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直草-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滶已经彻底听明白王直的意思了,连忙退了几步,又给跪上了。一边嚎哭,一边磕起了头。说着:“义父在上,可怜我一直漂泊在外,未能给老母尽孝。如今她遭逢大难。您可不能放任不管。”
王直面色一冷,凛然相斥:“全怨你太傻,明明知道我解放军和大明已经势不两立。就早该将亲眷,一道接出海外。若是你的母亲、妻儿,已经在扶桑,还会出这种事?!”
确实现在解放军里的弟兄们,很多都是从大明携家带口,撤出来的。而高层干部更是如此,至亲一个不漏。既然反出大明,远走海外,何必还要冒着绝大风险和诸多不便,将家人留在那边。依王直的想法,如果他是真正的大明人,有亲眷留在那边,早就把整个九族的人都一个不剩地给接出来。毕竟为首造反,是诛九族的大罪。可王直是从500年后穿越过来的,在这边,无父无母,更无亲族。倒少了这种麻烦。只是想不通,为什么这王滶就这样傻,连老母妻儿都能丢在大明呢?连自己这个脑子不太好使的人,可是都能轻易想到后果呀。


三百零一、毛太祖
更新时间2013430 22:12:32  字数:1314

 王滶听得义父王直如此说法,明显对自己的亲人,毫不在意。当然更不会答应明朝的招安。说起来,义父和自己的亲人,名分上也该一家亲才对。自己的老母,排论起来吗,也该是王直的“干夫人”。虽然世上没这种说法,但理就在那里。王直不答应招安,就是把亲人往死路上逼。“为革命牺牲的大义精神”固然没有错,但把亲人也算在里边,是不是残忍了些。所以王滶根本不服气,甚至觉得“干的”毕竟不是“亲的”。若是真的一家亲,王直绝不会不管不顾。这次如果是王直的亲夫人、亲儿媳、亲孙子,落入了胡宗宪的手里,他肯定会答应招安。
但是王滶还是想错了。以“革命志士”的崇高标准来指导思想的王直,根本不能以寻常世俗的观念来揣测。即所谓的“小人之心,难度君子之腹。”革命家的大器量,比之一般的君子又不知宽广了多少。俗人的想法怎么跟得上,也难怪在他们的眼里,圣贤都成了傻瓜。面对伟大的革命事业,王直还真的是舍得牺牲一切。也或许,真的是脑子不太转得过来。
王滶气愤不平,哪里还跪得住,刷得站起来,对着王直,就是一通破口大骂:“若这次落入敌手的,是你的至亲,你还会如此满不在乎,冷嘲热讽吗?”
王直的脸色变了变,强硬地反驳:“你这是什么话?革命大业为重,就算是我的至亲落到敌人手里。我也一样不会屈服。想当年,毛主席闹革命的时候,被敌人逮捕杀害的亲人也有不少。若是毛主席轻易屈服了,还能有未来的中国吗?”
王滶一听,愣了,心想着:这毛主席又是谁?平时自己就是个老大粗,史书读得不多,稍有些深度的典故根本不知道。其实王滶就算读过书汗牛充栋,也不可能知道几百年后才出现的毛主席。
事关亲人安危,王滶也不能示弱,说:“我怎么就没听说过有这号人物?”
这回换作王直愣上了,自己一时口快,怎么把毛主席都供出来了。既然话说到这份上,也勇于吐露实情。革命志士,最不缺的就是“勇气”。便说:“这毛主席可是我们解放军开山老祖。没有他,就没有解放军,更没有中国。”
竟然是老祖?!王滶震惊了,不是被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震住。而是为王直天马行空般的胡侃乱扯震惊。解放军不是王直一手建立的吗?这个毛主席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还是开山老祖?看王直一本正经的样子,莫不是真有这么一号大人物。老祖为了革命,都可以舍弃亲人。更何况后生晚辈呢?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大明朝古往今来,真的有过这号人物吗?
王滶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顶撞王直:“你莫不是在随口胡诌吧?依你这么说,这毛主席该是个大人物。我跑江湖这么久了,通晓道上的前辈。怎么就没听说过他呢?”
王直说:“你不知道他也很正常。照着当下的说法,他可是中国响当当的太祖。三皇五帝都不能及。”
王滶想了想,说:“古往今来,都不曾听说过有毛姓,作皇帝。何来太祖一说。而当世乃由朱氏掌天下,更加不可理喻。”
王直一听,火冒三丈,连踢带打,将王滶赶了出去。在王直的心里,作为革命老祖的毛主席,可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三百零二、古今第一圣
更新时间2013430 22:13:12  字数:1291

