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女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女医-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冷的气息。
一进丽华殿,满院子的腊梅花,花色各异,有纯黄色、金黄色、淡黄色、墨黄色、紫黄色,也有银白色、淡白色、雪白色、黄白色,花蕊有红、紫、洁白。更有那花心洁白,浓香馥郁,花开时不全张开且张口向下,似“金钟吊挂”的金钟梅。
裴如玉得了三娘的信,老早就来丽华殿门口迎了,一一介绍道:“这是小花,这是狗牙,这是檀香,这是素心,这是荷花,这是虎蹄。。。。。。”
一些话说的三娘呆头呆脑,腊梅就是腊梅,还有这些说道啊!好好的腊梅,叫什么小花,这也罢了,荷花和狗牙算什么意思啊!这是腊梅还是荷花啊!怎么看也没看出来这哪里像狗牙了的!
三娘觉得这一趟还算没白来,至少赏了花儿不是么?还有大名鼎鼎的香妃--丽妃裴如玉同学做讲解员。这品质,这派头,绝对是帝王级的享受,还不花钱。
虽然三娘不懂如何分辨腊梅花儿的品种,但是她懂这腊梅花儿的药效。腊梅花味微甘、辛、凉,有解暑生津,开胃散郁,解毒生肌,止咳的效果。主治暑热头晕、呕吐、热病烦渴、气郁胃闷、咳嗽等疾病。民间常用腊梅花煎水给婴儿饮服,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裴如玉陪着三娘赏玩了花儿,回了大殿坐好,三娘笑道:“我两不熟吧!不知丽妃找我来所为何事?”
裴如玉笑道:“也没什么?皇后娘娘还好吧!我做了替死鬼,也想知道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三娘道:“这问题你要去问陛下了!我可没那胆子说给你听!”
裴如玉笑道:“也没指望你说给我听,就想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三娘想了想道:“也许三五个月,也许一年半载,谁知道呢?全看陛下的意思!”
裴如玉是个聪明的,止住了自己的求知欲,换了话题道:“我身上的香味消失了!”
三娘笑道:“药效是三个月的!”
裴如玉道:“满朝均知我身有异香,现在如何是好?”
三娘知道,这才是帖子的主要目的,正色道:“你要方子还是药丸子?”
裴如玉笑道:“药丸子!我哪里知道如何制药,就算知道,我去哪里寻药材。我若出宫制药,叫人家拿着把柄,只怕更好陷害于我!”
三娘点点头道:“你我不适合再见面。三日后,我把药给李烈陛下!”
裴如玉苦笑道:“哪我这几日当如何?足不出户倒还好,丽华殿腊梅百株,人家也发现不了。不过,明日太后寿辰,我不能装病吧!人家还以为我恃宠而骄呢!”
三娘大笑道:“笔墨伺候!”
