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设施还会对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带来麻烦,现在大明入关,水利一事也是该提上日程了。
赵和关内郡属官商议,又向将作院询问,再上报兰台,经天子批准,关内郡将引桑干河东向,引滦河、拒马河北向,引白河东向,修建一条环北平之西的灌溉渠,当然,这个时候的北平还没有经过明、清两朝的过度开发,环境问题并不严重,特别是饮水问题还没显现出来,不过等这条灌溉渠修成了,即使日后北平象后世那样缺水也是不怕地。
修建灌溉渠可是一项大工程,都江堰从考察带修建一共用了十五年,郑国渠一修就是十年,虽然十分耗费财力物资和民力,但好处也显而易见,一个都江堰,让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而一个郑国渠使得关中平原成为古代中国地天下四大粮仓之一。赵不是想治理出另一个“天府”,也不是想让关内郡成为大明的粮仓,但关内郡靠近赦勒川,而赦勒川经过游牧民族几千年地过度开发早已有荒漠化迹象,可以想想,一旦荒漠化严重,就象后世中国那样,肯定会连累整个关内郡都跟着遭殃,这个灌溉渠迟早是要修的,迟修不如早修。
不过,虽然修建灌溉渠的决议是由赵发起的,但这种大工程最后还是由总理院直接接手,但赵的功绩也是抹不去的,这条灌溉渠在七年后修成,从此关内郡成了一个即使风不调雨不顺却也是年年丰收的地方,世人感其功德,命此渠名为燕侯渠。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五十五章 裁撤折冲府
赵师从大明天子,是所谓的天子门生,不过他所学的偏重于军略,对于治政方面学的却不多,还不如长安长公主,也就是冲德,赵的妹妹,冲德与天子算起来也算半个师徒,冲德是女子,本来是不需要学多少东西的,不过么,林靖文可没有歧视女子的陋习,冲德既然跟了他,他也就顺便教了。
赵受封北平君,整个北平城都是他的封地,但是他并没有兼任了关内郡郡令一职本来北平就是他的封地了,若让他的触角再延伸到整个关内郡,假以时日赵在关内还不成了权倾一方,林靖文就是再信任赵也不会让这种事发生,今天赵是可信的,但以后再碰到这种情况呢?若以后的大明国君派一个他自认可信的人顺带治理其封地所在郡县,可这个被他所信任的人却弄成割据一方……这是制度的问题,与信不信任无关。
不过目前大明刚刚新增加了十三个郡,弄得官吏严重不足,目前林靖文身边也没有适合治理一郡而且忠心的人选,只好由赵暂代关内郡郡令一职,不过也只是名义上的,也就郡令府发布的政令名义上由赵盖章签字而已,而实际发号施令的却是长公主,女子在大明也不是不能做官,只不过却很忌讳宗室出任地方官,长公主是宗室中人,自然是不允许做一郡之令的,也只好让她隐居幕后了。
现在朝廷新增的十三个郡的长官都是从辽东本土升调的一批官吏,这些出身大明本土的官吏才能是有的,但这些人原本只不过是中低级官员,从未有人治理过一郡,就是一个县也有些困难,要知道,新增加的十三个郡,除了关内郡之外,其余十二个郡每一个都差不多有本土的两三个郡大。而且这些新增郡县的情况完全不同于本土,朝廷紧急抽调这些官吏过去,也只能保证不出大地乱子而已。
不过等秦元1349年的上元节过去就好多了,大明朝的第一次恩科,光文科就取士千余,虽然即使这些人马上投入到政务当中官吏还是有一部分的缺口,但至少比现在抢夺了,不过这些人还得接受朝廷的培训。恩科所取的士只能从小吏做起,不能直接做官。更不会一步登天,象中原的那种你考了个状元马上就成了大官虽然最开始一般都是虚职,比如说翰林院编修之类的。但官位的确很高这种情况在大明绝对不会发生,即使是状元,在大明也得先接受培训,然后也必须从小吏做起。
大明工商业极度发达,却一直都面临着劳动力不足地问题,而且,除有战功的将士之外。朝廷不允许私人拥有奴隶,这可就难办。
以往,那些作坊主工场的主人们都削尖了脑袋拉人为他们工作。工人地薪俸那是一提再提,但大明的人口就千万出头,加上新征服的室韦人、女直人和达达人等也还不到两千万,还广泛分布于近万里的广袤土地上,人口密度不高。而且这个时代农牧业生产不发达,大部分的人口都在为粮食而努力,能够而且愿意以做工为生的人就更少了。再则。大明对女子的限制不多,女子不但可以做官,更可以出来做工,但在这个时代适合女子地工作实在不多,工场主们没办法,去鸭渌江女直、长白山女直等土著生番之中拉人的事他们都做过,他们甚至跑到属国朝鲜和日本去招人,属国的人到了大明,虽然不会马上被允许移民。但工作、学习、经商的自由还是有的。但朝鲜和日本才多大点国家,除开本国的需要。能够“出口”的劳动力有限地很。
