了迅速发展。1930年在列宁格勒军区组建了第一个试验性航空摩托化空降兵支队。1932年,又在该军区组建了第一个空降兵旅,在其他军区组建了空降兵支队(后来也相继扩编为旅)。在1935年基辅大演习中,苏军在世界上第一次伞降了一个团(1188人),机降了2500人。

航空兵装备新型飞机后,编制结构大大改善。1927年起开始组建航空兵旅,1933年组建了遂行独立战役任务的重型轰炸机军,1936年建立了第一个重型轰炸机战役军团——特种使命集团军(到1939年已有3个)。

工程兵、化学兵和通信兵编成营、连、排,编入步兵兵团和部队或统帅部预备队。

这样,经过改建的军队既“呼唤新的战役法样式”,也保障了这一样式和相关理论的可行性。叶戈罗夫在1932年汇报提纲中的两段话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总结:“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采纳的空军和摩托机械化部队建设计划,最近一至两年内在步兵和骑兵部队、兵团实行机械化和摩托化,不仅将根本改变工农红军的组织结构,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和战役战术问题。”“1933年我们将拥有航空兵军和机械化军这类强大的兵团。就压制兵器而言,我们能够以大量补加袭击兵器(飞机、坦克、火炮等)保障各军突击集群和若干突击集团军,这些兵器使人们能够按新思维提出关于战斗和战役性质的问题。”

第三,高度的忧患意识增大了制定新军事理论的紧迫性。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和当时惟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时刻感受到世界帝国主义体系把她从地球上抹去的威胁。1930年举行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强调,帝国主义正在加紧准备侵略苏联的战争,国家遭到军事袭击的威胁越来越大。这一切,要求在科学总结以往战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国内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军事理论研究。图哈切夫斯基作为深孚众望的军事理论家,1930年曾就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决议著文说:“我们当然不能满足于我们军事理论思想原有的水平……我们不能不考虑到五年计划中红军的军事理论,不能不通过相应改变军事理论原则作出反应。”①苏联军事理论当时所依据的方针,后来在1936年野战条令中写得很清楚:“对工人和农民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任何袭击,都将被苏联武装力量全力击退,同时军事行动将被转移到发动进攻的敌人领土。红军的战斗行动将是歼灭性的。夺取最后胜利和彻底消灭敌人,是我军在强加给苏联的战争中的基本目标。”

①见图哈切夫斯基:《从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决议看现代战争特点》。共产主义学院《论丛》,1930年第1卷第20页。

苏联军事思想认为,未来战争是数百万人进行的武装斗争,参战双方追求的最后目标都是彻底消灭敌人。战争将具有极大的规模,且极度紧张。它不可能是闪电性的,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哪怕这是规模巨大的战略性战役。武装斗争将由一系列连续实施的突击构成,而这些突击又形成连续实施的战略性战役体系。这点,图哈切夫斯基在1928年写的《战争——武装斗争的一个问题》中讲得很透彻:“现代战争中使用的作战兵器和辅助兵器的发展,急剧改变了进行战争的条件。现在我们不能期望那样的交战,它们能够导致以一次突击就消灭敌人全部作战军队的结果。正面的宽度、铁路网的高效率和战区的大纵深不允许达到那样的结局。战争是由一系列连续战役构成的,这些战役最后会导致彻底消灭或击溃敌军,夺取其支撑战争的经济目标和领土。”特里安达菲洛夫在1929年写的《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中也作了明确的论述:“如果给予军队的任务不是具有局部意义,而是要达到坚决的目的……那就应该规定大纵深楔人敌人配置,紧随第一次突击实施第二次、第三次和随后多次突击,以使敌人被完全消灭。最理想的是在计划本国武装力量的行动时,要使其通过一系列进行到底的毁灭性突击,使敌人被完全消灭,彻底投降。”

根据这些情况,苏联军事思想得出结论:需要采取那样一种武装斗争样式和方法,它能使军队克服绵亘正面的强大火力,迅速消灭敌战役集团,夺取战略性胜利。当时的工农红军参谋长叶戈罗夫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现代军事学术主要和基本的任务是不让敌人建立绵亘的防御正面,使战役和战斗具有毁灭性突击力和很高的速度。”①这就要求武装斗争具有高度机动性,力避阵地战。苏联军事思想认为,完成这一任务的最有效方法是对敌军防御战役布势全纵深实施具有巨大穿透力的突击。那样的突击,只有纵深梯次配置的大量互相协同的步兵、坦克和炮兵在航空兵支援下才有可能实施。这种作战样式和方法被称为大纵深战役,必须根据形势需要和现代战争要求,制定一种全新的、能够保障胜利的进攻战役理论。这一理论就是大纵深战役理论。

