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爱喝酒的朋友,用优质的高丽纸写了一篇《胡适之寿酒米粮库》寿辞(当时胡适住米粮库4号),由魏建功作文、钱玄同书写。他们知道江冬秀不要胡适喝酒,所以特别在寿辞里写进这几句话:“好比乡下老太婆念佛持斋,逢了喜庆,亲友来给他开了斋,好饱餐肉味一样。”没想到江冬秀料事如神,早有准备。钱玄同在日记里说:“胡夫人赠以戒指与适之,刻‘止酒’二字。吃得半中晦时,他受戒了。我过去看看,被胡夫人推为‘证戒人’。”'20'把那将胡适比为念佛持斋的老太婆,要他开戒,让他跟哥们儿好好喝几杯寿酒的起哄人,在酒都还没开封,就被抓去当“止酒戒”的“证戒人”,江冬秀真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这枚“止酒”的戒指当然没能阻止胡适继续喝酒。然而,每当他不想喝的时候,就把它祭出来作为挡箭牌。比如说,1931年1月27日他在青岛大学访问。做主人的一群因为郁闷,大喝大醉,胡适于是祭出了他的“止酒”戒指,居然可以滴口不沾:“到顺兴楼吃饭。青大诸友多感寂寞,无事可消遣,便多喝酒。连日在顺兴楼,他们都喝很多的酒。今午吃酒尤不宜,故醉倒了李锦璋、邓仲纯、陈季超三人,锦璋甚至跪在地上不起来。我的戒酒戒指到了青岛才有大用处,居然可以一点不喝。”'21'
胡适回国以后虽然是回归到一个在自律上比较不那么严苛的社会文化规范模式,但是他对自己品格上的修行(discipline of the character)却丝毫没有放松。那种流露于他早年日记里在修身进德上的焦虑,从他留学晚期开始,已经蜕变成为品格锻炼的追求。他1915年2月18日的《留学日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此何等气象,何等之魄力!任重道远,不可不早为之计:第一,须有健全之身体;第二,须有不挠不屈之精神;第三,须有博大高深之学问。日月逝矣,三者一无所成,何以对日月?何以对吾身?
吾近来省察工夫全在消极一方面,未有积极工夫。今为积极之进行次序曰:
第一,卫生:每日七时起;每夜十一时必就寝;晨起作操半时。
第二,进德:表里一致——不自欺;言行一致——不欺人;对己与接物一致——恕;今昔一致——恒。
第三,勤学:每日至少读六时之书。读书以哲学为中坚,而以政治、宗教、文学、科学辅焉。主客既明,轻重自别。毋反客为主,须擒贼擒王。读书随手作记。'22'
品格的锻炼自然包括了对肉体的享乐和嗜好的满足的自律。然而,品格的锻炼是一种更宽广的进德功夫。用胡适的话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功夫。这种积极的进德的功夫,就是我在英文版的《男性与自我的扮相:胡适的爱情、躯体与隐私观》一文里所说的:代表了胡适在进德观念上一个根本的改变。从此以后,“修身进德不再像是先前的做法一样,只是等嗜欲的恣纵(selfindulgence)发生以后,才被动地去律己,而是要积极地砥砺自己的品格以为社会所用。”'23'换句话说,从胡适这个积极、宽广的砥砺品格为主轴的进德观念看去,“私”领域与“公”领域之间的界域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其实是有交集的存在的。而这也就是他在这则日记里所说的“表里一致”、“言行一致”与“对己与接物一致”的意思。胡适在这里所谓的一致,就是指私领域与公领域的行为,是息息相关、有其共同的模式可循的。私领域里的行为,包括婚姻与爱情,与公领域里的行为,从待人接物、政治参与到国际关系,都必须遵循同样一个行为的准则,那就是:理性、法治、井然有序。胡适对自我的品格“表里”、“言行”一致的期许,和他私自期许的男性观是不可分割的。
胡适的男性观以及他对婚姻与爱情的处理方式,我已经在别处分析过了,在此不再赘述。'24'有关胡适所颔首的公领域的行为,请看本传的第二部。在结束本节的分析以前,且让我举一个我在《星星·月亮·太阳》所用的例子来说明胡适公、私两领域互渗、相映的观念。1916年,美国总统威尔逊竞选连任的时候,很多美国人不愿意投他的票。他们的理由是,威尔逊总统在原配过世不到一年就再婚了。胡适批评这种思想是狭陋的清教徒主义。他在11月18日的日记里说:
余非谓政治公仆不当重私德也。私德亦自有别。如贪赃是私德上亦是公德上之罪恶,国人所当疾视者也。又如休弃贫贱之妻,而娶富贵之女以求幸进,此关于私德亦关于公德者也,国人鄙之可也。至于妻死再娶之迟早,则非他人所当问也。'25'
