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短篇小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逃荒去,债也赖了,会钱也不用解了,好打算,我们一块儿去!”
  “谁出来当头脑?他们逃荒的有几个头脑,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听头脑的话。”
  “我看,到上海去做工也不坏。我们村里的小王,不是么?在上海什么厂里做工,听说一个月工钱有十五块。十五块,照今天的价钱,就是三担米呢!”
  “你翻什么隔年旧历本!上海东洋人打仗,好多的厂关了门,小王在那里做叫化子了,你还不知道?”
  路路断绝。一时大家沉默了。酱赤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好像就会有殷红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
  “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
  就有另一个人指着万盛的半新不旧的金字招牌说:“近在眼前,就是替他们种的。我们吃辛吃苦,赔重利钱借债,种了出来,他们嘴唇皮一动,说:‘五块钱一担’就把我们的油水一古脑儿吞了去!”
  “要是让我们自己定价钱,那就好了。凭良心说,八块钱一担,我也不想多要。”
  “你这囚犯,在那里做什么梦!你不听见么?他们米行是拿本钱来开的,不肯替我们白当差。”
  “那末,我们的田也是拿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田主白当差!”
  “我刚才在廒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沾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有吃,就来吃你们的!”故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来吃是不犯王法的!”理直气壮的声口。
  “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
  “保卫团开了枪,打死两个人。”
  “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
  散乱的谈话当然没有什么议决案。酒喝干了,饭吃过了,大家开船回自己的乡村。船埠头便冷清清地荡漾着暗绿色的脏水。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
  “谷贱伤农”的古语成为都市简报上的时行标题。
  地主感觉收租棘手,便开会,发通电,大意说:今年收成特丰,粮食过剩,粮价低落,农民不堪其苦,应请共筹救济的方案。
  金融界本来要在那里做买卖,便提出了救济的方案:(一)由各大银行钱庄筹集资本,向各地收买粮米,指定适当地点屯积,到来年青黄不接的当儿陆续售出,使米价保持平衡;(二)提倡粮米抵押,使米商不至群相采购,造成无期的屯积;(三)由金融界负责募款,购屯粮米,到出售及结算,依盈亏的比例分别发还。
  工业界是不声不响。米价低落,工人的“米贴”之类可以免除,在他们是有利的。
  社会科学家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论文,从统计,从学理,指出粮食过剩之说简直是笑话:“谷贱伤农”也未必然,谷即使不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之下,农也得伤。
  这些都是都市里的事情,在“乡亲”是一点也不知道。他们有的祟了自己吃的米,卖了可怜的耕牛,或者借了四分钱五分钱的债缴租;有的挺身而出,被关在拘押所里,两角三角地,忍痛缴纳自己的饭钱;有的沉溺在赌博里,希望骨牌骰子有灵,一场赢它十块八块;有的求人去说好话,向田主退租,准备做一个干干净净的穷光蛋;有的溜之大吉,悄悄地爬上开往上海的四等车。
                 
  一九三三年六月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说瞎话咧!娃娃,甭怕,说老实话,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
  一个瘪嘴老太婆,稀疏的几根白发从黑色的罩头布里披散在额上,穿一件很烂的棉衣,靠在树枝做的手杖上,亲热的望着站在她前面的张皇失措的孩子。这是一个褴褛得连帽子也没有戴的孩子。她又翕动着那没有牙齿的嘴,笑着说:“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有十三岁大小,骨碌碌转着两个灵活的眼睛,迟疑的望着老太婆,她显得很和气很诚实。他又远远的望着无际的原野上,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太阳已经下山了,一抹一抹的暮烟轻轻的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模糊了远去的无尽止的大道,这大道也将他的希望载得很远,而且也在模糊起来。他回过来又打量着老太婆,再一次重复他的话:“真的一点也不知道么?”
  “不,咱没听见过枪声,也没看见有什么人,还是春上红军走过这里,那些同志才真好,住了三天,唱歌给我们听,讲故事。咱们杀了三只羊,硬给了我们八块洋钱,银的;耀眼睛呢!后来东北军也跟着来了,那就不能讲,唉……”她摇着头,把注视在空中的眼光又回到小孩的脸上:“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哼……”
  一步一拐她就向前边走去,有一只羊毛毡做的长统袜筒笼着那双小脚。
  小孩子仍旧凝视着四围的暮色,却又不能不跟在她后边,而且用甜的语声问起来了:“好老人家,你家里一共有几口人?”
