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版权归作
书名:蒋经国传
作者:(美)陶涵/林添贵 译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01
ISBN:9787507532890
编辑推荐
最珍藏!精选国民党党史馆的40幅珍贵照片,首次内地出版刊发!中文简体2010最新修订版!首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蒋经国传记!
最完整!大量引用莫斯科以及美国国家档案局迄未公开的资料,发掘了不少以前鲜为人知的有关蒋经国的秘密。
最权威!陶涵被是对蒋经国研究最为透彻的学人之一。在蒋经国百年冥诞时,马英九专门接见陶涵,一起研讨蒋经国历史价值。
最详实!作者访问了马英九、钱复、李焕、王升等160余名和蒋经国有直接关系的人,遍访蒋经国遗迹和经历。
最神秘!集中国宫廷、俄罗斯共产主义、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四种文化于一身的谜样人物,死后21年,为什么仍高居政治人物声望的第一名?
最争议!蒋经国辣手摧花,白色恐怖,至今台湾人谈起来,仍胆战心寒。然而他又亲民、爱民,他习惯穿着的一身夹克,成为今日台湾政治人物体察民间疾苦的标准装束。
内容推荐
蒋经国之后,台湾历经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三代领导,然而每次民调显示,对台湾民主、经济、民生等各方面贡献最大的领导人,都是蒋经国。这位集中国宫廷、俄罗斯共产主义、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四种文化于一身的谜样人物,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和经历?
蒋经国和邓小平是莫斯科的同学,隔着海峡,一个推行改革开放,一个力促“十大建设”,一个成为“亚洲四小龙”,一个建立现代化强国,是偶然还是巧合?为什么他自章亚若死后,终其一生不见儿子章孝严、章孝慈一眼?为什么两位私生子却成了蒋家第三代中最优秀的继承人?为什么蒋家第四代成了悬崖边的贵族,为什么他们天生逆反政治?
本书大量引用莫斯科以及美国国家档案局迄未公开的资料,运用“资讯自由法案”(FOIA),要求美国中情局、国防部门提供涉及蒋经国而尚未解密的文件,发掘不少以前鲜为人知的有关蒋经国的史料。
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从国际的视野和角度观察中国现代历史以及蒋经国个人的历史,描述了蒋经国一生的政治、经历、军事和社会活动,以及蒋经国所处的时代的中国社会背景以及国际大背景。
作者简介
陶涵(JayTaylor),哈佛大学教授,前美国国务院资深官员,通晓中文及中国事务,1962年至1965年任职台北美国“大使馆”,负责政情报告和分析。美中建交后,在北京美国大使馆任政治参事,后又任职白宫国家安全会议,是经验丰富的中国事务专家,数种专著行世,学界颇有声誉。
出版说明
《蒋经国传》作者陶涵(Jay Taylor)是美国前国务院资深官员,通晓汉语,19621965年间曾在台北为美国提供政治报告和分析。中美建交后,他在北京当过美国大使馆政治参事,可以说他是美国官方的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国及亚洲事务专家。
为了记录下蒋经国的一生,作者访问了和蒋经国有直接关联的人士超过160人,专程去台湾3次、大陆2次,到过台北、北京、南京、宁波、溪口、奉化、南昌、赣州等地,寻访蒋经国当年的遗跡和軼事,历时3年完成写作任务。
本书大量引用莫斯科以及美国国家档案局迄未公开的资料,发掘了不少以前鲜为人知的有关蒋经国的秘密。作者还运用“资讯自由法案 (FOIA)”,要求美国中情局、国防部、国务院等部门提供涉及蒋经国而尚未解密的文件。因此本书的资料是非常丰富、非常新颖的,其参考价值不言而喻。也正是鉴于该书对研究蒋经国和台湾政治、经济、社会事件有资料性的参考作用,我们决定推出本书的中文简体字版。
该书作为首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蒋经国传记,反映了美国各方面人士对蒋氏家族历史功过、台湾政局演变过程以及国共两党关系、海峡两岸关系所持的观点,从外国研究学者的角度评介了蒋经国的生平事略和思想观念,部分内容属于新披露的史料或第一手访谈资料。但是尽管陶涵用了大量文献,作了极为细緻的访问和研究,但他作为一位外国学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事实性错误,在观点上也存在偏颇和失实。对此,我们在尽可能维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删节。即使如此,也难免有遗漏之处,希望读者能加以鉴别。
