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奏章,如石沉大海,迟迟没有答复。
这个着急呀!
高宗不表态,北伐就进行不了,可咱也别闲着,得想方设法为国作贡献。
这不,听说刘豫和兀术有矛盾,岳飞就利用这个裂缝做文章,通过抓住的一个密探,来实行离间计,没想到兀术真的上了当,一气之下,把刘豫给废了。
刘豫被废,岳飞居功至伟。
岳飞再次请求借刘豫被废之机,出兵北伐,收复中原。
高宗还是不表态。
凭你怎么说,我就是保持沉默。
岳飞紧急如焚,再次萌生退意。
绍兴八年(1138年),枢密副使王庶奉高宗之命到江淮地区巡视防务,岳飞就趁机给王庶写信说:“如果今年不出兵北伐,我就交出符节辞职回家。”
岳飞这信表面上是写给王庶的,实际上是想通过王庶,向高宗施压,当年我辞职回家守孝,你三番五次地下诏请我复职,如今我复职了,你又不下令北伐,我的想法始终没有实现,所以,我不想干了。
这是在公开要挟高宗!
高宗听了王庶的汇报后,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岳飞有点过了,公开向我叫板,我对你够意思了,你年纪轻轻,我就破例给你加官晋爵,你犯了错,我不但不惩罚,你劝慰开导你,煞费苦心,如今你倒是得寸进尺,越来越不把我当回事!
皇帝是能随便要挟的吗?岳飞让高宗动了气。
气归气,但是高宗觉得还是不应该和岳飞撕破脸,岳飞的秉性,他最知道,劝慰一下就没事了。
这年秋天,高宗就把岳飞召到了临安,还特意安排他见了见皇子。
见了皇子后,岳飞很高兴,觉得大宋江山后继有人了,北伐也就有希望了,中兴就寄托在他身上了。
其实,高宗破例安排岳飞见皇子,也就是这个意思,北伐的事得从长计议,得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我这一代不行,还有下一代呢!你就准备好好辅佐下一个皇帝北伐吧!
高宗这个时候,已经把北伐的事情留给了下一任皇帝,自己打定主意要和金议和,做一个太平皇帝。
高宗给了岳飞这么明显的暗示,但岳飞一心北伐,没有领悟到高宗真实意图。一听说要议和,就站出来极力反对,先指责秦桧误国,后又拒不接受朝廷授予他的开府仪三司,高宗下了三次诏都不好使,最后,还是高宗用老办法,来软的,奖励劝慰他一番,才接受了。
总让皇帝低声下气地劝慰一个臣子,恐怕不是什么好事情,皇帝毕竟是皇帝,九五之尊,不是迫不得已,绝对不会如此屈尊去安抚臣子,这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岳飞逼得高宗三番五次这样做,给高宗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霾,说老实话,高宗在心里对岳飞是又恨又怕,恨的是岳飞总不他的命令当回事,我行我素,骄纵、专断,丝毫不给他留情面。要不是,局势混乱,没有岳飞不行,恐怕岳飞不知要死上几回了。怕的是岳飞手握兵权,喜怒无常,脾气一上来,谁的账都不买,他这个做皇帝的万一有一天控制不了他,这天下不就姓岳了吗?
当年宋太祖不就是手握兵权,被部下黄袍加身的吗?老百姓管岳飞的军队叫岳家军,说明岳飞在这支军队里树立起了自己权威,士兵只听岳飞的,别人统帅不了。大宋的军队,只听从一个不是皇帝的人,这多么可怕啊!
纵使岳飞是一片忠心,谁能保证他的部下是忠心的呢?
高宗对岳飞的失望、不满、猜疑随着岳飞一次次的抗旨不尊而愈加强烈。
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撕毁盟约,出兵四路南侵,高宗再度打起了岳飞这张王牌,并且亲自写信给岳飞,表示打仗的事情都交给岳飞自行处置,他这个皇帝不遥控指挥。
高宗知道岳飞不喜欢受人遥控,为了激发他的斗志,干脆就对他放权了。
这就叫领导艺术,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摆弄什么样人!
在大军即将开拔之际,岳飞又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就是秘密上奏高宗:“首先要确立国家的根本,也就是立太子,来安定人心,使这个位置不至于长期空缺,以表示没有忘记报仇雪恨的决心。”
金军大兵压境,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被皇帝委以重任,在大军出发之际,岳飞突然间给高宗上了这么一个奏折,是不是有要挟的意思呢?大宋有规矩,武将不能干预立储,这是大忌!岳飞不是不知道,但他为什么还冒着杀头的危险来上奏请求立储呢?他就是要选择这个时机,你高宗需要我,离不开我,没了我,你这仗打起来就没把握,这个时候犯忌,你不能把我怎么着?总不能不让我上前线吧,高宗敢冒这个险吗?
岳飞是一个执著得不得了的人,很倔强,认准了的事,一定要办,不管付出什么代价。立储的事情本来与他这个武将没有什么关系,高宗愿意立就立,不愿意立就拉倒,我一个武将,就是带兵打仗,管得了那些吗?
