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经国传-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涡陆≈飨6月间,重庆方面有位“特别代表”邀请华德,让美国政府出面向蒋委员长提议,派经国为新疆省主席。
新疆省主席必然会涉及和苏联打交道,经国的资历、条件非常充分。甚至,他和许多汉人官员不同,非常乐意到西北工作。但是蒋委员长虽一度打算儿子下一个历练的职务是新疆省主席,到了1945年春天,却已另有想法。鉴于苏联即将出兵佔领东北,抗战结束指日可待,蒋介石希望经国留在中央,随侍在侧咨商,父子俩也可以持续增进亲密关系,不过,这趟第二次新疆行倒有助于蒋经国的下一个任务—在阔别八载之后,回到莫斯科。
6月间,蒋夫人的哥哥宋子文出任行政院长,仍兼外交部长。蒋介石指示宋子文立即率团赴莫斯科商讨中苏条约,并建议宋子文带蒋经国(身份是顾问)一起到俄京。宋子文虽然不喜欢小蒋,但小蒋是他父亲俄国事务的第一把手专家,当然从命带经国同行。事实上,宋子文在旧金山(译按,盟国筹组联合国)开会的两个月期间,蒋介石父子已经议定与斯大林谈判的策略大纲。这项政策就是,中国可以在外蒙问题上让步,交换苏联承认中国在东北的主权,以及苏方坚决承诺,不对中国共产党和新疆的反叛团体提供援助。起先,中国代表团并不预备透露在外蒙问题上有任何弹性,可是重庆报纸显然奉上级指示,暗示有妥协空间。
宋子文一行借用一架美国飞机及组员,于6月26日由重庆出发。蒋经国在青年军中官拜中将政治部主任,在访苏代表团中却只佩掛上校军阶。莫洛托夫在军用机场热切欢迎中国代表团—他在同一个机场,也曾于1939年热切欢迎希特勒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另于1941年迎接过日本特使松冈洋佑。宋子文与斯大林有五次会谈,蒋经国至少出席了其中两次会谈。宋子文是哈佛大学毕业生,以英语发言,一名苏联译员译成俄语。斯大林非常亲切,说话相当友善。
蒋经国在代表团里姿势虽然很低,却在谈判中扮演关键角色。令宋子文大为不满的是,小蒋竟然与斯大林有一次私下密谈。我们很可以假设,蒋经国传递了他父亲的讯息。而斯大林再次盛讚蒋介石,保证苏联将与国民政府密切合作,也问起蒋方良和他们在俄国出生的长子近况如何。斯大林还交给经国一支枪,作为送给孝文的礼物。蒋经国注意到,斯大林办公室外头墙上掛了张彼得大帝的画像,他记得多年前这块地方,悬掛的是列宁站在坦克车上的一张画像。他在脑海里一转,认为换了画像,反映出斯大林观点变了,民族主义胜过意识形态—他认为,这是可喜的讯息。
中国代表团7月中旬回到重庆时,经国抱持乐观心情。斯大林向中方担保,日本投降的三个星期之后,苏军就开始撤离东北,三个月内完成撤军行动。7月20日,尽管国民党内部反对就外蒙古地位作出任何让步,蒋介石批准最后训令,只要斯大林预备承诺不干涉中国内政,在这个议题上不必再坚持。宋子文在回到莫斯科之前告诉赫尔利,任何人执行这项训令,必然毁掉政治前途。他不愿作为送掉外蒙古的中方官员。宋子文后来同意率团到莫斯科,但是在中苏条约签字前就先离开。
蒋经国没有参加第二次访苏代表团。蒋委员长显然预料到,右派人士反弹声浪一定十分猛烈,决定不让他去,以减低遭抨击的强大压力。此外,8月6日(也就是中方代表团起程前一天),中国听到原子弹摧毁广岛的新闻。华盛顿事先并未告知中方美国已有原子弹的消息,但是蒋介石当然高兴原子弹派上用场。核爆一方面可以强化斯大林尊重美国的实力,也可有助于中国最后一轮的谈判,同样也会鼓舞苏联实现中、苏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于1945年8月14日,保证一旦再有日本侵略事宜,两国相互支持,互相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的原则,互不干涉对方内政。在交换备忘录时,中国同意在苏联主导的公民投票下,外蒙人民若表决赞成独立,中国将承认外蒙的独立。莫斯科方面则承诺在道义上支持国民政府,所有的军事援助全都交付国民政府,并针对新疆最近之发展宣佈“无意干预中国内政”。
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的次日,苏联宣佈对日本开战,七十万名在西线战场战斗经验丰富的红军,冲进东北。莫斯科在中苏条约中重申,保证在日本投降之后三星期开始把红军撤出东北,三个月之内完成撤军行动。中方可就东北解放地区派出政府代表及随员,任何地区若不再是立即交战区,也比照办理,由国民政府恢复全面权力。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提出警告称,俄方对东北态度放温和“只是表面文章”,斯大林将通过运用“受培养接受其纪律要求、分享其意识形态的人士”——亦即中国共产党——继续追求在东北地区最大的影响力。 但是同盟国除了接受苏联会有善意之外,别无其他选择。俄国对于盟国击败纳粹,作出至关紧要的贡献,而且遭受极大的伤亡损失。战后新秩序必须初步以苏联合作为假设基础来架构。 8月14日,中国新任外交部长王世杰签下中苏条约。翌日,日本裕仁天皇以“天鹤之声”下达旨令,宣佈投降。
