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以为给范同升了官,范同会对自己感激不尽,更加死心塌地地为自己卖命。
事与愿违,这范同自打当上了参知政事,明显感觉翅膀硬了不少,腰杆绷直,见到秦桧也不用点头哈腰了。
有身份、有地位的感觉,真是爽呆了!
遇到什么事情,范同不主动跟秦桧商量,自己一个人向高宗单独汇报。要知道,那可是秦桧的一贯作风啊!
好小子,学得还真快!
既然你小子翅膀硬了,跟我玩单飞了,那我也不能跟你再玩双双飞了。
逆我者亡!
万俟卨看你的了!
再说秦桧的得力爪牙万俟卨,他对范同是嫉妒已久,一直觊觎参知政事这个位子。开始的时候还在为秦桧不举荐他而愤愤不平,现在看到秦桧与范同有隙,自己的机会来了,还不赶快出手!
万俟卨弹劾范同在收兵权这件事情上贪功,自己吃独食。
有万俟卨的攻讦,秦桧的附和。
范同还能站住脚吗?
高宗就把范同的参知政事给罢了。
范同一倒台,参知政事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秦桧就把自己的心腹万俟卨推了上去,干起了参知政事。
千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
不容易啊!
刚当上参知政事,屁股还没坐热,高宗就任命他为金国报谢使。
到了金国走了一圈。回来的时候,秦桧找到了他,让他在向皇帝汇报出使情况的时候,编造说金人赞誉自己,就是借金人之口来表扬自己,让高宗知道,秦桧在金是相当有面子的!
这意思,万俟卨明白了,不就是让我编点好话来吹捧吹捧你吗?这个容易,不过你拿什么谢我啊,要搞清楚,这次是你求我,不是我求你,没点表示总不行吧!
秦桧听到这话,心里是拔凉拔凉地!
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我这眼睛咋就这么瞎呢!
没过几天,皇帝退朝后,秦桧在殿中批阅奏折,顺便就把自己的一个亲信给提升了,批阅完了,让小吏拿给万俟卨去落实。
万俟卨一瞧这内容,跟皇帝说的有出入啊,就撂倒了一旁,说:“我从来没听到皇帝有这样安排的话。”
小吏回来向秦桧一报告,这把秦桧气得,典型的中山狼。
两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肚子气,见面也不说话,关系掰了。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秦桧与万俟卨决裂的事迅速在朝廷上下传开了。
万俟卨这把悬了,下一个继任者会是谁呢?大家纷纷猜测。
只有主动出击,才有机会!
御史中丞李文会、右谏议大夫詹大方就咬住万俟卨不放,接连上书弹劾他,说他以权谋私,扰乱国事。
万俟卨也有自知之明,得罪了秦桧,他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
还是先退一步,辞职!
高宗就批准他辞职,让他离京为官。
万俟卨的阴谋得逞了,秦桧的计划破灭了。
能甘心吗?
不,坚决不能放过万俟卨!
给事中杨愿就在秦桧的支持下,向高宗上书,说诏令不当,把万俟卨所犯的罪行细数了一遍。
高宗没辙了,就又把万俟卨罢了官,贬到归州居住。
曾经助纣为虐,到如今,自己却落到为“纣”所害的下场。
因果报应啊!
第50章 惠及子孙
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到了秦桧这里,那就是一人得志,全家跟着沾光。
绍兴十三年(1143年),秦熺因为修撰史书有功,被封为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
有宰相老爹在朝里罩着,秦熺这个工作干得更加有劲,修撰史书,那是一片歌功颂德 ,竟挑高宗喜欢的话写,把高宗捧得那是相当的高。
这个秦熺会不会成为第二个秦桧呢?
高宗觉得秦桧这样难得人才,一旦撒手归西了,得有个人接班啊!秦熺虽然做个御用文人很合格,唱个赞歌的,拍个马屁的,很适用。但要想做宰相,光会阿谀奉承还不够,得有点本事,能够驾驭整个朝政,把皇帝意思,贯彻执行下去,这需要魄力,需要手段。
秦熺行吗?先试试看!
绍兴十五年(1145年)十月,高宗任命秦熺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恩惠待遇如同执政。
对秦熺很照顾,级别虽然没有升,但是待遇上去了,跟执政一样,相当于后备干部,前途无量啊!
虽然待遇提高了,但秦熺的工作还是编史,当时宣传手段很单一,没有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先进的媒介,只能靠书籍。书上怎么说,大家就怎么想,所以说,舆论导向很关键,秦桧必须把这个导向权抓在自己手上。
控制民众思想,就靠它了!
在秦桧的帮助指导下,秦熺进步得很快,高宗很满意。
有秦桧这层关系在,升官那是必须的!
