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一句:“我什么都替他想到了,能做的我都做了,我容易吗?”可是对于您的这一“替”,孩子们不但不领情,反而加剧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尤其是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更愿意固守自己的意志而拒绝家长的好心安排。家长说是为他好,他说家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家长说学这个今后有前途,他说我不喜欢没兴趣,这种顶牛的例子很多,而且真的不一定都是孩子不对。就我个人来说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儿子9岁时,我一定要儿子学一样乐器,而且根据我的喜好选择了手风琴。我还自以为很理智地对孩子讲:“我并不是要你学出什么水平,一个男孩子会拉手风琴,今后上中学、上大学演个节目,给人伴个奏多方便啊!”于是托同学在北京买琴(当时还在山西大同),800多元在在上世纪80年代可是家庭中一笔不小的开支,然后又托人找了一位幼儿园老师,每周两次每次50元,我背着琴送他去学。其实孩子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他不喜欢,但我一厢情愿地强制他非学不可。半年过后,孩子没兴趣,我也没了热情,快20年了,我们家的手风琴再没有人摸过,快成古董了。
我想有过我这样经历的家长绝不仅我一个人。当时孩子还小,没有反抗能力,到了初中、高中时就经常是儿子嘲弄我了:拿回个奖状或得个好分数,很不屑地扔(绝对是“扔”)给我,一定要捎带上一句“给,拿去满足您的虚荣心吧”。细想之下,孩子难道说得不对吗?到了高中毕业考大学时,依我第一志愿就报政法大学,稳扎稳打比较有把握。但这时候我已经完全左右不了他了,他坚持报中国人民大学,一句“考不上我认了”把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里。所以我以后带高三毕业班在指导学生报志愿时,一定会反复向家长强调“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要协商不要强制”。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孩子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肯定有不成熟、不准确、不恰当的成分,家长不要俯视,而要平视,以沟通与协商的方式求同存异,当孩子发现您尊重他时,他也是会讲理的(这原话是孩子说的)。
第二 承认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
 
两位英语老师正在看初一学生的作业。一位老师自言自语:“ABS,防抱死系统,这哪对呀?防爆也不应该是这个抱字呀?”两位老师正要切磋,无意中被我听到,我连忙打断她们:“你们刚才说的是ABS吗?它确实指的是汽车上的防抱死系统,学生写得没错……”我又简单解释了一下,两位老师恍然大悟,不无惭愧地表示“看来有些知识还真得跟孩子们学了”。跟孩子们学——无论老师或家长都应该树立这种意识,而且绝不仅仅是体现在“儿子,你教我学学电脑”,“女儿,这DVD怎么看”这样简单的“讨教”上,而是要求我们成年人在与孩子们人格平等的前提下真正承认孩子们的优势与长处;承认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某些不适应甚至是落伍;承认我们在教育孩子不犯错、少犯错的同时我们也在不自觉地犯着错误。人无完人嘛,家长也未必就比孩子完美。北京市十佳中学生王海洋的父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坦率地承认“孩子在许多方面做得都比我们好”,所以他们对待孩子更多的是理解和宽容。
家长在孩子面前虚心一点,只会更加赢得孩子的信任。在我教过的无论初中还是高中学生面前,我总要向孩子们表明:“老师不过是在知识上和做人的道理上比你们先学了一步,你们以后肯定是要超过我的,这才是社会的进步。”当我在教育教学中出了差错时,我会诚恳地向学生认错或者道歉,丝毫不会降低我在同学们心中的威信,反而更加拉近师生间在情感上的距离。一篇《教授给那个学生深深鞠了一躬》的报道很是发人深省,大意是:
某大学最富盛名的一位教授开讲座,大讲堂里的人坐满之后,早到的教授从椅子上站起来,径直走下讲台,来到最后一排座位前,指着中间座位的一个同学说:“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讲座前,请允许我向这位同学致敬。”说着教授向那位同学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教授讲述了自己第一个来到大讲堂观察到的情景:许多先到的同学一进来就抢占了靠近讲台和过道两边的座位,只有这位同学来的时候径直走到大讲堂的后面,而且是坐在最中间,一个进出都不方便的位置上,这让我充满敬意。
教授随即向同学们讲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道理暂且不提,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著名教授向一个普通学生鞠躬并表达敬意后“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给那个同学的,也是给这位教授的。对于孩子们来说,长辈们能够向他们虚心求教,他们在荣幸之余会增加自信;大人们肯向他们道歉认错,他们在谅解之余会增加自省。一个充满自信,善于自省的孩子一定是一个让家长省心的孩子。
第三 进行朋友式的交流
 
