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神医- 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千学子四处奔波,托门路找关系,大宋百年科举的习惯,已经让这些大宋学子忘记了公平的意思。

汴京皇城皇议殿中,大宋文武百官正纷纷扰扰的议论着最近的几件大事,夏辽的动向、永兴军路的大旱、各地支援永兴军路的粮食,外忧内患中,朝廷的大小官员终于放弃平时的矛盾,为大宋的江山社稷开始出谋出力。

花甲之年的李若谷搭拉着脑袋无神的站在文武群臣的前列,最近他的情况很不妙,官家赵祯好像对他失去信心和信任,他带头的几次上奏都被官家驳回,而张士逊和晏殊等人看穿了李若谷的尴尬处境,频频对李若谷队伍中的官员下手,如果不是永兴军路大旱以及夏辽的动向,恐怕现在的他已经被贬出汴京了。

少说话,多做事,挽回官家的信任!打定主意的李若谷内心念叨几句,提起精神倾听朝臣的话语,为了留在汴京这个大宋的政治中心做着最后的努力。

官场得意的张士逊最近过得有滋有味,老和他顶着干的李若谷失去官家信任,被改革派落井下石,连续参掉好几位李若谷的亲信,如今李若谷在朝廷中的势力江河日下,看来距离贬出汴京的日子不远了。

以神童出身被真宗征召入朝的晏殊比张士逊聪明很多,张士逊只看到李若谷即将失势,而晏殊已经看到李若谷失势之后,官家赵祯势必提拔更加强势的官员上位对抗以张士逊、晏殊为的改革派官员,想想远在延安府的赵磊和范仲淹,留在汴京的欧阳修和韩绮,如今改革派官员位高权重,官家势必不愿看到这种一面倒的情形,那么谁能够压制拥有如此实力的改革派,让朝廷之中再次回到平衡之中呢!

吕夷简!这个阔别多时的名字突然出现在晏殊的脑海中,让一向沉静的他心中一震,想起吕夷简三朝元老的威望和手段,在朝廷的人脉和关系,晏殊有些心惊,他不会忘记当年是如何被吕夷简设计而被贬出京,如果改革派不是出现赵磊这个快崛起的实干官员,恐怕晏殊这时还在那个州府窝着,也许一辈子也回不到汴京了。

不行!就是将李若谷继续留在朝中,也不能让官家将吕夷简这个可怕的家伙调回来。晏殊这时下定决心,利用一切机会稳固李若谷的地位,一个弱势的李若谷在位总比强势的吕夷简上位强。

就在朝廷诸位重臣各怀心思的时候,赵磊八百里加急的奏折被送到了皇议殿。

“启禀官家!永兴军路兵马节度使兼知延安府赵磊赵大人有八百里加急奏折上呈。”殿外内侍尖锐而阴柔的声音响起。

赵磊的奏折,难道延安府有变!官家赵祯本来昏昏欲睡,听到赵磊八百里奏折到来的消息,心中一震清醒起来,马上让甘龄去将奏折拿过来。

赵祯取过奏折观看起来,现没有想象中的事情生之后,赵祯脸色一阵轻松,当看到奏折上改革科举的办法之后,呵呵一笑斟酌起来。

朝堂下文武百官本来也和官家赵祯想法一样,以为延安府有变,如今看到官家赵祯脸色轻松微笑放下心来。

“启禀官家!不知赵磊所奏何事?”张士逊看着微笑的官家赵祯,心里痒痒的急切问道。

“赵卿家身在延安,心在朝廷啊!知道朝廷科举取才,所以赵卿家就历年科举的弊端上奏,希望能够改革科举。”科举取材的事情对官家赵祯来说可有可无,大宋朝除了科举之外,还有蒙荫、特赐几种取材方式,所以在官家赵祯看来,科举改革是件好事,但是影响不大,可以考虑,所以毫不在意的微笑说道。

赵磊又想改革了,这次居然将手伸到科举里面去了。从官家赵祯口中说出的话,宛如晴天霹雳直接将一半朝臣震的心中抖起来。

 第九章 改科举,吕夷简回归

定二年初夏,永兴军路兵马节度使兼知延安府赵磊上科举,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朝廷文武百官为了科举改革的事情吵的天翻地覆,皇议殿变得如同菜市场一样,平时儒雅的朝廷大员,吵的面红耳赤,却没有得出结果。

官家赵祯小看了科举的影响,本来以为科举改革容易通过的他,完全没有想到小小的科举居然盘绕着大宋官僚阶级大量的利益,大宋为国取仕的科举制度,已经被大宋官僚阶级完全掺透。

大宋初期的科举制度只有两级,第一级是各州举行的乡试,通过的学子被称为秀才,拥有参加第二级考试的资格,却没有做官的资格,如果学子不能通过乡试,一辈子也就是乡下私塾老师的命了。

大宋初期科举考试第二级是礼部的省试,通过的学子被成为进士,拥有第三级考试的资格,同时拥有做官的资格,一般都会外放**品的小吏,如果没有才能也没有门路,七品县令就是这些人的最高成就了。

