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琴岛建工学院时,孟林忽然觉得距离大学如此相近,而却未能走进大学校门,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不然现在还正在学校里努力啃书本,准备明年的高考呢。而两年前却选择了职业高中,没有胆量参加中考导致落到今天出来打工的生活,这就是命运的选择。
长荣外运(十二)
孙建国非要请孟辉哥俩吃饭,也不好再推辞。只好等下次有机会再回请吧,和孙建国的接触,感觉也不怎么难交往。孟林问起金海,怎么没见他们住在南山村呢。
孙建国告诉他说,金海和另外一个人姓康的中年人在外面租的房子住。房子也是杜昌禹租的,因为那个人在帮杜老头的小女儿在辽宁路批发市场里干活。
对于在外打工的年青人来说,吃饭能吃饱并不非得要求吃好。就那点收入来说,也没什么条件可显摆的。不过,孙建国请的第一顿饭,虽然不怎么丰盛但也不是很差劲。并不贴近与杜姚来所说的扣门吗,还喝了酒。
琴岛的扎啤并不贵,一块三毛钱一斤的价格是任何想喝酒的人还是承受得起,只不过看要喝多少了。像刘根水,他宁可买瓶两块钱的景芝白干或再添两块弄瓶红星二锅头改善一下生活,因为他就好这一口吗,五块钱的扎啤对他来说根本就尝不出滋味来。
别看孙建国在单位工作方法上有一套,比起老郭头要得益的多。可多数人并不愿意和他有太深的交往,尤其像宁会臣他们那批沂县人,对他充满着敌意,因为孙建国这个人跟杜姚家走的太近。道理就是这样,同是打工的群体,你要表现太突出或者脱离这个群体,就会有人不喜欢你,哪怕你也是个扛包的。
孟辉哥俩的到来,孙建国心里有了着落。又加上半个老乡这层关系,他们又刚来想结交一下。
孟林和哥哥孟辉是心底善良的人,谁对自己好他看得出来。从干活分工上就不言而语,对于别人怎么评价孙建国那是他们的事。孙建国扣门也好他喜欢拍杜姚家的马屁也罢,那是他处事的一种方法。
越非看不惯别人的人,其实自己也有一种不太好的素质。就拿昨天他们对待自己一个地方来的刘根水来说吧,不就吃块肉吗?说实话老刘做得是不怎么雅观,但也不至于真的舞刀动枪的。
和孙建国聊了一路子,又吃了顿饭。孟林并不是感激他什么,只是觉得只要朋友处得来,就好好交往。倘若处不来那就不深交,谁也不干涉谁。
孙建国和刘根水同住在一个屋里。杜昌禹给兄弟们找的另外一个房子在南山村上边的位置,离办公室有段距离。
孟辉把孟林送上来的时候,刘根水正蹲在门口守着一碗干辣椒吃馒头。孟林后来才知道,这辣椒是出口时散在地上的,刘根水就拿回来洗干净,用臼子把辣椒研磨好再放点盐就着馒头吃很香。
从不吃辣的孟林,有时也会忍不住蹭点老刘的辣椒,夹在馒头里是挺香的,不过就是有点辣。
这个房子正好在个小路口旁,往南拐出去就是小南山市场,往上去也能走到南山顶,往北那肯定就是南山村里了。
房子借势建在山坡上,门前还有块院子大的平地。每天太阳落山坐在门口,就能看见从市场上回来的生意人。早上上班的时间,也是他们去赶早市的时间,这里倒是一个观察好风景的地方,高瞻远瞩就是优势。当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还会看见不少南山村里的小媳妇和在村里租房的小姑娘,这条路口是通往市场最近的一条路。
屋里很黑,孙建国说:“老刘,怎么也开灯啊?”
“嘿,开灯不要花钱吗?”刘根水说得可都是实话,每人每月的五块钱电费虽说不愿意交,可杜昌禹每月发工钱时却是这么扣的。
孙建国跟刘根水说:“别不舍得开灯,开不开的每月都要扣我们钱,天黑了就开。这老头也太扣了,连个电钱还得扣我们的。”
说归说,寄人篱下只好任人鱼肉。
这二十块的房租也是很不情愿的,就看这屋里的摆置吧。一进门里面三个小房间,这床比下面的好不哪里去,不过是有腿的,人坐上去还算稳当。
孙建国拉开中间房间的灯,一盏十几瓦的灯泡发着桔黄在灯顶上晃来晃去,看到外屋里有些模糊的。
“外间的灯泡坏了,等有时间找大爷要一个,实在不成花个块了八毛的买一个装上就行了。”孙建国说明了外间不亮的原因。
里间的灯泡是亮的,这小小的灯泡给这三间小屋带来了光明,孙建国领着孟林从里到外把三间看了个遍。
“小孟,你看你愿意睡哪间?”孙建国又说,“我在里面住,我、姚来、还有小徐。中间是老刘、夏翔,外面前两天刚走了一个,现在还没人住,你看?”