绍兴十八年(1148年)三月,高宗任命秦熺为知枢密院事,掌管军事。
级别上来了,待遇提高了,直接参与朝政了。
这下可好了。该是自己干一番事业的时候了,趁着老爹还在位,能爬多快爬多快,晚了的话,后悔药就没得吃了。
秦熺是卯足了劲,撸胳膊,挽袖子,准备大干一番。
秦桧父子都入朝参政了,高宗答应,舆论不答应了。
这也太明显了吧,要是没有秦桧的提携,秦熺能爬得这么快吗?他一个编史的御用文人,何德何能,升得这么快?
朝廷上下议论纷纷。
即使秦熺确实有能力,但有秦桧这么个宰相父亲在,他的职务升迁牵动了所有官员的心,这不是能力不能力的问题了,而是任人唯亲、徇私枉法的问题。
况且这秦桧一贯在朝廷里专横跋扈、大权独揽、说一不二。秦熺这么一升官,人们的目光首先就聚焦到秦桧身上了。
这个秦桧,有点过了!
为了了解一下百官的反响,秦桧就问敕令删定官胡宁:“我儿子最近提了职,外面的大臣们有什么反响啊?”
这个胡宁就是胡安国的小儿子,当年秦桧初次出任宰相的时候,胡安国也曾跟秦桧搅和在一起,帮助他倾轧吕颐浩,后来胡安国被高宗罢免,秦桧还曾三次上书挽留他。可见,当时两人的关系的确不一般。
有了这层关系,秦桧也没把胡宁当外人看。我跟你爹关系那么铁,你也是自己人,就跟我实话实说了吧。
胡宁这个人跟他爹一样,是个学者,性情耿直,有啥说啥,不过和他爹不一样的是,他对秦桧没什么好感,对他的所作所为更是心存不满。
秦桧这么一问,正中胡宁的下怀,他正愁找不到机会抨击秦桧,万万没想到秦桧竟然主动找上门来了。逮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胡宁对秦桧一点也没客气,他说:“外面的大臣们认为相公你啊,一定不会步蔡京的后尘!”
胡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里面是有故事的。蔡京是北宋六贼之首,跟童贯等人相互勾结,欺上瞒下,祸国殃民。他的长字蔡攸,也跟他一样,善于阿谀奉承,讨好徽宗很有一套,深得徽宗喜欢,连连升官,最后被任命为领枢密院事,跟秦熺一样。蔡攸本身就不是块干事的料,上任后,不理政务,整天跟着徽宗后面求仙问道,甚至还演一些市井淫秽的戏给徽宗看,取悦徽宗。时间长了,官做大了,蔡攸的翅膀也就硬了,再加上有一帮势利小人在一旁煽风点火,他就有点飘飘然了,密谋夺他父亲蔡京的相权。姜还是老的辣,蔡京也不是好惹的,父子两人因此反目成仇,分道扬镳,各立门户,相互倾轧,最后的结局都很惨,被钦宗给一一治死。
胡宁拿蔡京父子为例,来告诫秦桧,人家亲生的儿子都靠不住,何况你这个半路捡来的呢!
拿蔡京父子跟我说事,这不等于把我等同于蔡京了吗?这是拐弯抹角的羞辱我!秦桧怒不可遏。
胡宁曾经做过赵鼎的门客,秦桧是知道的,以前关系不错的时候,没有追究他,现在惹恼了我,那就不客气了。于是,便上书弹劾胡宁跟赵鼎是一伙的。
胡宁这官就给罢了!
虽然把胡宁贬逐出去了,但他说的话,却不能不重视。
舆论反响很大,纵使秦桧再专横,也不得不考虑到影响问题,毕竟秦熺还年轻,做得太过了,我看不好!
还是谦虚点,给自己留条后路吧。慢慢来,反正一时我秦桧还是死不了的。急啥子嘛!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爷俩在家一合计,先让秦熺上书皇帝,就说父子两个共执朝政,影响不好,作为儿子的应该回避,请皇帝另行安排。
怎么个另行安排法?那就看高宗的了!
这个奏章一报上来,高宗觉得秦熺这人行,考虑得挺周全的。
这个职位不妥,那就改个吧,高宗就任命秦熺为观文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提举秘书省。
这事就这么定了!
时间是绍兴十八年(1148年)四月,距秦熺任知枢密院事仅一个月。
官是定了,可这待遇没有说,是保留原级别待遇呢,还是待遇随着职务走啊,毕竟观文殿学士的待遇要比知枢密院事要低一格。
高宗在任命的时候可能就把待遇这事给忘了,没有提及。
皇帝不提,宰相得提啊,更何况这是自己的儿子,秦桧在退朝以后,把这事单独向高宗反映了。
嗯,确实有这个问题,瞧我这记性,那样吧,官降了,待遇不能降,反而要提高一个档次,搞个平衡吧。
过了两天,高宗又颁布诏令了,秦熺待遇与宰臣一样,仅次于右仆射。
仆射是宰相了,秦熺现在的待遇应该是副宰相了。
只差一步之遥了!
