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仪华没理会他,朱棣也不恼,自说道:“你来这里一个月了,也没有走哪里去,正好趁着今日是七夕,本王也闲来元事,带你和熙儿出游半日,倒也行。”说着,倒了一杯凉茶,一口饮下,又补充道: “道衍大师说你身子倒康泰,但也需要时带走动,你这样常不走动,实在不妥。”
此地军事重地,院落外又有重重官兵把守,叫她如何走动?
仪华心下不忿,猛转头者向朱棣,话语生硬道:“请问王爷,臣妾如何到院外走动?”
朱棣面不改色道:“本王空了,便可带你出去。”
这样的朱棣,不是她印象中的朱棣,仪华全无招架之力,她也不再做元畏争辩,复又看向窗外,道:“臣妾身体不适,且下午还要等道衍大师来,只有扫王爷兴了。”
朱棣仿佛早料到仪华会拒绝,一听便道:“昨日诊脉后,道衍大师说你身乎只要不太劳累,就可以出游。”说括时,见仪华漠视的眸子渐有神采,朱棣眼中笑意闪过,面上却是皱眉无奈道:“再说几日前,本王就答应了熙儿,岂可言而无信?”
话落,像是为印证朱棣的话,院子里传来了熙儿稚嫩的童音:“父王来了!?父王,三宝他说您要带我出去!”
仪华本还欲拒绝,却听熙儿兴奋的声音,想起儿子这一月里大多被拘在院里,只有朱棣在此次北征途上,选的一个内侍陪着身边玩耍,心里到底不忍让儿乎夫望,也就默认同意了。
一行十三四人,做了寻赏富户家的装扮,乘马车向最近的县城驶因为七夕之夜,是晚上才点莲花灯,一路上行程不赶,可以欣赏沿途风光,不觉惬意。
天将向晚之际,马车驶入了县城,在一个巷道口停下。
巷道往里走十余步,有一家三肩门宽的小馆子,里面一眼能望到头,就四五张木桌,条形长凳,以及靠着门口的酒柜。
此时馆子里没有人,只有一对五十多岁的老夫妇,看样子他们应该是老板。
仪华诧异的走进去,见马三宝熟门熟路的引他们坐下,又向那对老夫妇点了菜,而老夫妇也不甚惊慌他们进来,心中更是疑感重重。
朱棣似知道仪华的疑问,坐下不久,便解释道:“这里酒很够味,比起蒙古人的酒还烈,做的小吃也地道。我在营中久了,偶尔就会过来一次,索牲骑马来回,也就一个时辰,也不大耽搁什么。”说着,嘴角添了一丝笑意,道:“说来,这地还是五年前,士弘(朱能)发现的,后来就成了常来的地。”
莱上得很快,还在说话的时候,三碗热腾腾的馄饨、四碟下酒的小菜、一盘白面馒头并一大碗白酒,巳径麻利的摆了桌。
大碗酒一上桌,初进巷子时闻到的那一股酒香,立时变得浓烈起来。仪华忽然想到了一句括“酒香不怕巷子深”,朱棣这样常年待在军中的人,就好喝些烈酒;酒某上又极容易拉近关系,想来朱棣就常和燕军中的军官来此畅饮。心下疑惑解了,一抬头,就见朱棣将一脸馋相的熙儿拉到身边坐着,拿筷子蘸了白酒,正要给熙儿喂:那酒不用尝,光闻味,也可想见有多辛辣。当即,仪华一急,脱口听道:“不许给他喂!”
朱棣身子一僵,动作霎时一停,怔怔的抬头:“你……对我说不许?”
随同进来伺候的陈妈妈、马三宝听见仪华命令的语气,皆是一惊,目光下意识的看向仪华。
这一月来,她态度冷淡,朱棣从未计较,仪华也没注意到,她口气有何不对。待隔着毡帽,感到二人的目光,方意识到有些不妥,却不等她重新再言,巷子口突然传来一道洪亮而诧异的声音:“你们怎么在这?”
