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恐怖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第一恐怖军-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任妻子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应该挺好的。

可惜第三任高小姐富家出身,却似乎并不能干,还有些思想守旧,不大会为人处事。用今天的话说,是有些二的奇葩。

开始八年抗战生涯,高艳玉却没有待在后方西安相对安全舒适的家中,而是随着丈夫东奔西走。不过张灵甫在前方和ri本人打仗,高小姐肯定不可能紧跟着他上战场,应该是住在部队邻近的城市里。两人先是生下了一子一女。

高艳玉晚上喜欢躺在床上点着油灯看书,张灵甫曾经说过她这样很危险当心出事。果然就出了事,一天晚上不小心油灯点着了蚊帐引起了大火,高艳玉吓得惊慌失措的跑了出来,等隔壁的勤务兵冲进屋子把两个孩子抢出来时,儿子死了,只有女儿幸存。

祸不单行,后来他们的小儿子出生,一个孩子的杯具升级成了两个孩子的餐具。小儿子得了盲肠炎,高艳玉却只把孩子关在屋子里烧香拜佛祷告。张灵甫回家一看,屋里乌烟瘴气,孩子奄奄一息,立即抱了孩子往医院送,但已经晚了,孩子死在了手术台上。

高小姐不知避风头,还要自己往枪口上送,冲上去责怪张灵甫让孩子开刀才害死了孩子。张灵甫正是气不打一处来,新账旧账一起算,直接把高艳玉休回了娘家。当时的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不把你休了,那搞不好我张某人岂非要无后,子女都要被你害死掉。

高小姐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还有两个八卦,可见高小姐的脑子里确实不知道在想些啥……。

张灵甫死后,高小姐也从西安到南京去吊唁,张灵甫的最后一任夫人年轻的王玉龄接待了她,王玉龄正伤心恩爱丈夫的离世呢,高小姐却不识趣地直絮叨张灵甫怎么怎么样对她怎么怎么不好(莫非是想从王玉龄那儿找共鸣?),被王玉龄直接给顶了回去:“我接待你,是因为我先生的缘故。你说他不好,这话我很不爱听,你最好不要再讲了。”

解放后,高家家道也衰落了,高小姐大概生活困难,就跑去找张灵甫的大哥。

高小姐:“我要和张灵甫复婚!”

张大哥:“人都死了,复哪门子的婚?”

高小姐:“我不管,我是张家的人,张家得养我!”

张大哥:“切~~”

高小姐:“那我要分张灵甫的房子!”

张大哥:“没门”

高小姐:“那我就去法院告状!”

人民法院一查,这还得了,居然是gmd反dong派张灵甫的房子。得,谁也别分了,直接充公。

灵甫的第四任妻子

灵甫的第四任妻子

对张灵甫的好感,大概倒有一半要归功于他的最后一任夫人王玉龄。他们相差25岁,他的年纪足以当她的爹。当然这在以前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社会,算不了什么,25岁,可比现在相差54岁还结婚的好多了。

他们的婚姻不满两年,她仅仅19岁就守寡至今,可是60多年来,她一直把他珍藏在心里,爱了他一辈子,念了他一辈子。

他死后60年,有记者问她如果早知道婚姻如此短暂还会嫁给他吗?

她说:“如果早知道,我就要早一点嫁给他,这样可以多一点相处的时光。”

她说:“我一直耿耿于怀的,就觉得他在最痛苦的时候,在无依的时候,我没有跟他在一起。”

她说:“我从来没有讲过,告诉过他我爱他,所以后来他死了以后,我倒挺后悔的,我就觉得我这个人怎么会这样吝啬啊,连一句话都不肯讲。”

她说:“我们结婚以后,没有那种,好像是隔阂什么。他也从来不讲什么很肉麻的话,但是他有时候讲些话就会让你很感动,他说我讨了个好老婆,比什么财富都重要,我要讨饭的话,我老婆可以给我拿碗。”

她说:“他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只有我发脾气的。”

她挺着9个月的肚子坐着颠簸的车在战争间隙去前线看他,她说:“那时候什么也没想,不觉得苦,只想着能见他一面就好了。”

她说:“那时候我就每一天也不知,只是晕晕沉沉,我们从前去过的地方,我再去坐坐这样……大概很久了我也不相信这是事实……我一直都不相信他是真的会死掉。”

她说:“走出来…ri子久了总归伤口总会愈合的,人家不都讲嘛,时间冲淡一切。但是我就觉得时间越是过得久,我觉得他写字也写得好,他念书也念得很好,他打仗也就像他写字念书这样的。”

她说:“我现在还看很多杂志啊,看到他的书啊,很奇怪的,我看他打仗,打ri本人的时候,那我就觉得,他还活在那里,所以我就一直看下去,晚上睡觉以前,很多书都堆在旁边的,就看看书啊,看累了就睡觉。”