 说起我大中华的开国毛太祖,那可是古往今来第一圣人。早年未入革命事业,尚在师范学校读书时,便被同窗冠称“圣人”。可惜太祖因“圣”成功,却也因“圣”陷困,使得一生功过分两说。
太祖没有做错,只是他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早已超凡入圣。寻常人等只能高山仰止,根本无法领悟。就算用“曲高和寡”这个词,也远远不够说明这种情况。太祖的层次,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甚至可以说,除了他以外,谁都没达到。大公无私、高瞻远瞩,用博大的胸怀和智慧,看透了人类历史与社会发展兴衰变迁的规律。无论德、行都达到了“圣”的极致,可纵然如此,还是犯了错误。
这种错误并非来源于太祖本身。假如每一个人都能像太祖那般成圣,约束私心,杜绝贪念,放弃享受,舍己奉公。那么泱泱中华,无论何时何境,都将是举世第一强国。或许有人不信,那可曾听说过一句话:“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惜命”。若我国文官、武将每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都能达到这种程度,中华足以成就“天下最强”。若是每一位百姓都能做到“不爱财,不惜命”,中华千秋万代都是最强盛的。
试想一下,亿万人都能舍弃“一己之私”,全心全意为了国家强盛而奋斗。哪怕物质生活条件极端艰苦,也能始终坚持。不为名、不为利,只求奉献。国家怎能不强,民族怎能不兴?太祖便是这么想的。只可惜能到他这般觉悟的人,是少之又少。
在艰苦卓绝、危机四伏的革命战争年代,太祖身边的志同道合者,并不在少数。因此就给太祖造成了一种错觉。其实人心是善变的,会因环境而易。虽然太祖早就提出了“警惕阶级敌人糖衣炮弹”的口号。但随着革命事业的成功,没有了个人生存威胁,又获得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后,同志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饱暖思**,对各种物质享受的贪念越来越大。简单地,都可以归结为对“钱”的欲望。因为只要有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钱”,便可以买到物质,用作享受。
而以太祖那种境界的人看来,钱多钱少,是无所谓的。贪图物质享受本就是罪恶。栽进了“享乐”的陷阱,还怎么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革命事业的存续,甚至整个国家的兴亡,靠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奋斗”。“享受”可以有,但作为革命者,只需注重精神享受便足够了。而那些物质,可以节约下来,用作强盛国家、壮大革命事业的根本。只要每个人都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辛勤付出,哪怕再穷、再苦,都能挺下去。何愁大事不成。
但同太祖一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太祖甚至无法在身边,找到一位相似想法的人来传位。于是只好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导致朝局动荡,进而引发举国大乱。
天下为公,圣者所见。人类也确实只能在全部或者说大多数个体放弃私心后,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大进步、大解放。也就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凡夫俗子,又怎么会彻底放弃私心?甚至一旦条件变化,就会愈演愈烈。到了某种程度,“发家致富”这句话都比革命至理更有吸引力。若对金钱、物质享受,根本不动心,又怎会看中“发家致富”?!人心倒退,可见一斑。但大势所趋,便是圣人也无法逆转。因此太祖犯错了。
太祖错不在己。太祖一生不输天,不输地,输在了人上。革命至始至终,太祖都坚持本心。只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如此,渐渐失却本心,追名逐利,惹出多少不该有的事端。