第213章 酒馆(下)
巷子幽僻,让一辆马车堵、八名侍卫在巷子口,过往行人愣窥探不得半分,也无一人敢窥探,很是寥落沉寂。乍听一道声如洪钟的男音,又是一派相熟口吻,仪华不觉咽了话,引了注意过去。
日影西斜,远远只见巷子外,立了三人。
这三人俱是生的高大魁梧,虽光线距离使然,着不清他们面貌,那一身从军营里磨砺出的肃杀之气,已教仪华猜出三人均来自燕山营中。
可他们既能一眼认出朱棣身边亲信,显然身份不低,为何她却不知这三人来历?
在仪华思量来人身份的时候,他们已结束了一番小声交谈,随行侍卫百户长柳升过来禀道:“张玉张大人,携两子求见。”
听过名号,仪华全无印象,不是以住所知的城中、府里、军营三处任何一位武将,只道是此次北征新调来的武将,便也丢开了疑惑。
正如仪华心想,张玉的确是此次北征新调来的武将。此人本为前朝枢密知院,前朝亡后从走漠北,洪武十八年降明,一直无所作为,终在两年多前,从军蓝玉为帅的捕鱼儿海大战,以功授青州府卫副千户。这次北征,随同就藩青州府的皇六子宁王,暂归于燕王麾下。然,谁也没料到燕王不费一兵一矢胜敌,班师回朝后,完全不提归还青州府兵马,至宁王上奏今上,朱棣方归还部分,而张玉却随燕军返回了北平。
此刻,朱棣早无方才诧异之色,似颇为意外道:“哦,张玉父子?也难得遇上,你请他们过来。”
柳升领命,转身而去。
仪华知熙儿无法无天的性子,恐他捣乱,遂唤到身边坐着。
事方毕,只听一阵纷杂的脚步声传来,仪华不由抬头向门口望去。
门口走来了三个人,他们不是并行,而是一人走前,左右两人略后。走前头那人四五十的年纪,一张黝黑的国字脸,浓眉大眼,高鼻阔口,长得很有几分威武。身旁两人都二十五六,与他面容都有相似,只是左边那人看着更为洒脱,右边那人面似温和。
不及仪华再看,走头里那人似察觉有人打量,目光如电扫来,仅一瞬又若无其事的移开,拱手行礼道:“属下张玉参见大人。”
朱棣受过礼,笑道:“不在军中,无需以身份行礼。张大人你年长我不少,在军中三十多年,资历也甚我许多,是为长者。说来,当我与你见礼才是。”话是如此,却不见朱棣起身行礼。
闻言,张玉一副受宠若惊,连连声称不敢,等朱棣作罢,又介绍了两个儿子。
原来左边那人是他长子张辅,右边为他次子张輗。这样一介绍,便又是一番见礼。后朱棣道有缘让拼桌同坐,但君臣有别,张玉一生又几经大起大落,对于朱棣自有戒备,哪肯依言就坐,何奈朱棣言词真切,无法只得坐下,却让两个儿子站立身后。
仪华见张玉看似五大三粗,实则粗中有细,再着朱棣对他很有些推崇,心中明白她该如何,可朱棣却为让她换桌,便静静地照顾熙儿用食,将她母子置身于酒桌之外,只是同处一桌之上,多少也听得二人谈话。
一听才知,今日为何会遇上,竟与徐增寿有关。
这月里,徐增寿与张輗结识,几日前带了张輗来此,张輗大赞此处酒好。至今日,张輗见与父兄皆空,想起张玉自降明后,大感无够味的酒可喝,于是带了父兄来此。
朱棣听了,立即让添了酒,与张玉对桌畅饮。
不察间,小半个时辰过去,酒馆门口早挂了灯,却是掌灯时分。
