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集体接受他们的主张。再次,当个人提出建议时,能由于不熟悉情
况而心中无数,所以小心为上;而在集体讨论后,每个人对情况会有
更全面也更深人的了解,也就敢于提出冒险性的建议了。
这个心理规律提醒我们,对群体的决策不要过于相信。在群体决
策之后,我们还是需要冷静地用一个人的头脑仔细思考一下,这个决
策是不是过于大胆和冒险了?如果我们自己是负责人,就更应该如
此。因为最后集体不会为这个决定负责的。
人多变得胆大,还有更加极端的情况。
如果世界杯足球赛在哪个城市举办,想必主办城市的居民必定会
兴高采烈,但当地的警察肯定是高兴不起来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
对“足球流氓”犯懂。
欧洲的男子足球水平很高,欧洲的足球流氓也同样大名远扬,尤
其是英格兰的足球流氓,足以使任何球场保安谈虎色变。1985年5月,
比利时海塞尔体育场欧洲俱乐部冠军杯赛决赛现场,由英格兰利物浦
队和意大利尤文图斯队争夺冠军。比赛中途,利物浦球迷率先挑起骚
乱,暴力冲突中双方球迷死46人,伤逾百人,上演了空前的惨剧。
“海塞尔惨案”已经过去了好多年,然而球场暴力却有增无减。
鉴于惨案愈演愈烈,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已经一再指出,球场暴力已
成为足球事业发展的毒瘤,也是足球运动的耻辱。那么,这阴魂不散、
“我行我素”的球场暴力,究竟有些什么奥秘呢?
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在其1895年的著作《群众心理学》中,
提出了所谓的“群众心理统一律”。他认为,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只
要它受到“群众心理统一律”的支配,就构成了群众,从而表现出与
组成成员的个体的特征全然不同的独立特征。勒庞将这些特征总结为
丧失理智、情感冲动、非理性且缺乏责任感。
〃勒庞写道:(群众中)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
着主导地位,在情绪和观念的感染下以及暗示的影响下朝着明确的方
向发展.并且,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成行动的倾向。”
身处群众中的个人,在群众心理气氛的感染之下,失去独立思考
和判断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依随群众的情绪和意见而行动。人们的群
众行为与个人独处时的行为迥然相异,时常受其他人影响而出现偏
差,他们分不清主观和客观,想像多于实际,毫无逻辑可言,和事实
往往有很大的距离。最终,道德感和社会约束机制在狂热的氛围中都
失去了效力,在独处时风度翩翩的人,在群众之中却可能迷失了自
我,表现出冲动、偏执、狂暴甚至反社会的行为。
群众中的社会感染与暗示,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元凶之一。试想大
家都在一个剧场里安静地观看表演,突然间浓烟滚滚,着火了!观众
一下子惊呆了,这时有人猛地冲向安全出口,所有的人马上都跟着向
出口挤去,结果人多门小,反而都被堵在了门口。这就是社会感染的
一个好例子。在公共场所,我们看到别人起立,自己也会起立;看人
家鼓掌,我们也会鼓掌,甚至看到别人打哈欠,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
打起哈欠来。
美国学者爱德华·A·罗斯全盘继承了法国学派的观点,指出这
其实是刺激与反应一系列递进强化的过程:群众在受到暗示后,就会
发生相互影响;在相互影响下,一些荒唐的暗示又更加能鼓动群众,
引发某种骚动.而骚动本身再次坚定了群众对暗示的信任。在这样的
循环之下,群众趋向于越来越狂热。
这种现象在股市中也会看到。研究股市投机心理的专家曾提出过
一个著名的“群羊理论”,解释了股民们随大势非理性地买卖证券,造
成股市暴涨或暴跌的现象:当刺激发生时,一个人的反应由他人刺激
而来,而这个人的反应又形成了对他人的刺激,并且这些刺激会变得
一次比一次强。股市大涨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度兴奋,股民甲和乙看
到丙与丁在大量买进股票,情绪更加亢奋,继续不断买进,而甲和乙
的这一些反应又成为对丙与丁的强有力刺激,使丙与丁买得更多,丙
亘啼姗翻的碑,
与丁的反应反过来又刺激了甲与乙―就这样,彼此循环刺激,股价
涨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最后引发崩盘。
不光是股市,历史上出现过好几次因为投机过盛而造成经济危
机,比如,几百年前荷兰疯狂炒卖郁金香的事件,还有海南与日本、
香港曾经发生的房地产泡沫,都基本遵循这一道理。
引起群众争相仿效的社会感染一般有两种,一是情绪传染,个体
自控能力下降,表现出各类过激行为。二是行为传染,动作从一个人
传到另一个人。当参与者具有共同的态度、兴趣和价值观时,社会传
染最有可能发生。
特别是在球场的大环境中,作为松散的无组织的社会共同体,同
仇敌汽的球迷不约而同地跟随他人而行动,当人们对比赛的进程、比
赛的结果或者比赛中的球员、裁判有意见时,不满的情绪被煽起,并
迅速扩散。只要有一个人向赛场扔东西,其他球迷也会扔东西,一下
子掷抛物会像暴雨般地向下飞去。同样,那些冲动的暴力行为也会迅
速引起共鸣,从而引发一场场的球场骚乱。
除了社会感染外,群众中的个人丧失同一性和责任感,也是不可