过去二十五年(其中八年陷入血腥交战),人类文明在崭新的革命动能、知识和权力时代里,发生方向何去何从的激烈竞逐。差不多在20世纪的中间点,啟蒙时代(Enlightenment)的两道潮流——雅各宾(the Jacobin)和民主(后者也有中国这样的威权政府盟友)——战胜了法西斯主义这股原始的反潮流。20世纪下半叶将是这场全球大内战的第二阶段——激进/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和自由/民主阵营,彼此各抓著一批第三世界追随者展开斗争。这场斗争的初期在中国爆发,尤其是在东北先发生。这场斗争的一方是中国共产党,另一方则是中国国民党,结合著各种意识形态及政治势力的大混合,国民党一直要到和中共决战前夕,才宣佈要实施代议制民主,但是又没有充足的时间与坚定的意志去落实此一理想。

第八章

东 北 交 涉
曾是志得意满的日本关东军及偽满部队如今弃械投降。林彪率领十万名八路军紧跟著苏联部队拥入东北。除了大城市之外,中共迅速在各地接管地方行政,扫除偽满傀儡部队,佔取由苏军掳获的日军武器。魏德迈将军认为,国民政府实力不足以同时接收东北,又在华北重建权力,他建议蒋介石提出东北暂时交与中、美、英、法、苏五强共管的方案。蒋介石立予峻拒。
国共斗争的动态关系,加上国民党内持续角力,使蒋介石实质上没有选择,必须峻拒魏德迈此一建议。广袤的东北有五千万人,与苏联毗邻,又蕴藏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及矿产资源,中、日之所以爆发战争,可以溯源至日本侵佔东北,国民政府若不能在东北宣示恢复治权,就是积弱不振的表徵。靠拢到国民政府旗帜下对日抗战的东北军,势必因此不再支持蒋介石。而且,国家统一的问题乃是最关键的重要因素。自从1911年以来,不论是国民党、共产党或民主人士,统一是全体中国民族主义者的首要目标。接受魏德迈建议的方案,就代表蒋介石默认中国分裂。他不但基于历史因素考量有所戒惧,也因为此举势必使他丧失领导人地位。
况且,蒋介石相信他可以在东北胜过共产党。蒋介石在他的头号俄国事务顾问蒋经国的鼓励下,认为借退让及展现实力的综合运用,可以取得苏联的合作。蒋氏父子估计,斯大林有理由遵守承诺。苏联现在是全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声望达于鼎盛。但是俄国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秩序、重建严重残破的国家,并且必须发展核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优势。因此在东北这类重要关键地区采取合作政策,应该符合俄国的利益。针对中国这块土地,苏联首要的短期目标是促使美军撤离,这也需要苏联做出合理的善意表示。
两蒋认为对莫斯科的外交交涉有可能成功,但是他们父子俩也相信,这项策略必须有强劲的军事力量做后盾。美国军机对国民政府提供协助,载运十一万名国军部队飞往北平、天津及华北其他城市。然而由于苏联作梗,美机无法降落,国军根本进不了东北。同一时期,美国对国共双方升高压力,迫使双方找出政治解决方案。赫尔利大使飞到延安,陪著毛泽东、周恩来到重庆,进行一段相当长时间的谈判(由8月28日进行到10月11日)。毛、蒋自1926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以来即未再晤面,现在国共双方态势已有变化—苏联佔领东北,中共部队(不再是军阀)则佔据华北及长城以北的乡村地区。
蒋经国也列席国共重庆会谈,与毛泽东也有了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握手。国共双方努力摆出真心要达成避免内战协议的模样,气氛可谓正面、积极。毛泽东在好几个接待会中,还率领与会人士高呼“蒋主席万岁”的口号。然而,华北地区国共部队仍然不断发生军事冲突。