这时,仪华已照看熙儿食了碗馄饨,自己也跟着吃了一碗,尝着味道极好,又热腾腾的食下,出了一些热汗,不觉身上粘腻,反觉一身毛细孔都舒畅了,遂又叫了一碗刚下锅的馄饨。
她戴着帷幔,隔着一层薄纱用食很不便宜,一时将薄纱轻撩了些,却忘了馄饨正烫着,舀了一口汤就要喝下,忽觉手腕一紧,就听朱棣叫道:“小心烫!”语气生急,带着几许可辨的紧张。
仪华动作一顿,很意外与张玉相谈甚欢的朱棣,怎么注意到这点小细节?意外之余,她很快地做出反应,放下瓷勺,说了一句“让夫君挂心了”,转头又对张玉道:“张大人见笑。”
张玉不及说话,朱棣已让人撤了馄饨,转而说道:“你一会儿就要喝药,不能贪食,晚间回去再食些清淡的。”
听到“喝药”二字,张玉想到营中一些流言,心下明了,却仍是不以为然。他认为军营重地,岂是孕妇孩童游玩场所,就是以避暑静养也是不妥。不过众将士见燕王妃这个身份尊贵,又是中山王的嫡长女,再有大家多与徐增寿交好,并闻燕王妃贤惠慈善之名,心里大多未觉不妥。
这会儿,见朱棣面容如常,眉目间却蕴有温柔之色,话中也含了关切,便知传闻不假,燕王极其敬重燕王妃,夫妻二人感情甚好,也不免俗说了场面话:“夫人本吉人天相,又得大人如此关心,自会平安无虞。”
朱棣挑眉,似诧异张玉如何得知仪华身体不虞,随即却是摇头笑道:“道衍大师擅医术,时常往返营中,大家多知道了吧。”
张玉仰脖子,咕噜咕噜一碗酒下肚,没有说话。
朱棣不予置评,目光深深地看着仪华,如闲话家常一般,缓缓对张玉说道:“我时常不在府里,夫人生育期间总受了委屈,其中波折不足细道,我却只坐享为父之喜。而这一次更为凶险,我自不能让她一人再承受这中艰辛,只好委屈她来此。”
就着昏黄的光,隔着如烟的纱,她依稀能看到朱棣湛亮的黑瞳中,唯映着她的身影,仿佛只有她,再无旁骛,是那样的专注如火。莫名地,仪华不禁想起前两次怀孕之苦,细细品尝起朱棣此时之言,一丝苦涩随之划过心头。
定了定心神,挥去这丝陡然而生的苦涩,凝神细思一一以上就是朱棣执意她来燕山的缘由?
疑念一闪,仪华口中却谦逊道:“这是妾身的应敬的本分,夫君言重了。”
话音刚落,朱棣已收回目光,看向张玉续道: “想来张大人也知道,那间小院极其简陋,诸事不便。又处在军营重地,她不好出门,只能困在一方小院里,这让我实为愧疚,却又抽不开身陪她去别处静养。”说着,看了眼一脸块皱成一团,仍端然坐在一面的熙儿,似有无奈道:“先以为让小儿陪着,也是解忧。可小儿实为顽劣,缕添麻烦,早知道该让名女孩来陪。”
熙儿不知朱棣在说他,忍着不能动老实坐在长条凳上,桌下两只小短腿却一下一下的晃着。
张玉听了看了一眼熙儿,却想起二十三年前,他携妻带子仓惶逃至漠北。那时妻子正身怀幼子,因逃亡路上动了胎气,累得难产落下病,以至十年前已早他去逝。虽然他姬妾不少,可结发夫妻终归不同,犹他人为男子立世,当保护妻儿,方可言之其他。
一时间,张玉回想起往事,面上颇有风霜之色,顿时沉默了下来。
站立一旁的次子张輗听言,却是心中一动,忽然大喜道:“父亲,昭儿十岁了,都懂事了,可以来陪王……夫人!”
张玉竖眉瞪眼,厉声打断道:“住口!”