目录
自 序
第一部 早年岁月
第一章 其介如石
第二章 可教之子
第三章 红楼一梦
第四章 社会主义党人
第五章 抗战爆发及父子团聚
第六章 赣南模范
第七章 教育长和将军
第八章 东北交涉
第九章 溃败
第十章 转进
第二部 立足台湾
第十一章 意外的苦果
第十二章 秘密战争
第十三章 家庭、朋友与敌人
第十四章 股掌间的美国盟友
第十五章 中国“大跃退”
第十六章 “国防部长”
第十七章 经济起飞
第十八章 “行政院长”
第十九章 老成凋零
第二十章 分道扬镳
第二十一章 高雄事件及军法大审
第二十二章 海岛与大陆
第二十三章 接班人、掮客、凶手
第二十四章 建立共识
第二十五章 突破
第二十六章 台湾式的民主
尾声
铭谢感言
附录一《蒋经国传》的由来 傅建中
附录二《蒋经国传》的推手 丁大卫
附录三 南方周末专访陶涵
自 序
陶 涵
1988年蒋经国去世时,他刚完成为时二十年的改革,更于生前最后一年开启自由、多党民主的大门。他晓得在民主体制内,人性的奇想怪行,不论好坏,全都会释放出来,但最后仍能去芜存菁,只有没有监督制衡的社会才会落到最坏的地步。所以能有今天,除了归因于反对党人士持续不断的压力和正面批判,另一点就是蒋经国及其同僚的智慧。蒋经国早就了解,国民党及蒋家要能延续,只能朝向一人一票的民主体制;反对党人士也晓得时间站在他们这边,使用暴力只会适得其反,会破坏岛上正在进展的经济奇跡。
台湾政治火炬的传递,等同要少数的外省人权力交棒—他们曾经以残暴威权掌权,造成与台湾本省人的长期对立。蒋经国晓得,由于许多台湾人向往“台独”,这种转变将威胁到一个中国的原则。可是诚如本书指出,蒋经国也相信,唯有台湾人民支持,与中国大陆的统一才能完成,而且只有中国大陆变成一个民主、开放的社会,这才有可能—直到1989年前这似乎是进行式,其中有部分正是受到台湾政治自由的催化。
此后二十年,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成绩亮丽,1997年全国七十三万四千个村级单位也开始选举,让一些中国人学到自由的代议制度的规范和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领导人,包括先前的蒋介石,都以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光荣作为国家的道德、伦理基础。当然蒋注重的还有反共,一场注定要到他死后才结束的战争;但蒋介石更声称国民党的长期政治目标是自由民主。结果他宣示的理想使旧政权处处受敌,必须对不民主的作风自圆其说,同时也把体制推向渐进改革之途。
儒家也相信,要使社会和谐、井然有序且欣欣向荣,在位者除了要有强大魄力,也必须开明、泽披四方。在这样的体制下,统治者自然偶尔感觉到需要宽容、或假装宽容一个相对开放的公民社会。蒋经国时期,甚至他父亲的晚年,也变成越来越“软性”的威权主义。之所以会如此转变,有几个原因,诸如断绝外交关系后,蒋氏有需要安抚他们最重要的美国盟友;蒋经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认识到外省人的独裁体制最多不会再存续超过一个世代;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初期,中国已结束孤立状态;台湾退出联合国之后的外交困厄。凡此种种因素之外,台湾人民日益富裕、教育发达、城市化,也都有助政治改革的推动。台湾—而不只是蒋氏政权—必须找出另一个存在的理由。
与台湾情况相似的是,大陆在经济起飞之际,公民社会也相当蓬勃发展。我20世纪70年代到大陆旅行、80年代长住中国大陆,当时公开存在的组织无一不是党、政、军的机关工具。今天,中国一般老百姓其实能够随心所欲生活,除了不能公开有政治上的反对意见之外,私底下讲话也相当自由。2009年,中国号称有近二十九万个非政府组织、二百七十万种期刊(原文如此)、一亿五千万网民。
目前促使大陆自自制、不对公民自由设限,且主张起码的软性威权主义,有一个既独特又讽刺的因素,就是他们需要去说服海峡对岸的人民,大陆尽管近来摆明摒弃改革,实际上却和蒋经国时代的台湾一样,在个人自由方面,曲折、缓步迈向更加开放的社会。
马英九曾是蒋经国的亲信部属,他在2008年以极为悬殊的选票当选,反应出族群趋于谐和、台湾民主更加成熟。台湾完成第二次政党和平轮替。马英九赢得绝对多数票,意味著2008年绝大多数台湾人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追求独立是不可行或危险的事。同时两岸的经济愈见统一,台商在大陆设立七万家公司、投资逾一亿美元(原文如此),有一百万名台湾员工和眷属长住大陆。在马英九主政下,相信此项重要关系还会成长,也有助于双方克服漫长的世界经济危机。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利于长期的临时协议,或甚至在两岸政治关系中出现有创意的正式协议。毕竟儒家不断反覆教育的,正是在棘手的争议中,寻求符合双方原则与利益的精妙之道。