但岳飞就不这么想,他看高宗迟迟不立太子,就跟着着急,这样下去,人心不是乱了吗?国家没有接班人,北伐的事情交给谁呢?
他想到了,就惦记说出来,不管高宗愿意不愿意听,他说出来,心里就舒服了,也算为国着想吧。
这事又让高宗很生气,我还没死呢,你一个武将在危难之时,不用心去打仗,反倒来让我立储,安得什么心?你岳飞越职言事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规矩都让你破坏了,这么下去,大臣们都跟着效仿,朝廷不就乱了吗?你也来说,我也来说,都没了章法,我这皇帝还有的当吗?
这岳飞越来越不像话了,真是心头一患啊!可如今大敌当前,还指望他御敌呢!不能急于动手,还是先稳住他再说!
接到岳飞的奏章,高宗就对他的一片忠心,大加赞扬一番,授予他少保,河南府路、陕西、河东北路招讨使,不久改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先把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高宗不一般!
犯了忌,皇帝也不怪罪,反倒予以褒奖赞赏,岳飞心里这个高兴,打起仗来,也格外卖力!
岳飞打起仗来就是勇猛,捷报频传,先后在郾城、颖昌大败金兀术,杀死了金兀术的女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要不是金兀术跑得快,也把他活捉了。
岳飞率军一路北上,打到了距离汴京四十里的地方,金兀术被岳飞打怕了,做好了北逃的打算。
汴京是大宋的旧都,自沦陷以来,还都汴京的呼声一直不断!
高宗打心眼里不喜欢汴京这个地方,徽宗、钦宗就是在这里被俘的,汴京在高宗看来没有安全感,他更喜欢在有长江作为屏障的临安,又临海,金军打来了,上船就跑,想俘虏都没门!
如果岳飞收复了汴京,势必要求还都汴京,如果高宗不还都的话,岳飞渡过黄河北上,迎回钦宗,重返汴京,也不是不可能。
再加上,这个时候,宋金之间的使臣密集来往,议和的事情又重提上来。
高宗与秦桧等人一商量,觉得事以至此,就接受现实,各退一步,以淮河为界,来实现议和,金人别再想灭宋,宋也不寻求北伐,两家各过各的安稳日子。
有了这个想法,为了彰显议和诚意,在高宗的授意下,秦桧就在一天内给岳飞发了十二道班师的金牌。
高宗知道岳飞经常不拿诏令当回事,所以一口气就给他下了十二道金牌,创了纪录。
这说明,高宗对岳飞已经十分不信任了。
这十二道金牌毁掉了岳飞梦寐以求北伐大计,他对高宗也是很不满。班师回朝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出兵权,辞职不干了。
议和未签字,高宗还不能收他的兵权,还是老办法,把他召到临安,一顿劝慰安抚,岳飞这次也是失望之极,对高宗劝慰安抚,丝毫不感冒。
君臣两人的裂痕越来越大!
到了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兀术再次南侵,打到庐州,这时岳飞正在生病,面对敌军他自有打算,但是高宗担心岳飞对自己不满,借机拒不出兵救援,于是就亲自写了十七封信给岳飞,催促他迅速救援庐州。岳飞也看出了高宗的心思,就上书进行了解释,并率兵向庐州进发,金军闻风而逃。岳飞一反常态,没有追击,而是回到了驻地等待命令,这让高宗感到很兴奋。
终于把岳飞驯服了!
金军打也打不赢,宋军除了防守之外,也主动放弃了进攻。对峙局面就此形成,议和也就顺理成章了。
天下太平了,手握兵权的大将们就成了心腹之患。高宗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崇文抑武是大宋的传统,祖宗的规矩到啥时候都得遵守,在秦桧等文臣的强烈建议下,高宗将韩世忠、张俊封为枢密使,把岳飞封为枢密副使。
职务调整了,意图很明显,就是你们把兵权交了吧。古有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今有高宗的封官释兵权。
张俊、韩世忠、岳飞先后交了兵权。
交了兵权就完事了吗?这些武将,特别是岳飞在战乱时期,把老祖宗用来约束武将的规矩全给破坏了,开了很坏的先例,高宗的一再忍让,已经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更可怕的是,一些大臣也效仿岳飞,在朝堂上口无遮掩,以下犯上之风愈演愈烈,如不砍掉岳飞这个始作俑者,杀一儆百,恐怕难以恢复正常秩序。
况且岳飞的兵权虽然交了,但在军队里面人脉很广,根很深,他的部下只听他的调遣,别人指挥不了。如果不把岳飞这个大树拔掉,恐怕后患无穷!
再加上,金兀术仇恨岳飞,扬言不杀岳飞不议和!
在战争的砥砺下,一群的年轻将领已经成长起来,能够独当一面,如不把岳飞这样的刺儿头砍掉,在他北伐思想的鼓动下,军队很容易失控。
总之,和平了,岳飞的利用价值没了,高宗的忍耐到头了,该是发泄不满的时候!