  “一个儿子,帮别人放羊去了,媳妇孙女都在前年死光了。前年死的人真多,全是一个样子病,知道是什么邪气?”
  “好老人家,你到什么地方去了来?”
  “我有一个侄女生产,去看了来,她那里又不能住,来回二十多里地,把咱走坏了。”
  “让我来扶着你吧。”小孩子跑到前边扶着她,亲热的仰着脖子从披散着的长发中又来打量她:“村上有多少人家呢?”
  “不多,七八户,都是种地的苦人。你怕有人会害你吗?不会的。到底你是怎样跑到这里来的?告诉我,你这个小红军!”她狡猾的陕着无光的老眼,却又很亲热的用那已不能表示感情的眼光抚摩着这流落的孩子。
  “甭说那些吧。”他也笑了,又轻声的告诉她:“回到村子里,说捡来的一个孩子算了。老人家,我就真的替你做儿子吧,我会烧饭,会砍柴,你有牲口么?我也会喂牲口……”
  牲口,小孩子回忆起那匹枣骡色的马来了,多好的一匹马,它全身一个颜色,只有鼻子当中一条白,他就常常去摸它的鼻子,望着它,它也望着他,轻轻的喷着气,用鼻尖去触他,多乖的一匹马!他喂了它半年了,它是从蛮子地得来的,是政治委员的,团长那匹白马也没有它好。他想起它来了,他看见那披拂在颈上的长毛和垂地的长尾,还有那……他觉得有一双懂事的,爱着他的马眼在望着他,于是泪水不觉一下就涌上了眼睑。
  “我喂过牲口的!我喂过牲口的!”固执的,重复的说了又说。
  “呵,你是个喂牲口的,你的牲口和主人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你却落到这里!”
  慢慢的两个人便来到一个沟口了。沟里错错落落有几个窑门,还有两个土围的院子,他牵着她在一个斜路上走下去,却不敢做声,只张着眼四方搜索着。沟里已经黑起来了,有两个窑洞里已露出微明的灯光,一匹驴子还在石磨边打圈,却没有人。他们走过两个窑洞前,从门隙处飘出一阵阵的烟,小孩子躲在她的身后,在一个窑门前停下了。她开了锁,先把他让了进去,窑里黑魅魅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在找着东西,她把灯点上了,是一盏油灯,有一点小小火星从那里发出来。
  “不要怕,娃娃!”她哑着声音,“去烧火,让我们煮点子小米稀饭,你也该饿了吧?”
  两个人坐在灶前,灶里的火光不断的舐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了,她时时抚摩着他。他呢,他暖和了,他感到很饥饿,而且他知道在今天晚上,可以有一个暖热的炕,他满足着,一个将要到来的睡眠,因为疲倦已很利害的袭着他了。
  陕北的冬天,在夜里,常起着一阵阵的西北风。孤冷的月亮在薄云中飞逝,把黯淡的水似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但这埋在一片黄土中的一个黑洞里,却正有一个甜美的梦在拥抱这流落的孩子。他这时正回到他的队伍里、同司号兵或宣传队员在玩着,或是就让团长扭他的耳朵而且亲昵的骂着:“娘卖屄,你这棰子,吃了饭为什么不长呢?”也许他又正牵着枣骝色的牡马,用肩头去抵那含了嚼口的下唇。而那个龌龊褴褛的孤老太婆,也远离了口外的霜风,沉沉地酣睡在他的旁边。
  “我是瓦窑堡人。”村上的人常常有趣的向孩子重述着这句话,谁也明白这是假话,尤其是几个年轻的妇女,拈着一块鞋片走到他面前,摸着他冻得有裂口的小手,问他:“你到底是哪搭人,你说的话咱解不下①嘛!瓦窑堡的?你娃娃哄人咧!”
