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直通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大直通车-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各种比赛项目,都要求队员们保持彼此之间的良好协作。音乐伴奏也是如此,只有配合默契,方能奏出优美的乐曲。

    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一定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通过群体『性』的活动培养自己的协作意识。如果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成功的人,就放弃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识。北大之所以为北大,将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其中原因之一。

    

话题二:打造人格魅力与品格力量 九、和谐地与人共处

    (北京大学2000级社会学系)王景

    人与人相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人与人相处能够美好而又和谐,却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三教九流,人也各异。惟有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正如美学中所认为的那样: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21世纪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合作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手段。因为科学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们不可能再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每个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完成自己人生的超越,于是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与挑战,也充满了合作与快乐。

    合作不仅使科学王国不再壁垒森严,同时也改写了世界的经济疆界。我们正经历一场转变,这一转变将重组21世纪的政治和经济。21世纪将没有一国的产品或技术,没有一国的公司,没有一国的工业,至少不再有我们通常所知的一国的经济。留存在国家界限之内的一切,是组成国家的公民。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化的科学与技术的合作早已超越了国境线,许多大公司开始做出跨国『性』联姻,财力物力与人力的重新组合,导致了生产效率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总量的增加,必将使科学技术的成果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造福于人类。

    其实,不仅是现代人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在几十年前美学家朱光潜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正是基于对人类共处中相互依赖『性』的认识,以及在这基础上形成的高尚的道德水准,使爱因斯坦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

    21世纪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这个时代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做人命题。这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工作。

    在北大,学会合作,与人共处有着深刻的内涵。学会共处,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优点,尊重他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本身的多样『性』、共同『性』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学校开设的诸种科目,无论是社会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都是为了传递人类的思想文化遗产,增进对于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了解,认识各自的文化特『性』和共同价值。了解自己是认识他人的起点和基础,正所谓〃设身处地〃。同时,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注重从了解他人、他国、他民族的过程中更深切地认识自己,认识本国、本民族,这种了解和认识,始自家庭,及于学校;延至社会,推而广之于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及其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并从这种深人的了解之中,培养人类的尊严感、责任心、同情心和对于祖国、同胞和人类的爱心。

    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仁爱,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准则;〃四海之内皆兄弟〃,一直是相传千年的社会理念;〃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更成为我国多民族社会大家庭的时代风尚、社会至上的价值观念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倡导在法律规范内的公平竞争,利用其有利于发挥个人首创精神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方面,另一方面更要发扬和倡导先人后已、毫不利已、互相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平等对话是互相尊重的体现,相互交流是彼此了解的前提,而这正是人际。国际和谐共处的基础。在北大,新生人校,无论是校长、院长、教授还是讲师、高一界的师兄、师姐,他们每一个人都会和你平等地对话,主动与你交流,把你融人集体之中。

    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这对于人际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都同样适用。学会共处,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它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共处〃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惯和养成。

    作为年轻人学会共处,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

    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也能够提高社交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话题二:打造人格魅力与品格力量 十、北大人的率真渊源

    (北京大学99级中文系)吴海锋

    与人交往时要克服过于〃率真〃的『毛』病。

    1928年,大散文家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沈从文时年26岁,学历却只是小学文化,当他带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后,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当时已颇有名气。

    但是,名气不是胆气,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除原班生外,慕名而来听课的人很多。面对台下满堂坐着的渴盼知识的济济学子,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而原先准备好的要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10分钟就讲完了,离下课时间还早呢!但他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这老实的、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胡适知道后,评价这次讲课时,对沈从文在第一次上课的失败中能坦言〃害怕〃,认为是〃成功〃的,值得赞赏!

    沈从文的这种率真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也有一些北大老学究……比如熊十力和梁漱滨所表现出来的〃率真〃显得明显不合事宜,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力戒和克服。

    从为人行事上讲,熊十力和梁漱滨一样,都合于儒者和佛家〃知〃与〃行〃合一的道路,有所信必能行,行与信完全一致,没有一点曲折,没有一点修饰。从生活上讲,熊、梁二先生都走的是佛家的一路。熊十力的衣着像是定做的,样子在僧与俗之间,袜子是白布高筒的,十足的僧式。生活十分简朴,房间除板床、旧被褥、书架和书外,余物不多,吃穿用总在凑合之度。熊十力对外表不甚重视,打扮起来也是超凡脱俗。他平时直立不喜坐,冬不御裘,御裘则病。所以在炎热的夏天时,他总是穿着一条中式布裤,上身光着。见客也是如此,无论来什么客人,年轻的女弟子,学界名人、政界要人,他都这样,毫无局促之态。

    大半因信而诚之人多有率真,过于率真则行事在常人眼中看来有些怪,熊十力也属此怪人之列。比如他好吃鳖喜静,曾应上海复旦大学之聘,提出要求是只接触教授,不接触学生,每饭须备一鳖。不好多上课,在北大时,学生上门问学比去上课还多,被人称为不上课的名教授,弟子亦满天下。他不喜人打扰,30年代初住沙滩银问路西时,常有人无故打扰。他便关上门,门上贴一张大白纸,上写:近来常有人来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确是在此院住,现在确是不在此院住;我确是不知道某某人在何处住,请不要再敲此门。凡看见此条的人都不禁失笑。

