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孙问:
老外公80多岁,前几天告知老妈手脚无力,有时连话都说不出来,想来年纪大了,身体也不行了,两年前还好着呢。老外公不抽烟,不喝酒,不生气,是个好老小孩。薏米粥可否服用,或参苓白术丸?饮食上再做相应调整,少主食,多蔬果,肉类?枸杞+红枣+桂圆+粳米适合吃吗?天冷时我们常吃的。老外公想来应该多补补气血的,我们还想让他做个百岁寿星呢!他现在在服西洋参茶,觉得精神会好一些。
中里巴人答:
祝老外公长命过百!给老人用药要慎重,气力不足,先补气血,要补气血,先健脾胃。山药薏米粥老少咸宜,但老人通常气阴两亏,如喝洋参茶有效,更属于此种类型。山药和薏米的比例就要2∶1,而不是1∶1,因为薏米有利湿消肿的功效。对于气力太差的老人来说,这一“利”一“消”也是要耗费体力的,所以薏米要减半了。你家的四宝粥也很好,可以继续;但对于老人来讲,肉还是尽量少吃。性味寒凉的蔬菜和水果也要尽量避免。主食相对好消化些。尽量按老人的胃口,不要太苛求营养。
禾日问:
我妈妈今年53岁了,可这几天她的膝盖有些酸痛,有时晚上睡觉她说膝盖一阵一阵不舒服,不知道按哪些穴位可以帮她解决这一问题?
中里巴人答:
有提供一个治疗膝盖痛的小功法。那就是在软硬适当的床上练习跪着走路,每次5分钟。(这个功法使许多老年患有膝盖痛的朋友摆脱了困扰,最快的只用了3天的时间)。
颈椎病主要是由两个原因引起的:一是心血管瘀阻造成的颈部供血不足,另一种是脊椎受损在先(主要是腰、骶椎的劳损),进而影响了颈椎的供血。知道了病因,解决起来并不难,用刮痧配合按摩的方法最妙。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txt电子书下载
总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但究竟“本”是什么,似乎就没有人再去追究了,好像吃了中药就治了本了。另外有人觉得中医疗效慢是中医在治本,因此也就无怨无悔地去吃上一年甚至几年的汤药;尽管无效,也仍觉得是顺理成章,治本嘛,哪有那么快的!
其实,很多时候如果能真正找到病本,中医治疗起来并不缓慢,而是非常迅速、立竿见影。
病本,也就是病根所在。除了我在前面已经列出的体内“三浊”和体外“两害”这五大总的病因以外,具体到每个病有各自的病因。
拿颈椎病来说,类型最多,但普遍治疗效果不佳,就是因为病因不清,没有对应的治疗之法。其实,颈椎病主要是由两个原因引起的,一是心血管瘀阻造成的颈部供血不足,另一种是脊椎受损在先(主要是腰、骶椎的劳损),进而影响了颈椎的供血。知道了病因,解决起来并不难,用刮痧配合按摩的方法最妙。例如,有前后俯仰颈痛的,病在膀胱经,就先刮膀胱经;有左右转侧疼痛的,病在小肠经,就先刮小肠经;痛连后背的就从膏肓、厥阴俞开始刮,然后再刮脖子;只是中间颈椎痛的,从后发际顺脊椎向下刮,直至刮不出痧为止。
使劲刮都不出痧的人,就用按摩法;但不可光按摩颈椎,一定要上按摩入发际,下按摩至尾椎,对整条督脉进行按摩。用掌根或肘按摩较为方便,痛点处要仔细按摩直至不痛。按摩颈椎时一定要轻柔,绝不可贸然用力,否则易造成颈椎的进一步损伤。掌握了这种刮痧和按摩法,通常的颈椎病随手而愈。
求医录
屑屑沉香问:
由于职业的原因我有颈椎病。去医院拍了片子,医生建议牵引,但是我没有时间每天去医院。后来听从朋友的建议改睡很低的枕头。一段时间以后,右手手指发麻的现象有所改进,可是几个月后右肩突然出现问题,现象跟肩周炎一样,往后背手很困难。我去医院做按摩,按摩大夫说就是肩周炎,只要坚持按摩一周左右情况就会有所好转。可是,我坚持按摩超过了一周,情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严重。现在往后背手越来越困难,甚至早上梳头都有困难,真是愁死我了。但是我发现一个现象,跟周围有肩周炎的人不太一样,就是我每天右胳膊在痛的时候,右手臂上部的肌肉似乎也在拧着痛。而且不断有“落枕”现象,也在右边。每天洗完热水澡以后,手臂就可以比平时抬得轻松。我注意了一下,是因为洗澡时脖子下部始终在热水的冲淋中,我并没有刻意去冲右胳膊。
请问,我的胳膊疼痛是否不是肩周炎,而是颈椎病引起的呢?我该怎么做?
