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70年代男人的成长史:烟醉 作者:潘家华;陈庆
《烟醉》不一样的看点
也许每一个现代人都有一个内心的故事,有些通过朋友之间的交流,小范围流传了下来;而更多的被埋在心里,被淡忘了;淡忘的那些故事只是对大脑而言,对于心,你是不能象在电脑中删除文件那样把一些记忆删除的。所以人们的脸上常常挂着自己的故事,沉淀下来,就构成所谓气质的东西;正是“像由心生”的写照。个人如此,群体也是这样;在这一点上,七十年代生人跟八十、六十年代不同,做烟草的人跟做别的行业的人不同。我们正是在这两个人群的交叉点上,通过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影子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一代不掌握话语权的人,在一个低关心度的行业所经历的这个时代最主流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
这本书以烟草为形象载体,以成都为现实环境,讲述了一个鲜活的情感故事,展现了七十年代一代人群体性的事业与感情历程。
看点一:烟醉
烟醉是一种特殊的醉,跟醉酒、醉茶、醉氧不同,听说大熊猫还要醉水的。那么,烟醉虽然特殊,却又很普遍——因为抽烟的人多,烟民大多有过这样的经历。另一方面,烟醉是一个很贴切的意象,就是享受的东西过头了,反而会伤害你;“过尤不及”的道理大家很容易明白,但没有多少人在乎。我们要讲的自然是现代人在享受生活时忽略的那部分。当然,烟草的另类文化,在该书中也是一个重点在演绎,但她只是一个意象线索,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一代人的情感、奋斗历程。
看点二:男人的书
眼前的这个世界,本来已经是女性的天堂了,通常的恋爱关系中那种女人对男人所说的“你到底爱不爱我?”、“你要对我、对婚姻负责啊!”的话,现在已然轮到男人来说了。在阴盛阳衰的情况下,有一点所谓大男子主义的视角,也算是为男人的情感分享提供一个通道。时尚、审美情趣的女性化倾向已经走到了极至,现在如果大家认为这本书更多的是在男性视觉说话,我倒觉得那倒是等于说这本书很小众——男性阅读几乎被边缘化——当然,那些写女人的书,也可能是写给男人看的,《烟醉》即使有些男性化的倾向,也不乏有女性阅读的乐趣在里面。
看点三:成都,成都
写成都不一定是说成都本身,在开放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融汇中,也许内陆省市更加中国一些,这是与以往写成都的书所不同的用意;事实上《烟醉》中重要的故事环境也包括上海、重庆、杭州,甚至国外一些地方,就是想把人物放到开放的环境中活动,而主要性格和情节在一个很中国的环境中开展;这更接近现在三十岁左右人群的真实生活:范围是国际的、主题是中国的。另一方面,我们对成都的地方人文是爱护和善意的涉及。
看点四:烟草文化
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以下跟烟草文化有关的东西:第一,烟草和人类的最初关系;作为祭祀和巫术道具的烟草和作为权威和男性象征的烟草。第二、烟草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大航海的新发现,美国的立国之本,中国人怎样抛弃了烟袋,商业广告的最初动力,烧钱游戏的背后支持者。第三、烟草企业的现实存在;巨额的利润与巨大的限制,快消品与嗜好品,谁在烟草产业链条上,烟草业的前途。第四、烟草与人性的关系;“吸烟有害健康”,享受与伤害的双刃剑,女人与烟草,抽烟而醉。
看点五:七十年代
无论是在那一个行业,七十年代生人都在承担中坚分子的角色,当然他们也远没有上升到社会精英或权贵的高度,更多的是实干家和心灵的贵族。他们读二三十年代老前辈的革命文学作品长大,却迅速被五十年代生人的知青文化、六十年代生人的忿青文化、言情或武侠所包围,面临启蒙期的偶像冲突;外来的东西后来掠走了部分人,所谓“小资”;自己也创造了一些,所谓“行走文学”或“身体写作”;网络文学上面他们也小试牛刀,但很快被八十年代的后来者夺走。——他们无书可读,有些人回归经典著作、有些人游走网络和影碟、有些人……他们很多人正在用一种典型的西方人工作方式谋生,并推动了他们的弟弟妹妹们的全盘西化,但那些繁荣生活的表面下,是一颗常常不安的心——他们努力奋斗的结果常常是按揭房屋的欠账、工作缠身的烦劳、无书可读的寂寞、渐渐下坡路上的惆怅、和无法做结的心路历程。
十问作者(1)
一、问:为什么写《烟醉》?