“我就住外面行了。”孟林很爽快的挑了外面,床上除了有半块竹蔑席还有两块纸壳铺在上面。
孟辉说:“也行,孟林今晚不行还在下面挨乎一夜吧,你的铺盖也没拿过来。”
“铺盖在哪里呢?”孙建国关心的问道。
孟林说:“在我叔工地哪里,他在台西呢。”
“噢,离这里是有点远。”孙建国想了一下说,“这样吧,我哪有个褥子先你铺着,晚上把姚来的被子抱过来你先用着,他先和我挤挤吧。”
孟林忙说:“这样多不好啊!”
“没事,别客气了,出门在外的都不容易,怎么还对付不了几夜啊,再说现在天气也不冷了。对了,你看到周末活少的时候,给姚家请个假去你叔叔那里把你的铺盖取过来就就成了。”
孙建国的安排很具体,连孟辉也很是感激,说:“这样也好,就是委屈你了大孙。”
“哎呀,真是谁叫咱们是兄弟呢。”孙建国又嘱咐孟林说:“对了,你们下去逛逛吧,不是要买牙膏毛巾什么的吗?”
“对,谢谢你,孙哥。”孟林感动的道谢。
孙建国好人做到底,又客气道:“小孟,钱够用吗?不够用我这有,来用多少?”
“谢谢了,我这里有。”孟辉忙把话接了过来。
孟林就跟着哥哥又往村下走去,准备到夜市上逛一逛把该需要的东西置办齐了。
到了周末,孟林跟杜姚家请了假。再次到叔叔的工地就熟悉多了,还是去人民路坐30路然后再去转11路车。
孟林到了工地的时候,看门的老孙告诉他,叔叔坐马总的轿车刚刚出去。
孟林后悔的说:“来得可真不是个时候,早知道昨天就提前打个电话了。”
“你先坐会吧,我给他打个传呼。”孙大爷热情的说,拿起了电话机。
过了五六分钟,电话响了。孙大爷接起电话,一听是孟庆国就把电话递给了孟林。
“叔,我在你工地呢,过来取行李。”孟林说完就听他在电话里说,“噢,真不巧。我陪马总要到外市去一趟,要好几天……”
孟林果真来扑了空,不过还好。孟庆国让他把电话递给老孙,然后就吩咐了一下。最后跟孟林说:“等有空去长荣看你,好好干。”说了些鼓励的话。
老孙连连说了几个“噢,队长请放心吧。”把电话撂下后,微笑着对孟林说:“小孟,等会我把队长的房间打开,行李就拿出来了。”
孟林说:“谢谢大爷。”
“客气啥,真是来的不巧。庆国正好出去了,小孟中午吃完饭再走吧。”老孙盛情说道。
孟林望了望,工人正热火朝天的忙碌在工地上,也不愿再打扰了就说:“孙大爷,我还是回去吧。”
“没事,吃完饭再走吧。”孙老头再次挽留他。
孟林坚持自己要走,老孙就给他打开孟庆国的房间把行李给取了出来。
孟林拿着编织袋,里面一床被子、一个褥子和一个枕头。离开了工地,就去等公交车了。
站在公交站牌,细细的看了一会通往各处的公交车。看有没有直接向路过南山村附近的车,自己也不愿意拎着行李再倒来倒去的挤公交车了。今天是礼拜天,去台西逛街的人也多,肯定人不少,想起刚来的那天晚上,心里的气又不打一处来。
于是察看了一下路过眼前站点的各条路线,突然发现有路过建工学院的,而下一站却不是通往南山村的。心想,也行啊反正行李也不重,大不了多走点路就是了,也比受别人的嘲笑好。
确定了是208路车后,就翘首等待开过来的公交车。
车上的人不是很多,还有座。孟林上了车,把行李往边上一靠。就掏钱付车费,一看是无人售票车。一块钱!
一块钱憋倒了壮汉,哪有一块的啊?最小的也是五元的,刚才早上的钱坐车给花光了,也没有准备多的零钱。
刚起步公交车又突然刹了车,把车上还没坐好的乘客给闪了一下子,引来大伙的埋怨声。开车的是个壮汉子,戴着个蛤蟆镜,三十来岁的样子,还有一脸络腮胡子。蛤蟆镜孟林,粗声粗气的说:“你坐公交车不知道备零钱啊,你下去吧。”
见孟林焦急的样子,嘿嘿一乐又改变了注意说:“要不你就把五块的投进去也行,快点拿注意。”
这时,靠中间座位上的一个热心老太太。看不下去了,走了过来,拉住孟林正要往里投钱的手说:“凭什么给五块啊?你这年青人怎么这样啊?”