这段引文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胡适认为“休弃贫贱之妻,而娶富贵之女以求幸进,此关于私德亦关于公德者也”。换句话说,胡适把他对婚约的信守当成公德的一部分。他1915年10月3日的家信,澄清了他已经在美国另行娶妻的谣言,他说:“儿若别娶,于法律上为罪人,于社会上为败类,儿将来之事业、名誉,岂不扫地以尽乎?此虽下愚所不为,而谓儿为之乎?”'26'对胡适而言,如果他不信守他与江冬秀的婚姻,就如同“休弃贫贱之妻,而娶富贵之女以求幸进”一样,其私德之劣,已害及公德,“国人鄙之可也”。
'1'《胡适日记全集》,2:439。
'2' 胡适禀母亲,1914年7月23日,《胡适全集》,23:64。
'3'《胡适日记全集》,1:302303。
'4'《胡适日记全集》,1:190。
'5'《胡适日记全集》,1:409410。
'6'《胡适日记全集》,1:171。
'7'《胡适日记全集》,1:200。
'8'《胡适日记全集》,1:117。
'9'《胡适日记全集》,1:170。
'10'《胡适日记全集》,1:177。
'11'《胡适日记全集》,1:209210。
'12'《胡适日记全集》,1:261。
'13'《胡适日记全集》,1:412413。
'14'《胡适日记全集》,1:279281。
'15'《胡适日记全集》,1:344345。
'16'《胡适日记全集》,3:647。
'17'《胡适日记全集》,3:864。
'18'《胡适日记全集》,4:314315。
'19'《胡适日记全集》,4:351353。
'20' 杨天石,《钱玄同与胡适》,李又宁编,《胡适与他的朋友》(纽约:天外出版社,1990),页188189。
'21'《胡适日记全集》,6:474。
'22'《胡适日记全集》,2:4950。
'23' 请参阅拙著“Performing Masculinity and the Self:Love; Body; and Privacy in Hu Shi”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May,2004),p。319。
'24' 请参阅拙著“Performing Masculinity and the Self:Love; Body; and Privacy in Hu Shi”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May,2004),pp。322329;以及《星星·月亮·太阳》,页7187。
'25'《胡适日记全集》,2:445;请参阅拙著《星星·月亮·太阳》,页8182。
'26' 胡适禀母亲,1915年10月3日,《胡适全集》,23:9192。
宗教情怀与基督教
初抵美国的胡适,是一个未老先衰、悲观、充满修身进德的焦虑的年轻人。不只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胡适的修身焦虑是具有宗教的色彩的。就是在这种心境之下,胡适在1911年的夏天几乎成为基督徒。换句话说,没有他这个宗教色彩的修身的焦虑,就不会有胡适在留美初期几乎成为基督教的故事。用他在1931年出版的英文自传《当代名人哲理·胡适篇》里的话来说:“在我意气消沉的那些时日里,我对基督教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几乎看完了整本《圣经》。”'1'我们更可以进一步大胆地作一个假设,那就是说,胡适因为有着修身的焦虑,因为悲观而几乎成为基督徒。他虽然最终没有成为一个基督徒,但这个宗教的经验不但使他摆脱了修身的焦虑,而且使他产生了“作圣”的抱负。我们记得胡适初入塾读书,读他父亲所编的《学为人诗》。其中有一句就是:“以学为人,以期作圣。”如果胡适一生有过“以期作圣”的抱负,也就是在他差一点变成基督徒以后的那几年。
总之,1911年康乃尔大学春季班的期末考在6月10日结束。13日,胡适第一次离开旖色佳去参加“北美中国基督徒留学生协会”(the Chinese Students’Christian Association of North America)所举办的夏令营:“出门旅行第一次,游Pocono Pines'宾州的孛可诺松林城'。十二时廿五分车行,下午五时半到。自Ithaca'旖色佳'至此,计百四十七英里。‘中国基督教学生会’ 在此开夏令会,明日起至十九日止。今日华人到者十三人(到会者不全是基督徒)。”'2'