    熊十力不喜交往,人际关系仅在少数朋友和弟子的圈子内。据说对弟子,他要求很严,极少称许,稍有不合意就训斥;对于个别器重的弟子,就更不客气了,他必定是常常训斥,甚至动手打几下。其实,他对任何人都一样。比如居正(字觉生),是革命元老,也是熊十力的朋友,但熊十力对他与学生一样,觉得不对就骂。又如陈明枢,是熊在内学院的同学,也是很好的朋友,后来陈当了广东省『政府』『主席』,这时熊正贫病交困,陈请他去广东,他不去;送钱,他不受,陈实在要送,熊说我每月生活费大洋30元,陈按月寄送,他接受了。

    克服〃率真〃,融入社会,绝不是为了随波逐流不要人格。

    陈衡哲是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而且是蔡元培开风气之先才引进北大的。

    陈衡哲秉『性』刚柔并济,有两件事在北大享有盛名。其一,陈衡哲对自己的入室弟子必进行人格教育。最常说的是:〃你不要怕人恨你,恨是不要紧的,人家了解之后,就不会恨了。但你绝不可让人'看不起',那可能会糟透了!〃其二,陈衡哲不怕汪精卫的压力,支持丈夫与之相抗,任叔永在北平时任管理美国庚子赔款退偿事务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干事长,恪尽职守。但时任行政院长的汪精卫多次想挪用此笔款项,是以威『逼』任叔永。陈衡哲知道后,对丈夫说:〃我非牝鸡司晨,也不怕人恨。应本责任与道义立场来说话,纽约所存庚款,谁也不许移拿借用,我们宁可让人恨,不可让社会人士看不起。〃

    这种『性』格给她曾经惹出一场风波。日本人进『逼』华北之后,任叔永和她二人就先行转移入四川。任氏名重一时,被聘为四川大学校长,陈衡哲也被聘为教授。但陈氏一向对四川军阀的糜烂生活不满。一次,四川某将军邀请任氏夫『妇』参加家宴,一进客厅就发现妻妾成群,环伺于侧。陈衡哲立时心中反感起来,没想到饭后,将军又请她登榻烧两口玩玩,陈氏顿时心头火起,当即拒绝,转身而去。回家之后,她越想越不对,觉得『妇』女在四川之地位实在太低,于是提笔而成几篇文章,寄给胡适《独立评论》发表。结果在四川军阀中引发轩然大波,立时『逼』得她夫『妇』二人离开川大。

    陈氏的刚强品格让同事们无不佩服,解放后她留在上海,帮助人民『政府』管理教育,成绩很大,至今为人传诵。

    

话题二:打造人格魅力与品格力量 十一、保持一颗平常之心

    (北京大学2000级中文系)王磊

    常人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而事实上,常人最难拥有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平常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眼看着身边的人住别墅、开汽车,常听别人侃侃而谈高档消费,如果没有一种坚定的志向和信念,我想是没有几个人能够保持淡泊的心态的。而在北大,却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为学术而奋斗,让眼花缭『乱』的世界在他们的面前引退了。他们勤恳,他们甘于寂寞,他们以罕见的执着和坚定,使学术的光芒显得灿烂而澄澈。赵园,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赵园,女,1945年2月生,河南尉氏人。师从王瑶、乐黛云,1981年在北大中文系获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北大一学者这样评价她:

    赵园常说自己的〃老〃。但是她凌厉的谈锋,时而发出的富有感染力的笑,使你觉得,她所谓的〃老〃,或许更指一种境界。在这个字的庇护下,她可以更加坦然地摒弃浮躁的心态,摒弃虚夸,而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她不再易受外界的纷扰,〃老〃使得她游离于〃圈子〃之外,更以平常心来面对学术与人生,她甚至淡漠于别人的评论。〃我清晰地体验着发生在自己这里的衰老过程,觉察到生命由体内的流逝,甚至听到了生命流逝中那些细碎的声音〃。对于一个刚刚五十出头的人来说,〃衰老〃这个词尚显得滑稽,可是这种渐入老境的心态,对于学术上如日中天的学者而言,却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它使她得到了摆脱的借口,心灵更加自由,无所羁绊,空前从容。如果你在她的文体当中读到了前所未有的淋漓尽致的品评,读出了删繁就简如隔三秋的表达背后所蕴涵的洗尽铅华之美,那么,你会觉得,〃老〃给赵园带来的可绝不仅仅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或者恰恰是相反也未可知。赵园自己,也时常〃害怕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自得其乐、无不满不平、持论公允稳健〃的蔼然长者。几年前有人在文章中称赵园为〃旧式的女『性』批评家〃,想到自己在所谓新人眼里,已是〃过时人物〃,她不禁失笑,彼时的心境,似乎听到谈论另一个人,漠不关心,不妨随喜一乐。〃老〃来恰然,不乏幽然,总不会持起袖口来干仗。

    赵园又可算得是研究所里最坦然的。她的不加掩饰不留余地的直率,有时候到了让人惊讶的地步。语句的斩截率真与文丛的曲折掩映成了有趣的对照。生活中的赵园,对师,对友,总是任『性』而为,出话无忌。对颇具师道尊严的王瑶先生,她也不一味恭顺,有时甚至不惮顶撞。即使在纪念王瑶先生的文章中,她也不忘指摘他的震怒中所显『露』出的〃旧式〃的〃病态自尊〃。这就是赵园,不隐讳,不造作,在艰涩沉重的文体后面,你倾听的是真实的〃独语〃,不必担心受欺骗。她可能故意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