不过现在好了,光云中、关内两郡就有近两千万的人口,那些工场主们立马蜂拥而入,各种手段用尽,拼命地招收工人。什么,你等着官府给你分配土地?哎,我说,种地有什么好的,还是来做工人吧,不用看天吃饭,不管是旱还是涝,你地工资总是少不了的,这可比种地好多了不过,马上,那些工场主们就发现,云中郡和关内郡的人绝大部分都不符合他们的要求。那些需要手艺的工作就不说了,比如说金匠、瓷工等各种匠师,关内郡的人做不来,可就拿一个晒盐来说,在大明,晒盐可不是象大宋那样挖块盐田再灌海水然后就等着太阳将其晒干就可以了,在大明,即使是最基本的挖盐田都有技术要求,比如说,根据当地的土地资质、光照等等,还有按照当地的地理特质,是挖梯形田好呢还是挖井字田好?还是别地什么形状?还有灌海水,这里也有学问,海水地浇灌速度应该是多少、一次灌多少合适……等等,一个最粗浅的晒盐也是需要技术工地,象那些漆器、陶瓷、铸造、精加工等行业就不用说了,大明制造可不是什么粗制滥造,而是代表了这个时代最尖端的科技,毕竟,天子力排众议,将将作院与总理院、枢密院和律政院三院并列,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眼看着这两千万的人口,可符合要求却少之又少,这叫什么事?商业人员好说,拉到人就去培训就是了,掌柜在大明本土多的是,伙计之类的谁做不是做?那什么第三产业就更好办了,这个行业是不挑人的,而工业方面就最为难了,也就食品加工、皮革特别是纺织等粗加工型行业对工人没有多少要求,你没受过教育没关系,没文化不要紧,没手艺就更不是问题了,这些粗加工行业不需要工人有技术,实在不行多多培训下就是了。
可是,大明的支柱从来就不是纺织、皮革缝纫等粗加工类行业,而是重工,比如说炼钢、铸造等行业。
大明地处北方,真正的苦寒之地,大明的土地上可是不产茶叶的,生丝的产量也不高,粘土是有,但大多只适合做陶器而不是瓷器,中原传统的茶叶、丝绸、陶瓷等行业跟大明几乎不沾边。至少靠这个吃饭是完全没有可能,而盐铁、漆器等东西又不适合远洋贸易。但大明产钢,产铜,产煤,正适合发展制造类行业。
大明的钢铁远销整个东亚,大明的兵器铠甲天下无双,而被朝廷严格控制只产于辽东郡的花纹刃在遥远地西亚更是万金不换,比大马士革弯刀更受欢迎,还有大明铸造的那些机械。比如说四轮马车、船舶、耧车、播种机(播种机的技术十分简单,北印度这个时候已经发明了适合旱地和山地的条型播种机)等农业机械,还有各种工业机械比如纺织机、车床之类的。这些东西在这个时代也就大明朝出产,而且是大规模出产。虽然很多东西都不允许出口,但仅仅能够出口的那些都被别国的人抢破了头。目前大明出产的工业机械主要出口各属国,而农业器械整个南洋都需要,从辽东运那么几台耧车到吕宋,往往就能换回整船整船的粮食,而棉兰老地那些土著们甚至愿意用等重的黄金来交换大明出产的那些精美绝伦地四轮马车。那不但叫一个美观,更加安全,至少土著的长矛和弓箭是绝对攻不破的,棉兰老的那些土著贵族们就喜欢大明的四轮马车。
但铸造行业对工人的素质要求太高了,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大明本土是重视教育,但关内、云中二郡可不是。这两个郡,人口两千万,可能够识字地恐怕还不足百万。即使是识字,可他们学的都是什么?《论语》,《孟子》,这些东西能用来炼钢吗?能制造出车床吗?这些人在别人眼里即使“学问”再高,可大明朝不需要这样的人。
天子下令罢黜儒术复兴百家,可不是因为天子看儒家不顺眼,当然,儒家是中国四大害之一,废除儒家一家独尊是必须的。但关键是。将儒家的学问放到大明来,恐怕只能起个蛊惑人心的作用。完全没有任何实用性,这样的学问难道还要全民学习不成?
眼看着两千万地人口流口水,可招到的人寥寥,整个工业界大哗,更加让他们眼红的是,看着那些纺织和皮革工场将一船船地布匹、皮革运出去,拉回来的却是一船船的香料、宝石和白银,这也太让人眼红了。
没道理就你们这些初级行业赚钱,我们技术好的而且受朝廷支持的反而赚不到钱。
整个工业界,那些商贾和工场主们四处活动,他们先是向官府反应,可官府能凭空变出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吗?官府对此爱莫能助。是啊,人口又不能生生给变出来,找官府也没用啊!就是要官府在关内、云中大兴教育,可没个十来年也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工人来。
不久之后,大明朝的长公主上书天子,建议朝廷裁军。
裁军?貌似跟正闹得纷纷扬扬的工业界有什么关系?