三百零三、苦命的干爹
更新时间2013430 22:16:56  字数:1526

 解放军部队里出了麻烦事。王直发现指挥越来越不灵了。粮食、物料的采购与运输都发生了迟滞。不仅中都的工程建造受到很大影响,军队的日常补给都开始出现问题。王直不用想,也知道是干儿子王滶在阴奉阳违,故意使绊子。但是鉴于王滶在军中的影响力,王直没法下手动他。毕竟这回的事,王直其实是理亏的。本来办了丰臣秀吉就很难向战士们交代。这次若是朝王滶下手,只怕会让大伙离心离德。
说起来,干儿子的亲人,也该是自己的亲人。干儿子的母亲、妻儿落到大明官府的手里,遭了殃、逢了难,自己也不能不管不顾。否则便失了仁义,寒了军心。因此王直觉得,怎么的也得使些办法,说不准可以化解当前的困境。于是便动了召见胡宗宪两位使者蒋洲与陈可愿的念头。王直并不愿被招安。解放军已决定走上“海外称霸”的路线。要为中国的将来,解决掉日本、美国两大麻烦。又怎么能够回头向大明投降呢?答应招安是绝对不行的,王直想的是谈条件、救人。
对于大明官府的招安之举,王直存有疑惑。解放军主动从大明撤军,放弃既得地盘,并不再进犯。如今隔着重洋,已两不相干。为什么还要来招安呢?解放军占据了日本,超然立于大明之外。大明并没有跨海进攻的能力。凭什么让解放军投降?就靠那几个人质?若说这几个人质,在王直眼中有什么重要性的话,那是扯淡。虽然是义子王滶的亲人,但不出这种事的话,王直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王直怎么会为几个从未见过面,根本不认识的人,放弃现有的一切,去给大明朝廷做奴才。就算他对个人前途和命运都不看重,但革命事业怎么办?这可是关系着解放军和国家的大事。
正因为有这么多疑惑,王直在见两位使者之前,特意派了些人,去探探消息,摸摸情况。
反馈回来的消息,让王直大吃一惊。原来胡宗宪的使者,到了日本,住在解放军军中都有段时间了,竟然还将最基本的情况搞错。这二人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以为落在他们的大人胡宗宪手里的,是王直本人的老母、妻儿。故而信心满满地乘船跨海,过来招安。不知该说他们什么好,这都有段时间了,还犯着这种低级错误。王滶的有意隐瞒,是一个原因。但这两个人是否太二了呢?糊涂使者糊涂官,招的也是糊涂安。连解放军的首领,都没分清楚。错将王滶,代入王直。一个是义子,一个是干爹,该是有区别的呀。虽然王直也知道,很多大明人确实把王滶和自己搞混了。但招安这种事干系甚大,官府是不是该先查清楚,再拿人质呢?这种糊涂招安,王直断是不会答应的。谁知道,若是应了,会得到怎么样一个糊涂下场。
王滶对两位使者隐瞒真相,也是有道理的。若是让大明官府知道抓错了人质,而那些人质本身的价值,其实并不是那么大。或许恼羞成怒下,就撕票泄愤。旁人可以不在乎,王滶却不行,那可是他的母亲、妻儿呀。因为心有顾忌,竟然都没向王直告知实情。应是怕王直知道了笑话,更加不肯答应招安。自己的亲人,依旧死路一条。
王滶这个人某些时候,做事情确实扭扭捏捏、瞻前顾后,很是不痛快。或许是生意做久了,小处越发精明,大处却愈发糊涂。道理也简单,老往小处钻营,哪有心思花在大方面。像这回的事,依王直看来,根本不用瞒着自己,因为迟早会被自己知道的。而王滶之所以没把亲人接到身边,也是因为怕老母心理上承受不了。便没有告知他自己这些年在外面,是做“反贼强盗”。一贯欺着瞒着,带在身边一同生活,更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解放军回撤日本,都没能一块带上。固然当时在大明领军作战的则是丰臣秀吉,而王滶不过坐镇长崎。但王滶若是能直爽干脆一点,也能托人将老母妻儿捞过来。说起来,还是疏忽大意了。
王直知晓了这些事后,出于解决眼前困境的考虑,还是得会一会大明的使者。将话挑明了,互相摊牌、谈条件,也好将难题化解。谁让自己是某人的干爹呢。做爹的,除了名分好听,就是个苦命。尤其是给男人做爹的,更加苦上一等。


三百零四、赎人不成便杀人
更新时间2013430 22:17:35  字数:1208

 王直终于召见了胡宗宪的两位门客蒋洲与陈可愿,坐在大殿的宝座上,耐着性子听完了下边蒋洲的一番高谈阔论,无非说些皇恩浩大、兵威强盛,已经扫荡沿海、连番大胜,不如让解放军弃暗投明、及早归顺。若不是义子王滶的亲人还在大明官府的手上,王直早让人把他俩轰出去了。大明官军有多少实力,王直清楚得很。就算在陆上仗着人多势众,能成点事。到了海里,还不如乌龟呢。明军再有能耐,也没法过到日本,对解放军的威胁等于零。王直根本不觉得有投降的必要。而且若不是解放军主动撤兵,明朝哪有可能收复失地。但是对于王直来说,这次会面的目的,本就不在招安。只当蒋洲所说,全是废话。耐着性子听完,已是给了莫大面子。
好不容易等到蒋洲说完,王直开口了,一点也不提“是否答应招安”,只谈人质之事。王直尽量客气地说道:“那三个人质,如果你们胡大人能够放了的话,我这边必有重谢。”
蒋洲笑了几声,说:“只要你王直顺应招安,到了那杭州府,必能与家人团聚,齐享天伦。”
王直叹了口气,说:“只要胡大人肯点头放人,多少钱我都愿意出,可以由他报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俗间,经商当官都为利,绑架勒索更为其然。
蒋洲眼中精光一闪,来前胡大人已经打听清楚“王直”重情义、守孝道,有老母妻儿作人质,必会服软,果不其然。但这次不远千里,赶赴日本,又怎会仅仅为了钱。只要王直同意招安,想要什么,不都是手到擒来。名利自不消说,只要王直慢慢套入陷阱,要扁要圆,尽可任意拿捏。不单说他,整支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