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你的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放你的人生-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荷兰银行中国区主席邱致中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他认为:“如果没有在崇明农场务农六年、没有经历这些人生苦难,也形不成我后来的思想和处世哲学。我希望我的小孩将来也知道我过去的故事、知道我曾经做过农民,通过这些,让他们了解生活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知道世界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当然,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危机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其存在不一定是事实的逆境和困境。
身处逆境和困境,危机迫在眉睫,自然,只有失明失聪的人,才会没有危机感。可是,聪明的个人,聪明的企业家,聪明的政府,都善于在顺境和逆境下勇敢面对危机感,保持忧患意识,使自己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所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就是这个道理。
第4章 富有胆略(11)
王波明的生存危机
又如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者之一、财讯集团的董事长王波明曾在北京农药二厂一个烧碱车间当过工人,因为遭遇“文化大革命”,连初中都没有读过。
当时农药厂到处都是刺鼻难闻的毒气。有一次,车间管道出口下面4个工人清淤泥时中毒。王波明冲过去救人,被一位戴着防毒面具的技术员拉住,让他回去戴防毒面具。结果等王波明回来,那4个人已经当场死亡,先下去救人的几个技术员也因为防毒面具饱和中毒死亡,拉王波明回去戴防毒面具的技术员变成了植物人。一瞬之间,王波明跟死神擦了下肩膀。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王波明骑着自行车上班的路上都在想:今天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去?
正是这种最原始的生存危机感给了王波明前所未有的决心——他必须改变现状。随后,王波明以超出常人的努力自学英语,然后由此进入北京食品研究所做翻译。1977年恢复高考,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的王波明报名参加高考并被录取,他后来还留学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另外,我还在研究中发现:几乎所有具有冒险精神和开放意识的创业型领袖人物,就算创业的艰难已经时过境迁,此时身处顺境,心底依然有着很强烈的危机忧患意识,并且因为这种危机意识,能够更好地保持继续奋斗的激情。
微软的比尔·盖茨总是感到紧迫的危机感存在:“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海尔的张瑞敏总是感觉:“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联想的柳传志总是认为:“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
巨人企业的史玉柱曾有过失败经历,并且跌得很惨。东山再起的史玉柱曾向外界透露:他现在每一天都提醒自己也###天就会破产,甚至巨人企业的“股价每涨一点,压力就大一点”。结果,现在巨人的成功比过去更牢固。
李彦宏也经常强调:“如果我们做得不够好,就有可能陷入很被动的地步。所以,我一直跟员工讲,百度离破产只有30天。别看我们现在是第一,如果你30天停止工作,这个公司就完了。这个市场变化非常快,之所以大家看好这个市场,就是因为它的成长速度非常高;成长也是变化的一种,如果你不能及时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就会被淘汰掉。”
先后创建过亚信公司、中国宽带产业基金,担任过网通总裁的田溯宁,也一直认为:“管理一个企业,你一定要天天想到危险。企业成长的过程,就像是学滑雪一样,稍不小心就会摔进万丈深渊。只有忧虑者才能幸存。清醒的头脑是最起码的,天天想危机,危机就在明天,危机可能几个小时内就会发生,才能尽量地避开危险。”
这些身经百战的创业家们都深知个人和企业缺少危机感的后果:员工如果没有危机感,就会回到得过且过、缺乏效率的大锅饭时代;企业如果没有一点危机感,就会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一旦看不到乌龟的影子,便躺在以往的业绩上面睡大觉。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这正是最大的危机。
任正非的危机管理哲学
1988年,任正非和6个伙伴揣着2万元,把华为安置在深圳南山区一个不知名的小角落,进行了人生当中第一次冒险。他后来在自己的文章《我的父亲母亲》中回忆说:“(从部队)走入地方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栽过跟斗,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