她说:“一个人能够真正爱一次,也能够被爱一次,我觉得就值了。这个不管多长,多久。”

60年来,王玉龄一直怀念将军:“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

1949年4月,王玉龄携老母、幼儿去了台湾。作为国min党追赠陆军二级上将的遗孀,而且张灵甫又是蒋激e石爱将中的爱将,王玉龄本可依靠抚恤金以度ri,可是她想到自己应该继续学习,自谋事业。“其实当时ri子过得很苦,每个月只能领取抚恤的几十斤米。”在张灵甫死后的第6年,25岁的她在当时台湾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系王玉龄的姨父)的私人帮助下,办了去美国的护照,留下老母和6岁的幼儿,只身去了美国求学。

王玉龄一直孑然一身,始终未再嫁。她在航空公司工作了20年,直到退休后,才随儿子回到祖国,现定居上海。

所以,鹏云在这里说两句,婚姻大事,不可儿戏,宁缺毋滥,与其想着找个人凑合过ri子,不如再等等,再看看。

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有些合不来,是凑合不来一辈子的。

从王牌飞行员到三轮车夫

从王牌飞行员到三轮车夫

吴其轺(1918-),男,福建闽清县十五都人。中华飞虎航空队第五大队战斗机驾驶员,小分队(队长)指挥员,中华空军中校,曾参加88次对ri空中战斗,空中作战时间超过800小时,击落ri机6架,击伤ri机3架次,4次飞越驼峰航线,他曾被ri机击落三次,负重伤,亲历ri机在芷江投降仪式,ri军在南京投降仪式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他获得盟军总部授予“飞行优异十字勋章”,另获颁“航空勋章”和“单位集体荣誉勋章”。国民zhèng fu曾授予荣誉勋章17枚。

1945年4月12ri,在对武昌火车站ri军地面部队进行打击的行动中,他的战机引擎被击中失灵,迫降在离芷江120多公里的辰溪县境内一条小溪的沙滩上,着陆后幸好遇到村民。当时村民都很穷,但他们还是把过年剩的那一点腊肉拿出来,给吴其轺吃。乡亲们都说,他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神,四里八乡的父老乡亲们都排队来摸摸他。他住在当地坚决抗ri的地主肖隆汉家里,肖隆汉天天设“百鸡宴”款待这位抗ri英雄,甚至请回在湖南大学读书的儿子来陪吴其轺聊天。

1945年9月9ri,中华战区ri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国民zhèng fuzhong yāng军校大礼堂内举行。吴其轺作为美军援华空军第14航空队第5大队的分队长,带领他的全体队员,坐在会场的第一排。吴其轺回忆,应邀参加ri军投降仪式的有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代表和驻华武官,以及中外记者、厅外仪仗队和jing卫人员近千人。

8时52分,中华战区最高统帅激ang激e石的特派代表、中华陆军总司令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陆军参谋长萧毅肃、海军总司令陈绍宽、空军第1路军司令张廷孟等5人步入会场,就座受降席。8时57分,中华战区ri本投降代表、中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上将率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副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中华派遣军舰队司令长官福田良三中将,台湾军参谋长谏山chun树中将等7人,脱帽由正门走进会场。冈村宁次解下所带配刀,交由小林浅三郎双手捧呈何应钦,以表示侵华ri军正式向中华缴械投降。此时恰好是9时正。然后,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

受降仪式约20分钟。吴其轺说:“这20分钟的jing髓,贯穿我的一生,影响我的一生,升华了我的一生。”

我问:“jing髓是什么?”吴其轺回答:“中华民族是不能战胜的。正义的力量才是永恒的。”

赴台后受父亲和国家感召在1949年历尽艰难回国。

他的父亲吴銮仕,在全国刚刚解放不久,因为他和他的四哥都曾经是国民党军官,被枪毙了。

吴其轺说:“我的父亲从小教育我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之所以奋不顾身投入到伟大的抗ri战争,也是听从他的教诲。可以说,我的鲜血,是为祖国留下的。”

1954年被迫劳教20年,刑满出狱后靠蹬三轮车为生,1974年,从监狱出来的年近六十的吴其轺找不到工作,就在杭州清波针织手套厂蹬三轮车。

这一蹬就是六年,一年365天没有休息ri,一车装卸600斤,一天挣1元2角人民币。那时,他和妻子裘秋瑾带着两个儿子租在12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房租每月3块3毛。吴其轺曾经是杭州一带最优秀的三轮车夫。飞机都能玩得这么好,三轮车自然是小菜了。

因为蹬三轮车体力消耗大,他一顿饭要吃一斤以上的食物。杭州闻名的小包子,三个才一两,吴其轺父子三人起码要吃两斤,60个。他们怕一次吃60个包子吓着旁边的食客,就连着去三个饭馆吃饭。这样一来,白喝了9碗汤,别人看起来还文雅了许多。