努力,努力!
随着年纪的增大,秦桧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看着老爷子的身子骨一天天变糟,秦熺心里很着急,万一哪天老爷子一病不起了,自己的宰相梦不就破了吗?
因为从入仕的那天开始,有秦桧保驾护航,秦熺这官是直线上升,得来全不费功夫,更加剧了他的贪欲,目标直指宰相的位置。
当宰相那么容易吗?那是皇帝的左膀右臂,直接面对的是皇帝,没两下子能干得了吗?
你当宰相以下的官,可能不需要什么本事,因为你面对的是你老爹,干好干坏,他都替你捂着。
可当宰相行吗?干不好,皇帝帮你捂着?开玩笑吧!
秦熺有点自不量力!
为了使自己成为顺理成章的宰相接班人,秦熺不停地鼓动秦桧,让他帮自己想想办法。
秦桧也知道自己老了,铁打的朝廷,流水的官,早晚要退的。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自己当权的时候,干的那些事,自己最清楚。打击迫害了不少人,政治这东西就是那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自己倒台了,那些被自己打压的人肯定会东山再起。
到时候,恐怕自己就要步蔡京的后尘了。
一想到那时的凄惨情景,再看看现在的风光场面,秦桧这心就翻江倒海似的不是个滋味!
是该给自己找个接班人了。
绝不能让反对自己的人东山再起。
无疑这秦熺是最佳人选。
秦桧就想方设法帮助秦熺向宰相的位置爬。
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在秦桧的运作下,秦熺被加官为少保,待遇跟宰相一样了。
待遇、级别都一样了,就差一个位置了。
能不能当宰相,决策权在皇帝那里,臣子们只有举荐的权利!
到了这一步,秦桧不能再出面了,宰相举荐自己的儿子当宰相,那不是笑话吗?秦熺也不能毛遂自荐,因为宋时不比于先秦时代,选拔任用官员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
到了攻关阶段,怎么办呢?
只有发动自己的党羽上书推荐这一招了。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朝散郎王扬英上书推荐秦熺为相。
奏章上去之后,如石沉大海,高宗那里一点反应都没有。
秦熺这心愈发没底!
不管事成与否,王扬英毕竟出力了,得给人家个奖赏,不然以后谁还为你卖命啊!
秦桧就上奏为王扬英要了个知泰州的官。
这个忙,帮得值!
秦熺的事情先撂在一边。
秦桧跟王氏没有儿子,当年跟丫鬟生了一个庶子,被送到了福建一户姓林的人家寄养,这个孩子名为林一飞,长大之后,秦桧就利用职权把他弄到朝廷里面当官了。
毕竟是自己亲生的骨肉啊!
秦桧之所以铲除异己,屡屡得手,就是因为他牢牢控制住了台谏部门,把自己的党羽都安排到里面当谏官去了。看谁不顺眼,一个眼色递过去,谏官们就蜂拥而上,明枪暗箭一起放,不达目的不罢休。
秦桧使的就是疯狗战术。
为了稳稳地掌控台谏,秦桧就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林一飞安排进去了。林一飞也很给他争气,到了台谏里面,成功地为秦桧弹劾了不少政敌,深受秦桧的喜爱,很快就提拔他担任侍郎,兼给事中。
自己的儿子,不姓秦,别人的儿子,却姓秦,这叫哪门子事儿啊!
秦桧有时候也发牢骚,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别看秦桧在朝中备受尊崇,趾高气昂,不可一世,但到了家里,有王氏在,他就是老二,啥事也做不了主。
眼看着亲生的儿子在自己身边晃悠,却不能让他归入秦门,继承香火!
秦桧很上火!
他也曾几次试图说服王氏,让她同意认林一飞这个儿子,把他改回秦姓。结果是,被王氏骂得狗血淋头。
从此,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中国人讲究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关系网里面,一遇到什么事,首先考虑的不是走正当途径,而是挖门盗洞,四处找关系,总想这通过关系来达到正常的事情不正常办,获取个人最大利益。
秦桧当了宰相,秦家发达了,三亲六故的就全上来了,这个要个官,那个要块地,把秦桧给包围了。
事还不能不给办,那样的话就没了亲情,以后还咋处呢?
不管有多难,咬着牙也得办!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科举考试,秦桧的孙子秦埙一路过关斩将,省试、殿试都第一,那是啊,秦桧的孙子,谁敢给排到第二啊?乌纱帽还要不要了?
秦埙那是没得说,第一非他莫属,更让人惊诧的是,秦桧的侄子秦焞、秦焴及亲戚周夤、沈兴杰都考中进士。
上榜的都是跟秦桧有关系的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为了考这个功名,多少人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心血,甚至付出了生命。
这么有难度的考试,竟然被几个纨绔子弟给轻易的过去了。
考生们议论纷纷,深感不平。
还我考试一个公平!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