华为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代理商,在代理业务露出下滑迹象时,任正非毅然决定将赚取的钱投到该行业的自主研发上,冒险的结果是势不可挡。也许是因为过去每次都能在危机中爆发出惊人能量,在电信业最火暴的时刻,任正非写下了《华为的冬天》:“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我们可否抽一些时间,研讨一下如何迎接危机。IT业的冬天对别的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冬天,而对华为可能是冬天。华为的冬天可能来得更冷,更冷一些。”
任正非认为危机感能使人具备“狼性”:“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所以,他提倡危机管理哲学。这也让许多管理学家把他摆上显目的位置,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2005年度“全球100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时,就将他列名其中。。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4章 富有胆略(12)
黑夜和白天总是密不可分,没有黑夜就没有白天。危机也同样如此,危险和机会是并行的。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成功者往往能够把危机感转化成为人生开放、冒险进取的动力,并最终利用了危机中的机会。
人的行为心态通常有三种:一是试试看;二是尽力而为;三是不成功就成仁,这是冒险的心态。
众所周知的是,试试看意味着不全力去做,走一步看一步,结果可能“妙手偶得”,而更多的是浅尝辄止。这种做法只能是你握有足够筹码——才需要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譬如许多VC在高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
第二种尽力而为的心态是按部就班地努力。这意味着已有健全的机制,个人占据了顺境和优势,这时程序化的过程就是良性循环。但是,对于没有建立事业的人来说,对于身处穷困和底层的普通人来说,按部就班的做法,意味着继续平庸,因为拒绝冒险就意味着拒绝奇迹和转折。
第三种是不成功就成仁,这种心态的来源只能是危机感的存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我们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候,也只有这种心态才能激发我们的胆量,使我们去冒险争取奇迹,以弱胜强、以小吃大。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就是军事史上使用危机感的典型案例,同样的典故还有项羽的“破釜沉舟”。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适度的危机感,使自己保持进取的斗志,保持人生开放的胆量。
升华胆量为胆略——优势战略
我在上一节分析了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大胆”的人,但胆量不是胆略,我们还需要将自己的胆量升华为胆略。对此,我当然可以空泛地长篇大论:我们需要善于把握机遇,需要注意目标和方向,需要注意细节的积累,需要勤奋进取的精神,需要定位自身。但是,我认为这些对做任何事都重要,对胆略也只是一样重要而已。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我们压垮对手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特长,而是我们的优势。
特长只是优势的基本来源之一。因此,如何将胆量升华为胆略,归根结底只有一条:如何形成并利用我们的优势。
人生的优势战略有两个基本点:其一,面对对手,以长击短;其二,面对自身,扬长避短。
面试的诀窍——扬长避短
中国政府曾与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等协商达成在英国牛津大学培训中国政府官员的协议。而希望获得培训机会的人,除了需要组织上推荐之外,还必须通过统一的英语面试。
陈兴动就在英语面试中遭遇了困难。当时,世行驻中国副首席代表Peter对他进行面试,说话速度很快。陈兴动底子不强,加之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花费在英语听力上的时间很少,因此,理解对方的话比他自己即兴说还要困难。后来,陈兴动采用了扬长避短的策略。一方面集中精神听对方说话,通过单词来判读对方的意思;另一方面回答问题时,尽可能把时间拉长,让考官少问问题。于是,Peter提的每个问题,陈兴动都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回答,一个小时下来,Peter只问了他三个问题。面试结束之后,Peter还微笑着夸奖:“你是所有面试的人当中表现最好的一个。”
就是这样一个巧妙的策略,改变了陈兴动这次面试的结果,而出国参加培训又改变了他的人生。现在,陈兴动已经成为非常活跃的投资专家,人大财经委都经常找他咨询。
从面对对手的角度来说,我们都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这是一个典型的如何形成和利用优势的案例。对手的每一匹马都有绝对优势,但没有关系,优势是相对的,只简单地顺序调整,就能以长击短: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下等马对上等马,这就形成了整体的优势,这也是典型形成优势的战略方法。