张輗上有兄下有弟,父重视长子,母怜爱幼子,性格较兄弟懦弱,一见张玉怒目以对,脸上一下青白,双唇微微颤抖:“……父亲……”
张玉全不理会,只向朱棣陪罪道:“大人见谅,小儿鲁钝,岂可让属下孙女陪一一” “张大人慢着,我觉令子提议正好。”不等张玉说完,朱棣插话道:“夫人她出身将门,最喜爽脱的女孩儿,你孙女正是将门出生,必能随夫人的喜。她又才十岁,年龄最适合,不但能陪夫人,还能管束一下小儿。”
张玉初来燕军,对朱棣不了解,虽举家搬至北平,却还心存投回宁王之意;二来若让他人知道,自己一来便攀上王府,少不得惹上不利流言。
念及此,张玉忙推迟道:“夫人、小公子金贵,属下孙女乡野之人,似男孩一般养大,伴夫人虽是荣耀,却恐服侍不周。属下听闻大人有一长女,也有十岁,作为女儿陪夫人和小公子更为适宜,且可全母子之情,姐弟之情。”
话说到此,又搬出母子姐弟亲情,朱棣不好再说。
酒桌上气氛沉凝一瞬,仪华突然偏首轻笑起来,待朱棣、张玉不解的目光看来,她方轻咳数声,止了笑意问道:“张大人,可知我今日来此为何?”
张玉冷不防一直沉默的仪华骤然出声,眼中掠过一抹警戒,摇头道:“属下不知。”
仪华似不知张玉想结束此话之意,依然笑道: “我有三子,一直想有个女儿,念着今日是七夕,有放莲花灯许愿一俗。这便私心作祟,也不管王爷忙碌,求了他带我来此,放莲花灯许愿,求得一个女儿。”
这一次熙儿却是听懂了,以为仪华只要女儿,便一脸不满的看着仪华。
仪华温柔的抚了下熙儿,有意看了一眼朱棣,话语未断道:“夫君知我求女心切,费心找了好几个女孩陪我。这些女孩儿个个都出色,可人与人讲个缘分。方才听张大人略提及子孙居于漠北的事,当时就想问张大人家可有小女孩,陪我小住避暑,哪知还没问,令公子就先说了,这不就是一个缘吗?”说着,话锋一转,似玩笑道:“还是说…… 张大人不愿孙女来,可是担心我会待她不好?”
绵里藏针,张玉心下一凛,正色道:“夫人心善,属下自然放心让孙女陪王妃小住。”
第214章 重铸
话一起,光阴一混,就到了二更初,是放莲花灯的时候了,就与张玉父子三人别开,坐马车去了小县唯一一条河岸。
小县城民风纯朴,又位于前朝蒙古人统治中心,礼教作风并不严谨,还残留着百年累积下游牧民族的豪迈。因此,各家女眷也未拘泥于家院,只在院子里应了时节习俗,就纷纷约了闺中好友,来河岸放灯许愿。城中小商小贩最会谋时机,哪会放过这七夕之夜,早就在河岸附近摆了摊,什么香囊、头花、面人、瓜子、花生……等物什吃食应有尽有,引了大姑娘小媳妇个个欢喜,倒将放河灯的事搁在了后面,逛起了小摊子。
他们一行人也是这样,母子两一个变相被关一月,一个衔着金汤勺出生,从未见过这些,一时兴致极高,将不大的小夜市进了个遍。一路东瞧西看,临近三更才提了莲花灯将去河岸。
正在这时,忽听身后有人“噗哧”一笑,道,“瞧,又是他们!这家夫人真是好命,儿子都五六岁大了,她相公还耐性的陪着逛了一晚,这可是连那刚成亲的都少有!”嘻嘻一笑,羡慕道,“戏里唱的织女与牛郎那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左不过就这样了罢。
仪华脚步一顿,回头望去,是几个梳妇人头女子在一处说话,都笑得一脸暖昧。
一时还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