裴如玉松了一口气,亲自为三娘磨墨。
三娘写了一纸食材方子与裴如玉,让她吃腊梅,喝腊梅,用腊梅泡个澡,忍耐三日就好。正好也解解裴如玉的心头热--可不是,人家裴如玉那可是急上火了,正好对症。
-----------食方--------------------
【腊梅鱼头汤】:腊梅花10朵,鱼头750克,各种调料适量,鸡清汤1000克。将鱼头洗净放入锅中炖,后加入调料,调好口味后再放入腊梅花瓣,即可食用。【腊梅烩牛肉条】:牛肉500克、腊梅花10朵、猪油50克、葱头25克、芹菜25克、胡萝卜25克、油面酱15克、精盐、胡椒粒、胡椒粉各适量。把牛肉切成条后沾盐和胡椒粉拌匀下入锅中,煎成两面嫩黄时,放入葱头块、芹菜段、戎萝卜片、胡椒粒等,大火烧开,煮半小时,然后放入油面酱和烫过的腊梅花瓣,即可食用。【腊梅炖豆腐】:腊梅花5朵、豆腐适量、熟豆油250克、葱丝、香菜、精盐、胡椒粉各适量。将锅上火,油烧热后放入切好的豆腐条,炸成黄色,捞出。把油倒出,放入葱丝烹一下,加水、盐,后把豆腐条倒入,炖5分钟,把胡椒粉放入,出锅时,加入腊梅花、味精调好味。【梅花粥】:取白梅花5-7朵,掰下花瓣,用清水洗净待用。将100克粳米洗净入锅煮至粥熟,加入白梅花、适量白糖,略沸即成。此粥能舒肝理气,健脾开胃,醒脑明目。适用于肝胃气痛、郁闷不舒、食欲不振、头目昏痛、神经官能症等,是开胃散郁常用之品。




、第六十五章 屯粮

第六十五章 屯粮
这一切的一切都瞒不过李烈陛下,其实也没打算瞒他。只是对其他人,只是说:丽妃娘娘上火了,不愿意服药,请三娘去开两个食疗方子。裴如玉拿着三娘给的方子,吃了三日,火下了,李烈陛下也把药丸子带来了。
三娘照旧在上京待了一个月,隔天去一趟坤宁宫,余下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和裴大郎胡闹。
十一月的上京开始降温,三娘着了棉衣。天启三年的第一场雪飘飘洒洒的时候,三娘决定回岭南。一来她畏寒,二来在上京呆够了一个月,三来她还是担心阿幼的身体。
三娘回到岭南,和苗三刀闲话了几句,说道今年的冬天不太冷,三娘回来时,上京才开始飘小雪,往年雪都结冰了。苗三刀一听就急了,就慌忙要告辞回苗寨。
三娘大惊道:“老爷子在上京有亲戚怎的?上京一下雪你就要回家!”
苗三刀叹了口气道:“那还是我小时候的事情了!那年也是一个暖冬,一整个冬天都暖洋洋的,可到了三月还一滴雨都没下,秧没法插。苗岭全是梯田,当年绝收啊!更甭提后面的了,那年中原也是大旱,还遇到蝗灾,粮食特别贵。苗寨里面还有高粱土豆,勉强活了人。我和父亲贩布到幽州,去的时候没察觉,回来时是一路挖树皮才活回来的。岭南城里少了一半人啊!多少年没有这么暖和的一个冬天了,我想想都怕,就怕旧事重演啊!”
苗三刀的话没能劝动更多的苗人,苗三刀只好把所有的积蓄全部换了粮食屯起来。
三娘有所触动,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蝗虫在现代,那可是好东西。
油炸飞虾是一道美食:先将蝗虫洗净去除泥土等杂质,油烧热,倒入蝗虫炸制金黄色,捞出沥干油,锅内导少许油,盐,味精,将沥干油的蝗虫倒入爆炒即可食用。
蝗虫不但是美味佳肴,中国人除了用蝗虫做食品外,也有做药用,而且还有治病良方:蝗虫焙干,研末,每次服3克,一日三次,用酒送服,治疗破伤风,用砂糖和服,治小儿惊风,皆取本品治痉挛、息内风,但均属治表(缓解症状)之法,宜于治本对因的药物配用。
蚂蚱钩藤汤,用蝗虫10头,钩藤15克,薄荷10克,加水煎服,来源于〈百草镜〉本方取蝗虫,钩藤息风热,用于惊风发热,抽搐痉等。蚂蚱汤,蝗虫30头,加水煎汤,分3次服,来源于〈本草纲目拾遗〉本方专取蝗虫止咳降逆,平喘,用于百日咳,咳嗽气急,连连不已。亦可用于支气管炎哮喘。