“与孩子交朋友”是众多教育专家的建议,是最能够体现“人格平等”的有效手段。我在多年教育实践中逐渐领会到它的积极意义,进而确定并认可的教育理念。对于家长们来说,在新教育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下,大多数人在主观上还是愿意接受这一观点的,有和孩子交朋友的愿望,这在家庭教育领域是一个可喜的转变。但是从目前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来看,效果似乎不十分理想,这也是造成“双期碰撞”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造成这种主客观不统一的根源何在?我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其一,与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正确。
今天的许多家长虽然意识到与孩子交朋友有好处、有必要,但是并没有真正降低自己作为“长辈”的地位,不是像对待同龄朋友那样以心相交、以诚相待,而是目的性很强,太过于现实,太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孩子交朋友是为了更好地“管”孩子;与孩子交朋友是为了让孩子“听话”;与孩子交朋友是为了更多地行使自己的“指挥权”,所以实质上并没有与孩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尽管父子间可以称兄道弟;尽管女儿叫母亲可以直呼其名;尽管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可以孩子说了算;尽管为孩子花钱家长毫不吝惜,但是却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而孩子却往往因为识破家长虚假的平等而不屑与之为友。家长与孩子之间缺少平等的、真诚的、心与心的沟通。
其二,传统观念限制了与孩子正确的交流。
2004年9月18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的主题——永不消失的电波,介绍和回顾了方明、林茹、雅坤三位著名播音员及她们的播音情结。其中一段内容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雅坤老师的儿子直言“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不能与妈妈合作”。其原因就是已经成年的儿子总是得不到妈妈的肯定。当主持人朱军请母亲“对儿子说点什么”时,雅坤老师的一番话是:“儿子,不要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我希望你更出色,希望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朱军立即予以纠正:“您应该说‘儿子,你真棒,在妈妈心里你是最优秀的,我相信你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当时听罢不禁为朱军喝彩!看似大同小异的两段话,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居高临下的希望,后者是朋友式的赞美;前者是一种指导,后者是一种鼓励;儿子听了妈妈的一番话会自愧不如,继续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而朱军那一番话如果是妈妈说的,会给儿子一种激励,增强走出妈妈阴影的自信。雅坤老师的这番话太典型了,代表了中国相当一部分家长,固守自己传统的家长作风,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对孩子的俯视,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希望、在指挥、在鞭策,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家长不会正着说话,许多想表达的好意非要反着说出来,比如:“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知道主动学习了?”“你还能考90分?”“99,你怎么就不能拿个100分呢?”“上课不说话能憋死你呀?”“给班里做好事管什么呀,多考几分比什么都强!”“这回有点进步,可别骄傲啊!”……太多了,不胜枚举。我几乎每次与家长交流时都在不断地给他们纠正这些“伤孩子”的话。一纠正,家长也能够认同,也能承认自己的说法不妥,但在脱口而出时却浑然不觉。其实还是内在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作怪。
我认为上述两点是造成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在前面讲过“高明的家长会倾听”,但前提是家长得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肯于向你倾诉,家长才有可能倾听。家长们千万不可因为孩子小、未成年而忽视了孩子的敏感性,你跟他套了半天近乎,最终还是为了让他听你的,这种“不平等条约”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家长在倾听之后,对于分歧点要协商、要尊重,甚至做适当的让步。我始终相信:一、孩子不会100%都是错;二、绝大多数孩子还是讲理的。另外家长们以雅坤老师那番话为戒,学学朱军那番经过修正后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对方听着舒服才好接受。就拿我上面举过的例子来说,改一改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哦,今天主动学习了,真好!这可是个不错的新起点啊!”“考了90分?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能行。”“99分不错,知道那1分丢在哪,下次记住就行了”……家长们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语言吧。