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太祖为了选拔实干而有能才的官员为朝廷效力,次实行了殿试,由大宋皇帝出题,在皇宫大殿之上举行了考试,从此之后,殿试成为大宋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并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制度,而殿试通过的学子,不经礼部考核,直接授官,太祖更下令殿试通过的学子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从此殿试及第的学子都成为尊贵的天子门生。

从宋太祖恩开殿试至今七十年,大宋的科举制度已经完全败坏。每年一次地乡试中,将近六成的通过者来自大宋官僚子弟,而两年一次的礼部省试,多达三成的进士都是官僚阶层走后门的结果,就是大宋最好级别的殿试三甲之列,也会涌现一成的水货,这种被官僚阶级完全掺透的科举制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而一旦科举制度改革,势必让官僚子弟少了一个入仕的途径。所以赵磊改革科举地奏折才会引起天下震动。

事实上大宋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宽松,拿通过礼部省市的进士来说,大宋进士分为三类,第一种就是进士及第,是通过标准礼部省试出身的进士;第二种叫进士出身,是通过乡试却没有通过省试,而才能被朝廷看重的学子,就能让大宋朝廷特赐进士出身;第三种叫赐同进士出身,就好比赵磊,根本没有经过大宋科举。出身医学领域,连学子这两个字都称不上。而赵磊偏偏有大才被官家赵祯看重,立下一些功劳之后被官家赵祯赐同进士出身。

唐一代礼部省试通过的进士,最多不过三十人,到了殿试只取状元、榜眼、探花三位,而到了宋朝,每次礼部省试通过的进士达两百到六百人之多,而殿试更取数十人之众,如此恐怖的录取数字,使得大宋冗官现象非常严重,在赵磊看来。想改革冗官,改革科举制度是釜底抽薪的最好办法。

汴京皇宫皇议殿之中,官家赵祯一脸阴沉、眼神闪烁的坐在龙椅之上,不知道想些什么。

大殿下方。和张士逊并列而站地李若谷,正口若悬河对官家赵祯大将道理。

“赵磊改革科举的提议绝对不可行,我大宋人口万万。岂是唐代可比,科考取仕数百人是比唐代多了一点,但我大宋地广人众,需要大批官员治理,所以减少科举取仕数量绝对不行,而赵磊提出地取消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更不可行,官家难道忘了,赵磊同样是赐同进士出身,如果不是有赐同进士出身这项取仕制度,他赵磊怎么可能得到官家和朝廷的信任,赵磊提议改革科举,完全是忘本之为啊!”李若谷口若悬河的对官家赵祯沉声说道。

“我大宋人口万万,比唐代也不过多了几成而已,而科举取仕不是比唐代多了一点,而是多了十倍之数,至于人众到时真的,地广吗!难道李大人觉得大宋疆域被唐代大,或者说李大人已经糊涂到不知大小的地步了。”已经调任礼部员外郎,筹备科举事情的欧阳修这时出列语带讥讽的对李若谷冷笑说道。

“你!你!你……”欧阳修讥讽的话让李若谷气的狂指而说不出话来。

“至于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赵大人不是在奏折上说得很清楚吗!每年留下六个名额给那些身怀异才的才干之士吗!难道六个名额还不够,要知道赵大人这样地异才大能之人,几十年不一定出一个,每年六个名额足够了。”欧阳修不理李若谷高举的手指,淡然而冷静的继续反驳说道。

这时李若谷在御使台的家侄突然站出

若谷帮腔说道:“欧阳大人可知我大宋官员万余,每隐、罢官地官员人数多达百人,两年礼部省试取仕三十人,就算加上恩赐官员,也入不敷出,如此下去,百年之后我大宋再找不到足够官员治理天下了。”

“我大宋官员上万,但是实职官员不过四千,其余官员都是虚职,礼部省试取仕三十人已经足够填补实职,再说我大宋除了科举,还有蒙荫入仕、联举入仕等多种取仕途径,赵大人科举改革的措施很合本官心意,大宋冗官之局面日渐严重,科举改革可大大缓解冗官之事,臣同意赵磊大人的科举改革提议。”张士逊这时站出来为赵磊摇旗呐喊支持说道。

看着临事犹豫不决地官家赵祯沉吟不语,晏殊也站出来说道:“启禀官家!臣也觉得赵磊改革科举的想法不错,减少取仕人数可以大大缓解冗官之事;推行三级糊名和誊录防止了徇私舞弊的生,取消科举考试中诗赋、帖经、墨义三门,专考经义、论、策,并加算学、农学、杂科,让学子学而致用,更加面向现实,这些都是大利江山社稷之事,不可不做啊!望官家决断。”

晏殊的话全面的将赵磊改革科举的三个要点说了出来,限制取仕是解决冗官问题,推行三级糊名和誊录是解决舞弊问题,而改革考试要点是让大宋学子学以致用,这三点是赵磊苦思冥想,和苏洵、区希范、庞柏三人谈论多日才构思出来的提议,对大宋的益处勿庸置疑,是人都能看出来,所以就算李若谷等人竭力阻挠,恐怕也很难阻挡新科举的实施。