1945年9月4日,蒋经国奉派出任外交部东北特派员。蒋介石亦派熊式辉出任东北行辕主任,这是国民政府派到东北的最高级官员。因此政学系领袖熊式辉再度成为蒋经国的上司。10月1日,苏联通知国民政府,俄军将在10月底开始撤离东北。12日,经国与熊式辉飞往长春;同行者还有知名的银行家、经济学家张嘉璈,他的职责是与俄国人交涉经济事务。俄军参战,打进东北,已近两个月,中共部队现在已于瀋阳、长春近郊扎营。不过,蒋经国对于即将与东北红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Rodian Y。 Malinovsky)将军交涉,仍抱持乐观态度。蒋经国在和张嘉璈谈话时,强调中、苏关系对于中国之未来“十分重要”。中、苏双方在10月13日会面。魁梧、粗壮、讲话直率的马林诺夫斯基是苏联的作战英雄,在朱可夫(Zhukov)率领下捍卫斯大林格勒,转败为胜的一名驍将。稍后,马林诺夫斯基率领红军,横扫中国东北。这位俄军将领表现出相当友善的态度。中方代表还没发言,他就主动保证,红军会把东北的非政府部队解除武装。经国要求马林诺夫斯基,准许国民党军队在依据雅尔塔协定已由红军佔领的旅顺、大连登陆。俄方不肯,理由是大连是商港,旅顺是自由港,不宜供军队登陆。马林诺夫斯基建议蒋介石在葫芦岛登陆。美国军舰载著国民党军队,迅速开到葫芦岛,不料中共部队已经佔领葫芦岛。美军特遣舰队最后把国民党军队载到长城之南上岸,根本没能进入东北。
1945年,蒋经国出任东北特派员,处理东北接收事宜时抵长春留影等到要苏联履行其他承诺时,蒋经国又一再碰壁。如果他想和马林诺夫斯基或其参谋约个时间会面,俄方常常答说不晓得上级长官现在在哪里,而且往往一连多天,不给个回音。经国在日记里记下:“国家无实力,不得不动心忍性也”。张嘉璈想和俄方详细磋商经济事务,也不顺利。苏方要求把东北全部工、矿企业实际上由中、苏共管。
东北战区司令官杜聿明于10月29日抵达长春。杜聿明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曾随史迪威在缅甸作战;史迪威一度认为杜“不错……精通战术”,但是后来对杜观感大变。当月,五百名国民政府官员、僚属抵达长春,预备分发到各地接收地方政府。但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星期,俄国人不准这些官员离开长春。马林诺夫斯基的政治指导员,反而责备国民政府在东北各地煽动反苏活动,以致地方不靖。蒋经国答说,煽动反苏活动的是日本人或“叛徒”。然而,在同一时期,陈立夫在中国各城市策动学生举行一系列反苏示威活动。蒋委员长在经国要求下,斥责陈立夫不应该搞反苏活动。
马林诺夫斯基终于允许国民政府官员接管各地地方政府,经国请求借汽车、飞机,输送这些人出发接收,马又拒绝所请。事实上,国民党政府官员依然困在长春,动弹不得。马林诺夫斯基又照会经国,国民党军队只能在苏军撤退的四天之前,由空运送到驻地,可是苏军何时撤退?则是遥遥无期。这位苏军指挥官再度指控,有数千名国民党秘密人员破坏苏方设施。当蒋经国问起日军投降后,其武器的去向时,马林诺夫斯基却说这些武器统统运回苏联去了。
11月9日,马林诺夫斯基告诉蒋经国,奉莫斯科当局命令,要把所有的邮政、电信设施及剩余武器交给国民政府。可是三天之后,林彪两千名部队已开进长春市。然而,经国依然极力主张忍耐为重。在这方面,他与熊式辉观点日益分歧。经国认为熊是个“老官僚”,反苏态度“肤浅”,缺乏“战略见识”。譬如,尽管苏方反对,熊依然希望派遣文职人员出外招募、组织地方部队。经国认为,若是这么做,必然后患无穷。
经国继续要求同僚,必须尽最大努力对俄方忍让,以阻止中共在乡间稳固控制力量。可是11月7日,共军部队却把经国和数百名国民政府官员,包围在长春的南满铁路会社大楼里。几天后,马林诺夫斯基通知杜聿明,苏联将分三阶段撤出东北;他说,12月25日以后,除了俄国人控制的旅顺、大连之外,国民党军队可以在任何地区自由登陆。
大约与此同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照会蒋介石,他希望派遣马歇尔(Gee C。 Marshall)将军来华,调停国共争端。陈立夫对蒋提出警告,认为马歇尔露面将会引起和苏联的问题—而且,一旦马歇尔调处失败,恐会怪罪国民政府。陈立夫建议,最好是跟苏联讨论国、共问题。蒋经国同意这个做法。
根据这个方向,蒋介石致函斯大林(时间可能是11月初),建议双方会商解决危机。11月13日,经国接到父亲手諭,得知政府决定撤回东北行辕。蒋氏建议:“让我们等一两天,瞧瞧苏联的反应如何。如果仍有希望挽回局势,我们就可以表现出,我们的确并不希望在东北建立军事力量,我们也不希望挑激任何人。我们可以借普选,来建立地方政治组织。经济上,我们可以和苏联合作”。蒋介石给经国这道手諭,最令人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