从面对自己这个角度来说,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美国著名的“优势理论之父”、盖洛普公司已故的前董事长唐纳德?克利夫顿博士认为:“在成功心理学看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是看他能否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
优势层次与优势运用
唐纳德?克利夫顿博士和他的盖洛普公司,曾对数万名事业有成的销售代表、经理、领导人、公司主管、教师、医生、飞行员和运动员进行过深入研究。他给优势的定义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的层次上,优势就是你擅长做的事,你的特长;而在较高级的层次上,优势是一种擅长的行为、思维和感觉的模式,它能产生高度的满足和自豪,带来心理和财富的回报,并以可测定的方式向成功推进。最后,他得出结论:
第4章 富有胆略(13)
“每个人都有天生的优势;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发现优势,并发挥优势。”
“当人们把精力和时间用于弥补缺点时,就会无暇顾及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可惜的是,任何人的缺点总要比才干多得多,而且许多缺陷是后天难以弥补的。”
正如唐纳德?克利夫顿博士的观点,优势的定义很广泛,不仅仅包括个人的技能,还应该包括个人的各种特质,包括与你有关的先天或者后天的各类事物:诸如外貌、身高、服饰;诸如观念、思维、文化;诸如自信、勇气,等等,都可以成为你的优势。当然,我们还需要关注特长、兴趣、爱好等等,它们也能够提供基本的优势来源。
换句话说,每个人可以形成优势的数量和种类都庞大无比,甚至连自己都无法完全清楚。因此,优势的数量和来源并不重要,甚至毫无意义,就算拥有十八般武器,并且样样精通,但能拿在手上使用的也就那么一样。人生由胆量提升为胆略的关键在于:对外要善于利用关键的优势,对内要树立自己的基础和核心优势。
当我们在竞争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优势,当我们将生活、工作、事业建立在各种核心优势之上,扬长避短或者以长击短时,这样的人生开放将会更加高效。关于如何了解自身的优势,我个人认为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倾听内心的渴望
核心的优势应该符合自己的内心期望。我们要从倾听内心开始:期望实现什么?理想目标是什么?爱好和兴趣是什么……内心的这些渴望,将会告诉我们:我们的核心优势应该建立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去利用自己的勇气?什么事最值得我们去冒险?
因为渴望才有希望
易趣网的创始人邵亦波,非常信奉一句话:“一个人要成功,一定要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当然这也是他最能干的事,这样他就能够每天都很有劲地去工作。”
邵亦波人生当中有过三次重要的转折:第一次是放弃了名牌大学的直升,孤身一人到哈佛学习物理及电子工程专业;第二次是本科毕业时,放弃了进入物理研究院的机会,转而进入波士顿咨询公司工作;第三次是哈佛商学院MBA毕业后,放弃15万美元的年薪和几乎唾手可得的绿卡,回国创办易趣网。他之所以有勇气做出这三次决定并且获得成功,正是因为他内心的渴望。
“当初学数学,是受父母的影响,并不是我最想做的事;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甘愿呆在实验室里的,所以选择咨询业;后来,易趣网这种商业模式在我大脑中出现的时候,才发现选择回国创业才是我最想做的事,也是最有干劲的事业。”
(2)注意进步快和表现完美的领域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天天踢足球,经常看足球比赛学习,可就是比班上大多数同学踢得差;我们试图去读些哲学书增加思想,可无论怎么读了又读,就是不知所云;我们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数学人才,我们也非常勤奋,非常努力,可就是没有别人那么会打算盘……如果做某一件事,总是不开窍,就说明这确实不是适合你的领域。
进步快和完美表现是找到优势最明确的体现之一,如果一学就会,并且表现完美,产生“我天生就会”“非我莫属”的强烈感觉,那么,很可能我们天生擅长并适合做这类事。而通常做这些事,我们也会做出在外人看来是“疯狂”和“冒险”的举动,只不过在自己特长的领域冒险,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高考方向的改变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我先是准备考理科,但在复习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复习效果还不如同一年参加高考的弟弟好,于是,我动了改考文科类外语专业的念头。当时离考试已经只有20多天了,这种根本方向的转变非常危险,许多朋友都建议我还是以稳为好。
在仔细思考过后,我觉得自己很努力还依然吃力不讨好,从根本上说是自己不适合理科的原因,以后上了大学学习也一样会很吃力。同时,我在农村插队时就喜欢博览群书和阅读报刊,有文科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