①叶戈罗夫:《现代军事学术的任务》,转引自《苏联军事著作中的战略和战役法问题(1917—1940)》,莫斯科1965年版第385页。

三、谁是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创立者

对于这个问题,苏联军界显然有过争论,或者说有过不同意见。扎哈罗夫1970年指出:“战后年代,常可看到有人在报刊上说某人是这一武装斗争样式理论的创始人或先行者。我认为,寻找这一理论的具体作者是徒劳的。”他认为大纵深战役和大纵深战斗理论“是生活本身提出来的。大批学者、军事实践家和红军领导人员,其中包括工农红军司令部和总参谋部的上述人员,参加了这一理论的科学论证和各种原则的检验。”

这一论断从本质上说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种被国家采纳的军事理论,都离不开集体的劳动。

不过,在C.C.比留佐夫元帅1964年写的文章中,我们可看到另外一种说法。比留佐夫明确指出是图哈切夫斯基“制定了大纵深战斗理论,并为在军队教育和训练实践中贯彻这一理论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引用著名军事领导人的话来证明这一说法:

1933年,红军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部长И.A.哈列普斯基在给图哈切夫斯基的信中说:“我在研究自己的课题时,以您拟定的‘大纵深战斗’提纲为基础。我能让您高兴的是,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①,您的理论研究,您的实际上经过战斗实践检验的提纲,基本上完全被证明是正确的。”

①图哈切夫斯基的名和父名。

1934年,曾任红军总司令的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副陆海军人民委员C.C.加米涅夫在革命军事委员会一次会议上发言时说:“大纵深战斗不是方法,而是战斗样式。它是由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提出来的。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所提的建议,把同时或接近同时向前沿、向敌炮兵部队和深远纵深实施突击作为自己的任务。”

两位苏联元帅在不同时间写的文章说法不一,可能与不同时期的政治气候有关。我们似可从他们的观点中找到一种“折衷”的观点。

第一,图哈切夫斯基最早提出了大纵深作战思想,并在理论上进行了初步阐述。图哈切夫斯基是苏军首屈一指的军事理论家,他25岁就担任集团军司令员,27岁升任方面军司令员,成为国内战争中最年轻的青年统帅。战后历任军事学院院长、西方面军司令员、工农红军参谋长助理、副参谋长。1925年11月—1928年5月任工农红军参谋长(即以后的总参谋长)。后辞职调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1931年任副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工农红军装备部长。后来还担任过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军训部长。

如此显赫的高级指挥员履历使他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度的军事学术水平。加上他年富力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努力进行军事学术研究,所以他能够在作战样式和方法上提出新思维。据一些文章介绍,他是向高级指挥员讲授列宁主义军事原则的第一位司令员,还经常与指挥和参谋人员一起研究以往的战役,并在本集团军成立参谋长和指挥员高级训练班,亲自讲课,他的著名讲稿《民族战略和阶级战略》就是这样整理出来的。后来他又写过很多论述战略、战役法和战术的著作。他的身份和他的学识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具有较大的权威性①,而他占据的领导岗位,又使他提出的思想和理论原则较易于推行②。

①朱可大在《回忆与思考》中谈到,他第一次听图哈切夫斯基谈战争新问题的观点时,“听得都入迷了”。(参见解放军出版社:《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2003年版第112页)

②朱可夫在谈到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作用时指出:陆海军人民委员(后为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在红军指战员中享有威望,但他还不算是一位军事行家。“所以,在国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工作中,在武装力量建设事业中,在军事科学领域,他首先要依靠自己的亲密助手,诸如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加米涅夫、特里安达菲洛夫、亚基尔、乌博列维奇等大军事活动家和其他大军事行家。”(参见解放军出版社:《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2003年版第110页)

事实上,单从本书所选的图哈切夫斯基著作看,他在1928年就提出了大纵深作战思想(前面已述)。在1929年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了“大纵深歼灭性战役”的概念。在1931年写的《战争的新问题》中,则通篇贯穿着大纵深作战思想。遍读能够看到的涉及大纵深战役理论的专著和介绍文章,没有发现哪个人比图哈切夫斯基更早提出这样的思想和原则。加米涅夫在最高军事领导机构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上都明确说大纵深战斗样式是由图哈切夫斯基提出来的,也是一条明证。

第二,其他军事领导人和专家、学者对大纵深战斗和大纵深战役理论进行了补充完善。起初,大纵深作战思想并没有立即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不仅一些从沙皇军队中留用的老军事专家反对,而且军队某些领导人、工农红军司令部的负责干部和军事学院学员也曾表示不理解。在一次演习中甚至曾出现过扮演集团军司令员角色的学员拒绝按大纵深作战原则行动的事例。这说明,要使这一理论成为全军指战员都接受的作战理论,还需要做很多诠释、论证和推广工作。在这方面,特里安达菲洛夫和叶戈罗夫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里安达菲洛夫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红军中由连长逐级升至旅长,1923年毕业于工农红军军事学院后,历任工农红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军长兼政委、工农红军副参谋长,是具有丰富指挥和参谋工作经验的著名军事理论家。他曾在图哈切夫斯基领导下工作,热情支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