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皇帝全传- 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元璋发迹于红巾军,称帝后自然特别重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原统领全国军队的是大都督府,朱元璋任命自己的亲侄儿朱文正为大都督,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后来朱元璋觉得大都督府权力太大,便于洪武十三年,在废中书省的时候,把大都督府也一分为五。设立了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分统全国军队。各都督府只管军籍、军政,没有指挥和统帅军队的权力。兵部有颁发军令、铨选军官之权,也不能直接指挥和统率军队。发生战事需要指挥调动军队时,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颁布调兵命令。战事结束后,军归卫所,主帅还印。

经过这样一番改革,避免了悍将跋扈、骄兵叛乱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军权集中到皇帝手中了。不过朱元璋对将领们还是不放心。后来他又采取分封藩王的制度,把他的儿子分别封到各重要城镇去做亲王,用以监视控制各地的军事将领。这些分封的藩王按规定都配有护卫兵,少者有3000人,多的可达19000多人。他们还有指挥当地卫所守镇兵的大权。遇有突发事件,封地里的卫所守镇兵,在接到盖有皇帝御宝文书的同时,将领们还必须有藩王的令旨,才能调动。

随着朱家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昔日与朱元璋枪林弹雨、风雨同舟的将领,现在成了新王朝的新显贵。他们官封公侯,爵显禄厚,在个个弹冠相庆之余,有的渐渐骄横放纵起来。

开国大将蓝玉是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他麾下骁将10数人,威望都很高。蓝玉作战非常勇敢,立有赫赫战功,官封凉国公。他自恃功劳大,便骄傲起来,恃势横暴。他家里私蓄奴婢假子有数千人之多,到处敲榨勒索、霸占民田。百姓向御史告状,御史官依法提审,蓝玉竟一顿乱棍把他打走。政府明令禁贩私盐,他却令家人进行走私活动。他北征归来夜过喜峰关,守关将士因为没有及时开关迎接,他竟纵兵毁关而入。

这些勋臣宿将们的腐化堕落,不仅严重地妨碍了朱元璋统治效能的提高,而且有功高震主之嫌。为了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开始对蓝玉这些功臣展开了无情的镇压。

1393年,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得此信即命锦衣卫发兵掩捕。朱元璋亲自审讯,继交由刑部锻炼成狱。蓝玉被砍头,并抄斩三族。凡与蓝玉有接触的朝臣,列侯均坐党夷灭。蓝玉案先后诛杀15000多人,把军队中功高位显的元勋宿将,几乎一网打尽。

除胡惟庸、蓝玉两案外,所剩无几的功臣也先后被以各种罪名赐死、鞭死或砍头。徐达被朱元璋列为开国功臣第一,他生背疽,这病最忌吃蒸鹅。朱元璋在他病重时偏偏赐蒸鹅给他吃。徐达知道皇帝是在要自己的命,只好含着泪水,当着使臣的面吃下了蒸鹅。没有几天,徐达就辛酸地离开了人世。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等也因失宠,先后被处死。

这样,功臣宿将能够善终的寥寥无几。只有汤和这个和朱元璋同村长大的放牛娃,知道老伙伴现在对老臣宿将不放心,就主动交还兵权,告老还乡,绝口不谈国事,才保住了终身。

朱元璋对采取这种杀功臣立威,以猛治国的策略巩固自己统治的做法,虽然没有公开忏悔过,但在他行将告别人世的时候,曾下令后人不准学习。他说,这套办法只是权宜之计,他希望在他之后,大明朝能尽快步入封建法制的轨道,尽快出现一个繁荣安定的局面。

四、发展屯垦减轻赋役

朱元璋在对政治实行大刀阔斧、卓有成效的改革的同时,在大明王朝辽阔的版图上全面展开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工作。

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征战,朱元璋双手接过的是一个经济全面崩溃、生产大倒退的烂摊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是啼哭呻吟的流民,到处是哀鸿遍野,饿殍满路的凄凉景象。杭州是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名城,为后来南宋的京都。元代时人口曾达百余万,且是元末破坏最轻的地区,但元末人口死亡也达十之二三。江南如此,江北更甚。唐宋时代的繁华盛地扬州,待朱元璋部将廖大亨攻取时,城里只有18家居民。新任知府因旧城空旷难守,只好在西南部截下一个城角,筑起城墙,权作扬州府城。

出身贫贱的朱元璋理解百姓的苦难,面对着这种残破衰败的局面,他即位不久,就召见各地来朝的府州县官,对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的财力非常困难,就像刚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才种下的树不可摇撼一样。现在必须让老百姓“安养生息”。