“北美中国基督徒留学生协会”是在1909年成立的。在组织的隶属关系以及经费的来源方面,该协会是依附于“北美基督教青年会”之下。作为留美中国学生的组织而言,其组织架构可以媲美“全美中国学生联合会”。它不但也有美东、中西部、美西三个地区的部门,而且也定期出版刊物,早期称之为《留美青年》,一年出四期。1918年以后,改名为《留美中国基督教月刊》(The Chinese Students’Christian Journal),在学期当中以月刊的形式出版。两年以后再改名为《基督中国》(Christian China)。同时,像“全美中国学生联合会”一样,“北美中国基督徒留学生协会”也举办夏令营。宾州的孛可诺松林城、麻省的北田(Northfeld),都经常是这个协会在美东选择的夏令营营地。其实,该协会为中国留学生举办的夏令营,其所用的营地就是“北美基督教青年会”的营地。而且,举办的时间也多半是在“北美基督教青年会”的夏令营之前。因此,中国留学生可以在参加完了“北美中国基督徒留学生协会”的夏令营以后,再由“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招待,参加它举办的夏令营。事实上,胡适在1911年6月到宾州的孛可诺松林城,就是先参加“北美中国基督徒留学生协会”的夏令营,然后再留下来参加“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头几天的夏令营。
“北美中国基督徒留学生协会”所举办的夏令营,参加者大多数是基督徒。然而,每年都会吸引一些非基督徒去参加。一方面,因为有“北美基督教青年会”的补贴,参加这个夏令营的费用并不高。另一方面,夏令营所在地都是风景优美的地方,留学生可以乘此机会消暑揽胜,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胡适不是基督徒,为什么在1911年去宾州的孛可诺松林城参加这个夏令营呢?他在6月17日写给章希吕的信上作了说明:“'程'乐亭之噩耗,已于'许'怡荪书中知之。自是以后,日益无聊。又兼课毕,终日无事。每一静坐,辄念人生如是,亦复何乐?此次出门,大半为此,盖欲借彼中宗教之力,稍杀吾悲耳。”
胡适给章希吕的这封信是17日晚上写的。当时美国的邮政服务好得惊人。当天,他在夏令营所在地收到了从旖色佳转来的章希吕给他的信。夏令营已经进行到第四天了。胡适的变化已经开始。他在回信上说:“适连日聆诸名人演说,又观旧日友人受耶教感化,其变化气质之功,真令人可惊。适亦有奉行耶氏之意,现尚未能真心奉行,惟日读Bible'《圣经》',冀有所得耳。”'3'
夏令营的第五天,6月18日,是关键。当晚,胡适在聚会的时候起立表白他愿意成为基督徒。他在当天的日记里记其经过:
第五日:讨论会,题为“祖先崇拜”(ancestral worship)。经课。Father Hutchington'哈庆顿牧师'说教,讲《马太福音》第二十章一至十六节,极明白动人。下午'陈'绍唐为余陈说耶稣大义约三时之久,余大为所动。自今日为始,余为耶稣信徒矣。是夜Mr。Mercer'墨舍先生'演说其一身所历,甚动人,余为堕泪。听众亦皆堕泪。会终有七人起立自愿为耶稣信徒,其一人即我也。'4'
陈绍唐是胡适几乎成为基督徒的原因之一。胡适在三天后给许怡荪的信上作了解释:
方弟入中国公学时,有同学陈绍唐君(广西人)与弟同班。一年之后,此君忽然入守真堂专读英文,后遂受洗为耶教徒。他于前年来美。今于此相见。其人之言行,真如程、朱学者,令人望而敬爱。其人信道之笃,真令人可惊。然其人之学问见识非不如吾辈也。此可见宗教之能变化气质矣。
基督教有如此惊人的变化气质的功效,使他从前的同学陈绍唐能“如程、朱学者,令人望而敬爱”。这是从修身进德、从智性上感动了胡适。当晚,墨舍所作的见证,则是从情感上征服了胡适:
昨日之夜,有Mercer'墨舍'者,为Mott'John Mott,18651955,穆德,基督教青年会领袖,194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之副。其人自言在大学时染有种种恶习(美国大学学生之风俗有时真如地狱),无所不为。其父遂摒弃之,逐之于外。后此人流落四方,贫不能自活,遂自投于河。适为水上巡警所救,得不死,而送之于一善堂。堂中人劝令奉耶教。从此此人大悔前行,遂力行善以自赎。数年之后,一日有会集,此君偶自述其一生所历,有一报纸为揭登其词。其父于千里之外偶阅是报,知为其子,遂自往觅之。既至,知其果能改行,遂为父子如初。此君现卒成善士,知名于时。此君之父为甚富之律师,其戚即美国前任总统也。此君幼时育于白宫(总统之宫),则所受教育不言可知。而卒至于此,一旦以宗教之力,乃举一切教育所不能助,财产所不能助,家世所不能助,友朋所不能助,贫穷所不能助之恶德而一扫空之,此其功力岂可言喻!方此君述其父再见其子时,抱之于怀而呼曰:“My boy; My boy……”'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予为之堕泪,听众亦无不堕泪。会终有七人(此是中国学生会会员,大抵皆教中人,惟八九人未为教徒耳)起立,自言愿为耶教信徒,其一人即我也。'5'
值得指出的是,穆德是美国十九世纪末基督教复兴(revivalist)运动和“学生志愿宣教运动”(Student Vo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