  孩子跟在后边到远处去割草,大捆的压着,连人也捆。在了里边似的走回来。四野全无人影,蒙着尘土的沙路上,也寻不到多的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依着日出日落,他辨得出方向,他热情的望着东南方、那里有着他的朋友,他的亲爱的人,那个他生长在里边的四方飘行着的他的家。他们,大的队伍到底走得离他多少远了呢?他懊恼自己,想着那最后一些时日,他们几个马伏,几个特务员跟着几个首长在一个山凹子里躲飞机,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倾听着不断的炸弹的爆炸,他回忆到许多次他的危险。后来,安静了,他从洞中爬了出来,然而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的叫过,他向着他以为对的路上狂奔,却始终没遇到一个人,孤独的窜走了一个下午,夜晚冷得睡不着,第二天,又走到黄昏,才遇着了老太婆。他的运气是好的,这村子上人人都喜欢他,优待他,大概都在猜他是掉了队的红军,却并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事。但运气又太坏了,为什么他们走了,他会不知道呢?他要回去,他在那里过惯了,只有那一种生活才能养活他,他苦苦的想着他们回来了,或是他能找到几个另外掉队的人。晚上他又去汲水,也没有一点消息。广漠的原野上,他凝视着,似乎有声音传来,是熟悉的那点名的号声吧。
  隔壁窑里那个后生,有两个活泼的黑眼和一张大嘴,几次拍着他的肩膀,要他唱歌。他起始就觉得有一种想亲热他的欲望,后来才看出他长得很像他①懂不了的意思。
  们的军长。他只看到军长,有一次是在行军的路上,军长休息在那里,他牵马走过去吃水。军长笑着问过他:“你这个小马伕是什么地方人?怎样来当红军的?”他记得他的答复是:“你怎样来当红军的,我也就是那样。”军长却更笑了:“我问你,为什么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他又听到军长低声的对他旁边坐的人说:“要好好教育,这些‘小鬼’都不错呢。”那时他几乎跳了起来,望着军长的诚恳的脸,只想扑过去,从那时他就更爱他。现在这后生却长得跟军长一个样,这就更使他想着那些走远了去的人群。
  有人送了包谷做的馍来,还有人送来了一碗酸菜。一双羊毛袜子也穿在脚上了。一顶破毡帽也盖在头上。他的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的来盘问着,都显着一个愿望,愿望他能说出一点真情的话,那些关于红军的情形。
  “红军好嘛!今年春上咱哥哥到过苏区的,说那里的日子过得好,红军都帮忙老百姓耕田咧!”
  “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同志!是不是?大家都当着这么叫的。同志!你放心,尽管说吧,咱都是一家人!”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像这样的从老百姓那里送来的言语和颜色,他是常常受到的,不过没有想到一个人孤独的留在村上却来得更亲热。他暂时忘去了忧愁,他一连串解释着红军是一个什么军队,那些他从小组会上或是演讲里面学得的一些话,熟练的背着许多术语。
  “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着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我们红军当前的任务,就是为解放中华民族而奋斗,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因为日本快要灭亡中国了,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都要参加红军去打日本……”
  他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都兴奋的望着他,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老太婆也瘪着嘴笑说道:“咱一看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么灵呀!”
  他接着就述说一些打仗的经验,他并不夸张,而事实却被他描写得使人难信,他只好又补充着:“那因为我们有教育,别的士兵为了两块钱一月的饷,而我们是为了阶级和国家的利益,红军没有一个怕死的;谁肯为了两块钱不要命呢?”
  他又唱了许多歌给他们听,小孩子们都跟着学。妇女们抹着额前的刘海,露出白的牙齿笑。但到了晚上,人都走空了时,他却沉默了。他又想起了队伍,想起了他喂过的马,而且有一丝恐怖,万一这里的人,有谁走了水,他将怎样呢?
  老太婆似乎窥出了他的心事,便把他按在炕上被子里,狡猾的笑道:“如果有什么坏人来了,你不好装病就这未躺下么?放一百二十个心,这里全是好人!”
  村子上的人,也这么安慰他:“红军又会来的,那时你就可以回去,我们大家都跟你去,好不好呢?”
  “我是瓦窑堡人!”这句话总还是时时流露在一些亲昵的嘲笑中,他也就只好回复一个不好意思的笑。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声中,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夹在里面嘶叫,人的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分不清有多少人马,顿时沸腾了死似的这孤零的小村。
  “蹬下去,不要响,让我先去看看。”老婆子按着身旁的孩子站起身往窑门走去。
  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的跳:“难道真的自己人来了吗?”他坐在地下去,将头靠着壁,屏住气听着外边。
  “碰!”窑门却在枪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