中里巴人答:
颈椎病和肩周炎在中医眼里恐怕只是路经脖子和肩膀的几条经络的瘀滞造成的,经过脖子和肩膀的主要有膀胱经、胆经、小肠经、三焦经、心包经。您最好参照经络小人,找找肩膀、脖子最疼的点在哪里,找到后可以刮痧疏通一下瘀阻的经络,或是在痛点拔罐,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刮痧常先刮膀胱经、小肠经、胆经。
每天跪着在床上走一走,这样可预防膝盖痛,且一定不要按摩疼痛的关节,否则易增生变形。
儿子同学的妈妈方女士来访,说让我给看看一张中药方,评价一下其疗效怎样。
方女士40岁出头,患类风湿有好几年了。因为婆婆是西医专家,所以一直吃着西药,据说都是进口药,但一直没什么效果,连早上起来的晨僵问题也没解决。两个月前我在接孩子的时候碰上她,让她每天晚上睡觉前揉揉10个脚趾关节;据她说只揉了一周,晨僵问题便一直没犯,所以对我还很信服。中药方是一个60多岁、很有名气的老专家给开的,可是吃了两周没看出什么效果来。现在右臂肘关节已伸不直,西医说是滑膜炎,进一步发展就会肌肉萎缩。而且膝关节已持续疼痛了许多天,腕关节也肿胀明显。
我看了看药方,不过是些鹿胶、紫河车、仙灵脾、清风藤、全虫、寄生、牛膝、藏红花等补肾活血、散风通络之药,乃治疗类风湿的通剂,千人一方,难说优劣,便对她说:“此药吃吃无妨,但难有显效。”摸她的脉,发觉两肾脉并不虚弱,心脉也浮大有力,唯脾脉沉涩,肺脉缓弱无力,脉涩必为血瘀。看其舌,光剥无苔,质红色暗,乃脾经瘀血之象,通常也是久服西药、重伤肝脾所致。
她说她心情坏到极点,快要崩溃了,害怕自己这样慢慢就会瘫痪。我笑了笑,说:“哪有那么严重?现在你哪里痛?咱们先治治。”她说这几天右肘痛得厉害,书包都拿不动。我按住她的“手三里”,再让她伸臂,她说按住这个“穴”胳膊就不怎么痛了。我告诉她,她的大肠经有瘀血阻滞,刮一下痧,马上就好。于是让她捋起衣袖,我顺着她大肠经的“臂”往下一直刮到手三里,刮了5分钟,出痧较多,且在“臂”穴刮出一个大青包。再让她伸臂,已自如无碍。她说这两天早晨食指一直在痛,我说食指也归大肠经管,所以这下就全好了。然后我再看她的膝盖痛点,正好压在脾经上,我就指出脾经从“血海”到“商丘”的循行路线,让在旁边早就跃跃欲试的她先生帮她按摩。有了先生的关爱,疗效绝对不同。
果不其然,她先生只为她按摩了3分钟,她就可以随意蹲起而不痛了。我对她说,回家一定要吃山药薏米粥,把脾胃好好养养,估计一个月就可长出正常舌苔来;另外,每天还要跪着在床上走一走,这样可预防膝盖痛,且一定不要按摩疼痛的关节,否则易增生变形。她临走时把那药方一撕,说:“我也不吃这药了!”我觉得可乐,说:“不吃就不吃,有老公亲自按摩,比啥药都灵。”
采用健侧、患侧同时治疗,无外乎“平衡”二字。不平衡又如何呢?打个比喻,狼妈妈下了一窝小狼,由于出生先后和发育的原因,有的个大强壮,有的则十分弱小,在喂奶的时候,总是强的比弱的先抢到奶水。这就造成了强的总能得到营养,而弱的越来越差。健康一侧就好比强壮的幼崽,在机体里总能抢夺到绝大部分气血,而弱小的患侧就永远抢不到气血,永远没有滋养,无法恢复。而这个治则解决的就是两者之间的不平衡,让它们重新站在同一个起点上,从而使身体的气血得以重新均衡分配,当患侧解决了气血滋养的问题,康复也就指日可待了。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通常没有死亡的危险,却使很多人只能瘫痪在床,与轮椅为伴,生活无法自理。西医对于偏瘫后遗症基本上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除借助中医的针灸、按摩以及一些理疗手段外,让患者尽早地进行康复训练成了西医的必修课。我在国外的一家康复医院目睹了这种康复训练,病人非常痛苦,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强行的对抗性治疗:用特定的器械将患侧屈曲萎缩的肢体固定,然后强行拉直,以患者耐受度为限,真是像上刑一样,患者在心理和身体上都非常抵触,疗效可想而知。几个月下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患者还饱受身体和心灵的摧残。
在中医方面,古代医家对中风后遗症的论述很少,且在认知上多有误区,认为是外感风邪所致,以散风通络为治疗大法。此法治疗面瘫或有疗效,要治疗卧床不起的偏瘫则百无一效。直到清代出了医学大家王清任,主张“中风无风”,是身体气血亏少所致,发明治偏瘫名方“补阳还五汤”,才使得治疗中风偏瘫有了正确的理论依据。现代医家治疗此病时也大多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出入。此方对于早期较轻的偏瘫确有疗效,但是王清任先生自己也说:“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屈而扳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