答:也许每一个现代人都有一个内心的故事,有些通过朋友之间的交流,小范围流传了下来;而更多的被埋在心里,被淡忘了;淡忘的那些故事只是对大脑而言,对于心,你是不能象在电脑中删除文件那样把一些记忆删除的。所以人们的脸上常常挂着自己的故事,沉淀下来,就构成所谓气质的东西;正是“像由心生”的写照。个人如此,群体也是这样;在这一点上,七十年代生人跟八十、六十年代不同,做烟草的人跟做别的行业的人不同。我们正是在这两个人群的交叉点上,通过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影子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一代不掌握话语权的人,在一个低关心度的行业所经历的这个时代最主流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
二、问:为什么叫《烟醉》?
答:烟醉是一种特殊的醉,跟醉酒、醉茶、醉氧不同,听说大熊猫还要醉水的。那么,烟醉虽然特殊,却又很普遍——因为抽烟的人多,烟民大多有过这样的经历。另一方面,烟醉是一个很贴切的意象,就是享受的东西过头了,反而会伤害你;“过尤不及”的道理大家很容易明白,但没有多少人在乎。我们要讲的自然是现代人在享受生活时忽略的那部分。当然,烟草的另类文化,在该书中也是一个重点在演绎,但她只是一个意象线索,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一代人的情感、奋斗历程。
三、问:书中大量精美插图是一个亮点,为什么想到配这么多插图?
答:我们确实花了大量经历创作书中的插图,我想,这种创作方式已经接近于一部电视剧的前期准备工作了,但插图不等于剧照,不是说,那些模特就是我们在故事中塑造的人物的标准照。我们想,这是读图时代,插图首先想给读者一个更感性的认识;另外,插图对表现故事环境和人物形象有很大的点睛作用。七十年代的人都有过看连环画的经历,连环画能够给人更多的想像空间,我们希望有了插图后,读者能有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而不是更小。
四、问:书中透漏着很强的男性视角,是不是有点大男子主义?
答:眼前的这个世界,本来已经是女性的天堂了,通常的恋爱关系中那种女人对男人所说的“你到底爱不爱我?”、“你要对我、对婚姻负责啊!”的话,现在已然轮到男人来说了。在阴盛阳衰的情况下,有一点所谓大男子主义的视角,也算是为男人的情感分享提供一个通道。时尚、审美情趣的女性化倾向已经走到了极至,现在如果大家认为这本书更多的是在男性视觉说话,我倒觉得那倒是等于说这本书很小众——男性阅读几乎被边缘化——当然,那些写女人的书,也可能是写给男人看的,《烟醉》即使有些男性化的倾向,也不乏有女性阅读的乐趣在里面。
五、问:以成都为背景展开的小说近来有不少,《烟醉》的主要环境在成都,他对成都的解读有哪些新意呢?
答:写成都不一定是说成都本身,在开放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融汇中,也许内陆省市更加中国一些,这是与以往写成都的书所不同的用意;事实上《烟醉》中重要的故事环境也包括上海、重庆、杭州,甚至国外一些地方,就是想把人物放到开放的环境中活动,而主要性格和情节在一个很中国的环境中开展;这更接近现在三十岁左右人群的真实生活:范围是国际的、主题是中国的。另一方面,我们对成都的地方人文是爱护和善意的涉及。
六、采用真实的环境名称和真实的署名是《烟醉》的一大亮点,有哪些考虑在里面?
答:读者需要具有鲜活生活质感的阅读体验,我们也认为在小说一类的文学作品中采用真实的名称和署名更加体现了我们在奋斗在思考的真实生活体验。就象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故事一样,每一个地名也肯定不是地名本身,它带有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所留下的印象和气质,这些构成了它的故事,这一点,每一个用心去生活的人都能体会得到,想象一下广告是为什么存在,就明白了——当然,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有赞助才用的实名,我们没有接受任何赞助。文字在她植根的土地上才有生命的张力。人们对于美国的州、城市的了解来自好莱坞电影,对于旧上海的了解来自小说或电视;人们又了解我们现在的、身边的城市的多少气质和美?去花大把的钱打城市形象广告是不会让别人了解你的城市的。
七、书中主要人物是生于七十年代的一代人,对他们的刻画主要想反映什么?还有哪些未尽之意?