茴香炒飞蝗:蝗虫30g,小茴香6g。一同放入食油中翻炒,待熟时加食盐少许炒匀。本方用蝗虫健脾消食,小茴香理气健胃。用于脾虚气滞,脘腹满闷胀痛,饮食减少等。
然而,开封大蝗,秋禾尽伤,人相食。——虽然蝗虫有使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但是那是家养的,是可控的。而蝗灾却是不可控,损失极大的。
白居易的《捕蝗》诗中,同样描绘了蝗虫大肆爆发时的景象:“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三娘把苗三刀的话转告了四郎,四郎也忐忑了起来,一面寻找治蝗灾的办法,一面囤积粮食,尤其是偷偷从通州卖粮,储存到岭南粮仓。岭南的粮仓早就十仓九空,四郎把军饷换成粮食,作为军粮存了起来,防止突然断粮造成的哗变。
屯粮的同时,四郎走访了许多苗三刀一般年龄的或是大上许多的老人,想了解一下蝗灾。
有老人说蝗灾是因为鱼虾缺水而转化成蝗虫,所以治蝗虫最好的方法是派鸡鸭兵,在它还没起飞时。也不知确切不确切,正好验证。
听当地的老人们说保存蝗虫最好的方法就是腌起来:网捕后开水烫去头足翅,再烫容器一般是直筒小缸,一层韭菜一层盐一层虫的腌好,再撒些花椒,封好即可。半月可食,再炸更好吃。
不过蝗虫不可多食,助火生热,还生虫,肚里的虫。
也有人把蝗虫看作具有灵性的动物,认为蝗灾是天谴,而民间也修有蝗虫奶奶庙,因而蝗虫可谓由来已久的“灾仙”。
苗寨的人感触不深,岭南城里有人见证了那一段历史。
那一天,四郎又拉了几车粮食回岭南城,找云天借仓库。
云天好奇了,问道:“军粮不是上京派发么?你都屯了多少了,还屯粮做什么?”
四郎苦笑道:“有老人说,天旱,大旱之后有蝗灾!我多从通州买来一点,屯着。就算没灾,也能用得上不是!”
他俩正说话呢!门口就有人小声啜泣着。两人门口一看,是打更的老李头和看门的老刘头。
“老李头,你哭啥啊?”王云天奇怪的问道。
老李头一愣,眼睛红红的低下了头,沉默了一会回答道:“从那个夏天开始,天一直没有下雨,庄稼绝收,村民断粮,我们村饿死了几十口人。我娘、我叔、我的两个堂妹都饿死了。家里就剩下我爹和我,靠着青州的亲戚接济,一天一顿稀的能照出人影子的米汤,熬了过来。”
老刘头叹了口气道:“你这算啥,小时候我们老家也有闹过蝗灾,大人你不知道,种田人家就靠几亩薄田讨生活的,没了粮食,我们村上饿死不少人,我哥哥姐姐都被我爹娘给卖了换粮食,才保住我一条命……”
后来,老刘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眼睛湿润、声音颤抖,只能不断念叨着:“太惨了,太惨了??”
四郎问道:“就没有父母官治一治?”
老李头收了眼泪道:“人父母官说,蝗灾是天谴,就是老天爷下的惩罚,只叫我们去求佛,蝗灾继续着,那是我们心不诚。哎~”
老刘头也只是摇头。
第二日,老刘头过来找四郎道:“将军是好人,知道屯粮。听说白石县有个好官,治过蝗灾,也不知道对将军有用没!”
四郎忙道:“有用有用!我明日去白石县走一趟,看看能寻到一点好办法没!”




、第六十六章 一部防治书,几人辛酸泪

第六十六章 一部防治书,几人辛酸泪
白石县是岭南最繁华的县城之一。或者可以这么说,除了岭南城,白石县城的人口最多,街道最整洁,治安最好。
一切都是因为白石县有一个好县令。这县令可不是朝廷派下来的。
万安叛乱之后,朝廷派的县令那就跑了。白石县的居民对逃跑的县令可不感冒,他要跑就跑吧!我们自己推举县令。
这推举县令在白石县可不是第一回。五十年前那场蝗灾爆发,县令不作为,白石县就推举过一回县令。推举出来的县令白亮就治了蝗灾,虽然成果一般,但是到处颗粒无收,四处都是饿死的人的时候,白石县治下没有一个人饿死,白石县居民收上来的粮食勉强糊了口。
也就是那一回,白石县成了岭南大县,人家居民多啊!