1980年吴老被平反。

2010年10月13ri在杭州去世,在2010年最后的一个清明节,他强撑身体祭拜岳飞,在岳王jing忠报国的塑像前,清泪长流,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又说不出来。

要造20艘航母的民国海军司令

要造20艘航母的民国海军司令

中华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早在八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航空母舰的重要xing。

陈绍宽(-),字厚甫。国min党陆军、海军一级上将。汉族,闽侯县城门乡(今福州郊区城门镇胪雷村)人。1889年生于福建省闽县,他的父亲原先是一名箍匠,后加入晚清海军,担任水手。由于家庭影响,陈绍宽在求学时代就不自觉地向海军靠拢。他17岁进入南洋水师学堂,攻读航海技术。毕业后,加入清朝海军服役。后归附国民革命军。在任中华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和民国海军总司令期间曾规划4大战区,提出20艘航母计划。并且指挥了著名的江yin海战。

早在1928年,时任中华海军第二舰队司令的陈绍宽就曾经上书,要求花2000万元建造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建航母!那绝对是中界的重磅炸弹!消息传开,众人议论纷纷。

一转眼到了抗战,中华海军和ri本海军拼光了,而陈绍宽还在做他的海军强国梦:从辽东到南海中越边界,划分四大战区,建造20艘航母,每艘航母造价约18亿元。这可真是“宏图大业”,一下子把中国海军未来几十年的实践和理想都说完了。

陈将军的理想是大了些,但是他能在全中华首先意识到了航母的重要xing,很是难能可贵。

有些人都在鄙视印度阿三,可人家印度阿三追随着宗主国英国打完二战du li后,就能节衣缩食地买来了航母用,这眼光也不简单的。

黄河决堤死难情况

黄河决堤死难情况

参与花园口决堤的新八师参谋熊先煜的:

6月8ri星期三yin雨

花园口本师以第一团守花园口以东河防,并掩护决堤之二、三两团,师部亦于本ri由京水移驻东赵集。最高当局,不时由武汉来电话询问决堤进度。本师政治部率同战服务队男女同志,亦来花园口唱歌慰劳工作官兵,更觉兴奋。11时许,魏处长来,目睹官兵勤奋,虽昼夜工作毫无倦容。当众宣布如于本夜12点放水,总司令奖法币2000元;如明ri午前6时完成,则奖1000元。师长一面督工掘堤,一面电话派员放赈,以救济决口附近行将被淹没之人民。6月9ri星期四晴

堤质乃小石结成,非常坚硬,掘时颇吃力。经本师二、三两团及工兵连全体官兵与兵数十人,两昼夜之努力,一切果如预期,于午前8时放水。总司令商震以本师长官兵劳苦功高,能于短期内完成,当奖国币2000元。

当放水这瞬间,情绪紧张,悲壮惨烈。起始流速甚小,至午后1时许,水势骤猛,似万马奔腾。决口亦因水势之急而溃大。远望一片汪洋,京水镇以西以北尽成泽国。预料不数ri将波及若干县境也,心则痛焉。

附录一、ri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写到:〃6月10ri前后,中华军队在京水镇(郑州以北15公里处)附近,掘开了黄河南岸的堤防。因此,黄河浊流向东南奔流,中牟首先进水,逐ri扩大,从朱仙镇、尉氏、太康,一直影响到蚌埠。第二军6月13ri为救援孤立在中牟的第十四师团一部,从第五、第十、第一一四师团兵站抽调工兵各一个中队及架桥材料一个中队,配属给第十四师团。随后于16ri又从第一军调来du li工兵第二联队主力及渡河材料一个中队。6月15ri以后,由于泛滥的河水扩大到尉氏的第十六师团方面,第二军除调回第十四师团两个工兵中队外,又逐次增加架桥材料两个中队,折叠船40只,du li工兵第十一联队主力支援,然后向泛滥地带以外撤退。方面军于6月17ri命令临时航空兵团全力以赴援助第十六师团方面的补给。用运输机、轻重轰炸机,在6月16至24ri之间给两个师团投下补给粮秣、卫生材料等,合计约161。5吨。29ri,方面军在徐州举行联合追悼大会。仅第二军死于洪水人数便达到7452名之多。〃

二、ri本大本营陆军部撰有ri军侵华史长编。其中第440页记载如下:〃中华军队6月10ri左右于郑州东北掘开黄河堤防,使黄河水向东南方向涌出,采取了水淹战术,淹没了自己的广大沃野,形成了经中牟、尉氏、周口、阜阳连接淮河的大地障,给我军行动造成极大困难。〃

附录关于泛区面积和受灾人口有以下多种说法:

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