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力资源。但在元代,蓄奴风气非常盛行。有些权贵勋戚家的奴仆多达数千人。元末农民大起义,虽然有不少奴隶得到解放,但仍有相当一些农民在战乱中沦为豪强地主的奴隶。为此,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通令全国,普通地主不得蓄养奴婢,违者杖刑一百,所养奴婢一律放为良民。凡因饥荒而典卖为奴的男女,由政府代为赎身。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河南布政使司曾赎回开封等府民间典卖的男女达274人。

同时,朱元璋还严格控制寺院的发展,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而且禁止40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并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20岁以上的青年愿意出家,须经其父母申请,官方批准,出家3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返为民,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使社会上的劳动力增加了。

朱元璋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是奖励垦荒和实行屯田。元末农民起义,由于地主逃亡,人口减少,留下了大量荒地。明朝建立后,为尽快开垦这些荒地,朱元璋采取了计民授田、奖励垦荒的措施。建国的头一年,朱元璋就颁诏书于天下:凡是战争中抛荒的土地,被别人开垦的就成为垦种者的田产。如果原田主回来,由官府拨给同等数量的荒地作为补偿。对无主荒地,奖励农民尽力开垦,并承认其所有权,而且免征3年的田赋,个别的永不收税。这样一来,许多农民由奴隶变成了自耕农,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明初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向上的景象。

朱元璋奖励屯垦的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成果。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全国垦田面积达3874746顷,比洪武元年增加了一倍以上。政府府税粮的收入也随之大幅度增加。洪武二十六年全国税粮达32789800石,是元朝一年税粮收入的3倍。同时人口也增加了700多万人。社会经济开始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在朱元璋即位的当年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必须及对奏报。后来他还专门指示工部大臣,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泄水防止旱洪的,都需要根据地势加以修治。按照朱元璋的命令,到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共开塘堰40007处,疏通河流4162处,修建陂渠堤岸5000多处。洪武二十三年,修江南崇明、海门的海堤动用了25万人。洪武二十五年,修建江南渠阳河坝4000余丈,组织40万人上阵。这些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了有利条件。

在明代以前,棉花十分珍贵。普通百姓穿的布衣都是由麻布制作的。到了明代中叶,人不论贵贱,地不分南北,棉布已成了人民衣着的主要原料。这是朱元璋在明初全面推行重视经济作物,奖劝桑棉政策的结果。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就下令,农民凡有田地5亩到10亩的,必须栽种桑、麻、棉各半亩;有田10亩以上的,种植桑棉面积要按比例递增。后来,朱元璋还指示户部,明令全国百姓要多种桑、枣、柿和棉花,违令者全家充军。洪武二十六年以后栽种的全部免除赋税。

虽然明初的经济得到明显发展,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出身布衣的朱元璋依然不忘百姓的疾苦,生活的艰辛。他常对朝臣们说:“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他常常想方设法减轻农民的负担,尽力做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

明初制定的赋役法,规定民田一般亩征税粮五升三合五勺。按当时亩产最低一石来计算,为三十税一。徭役一般是有田一顷出丁夫一人,每年在农闲时节赴州县服役30天。这些都比元代赋役减轻了许多。

朱元璋还曾命人带着太子朱标到农村视察,亲眼看看农民的艰苦生活。太子回来后,他还严肃地教育说:“凡居处食用,一定要想到农民的劳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他们不苦于饥寒。”凡是各地闹灾荒久收的,都要下令蠲免租税;灾情特别严重的,还要叫地方官员为灾民贷米,或赈济米,布、钞等。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苦农家,不仅深深体谅农民生活的艰辛、物力的艰难,而且他还身体力行,带头倡导节俭。明朝建立后,按计划要在南京营建宫室。负责工程的人将图样送给他审定,他当即把雕琢考究的部分全去掉了。工程竣工后,他叫人在墙壁上画了许多怵目惊心的历史故事作装饰,让自己时刻不忘历史教训。有个官员想用好看的石头铺设宫殿的地面,被他当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朱元璋用的车舆器具服用等物,按惯例该用金饰的,但他下令以铜代替。主管这事的官员说,这用不了多少金子。朱元璋说,“朕富有四海,岂吝惜这点黄金。但是,所谓俭约,非身先之,何以率天下?而且奢侈的开始,都是由小到大的。”他睡的御床与中产人家的睡床没有多大的区别;每天的早膳只有蔬菜佐餐。