开始秋后算账了!
岳飞危险了!
第32章 岳飞与秦桧
说完了岳飞与高宗的关系,还必须把镜头对准岳飞与秦桧,看看二人之间的关系。
岳飞是武将,秦桧是文官,按照大宋的规矩,武将和文官走得不能太近,防止文武勾结,夺权乱政。
再说岳飞常年在外带兵打仗,秦桧常年在朝廷里面侍奉皇帝,两个人没什么直接见面的机会,相互的了解只能通过第三方,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看。
误解是难免的!
在绍兴七年(1137年)以前,岳飞与秦桧两人只是互知其名,没什么工作往来,也没什么事情将二人联系到一起。
相安无事!
到了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秦桧被高宗任命为枢密使,掌管军事,两个人的专业就对口了,一个在朝廷替皇帝处理军机事务,一个在外面替皇帝打仗御敌。
在一个领域做事,不发生关系是不可能的!
这一年,刘光世解了兵权,他的部下王德、郦琼归谁统辖,是个棘手的问题。高宗原本打算把他们直接划归到岳飞麾下,事已经当面跟岳飞说了,诏已经下了,就差执行了。
在这个时候,秦桧站了出来,反对把兵权交给岳飞,理由是岳飞现在已经手握重兵了,如果再给他增加兵权,恐怕会使他更加骄纵,朝廷更加难以控制,在出兵北伐的问题上,即使高宗不答应,掌握宋军精锐部队的岳飞也可能采取极端措施,置诏令于不顾,执意北伐,到那时候,试问满朝文武,谁能阻拦得了?再说,当前宋金议和之事取得重大进展,如果选择这个时机给岳飞增加兵权,势必会使他更加反对议和,助长反对议和阵营的嚣张气焰。
秦桧这番话触动了高宗敏感的神经,使他不得不重新考虑王德、郦琼的军队归属问题。
到手的军队整没了!岳飞能不生气吗?能不痛恨秦桧吗?
这个秦桧也太不是东西了,跟他无冤无仇,干吗把我的好事给搅和黄了啊!岳飞对秦桧的做法很不满!
再看秦桧,他并不是跟岳飞有什么私人恩怨,也不是嫉妒岳飞兵权扩大,他只是站在为高宗负责、维护高宗皇权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当时大宋也发生了不少武将拥兵叛变的事例,他不了解岳飞,不能判断岳飞是否忠于高宗,所以,他把自己的担忧向高宗作了陈述,是一个臣子应尽的义务,是合情合理的。
扩军的事情没弄成,岳飞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回家给母亲守孝去了。这事在当时,闹得很大,高宗是费尽心机,才把岳飞找了回来。整个事件过程,秦桧不能不知晓,高宗的所作所为,他也看在眼里。
这个岳飞啊,组织纪律观念太差,棱角太多,是个刺儿头,别看高宗现在好言劝慰他,将来总有一天高宗会跟他新账旧账一起算,不信咱就走着瞧。秦桧把这事看得很透。
绍兴八年(1138年),赵鼎被秦桧排挤出朝廷,岳飞知道后,经常当着幕僚的面,为赵鼎打抱不平。
赵鼎这样的贤臣都被排挤掉了,这秦桧也太阴险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岳飞阅读到了秦桧的奏章,里面有“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这句话,岳飞十分愤怒,认为秦桧这是在蒙蔽皇上,他说:“君臣之间的伦常,根源于天性,做臣子的怎么能欺骗他的主子呢!”
岳飞对秦桧越来越讨厌,认为秦桧蒙蔽高宗,祸国殃民!
他把高宗想得太傻,把秦桧想得太奸,其实,这里面玄机无限。
这年秋天,岳飞入朝觐见高宗,为了稳住岳飞,打消他急于北伐的念头,高宗安排他见了皇子。
尽管高宗安排得巧妙,但岳飞仍不忘北伐,仍强烈反对议和。
议和是高宗的主意,秦桧是奉旨办事,岳飞不把矛头对准高宗,却对准了秦桧,认为秦桧在谋划国家大事上,犯了严重错误,会遭到后人的唾骂。
秦桧听了岳飞这番言论,很生气,你们这些人反对议和,怎么都攻击我,议和的事情,又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那是皇帝老子定的事情,我只不过是奉旨办事而已,有本事你们去骂高宗啊!跟我这个跑腿的干,算什么英雄?
好,好,你们反对议和,都把气往我身上撒,那我也不能客气,跟你们斗到底!我是宰相我怕谁!咱有皇帝做后盾!
人在政坛,身不由己啊!谁叫咱玩政治呢?你岳飞要跟我斗,我奉陪到底!
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议和成功。岳飞上书进行讽谏,还要求带兵深入敌后,去祭扫先帝陵墓。
秦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还了得,议和刚谈成,岳飞就打着扫墓的名义去窥探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