忽视的一点。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个性消失”(或“去个性化”),这
时的个体丧失了个人身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常常表
现出与内在的标准(主要是道德守则)不一致,表现出正常情况下绝不
会发生的行为。
26权威效应与名人效应:
他们的影响力为何更大?
美国某大学心理系的一堂课上,一位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位来
宾一一“施米特博士”,说他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施米特博士从皮
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说:“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
它的挥发性很强,当我拨出瓶塞,它马上会挥发出来。但它完全无害,
气味很小。当你们闻到气味,就请立刻举手。”
说完话,博士拿出一个秒表,并拔开瓶塞。一会功夫,只见学生
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依次举起了手。但是后来,心理学教授告诉
学生们:施米特博士只是本校的一位老师化装的,而那种物质只不过
是蒸馏水。
学生们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鼻子呢?因为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就
是那位“化学家”已经告诉了他们答案。而他们无论如何没想到,“权
威”的话竟然是错误的。
因为迷信权威,而不相信自己的感觉,这个实验体现了人们对权
威盲信的心理。这受到心理学权威效应的支配,就是说权威对人们的
影响力要超过常人。
这种权威效应其实在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假如你眼睛
不舒服,到医院就诊,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有一位眼科专家和一位刚
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大夫供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个呢?很可能你会选
择专家。
医学专家洪昭光的著作《登上健康快车》,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
先生所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都成为热销书,这都得益于作者在本
行业内的权威地位以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文风。同理,著名历史
学家阎崇年、易中天等人的讲座和书之所以大受欢迎,也是和他们的
权威地位分不开的。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否认,权威是各个领域里,最精通本行业知
识、取得最大成就、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人士。在本领域内,他们
的可信度肯定要比其他人更高。但要知道,世间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
的,权威也并不是永远正确的。
航空工业界有一个现象叫“机长综合症”,就是在很多事故中,
机长所犯的错误都十分明显,但飞行员们却没有针对这个错误采取
任何行动,最终导致飞机坠毁,成为权威效应的反例。比如下面这个
例子。
著名美国空军将领乌扎尔·。恩特的的副驾驶员在飞机起飞前生病
了,于是临时给他派了一名副驾驶员做替补,和这位传奇式的将军同
飞,这名替补觉得非常荣幸。在起飞过程中,恩特哼起歌来,并把头
一点一点地随着歌曲的节奏打拍子。这个副驾驶员以为恩特是要他把
飞机升起来,虽然当时飞机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起飞的速度,他还是
把操纵杆推了上去。结果飞机的腹部撞到了地上,螺旋桨的一个叶片
割人了恩特的背部,导致他终生截瘫。
事后有人问副驾驶员:“既然你知道飞机还不能飞,为什么要把
操纵杆推起来呢?”他的回答是:“我以为将军要我这么做。”相信权
威,竟然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对简单的事实视而不见。
而且权威也是相对的,他们的话也可能被“更大的权威”修正。
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洛德·卢瑟福,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而获得190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
意义的事情。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
想。”可是几年以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
如果完全相信权威,人类也许就不会进步了。人类正是在不断超
越过去的权威的过程中进步的。
总之,权威的意见也只能供我们参考,而不能够绝对地相信,因
为世上并没有绝对的权威。