答:无论是在那一个行业,七十年代生人都在承担中坚分子的角色,当然他们也远没有上升到社会精英或权贵的高度,更多的是实干家和心灵的贵族。他们读二三十年代老前辈的革命文学作品长大,却迅速被五十年代生人的知青文化、六十年代生人的忿青文化、言情或武侠所包围,面临启蒙期的偶像冲突;外来的东西后来掠走了部分人,所谓“小资”;自己也创造了一些,所谓“行走文学”或“身体写作”;网络文学上面他们也小试牛刀,但很快被八十年代的后来者夺走。——他们无书可读,有些人回归经典著作、有些人游走网络和影碟、有些人……他们很多人正在用一种典型的西方人工作方式谋生,并推动了他们的弟弟妹妹们的全盘西化,但那些繁荣生活的表面下,是一颗常常不安的心——他们努力奋斗的结果常常是按揭房屋的欠账、工作缠身的烦劳、无书可读的寂寞、渐渐下坡路上的惆怅、和无法做结的心路历程。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霸气书库
十问作者(2)
八、作为“烟草的另类文化史”,《烟醉》主要展现了烟草文化的哪些方面?
答: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以下跟烟草文化有关的东西:第一,烟草和人类的最初关系;作为祭祀和巫术道具的烟草和作为权威和男性象征的烟草。第二、烟草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大航海的新发现,美国的立国之本,中国人怎样抛弃了烟袋,商业广告的最初动力,烧钱游戏的背后支持者。第三、烟草企业的现实存在;巨额的利润与巨大的限制,快消品与嗜好品,谁在烟草产业链条上,烟草也的前途。第四、烟草与人性的关系;“吸烟有害健康”,享受与伤害的双刃剑,女人与烟草,抽烟而醉。
九、姜灿和阿弥两个人物有哪些不同和相同?文静、Coco有哪些不同和相同?
答:姜灿和阿弥两个人,可以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一个率性而为,一个执着稳重,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两个人共同特点是投入、诚恳、真实而有幽默感。他们可以认为是广大七十年代中的小人物,却有着丰满的一代人的特征。文静、Coco重在差别而不在共性,他们的共性只能说因为他们都是女人,具有一些女人永远无法摆脱的东西。文静可以认为是传统一些的贤淑女子,而Coco更具有现代女性的代表意义;也许这两个人也常常同时存在于一个女人性格的两方面,重要的是,中国的现代女性大多以他们传统的一面来支撑现代一面的消耗和破坏;比如说一个女孩可能在感到生活过得伤痕累累时想到了结婚,从此成为一个女人,但这时的她无法给自己一个完整的人生交代,很内疚,所以生活得也很苦——她们按照少女时代的选择活下去也许更坦然一些,但在中国,据说那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一个女人在无法无天,但男人就是他的天”——男人觉得是屁话,女人觉得是真理——女人几乎没有,男人很少感到这一点。
十、就情节和文字风格有何评论?
答:七十年代一代人的生活,很难讲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而言;未来的八十年代也是这样。所以,美国的对外战争要现场直播,给平淡的生活加点情节。但没有情节的生活细节更加动人!这本书的情节当然虚构,但闪耀其中的生活细节却具有鲜活的质感和生动体验;也许每个读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身边朋友的有趣影子,那正是作者希望提供给他们的阅读体验——抽空读读你的生活,就象翻看一些照片一样,那其中就有着你的影子。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幽默细腻,就象一杯香醇的卡布其诺,或一支醇和的香烟,质在感官、味留心底。
作者简介
潘家华
男,生于七十年代早期,一直从事广告创意工作,目前正发力于烟草品牌意识形态的构建。游历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之间,对商业文化走向和人群心态演变潜心研究;经历了国内商业文化从发端到兴盛的冷暖历程,与同路的七十年代一起参与并推动了生活的变化,并开始在人文生态的变化中反思内心的所得所失。
陈庆
男,生于七十年代早期,工商管理硕士,策划并执行过多起全国性烟草品牌文化传播活动,对媒体、品牌、地方人文有独到研究。作为大型烟草企业成都卷烟厂的行销实战骨干,深味烟草事业的苦与乐、烟草折射出的人性层面的喜和悲。个人阅历丰富、人生路线曲折;对烟草文化深有体悟,对同代人的情爱历程、奋斗轨迹有独到观察。爱结交各界思想菁英,观念使人折服、灵感让人惊呼。
序·说烟(莫言)
关于抽烟的坏处,几乎人人明白。但抽烟的人,却不见减少。关于抽烟的好处,好像林语堂说过,但大家都当成黑色幽默来看。抽烟的人,总是希望能有科学家来证明抽烟的好处,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