第一部
早 年 岁 月
第一章
其 介 如 石
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乃是中国四千年以来最屈辱的时期。1636年,为数二百万的满洲人入关,击败明朝统治下一亿二千万汉人,建立大清帝国。但是这个“蛮夷”征服者的王朝,一如蒙古人等夷狄君主,承认汉文化的优越,采纳其语言典章制度,维繫传统社会,依赖儒绅和乡间精英来安定政权。中国领土虽被征服,大汉文明则昂然得胜。
西方列强在19世纪叩关中国,却又是另一番景象。这些“洋鬼子”不仅兵力强盛,也不接受中华文化的卓绝高妙。历经五十年的否定,虽然间歇起而抗拒,却频频在欧洲列强和日本手下尝到羞辱败绩,中国人的信心已失。中国这种失落、惶惑的感受很难以文字形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明,已经倾覆。
到了19世纪末叶,蒋氏家族在溪口镇山村卜居已有数百年之久。蒋经国的曾祖父蒋斯千拥有五亩山麓竹林和一小块水稻田,后来他取得贩卖盐、酒专利,家境大为改善。溪口蒋家盐铺在玉表公(蒋斯千)儿子肃庵的经营下,业务蒸蒸日上,蒋家晋陞为“非士绅的精英”之列。肃庵公决心要子弟以中国人的方式—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更上层楼。
溪口镇位于华东滨海的浙江省,距奉化县城坐轿子或步行,足足要花一天的工夫。平民百姓也可以坐船由水路到达宁波这个鸦片战争后开放给洋人通商往来的港埠。山林四周的丘陵散佈著野花、野鸟、稻田和茶林;不远处是陡峻的高山,距溪口镇十公里路,就是一千公尺的雪福剑缴嫌幸蛔勖难└'寺古剎。
蒋家盐铺有围墙和内庭,一家人就住在盐铺楼上。肃庵公的正室生下一子一女后谢世;第二房太太不曾育子,也先行辞世;1886年,肃庵公第三度做新郎,娶进王采玉为妻。王氏来自一个非常贫穷的村落,当地唯一的农作物收成就是竹子,但是她精明干练。王氏和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妇女一样,自幼缠脚。即使两代之后的蒋经国,依然可以见到农民背负著行动不便的妻子到田里,胼手胝足,爬伏在田里劳动。
1887年,王氏在蒋家盐铺楼上一间小房间里,生下一个男孩。祖父玉表公给这个孙子取名瑞元,也就是日后的蒋介石。王氏教子甚严,但是却不脱中国传统,对孙子十分溺爱。
蒋家盐铺慢慢发展成供应一般物品的商店,全家薄有积蓄。1889年,蒋家搬到武岭街上约三十公尺外的一栋中产阶级、两层楼的新房子。新居周围多数房舍(事实上,整个溪口镇都是)属于蒋氏宗亲所有。王氏不久又生下两个女儿,但其中一人早夭。蒋介石的异母兄长蒋介卿自幼聪颖好学,极受父亲宠爱。介石也早早进入私塾,接受古典教育。1894年,王氏又产下一个可爱的男婴瑞青。1896年,肃庵公突然逝世,得年仅五十。家庭骤遭变故,于是将蒋介卿过继给一位伯父,并继承了盐铺。由于当时女子不得拥有财产,九岁冲龄的介石,继承了住家的房子,以及每年可有四五十银圆收入的竹林及水稻田。
蒋介石十四岁那年,王太夫人决定给儿子成亲,她挑选了邻近巖头村一位十九岁的姑娘毛福梅,毛福梅当时还有一名大约同年龄的陪嫁女婢阿王跟进门。福梅体格强壮,个性和蔼可亲,略为缠脚,较能方便做事,王太夫人特别看中这一点。毛福梅在家时可能也学了几个字,但是基本上,她和婆婆一样只能说是文盲,在晚年还得央人替她读儿子寄回的家书。
婚礼在1901至1902年的冬天举行。毛福梅后来表示,她和夫婿婚后头两个月非常快乐,可是婆婆责备她教坏儿子偷懒,小两口一起出门散步,躲在房里说笑谈天,于是她便听话而对夫婿保持距离,以致夫妻感情不睦。
蒋介石与母亲王采玉合影
1899年,义和团这个狂热反外的秘密社团在全中国兴起,拆毁铁轨、杀害传教士。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并以烧燬颐和园来报复义和团的蹂躪暴行。1900年这场动乱,在奉化县跟在全中国一样,更进一步挫伤清廷的威信。
中国国内及海外华人社会已经出现了革命主张。19世纪保守的“自强运动”维新主张逐渐失势,代之以更激进的救国主张。蒋介石还在私塾里读书之际,在香港学医出身的孙逸仙已在世界各地旅行,争取华侨支持他的革命目标—通过平均地权的主张,重新分配土地,把中国改造成为准社会主义的共和国;通过一段时间长短不确定的“训政时期”,把中国带到民主的道路上。
帝俄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