二、赏识教育有奇效
关于赏识教育,专家们多有议论,像知心姐姐卢勤老师写的《告诉孩子,你真棒》,周歧老师的《觉醒》,王瑞富等人编著的《天才是这样夸出来的》等都集中表达了一个主题,即掌握好夸奖这个法宝,就抓住了孩子成功的关键。相比之下,我还没有资格就这一问题再“说三道四”。但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我愿以我的经验之谈向家长们力荐。
我在前面提到,对孩子的夸奖、赞美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家长本身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明辨是非美丑,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二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赏识教育,否则孩子长到十五六岁家长突然一赏识,孩子还真可能由于不习惯而拒绝接受。除此以外我再向家长们谈谈我的四点看法:1。发现;2。抓住;3。慷慨;4。批评。
发现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孩子是自己的好”,“谁的孩子谁疼”这些说法好像都是从中国老一辈人那儿传下来的。可奇怪的是今天的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优点持“不说也埋没不了”的态度,对孩子的缺点却盯住不放,认为“不说改不了”。其实说到底还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太切,太过于追求孩子的完美,所以才形成了对孩子满心的期盼、满眼的期待、满脸的不满、满嘴的说教,还永远有一种不随心、不如愿的遗憾。尤其拿自己的孩子跟朋友、同事、邻居家比较优秀的孩子去比较时,总是觉得脸上无光。我认为家长们这是作茧自缚。我教出了数以千计的学生,敢说你只要承认他还是个孩子,身上就一定有表现出来的和没有显现待挖掘的优点,这些优点就像一颗颗火种,一旦以正确的方式点燃,就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可是如果不被我们发现,这小小的火种也可能自己熄灭,或被我们无情地压灭、踩灭。我有一个学生学习确实很差,但我对他的厚道、善良却很有些偏爱。在一次我心情比较沉重地进行班级工作总结后,一下课同学们都陆续走出教室休息,惟独这个同学走到我面前轻轻问了一句:“老师,您没事吧?”令我十分感动。今年教师节他和同学们一起来看我,我与每一个孩子都打了招呼,但对这位同学我紧紧拥抱了他,因为我更看重他身上的闪光点。家长们试着去挖掘、去发现孩子的优点,不仅是为了孩子,也给您自己增加点自信。
抓住发现优点及时肯定
孩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是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抓住的,而有些优点却由于或者是内在的、或者被压制埋没时间太长了,不容易轻易被别人感觉到;但他只要有这个优点,一定就会有灵光闪现的时候,作为有心的家长不但要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且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那些问题比较多、习惯于挨批评,甚至有些自卑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告诉孩子:“你的这个优点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我为你骄傲。”“你在这方面能做得这么出色,其他方面也一定能够做好。”把孩子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或者长期被老师和家长忽视的优点、优势挖掘出来并加以肯定,对增强孩子的自信与自强十分有好处。我前面提到过的小陈思,在一次上课时我要求同学们用统一的A4纸制作班徽,有些同学说没有,话音刚落,陈思立即毫不犹豫地举起了自己的一打A4纸大声说:“我有,谁要?”一瞬间更坚定了我对他的评价和判断:他热情、单纯、渴望友情,所以才犯了总是花钱买零食给同学们,以此来换取友谊的错误。父母和老师一直揪住他的这一个毛病不放,试图逼着他改过自新,却不见效果。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初衷,表扬了他对同学、对朋友的无私,然后从交朋友的目的、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分析,结果问题迎刃而解,很长时间让家长头疼的顽疾根除了。我的体会是,放过孩子的一个优点,也许就放过了一次孩子进步、成功的机会。
慷慨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
怕孩子骄傲——这是许多家长的顾虑,也是中国家长特有的教育理念。有人做过这样的对比:外国孩子告诉妈妈考试得了100分,妈妈会说“亲爱的,你真棒,我为你骄傲”,中国孩子同样告诉妈妈考试得了100分,妈妈则会说“别骄傲啊”,或者说:“这回题太容易了吧?”我以前的学生朱继明在上初三时就很无奈地告诉我,从爸爸那儿永远得不到一句表扬,考了95分说“还有100分的呢”,考了100分说:“这是偶然,你能保持得住吗?”苛求完美的家长们似乎永远也不满足,或者是心中窃喜而不喜形于色。可是您知道您的这种美德用于此处其实并不恰当,因为它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伤害了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而失去自信。我认为赏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