除了权威以外,名人也是对大众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人群。
美国有一位出版商,手头上积压了一大批滞销书,很着急。有一
天,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主意。他给总统送去了一本样书,三番
五次地征求他的意见。总统那样的忙人,哪有时间和他纠缠,就随便
应付了一句:“这书不错!”出版商回去后就打出广告:“总统喜爱的
书l”结果书很快销售一空。过了不久,这位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
就故伎重演,又送了一本书给总统。总统上了一回当,心想这回不被
他利用了,就故意奚落他:“这书糟透了!”没想到,出版商回去后,
打出广告:“总统讨厌的书!”结果书又很快销售一空。
过了不久,出版商又出了一本滞销书。这次,他又厚着脸皮给总
统寄了一本。总统心里说,还想利用我哪!我啥也不说了!没想到出
版商回去后又打出广告:“这是一本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书又很
快销售一空。总统知道了,真是哭笑不得。
总统并不是最好的书评家,为什么和总统沽上边,书就好卖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总统是名人,出版商就是利用了“名人效应”,给
自己做了免费的广告。
什么是名人效应呢?就是说,名人对大众的影响力要超过常人。
有一个小实验可以证明这个理论。
我们都知道居里夫人是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他们夫妻两
人都是著名的科学家,而且她的女儿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活着的时
候,名气就大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有两位大学生突发奇想,拿居里夫人做
了个关于名人效应的实验。他们打赌,寄出一封不写收信地址、只写
“居里夫人收”的信,看能不能寄到居里夫人手里。结果是寄到了。那
么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寄给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这些无名小辈,还
能够寄到吗?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名人对大众经常具有一种引导作用。比如,中国自南唐李馒起
欣赏小脚,以至于此后世代兴起缠足风,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究其原
因,只是因为李后主宠爱的名妃为了可爱的小脚,用绞子缠足,结果
这种风气蔓延到全国,乃至对后世的无数中国女性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
在今天的社会里,明星们的穿着打扮,谈吐举止,也会成为流
行的风向标,成为年轻人、赶时髦者竞相效仿的对象。
那么,人们为什么喜欢追随名人呢?这是因为,首先人们的生活
中需要名人。我们的生活太枯燥了,需要有一些传奇的人物,来供我
们研究,供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论。另外我们需要一些地位更高,似乎
更有力量的人,来做我们的样板,给我们提供做事的典范,这样我们
的』乙里会更加有底。
在今天的社会成为名人有更大的好处。因为当今是一个注意力经
济时代,名人因为被许多人所知,就容易吸弓!到更大的注意力,在经
济上当然具有更大的价值。
成都西南郊的洗花溪,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自从唐代诗
〃人杜甫在此写了许多名篇佳作后,人们便在这里建立了“杜甫草堂”;〃
从此成为旅游胜地。这真是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的古语。
有一个饺子馆,是某明星开的,牌匾上画着明星的巨幅头像,生
意就很兴隆。大概人们好奇,明星开的饺子馆是啥样的?饺子是不是
更好吃?饺子不一定更好吃,更贵倒是有可能的。可人们就是想要在
饺子馆里搜寻一点名星的蛛丝马迹,嗅到一点明星的气味,好象那里
也沾上了明星的魔力。
名人效应在生活中的例子是数不胜数的。如企事业单位以及商
场、酒店、学校、娱乐场所大都愿意请党和闻家领导人或名人雅士题
写名称;很多书籍,也喜欢请名人题签,名人本人出书当然更受欢
迎;有的药品、保健品的宣传资料上,常常见到政界高级知名官员的
题词和接见董事长、总裁的照片。这都是因为名人更容易被人们买
帐。
对名人的盲从比对权威的盲从更加缺乏理性。比如一个著名的影
演员,给一家医院做广告,就很容易让人相信这家医院的信誉,而事
实却可能上当。其实仔细想想,名人如果在不是他所擅长的领域,和
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
27小世界理论:
人脉资源的获得
有一天,一个未过门的女婿准备去拜见丈母娘。路过一家食品
店,见一条长蛇般队伍延伸而出,原来是人们在排队购买脱销已久的
一种名牌火腿。他忽然想到:“心上人”不是说她妈妈最喜欢用火腿
煮汤喝吗?何不买一些去讨个欢心呢?
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插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