后来白石县出去开荒种地的人都称自己是白石人,白石县扩大了一倍还不止。
新推举出来的县令不是别人,正是白亮的长孙白平来。白家自从白亮做了县令以后,白家就成了白石县的大户人家。虽然白家勤俭持家,白亮也不是刮地皮的贪官,反而一般的俸禄都资助了无家可归的难民。然而,白家出门不用带一分钱,百姓感恩戴德,说起钱,就翻脸,什么都白送。
白平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白平来是个争气的,四书五经,种田经商都略通。白石县缺了县令,不推举白平来,白石人民想不出第二个选择。
白平来接了县令一职,也是励精图治,不辱先人之命,把白石县治理的井井有条。
岭南成了李烈陛下的统治区以后,白石县并没有换新县令--人家政通人和,换它作甚。
四郎要找白石县令很容易,要找五十年前的白石县令也很容易。五十年前的白石县令白亮在白家祖坟呆着呢?白平来听说四郎要找五十年前治蝗灾的白石县令--他的祖父白亮,并不奇怪。只是询问四郎要不要去看看,说是很多人当年受过恩惠,现在还有人专门前来祭拜,白平来那是见怪不怪了。
四郎苦笑道:“我并不是前来祭拜令祖父的,而是想向他咨询治蝗灾的法子!”
白平来好奇的看向四郎,道:“你询问这个作甚?”
四郎道:“今年看样子又要大旱,大旱之年容易起蝗灾,我想学了,先预防预防!”
白平来沉思半晌,从房里拿出一本书来,递给四郎道:“我不管你是何许人也,说的是真是假,只要是能帮上黎民百姓,我就试上一试,你看吧!祖父的法子都在上边记着呢!只是学后能多帮几人是几人吧!”
四郎接过那本书,仔细看了,细细研读,这本书上只要与蝗灾有一点关系的只言片语都有记录,可谓治蝗大全。
到白平来这里借书的不少,可从来没有看道哪一位有这样认真的。
只要大旱,更是无数的人上门求方,只是得了有用的一两个法子,也就回去了,并不细看。
四郎看了书,并没有立刻还给白平来,而是闭目沉思后,缓缓道:“在下是否能够抄录一份带回家细看?”
白平来点了点头,这书虽然是祖父半生心血,不过祖父所求不过是天下无蝗灾而已,多一个人知道便多一份力量,有何不可。
四郎一个字一个字的誊抄,写了两个时辰,才誊抄完毕。
四郎回到家,兴高采烈。三娘笑道:“今日出门捡到银子了?”
四郎笑道:“比捡到银子了还高兴!”从怀里掏出了那本誊抄而来的书给三娘看。
三娘细细的看了,道:“这里面只有两个法子可用。确切的说是一个半!”
四郎道:“如何这样说?”
三娘笑道:“这书里明确的说了,常用的法子只有一个--架火堆。这本书记载的倒是全,只是一半写了蝗灾的起因、受灾情况、蝗虫的生存周期。另一半的一半写的是怎么样捕捉蝗虫,这个只能用于小规模的蝗灾,人力毕竟有限。剩下的本就不多的文字一般内容都是道听途说,不见的可用。唯一能用的除了架火堆这个方子,就只有鸡鸭啄食可用,可现在岭南一地的鸡鸭数量不多,只能算半个法子!哥哥觉得我说的可对?”
四郎无奈的点点头,自嘲的笑笑,道:“妹妹说得对!哥哥誊抄了两个时辰,算做了无用功么?”
三娘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