不过头脑灵活地人马上反应过来,大明铁甲百万,这百万男丁虽然是当兵吃皇粮地,但这百万人可都是出身大明本土,这些人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整个工业界都兴奋起来,大家都各自找门路为长公主上书一事造势。
大明羽林乃是朝廷地根本,人们虽然建议朝廷裁军,但没有人,即使是长公主都不敢,没人敢建议天子裁撤三十万羽林中的哪怕一人,可大明朝有七十余部折冲府兵,加上新征服了不少土地后来又新征召了一批人,折冲府现已扩大到百余部,超过六十万人,人们别的也不想,就希望这六十万人能裁下来,折冲府嘛,朝廷又不靠这些人打仗,折冲府兵从关内郡征召就好了。
这件事闹得很大,连长公主都在其中,林靖文自然不可能不知道。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五十六章 西洋,南洋
林靖文的面前摆着一小堆黑乎乎的东西,颗粒状,有一部分看起来已经被研磨成了粉末,粉末有两份,一份呈黄白色,另一份则是暗红色。
不过不要被这东西的卖相给骗了,这可不是火药,而是胡椒,还有丁香。
胡椒本是黑褐色的,不过加工之后可以得到白胡椒,但正摆在林靖文面前的黑白胡椒都有,黑色的乃是来自南天竺,也就是身毒的黑胡椒。
同时站在天子御前的还有陆青羽和尔东林,大明蓝水舰队,也就是北太平洋第二舰队的正副提督。
“陛下,较黑的那份就是身毒椒,微臣查阅唐本草,唐人谓之为胡椒,乃是微臣第二次下西洋取得,白色粉末是白胡椒,胡椒原是身毒人的特产,不过目前。整个西部南洋都有种植,而白胡椒微臣则取自狮子国(斯里兰卡)。颜色浅些的则是丁香。蓝水舰队在棉兰老东南方向千余海里左右发现了一个岛屿群,那里的土著喜食鱼,因而普遍栽种这种作物以掩盖鱼的腥味,微臣亦查过前朝医书和奇物志,此物被称为丁香,可以作为香料,也可以用来调味。”
“另外,南洋的吴哥朝西南一带(泰国地区)还产一种叫罗望子的水果,罗望子树高大粗壮,成长周期短,易存活,当地土著不但以罗望子为水果和调味料,还依靠罗望子树来抵挡台风。还有金岛(苏门答腊岛,古代叫金岛,因为该岛盛产黄金)产一种叫豆蔻的作物,也可以用作香辛料。”
陆青羽主要介绍的是香辛料,因为大明和欧洲一样,主要以肉类为食,因此对陶器和香辛料的需求很大。陶器大明本土和朝鲜都有出产,但香辛料目前只能从中原进口,价格奇高不说,量也不够,陆青羽有机会下西洋,自然对这方面多有关注。
而尔东林则补充道:“陛下,整个南洋地区的物产极大丰富,不仅仅是陆大人所言的香辛料,南洋最特出的特产就是粮食、盐和木材。南洋多岛屿,气候温暖而湿润。因此其地粮食产量极高,当地人地生产力极度落后,但即使是播下种子就不管的那种粗放模式,南洋的土著也从未为粮食发愁,微臣建议陛下直接出兵征服南洋地区。将其地土著都统一管理,这样起码能让南洋的粮食产量提高数倍,我大明即使不种一块田,光有南洋的粮食也就足够了。”
“而且,南洋多地盛产黄金,吕宋、金岛、棉兰老,这些地方都以盛产黄金闻名。此外南洋还产染料,珍珠、玳瑁、翡翠、宝石等都有出产,纺织需要大批的染料,而我大明并不出产这些,还有那些宝石翡翠之类的,运到西方去则是价比黄金,大明征服南洋。实是有百利也!”
这二人在那儿滔滔不绝,而林靖文却听的颇为郁闷,站在他面前的这两个人哪里是战舰队的提督。完全就是一介商贾嘛,他选这么两个人指挥蓝水舰队是不是选错了?
大明朝虽然工商业发达,但还没到工商立国地地步,工商业,并不是大明朝的全部,若要大明象西方人那样,为了一丁点商业利益就跑去征服一块土地,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林靖文听得不耐烦,挥手打断了二人的滔滔不绝。“行了。寡人召你们来不是想问你们南洋出产什么东西的。”
二人立马闭口不语。
“陆地丝绸之路短时间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