在朱元璋的影响下,宫中的后妃也都十分注意节俭。她们从不乔装打扮,穿的衣裳也是洗过几次的。有个内侍穿着双新靴子在雨中行路,朱元璋发现了,气得痛骂了他一顿。一个散骑舍人穿了件十分华丽的新衣服,朱元璋问他:“这衣服用了多少钱?”舍人回道:“500贯。”朱元璋痛心地说:“500贯是数口之家的农夫一年的费用,而你却用来做一件衣服。如此骄奢,实在是太糟蹋东西了。”

朱元璋不喜欢喝酒,他多次发布限制酿酒的命令。他不爱奢华,讲究实际。他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不要建造楼台亭阁。为了让儿子们得到锻炼,他命令太监织造麻鞋、竹笠自用,规定诸王子出城稍远,要骑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由于他出身贫寒,从小没有读书的机会。从军后,到称帝晚年一直保持勤奋好学的作风。作战之余,理政之后,他常常请儒生们讲述经史。经过几十年的刻苦自学,他不但能写手札、军令,还能写诗作赋。他终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懈怠,不腐化。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西宫,遗诏称:“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婚嫁。”并令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葬于孝陵,庙号“太祖”,谥“高皇帝”。永乐元年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第三百三十八章 惠帝朱允炆

自太祖朱元璋奠基开国,到思宗朱由检煤山殉国,明代200多年的历史中,有一位在位仅仅4年的悲剧人物,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孙——朱允炆。

朱元璋一生迭纳数妃,生有26子。长子朱标在被立为太子25年后突然病死。朱标有5子,长子英早亡。身为朱标第二子的朱允炆便成了大明王朝第二代皇储的重要人选。

在朱元璋的众多子孙中,堪与朱允炆竞争皇储的惟有朱元璋的第四子、朱允炆的叔叔朱棣。

朱棣沉鸷智勇,屡建战功,朱元璋曾夸赞说他酷肖自己。因而在皇族中,朱棣特别受到父皇的钟爱。但朱棣不是皇后所生,即不是嫡出。按封建社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礼法,朱棣没有被立太子的资格。皇嫡长子朱允炆才被选立。但朱允炆性格酷似其父亲朱标,优柔寡断,所以朱元璋常常担忧,生怕一旦立允炆为皇孙,难成重器,毁了大明江山。

事情拖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已到60多岁,不立储已不行了。经过了长时间对朱允炆和朱棣的观察思索后,朱元璋最后还是下决心要立燕王朱棣为太子。这年九月,朱元璋亲自召集群臣会议,商量立储事宜。朱元璋说:“国家不幸,太子竟亡。古称国有长君,方足福民,朕意欲立燕王,卿等以为何如?”

谁知朱元璋话音落地,翰林学士刘三吾即抗奏道:“皇孙年富,且系嫡出,孙承嫡统,是古今的通礼。”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应尊重礼法,父死子继,嫡庶有别。

经过一番争论,朱元璋难以说服众臣,只得屈服于祖制仪礼,含泪收回了爱子朱棣为储的提议,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立储落马,自然愤愤不平。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朱元璋病逝。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即大明皇帝位,成为明朝第二代皇帝,是为明惠帝。以第二年为建文元年,但随着朱元璋的去世和朱允炆的嗣位,一场巩固皇权和夺取皇权的斗争就越来越激烈地展开了。

朱元璋临死前曾留有遗诏,令诸王镇守国中,毋须来京。诸王均依照父皇的诏令,遣使吊唁,惟有燕王朱棣不顾父命,星夜南下,当其人马即将到达淮安时,被兵部尚书齐泰侦知,即禀报惠帝,遣使出阻,促令他还国燕京。

朱棣对此怀恨在心。其他诸位亲王虽未起行,但也心怀不满。特别是几位年纪较大的塞王,都是久经战阵,屡建功勋的人物,手里又握有重兵。当然不把年轻孱弱,又无治国安邦经验的侄儿放在眼里。这样一来,不敬之语常出王府,违法之事时有发生。而几乎成为太子,深受父皇宠爱的朱棣对最后都不能望父皇一眼以尽孝心更是恨恨不平。

年轻的惠帝对诸叔父的势力过大也深感不安,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接受了一些亲信大臣的意见,决心削平诸叔父的独立王国。加强中央皇权。这一天他召来亲信大臣,原来自己的老师黄子澄计议。黄子澄举汉平七国的故例启示惠帝,惠帝对此欢慰不已。

两人密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