说着从口袋里掏出月票来,撕下一张亮在蛤蟆镜面前说:“看清楚了,别说我的月票过期了。”顺手把月票塞进投币箱里了。
蛤蟆镜见没有戏耍成孟林,气急败坏的挂上档,猛的一踩油门。老太太差点摔倒,幸亏被孟林眼急手快的扶住。这时,车上的乘客都指责起这位司机的鲁莽。
蛤蟆镜见理亏,拧开了音乐放大了声音,摇晃着脑袋开着车向前开去。
孟林坐了下来,把手里的五块钱递给老太太,感激的说:“谢谢你老奶奶,这钱给你。”
“哎!小伙子,算了吧。我是看不过去,琴岛怎么会有这么没素质的司机,我要投诉他。”老太太还气呼呼的。
孟林那能无缘无故的让人家给付车费呢。非要给她,老太太见孟林如此执着,也就不好推辞。接过钱,然后从口袋里又掏出四块零钱来递给孟林,眼睛像是会看人似的说:“小伙子,外地的吧?”
“哎!”
“出门在外多留个心眼,可能刚来我们琴岛。像他这种人还是少数,不过城市的交通很发达,大多数都是无人售票车,要备好零钱。要不可真是要麻烦一些的。”老太太给孟林讲了些常识。
孟林很是感激,萍水相逢帮忙不说还说了些好意,老太太又说:“你要是坐车多的话,可以买点月票,这样省事些。”
不知不觉的已过了几站,老太太也下了车,孟林还在回味着老太太的叮嘱。
还是好人多啊,孟林透过窗户望着飞快往后跑的琴岛街景。偶尔车速慢下来或等红绿灯时,能记住些路过的建筑物,还得有特点的。
不知什么时候,蛤蟆镜心态也似乎变好了。关掉了音乐,喇叭里又恢复了很有磁性的女声,广播着下一站的站牌。幸亏他打开了广播,否则孟林还不知道又要坐过几站呢?
因为他听到广播里传来优美的声音:“说下一站是建工学院,下车的同志请到后门。换乘2路、45路……”
孟林听明白了后,也顾不得再听那动人的广播了,因为车速减下来了,到站了。
拖着行李下了车后,孟林这才发现,原来这车是从要回南山村的方向过来的。怪不得在车上感觉到拐了个大弯呢,早知道在刚才那一站下车的话还能省不少路。
哎!既然下了车吗?也就无所谓了,何必计较这些呢,反正也要走路。
孟林把袋子抡上了肩,这两天的工作也养成了货上肩的习惯。扛着比拎着是要省力的多,这时肚子咕噜的叫了起来,准备先找个路边小店吃点饭再回去。
眼前建工学院都下课了。有三三两两的出来买饭吃,有的骑着自行车出了校门,还有的几个人一起向东向西走去。两边校门都有,孟林这才注意到路南边也是个校园,前两天和孙建国走的是北边的人行道。现在也分不清怎么会有两个校门,还分别在路两边。
大学门口也有摆了好多买吃的,难道学校的食堂也不令学生满意。孟林还以为只有中学和高中学校门口会有,没想到在琴岛建院门口也会有。
小贩们多数都是推着自行车,或者是个三轮车。绑上两个泡沫保温箱,里面有包子、玉米等。还有卖小咸菜的,买冷饮的。现在这个季节就有卖冷饮的了,琴岛的节奏也是够快的了。
孟林没有停留太多的时间,他的肚子又开始抗议了。趟过建院的南大门,眼睛禁不住往里瞟了一眼。正眼前是一座七八层的高楼,不是很新看来有些年岁了。再往里的右首是一个怪异的建筑结构,校园内两侧长长的松柏似乎在向莘莘学子招手。
孟林扛着不太重的编织袋慢慢的向前走着,不时的环顾着路边来往的车辆。路边相隔一定距离的发桐树,散着的枝叶,把中午时分的太阳挡在了天上,透过叶隙的光线星星点点的落在铺着水泥砖的人行道上,找不到一块均匀的。
也就刚刚过了建工学院的门口十几米的样子,孟林依然顺着马路牙子在向前走着,脚下突然被地上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摔了个踉跄。停住脚步查看差点害了自己的元凶,是块突起的水泥砖,孟林心想算了吧也不值得跟块不会说话的东西动气,只能怪自己走路不长眼睛。
孟林转过身来想继续走路,突然发现右脚旁边躺着张名片的东西。弯下腰顺手捡了起来,一看是个准考证。孟林忙向前向后的观望,几乎看不到一个人。
孟林再看看准考证,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准考证。姓名:叶晓莉,性别:女,年龄:19岁,考场:建院2号电教室,工作单位:琴岛大学。再下面是准考证号码,靠右上方还贴了张一寸的免冠照片。
孟林细细端详起照片上的女孩子,照片是黑白的。但掩饰不住她的气质活泼俏丽,美人胚子的脸上带有一些洒脱。水灵灵的眼睛好像会说话,就连那薄冰的嘴唇都有些性感。
孟林看得有些出神,突然想起手里的证来。这个叫叶晓莉的怎么这么不小心,把这么重要的证件给丢失了呢?看照片这女孩也不像粗心大意的人,孟林倒为她着急起来了。
长荣外运(十三)
思索着准考证的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