药物的作用有限,所以更多的人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针灸上。虽然从各种媒介多次听说针灸治疗偏瘫的神技,但事实并不如此乐观。走访一下各大中医院的针灸科,能治好半年以上偏瘫后遗症的针灸大夫绝对是凤毛鳞角。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治疗的方法有误。
这里浅谈一下在治疗中风偏瘫中我的一些看法与经验,对于用心于此病的医者或许能有些帮助。
古人立方先立法,万变不离其宗,方只是法的一个实例,用以说明此法如何应用,非此法必用此方。而现今的人多执著于方子本身,忽略了立法是用方的先决条件,用一方而治纷繁百症的现象比比皆是——不是方子疗效不好,是使用方子的人不善于发挥它们的效用。
以补阳还五汤为例,现在治疗中风无不将其视为首选,再加上地黄饮子、镇肝熄风汤等几个方,套来套去,难以见效。清任先生说“半身无气便半身不遂”,是说病果而非病因,因何半身无气?如果是单纯气虚者果便为因,直接用补阳还五汤即可药到病除;但临床上纯虚的患者很少,皆是杂因致虚,或气郁,或痰结,或血滞,或肝风实,或肾阴虚,杂然纷呈,直接用补阳还五汤难以见效。抱一方而治百病、守株待兔的治疗思路实在不可取。
应该根据清任先生当初确立此方的思路来治疗中风后遗症,而不必要非使用这个方子。不遂是因半身无气,只要将气血灌注到无气的一侧就可成功。我这里要提的就是“导引灌注法”。
传统的治疗,针对患侧断流的原因多用药来治疗,而针对患侧的肌肉萎缩、功能衰退则采用只注重于瘫痪一侧的针灸、按摩等等的理疗治疗,但往往效果不理想,为何呢?把患侧比喻成北方旱季的庄稼田,本身就缺乏水源肥料,此时按摩针灸无异于在干裂的大地上翻地、松土,而无法引来河水(气血)的灌溉,此时再好的种子、再辛勤的耕作也不要期望会有收获。而劳动又白费患侧有限的气血,患者如何能得以康复?
此时再看看健康一侧,就好比南方的水田,饱受着水灾暴雨的蹂躏,气血过剩而无处发泄。如果能将两地的资源重新分配一下多好!
所以我采取的措施便是“南水北调”,重新分配气血资源,原则是:“健侧流而不留,患侧留而不流,抒其所欲发,勿强开其所闭。”
流是疏通推动之意,留是静候保存之意。可选用于砭、针、灸、按摩、拔罐、导引诸法中,在患侧的干涸之田中挖井、修渠、建水库,做好基础设施的准备工作,然后就静候气血的到来。此时患侧本无气血,即使强行打开通道也得不到灌注,只能等。与此同时,治理健侧气血泛滥之地,用按摩健侧的方法使这里郁积过剩的气血可以流向患侧事先挖好的水库、河渠和水井,从而解决患侧的饥渴(气血不足)。
采用健侧、患侧同时治疗,无外乎“平衡”二字。不平衡又如何呢?打个比喻,狼妈妈下了一窝小狼,由于出生先后和发育的原因,有的个大强壮,有的则十分弱小,在喂奶的时候,总是强的比弱的先抢到奶水。这就造成了强的总能得到营养,而弱的越来越差。健康一侧就好比强壮的幼崽,在机体里总能抢夺到绝大部分气血,而弱小的患侧就永远抢不到气血,永远没有滋养无法恢复。而这个治则解决的就是两者之间的不平衡,让它们重新站在同一个起点上,从而使身体的气血得以重新均衡分配,当患侧解决了气血滋养的问题,康复也就指日可待了。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读者文摘
“古人立方先立法,万变不离其宗,方只是法的一个实例,用以说明此法如何应用,非此法必用此方。而现今的人多执著于方子本身,忽略了立法是用方的先决条件。”先生所言极是。在下以为这种态度多少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有关系。现在的社会太过急功近利,身处其中的许多人变得本末倒置,一心想要走捷径,却忘记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和为什么要往这里走。
(蘅)
我是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中风的病人,其中恢复期占大部分。如先生所说,的确是以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镇肝熄风等寥寥无几的几个方,套来套去,加上针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