“官家,科举制度是祖宗留下的法制啊!绝不能轻易更改啊!”李若谷看到官家赵祯犹豫的眼神开始松动,心中大叫不好的出列跪地苦劝说道。

“太祖时期科举取仕好像也只有几十人吧!现在赵磊大人改革科举,好像也是遵循祖制啊!”王素这时也站出来不遗余力的支持赵磊这个师弟朗声说道。

“太祖时期我大宋人口不足四千万,官员不多,取仕当然也少,如今大宋人口众多,官员众多,取仕当然也要增加。”李若谷一派的谏官跳出来大声反驳王素说道。

随着几位重臣的开口,朝堂之上再次大声争吵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纷纷嚷嚷,让官家赵祯开始头疼起来。



抚着额头的官家赵祯,突然想到濮安王赵允让这几天一直没有说话,对科举一事还没有表过态,疑惑而好奇的他,想知道濮安王的想法,就转头对内侍甘龄努努嘴。

“肃静!”随着甘龄一声尖锐嘶喝,大殿中再次平静起来。

“濮安王有何高见啊?”官家赵祯看着赵允让,开门见山的直接问道。

濮安王赵允让心中一直在琢磨,自从他接收大宋秘卫之后,才知道秘卫这个大宋官方间谍组织的强大能力,除了汴京皇宫他不能掌控,大宋上万官员的家里,都有秘卫的间谍存在,向来喜欢察看别人**的赵允让,这几天从张士逊和晏殊那里得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消息,两人居然商量着要保住李若谷的相位,原因是李若谷已经老的即将糊涂了,很多事情上无法和张士逊、晏殊等改革派官员对抗,如果李若谷下台,官家赵祯势必找一个强势宰相对抗张士逊他们,而晏殊的猜测这个宰相人选可能是吕夷简,而张士逊和晏殊等人都吃过吕夷简的亏,听到吕夷简三个字就有些怵,所以即将联手扶持李若谷,避免吕夷简的回归。

濮安王赵允让也是聪明人,思索过后他马上明白,虽然吕夷简不是保守党一派,但他和改革派的张士逊、晏殊、欧阳修、范仲淹、赵磊等人都有矛盾,如果吕夷简返回汴京出任宰相,绝对不会让张士逊等人好过,吕夷简的手段可比李若谷高明多了,三朝元老、三次拜相的吕夷简,人脉和关系简直令人畏惧,所以赵允让一直在考虑,是不是要牺牲李若谷换取吕夷简的回归呢!

听到官家赵祯的询问,看着李若谷老迈的身影,赵允让心中下定决心。

“启禀官家!臣同意赵磊科举改革的提议,并且参奏宰相李若谷,一心为私、心无君国、不为国分忧而为己牟利,奏本在此,请官家过目。”濮安王赵允让说出了让殿中所有大臣疑惑而震惊的话。

随着赵允让的话音落地,李若谷脸色一下变得苍白,而张士逊和晏殊等人脸色也随之大变,参知政事王素,看着同样脸色难看的李若谷、张士逊和晏殊等人,心中感叹朝廷自此多事了。

 第十章 阴雨天,小论朝廷事

康定二年五月底,大宋朝廷采纳赵磊改革科举奏本,方式内容通报全国,大宋举国震动,虽然赵磊的科举改革大利学子,但其中减三科,增算、农、杂等改革内容却遭到大部分学子的反对,百年间已经习惯科考明经、贴义的大宋学子们,对赵磊是又爱又恨,然而朝廷圣旨已经下达,事情以成定然,大宋学子们只能无奈临时开始温习算、农、杂等学科内容,等待夏末礼部省试的到来。 /

持续四个多月的大旱终于过去了,夏雨季节到来之后,连续两场大雨让延安府本来干涸的土地充满生机,野草仿佛疯狂的生长,未几日本来昏黄的大地变成一片草绿。

赵磊坐在点着灯烛的书房,心情烦躁的他不时抬头看一眼阴沉的天气,入夏以来延安府就没有几天晴日,不是连绵雨水就是阴沉天气,这种反常的季节天气让赵磊心情十分不好,府衙已经有不少人做错事撞在赵磊手中被打的惨不忍睹。

苏洵推门而入,脚上步靴沾满泥水,脸上的表情跟当前的天色一样阴沉。

“是不是很严重?”赵磊有些急躁的对进来的苏洵问道。

“很严重,雨水滋长野外各种野草,大量雨后出土的野草滋生很多的蝗虫,这些蝗虫吃完野草之后,聚集在一起南下飞去,将沿路的农作物啃食一空,由于永兴军路大旱,田地里面没有什么庄稼,找不到东西吃的蝗虫大量聚集,铺天盖地越过黄河和渭水。朝河东路和京西南路飞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