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哥们正在吐槽,就听电话声响起,“叮铃铃”的似传遍整个办公区。
杨晓培立马拿起来,接道:“喂,啊,孙总!”
“对对,我看过了,大方向没什么问题,就是不清楚……”
“好!我明白!您放心!”
他说了两分多钟,还没等放下话筒,就转头道了一个字:
“发!”
第三百二十七章风向
17日,北京。
即便天寒,刘小勇从地铁口爬出来的时候,也是浑身的细汗。外面冷风一吹,汗珠子没等挥发,立时就黏糊糊地贴在皮肤上。
他拧了拧身子,羽绒服捂得很热,内衣里面却很凉,感觉特难受。
刘小勇的家在和平里,途中要经过一处报刊亭。他习惯每天买份《北京晚报》回去,不是自己看,而是老爸要求的,老爷子喜欢吃过饭,再削个梨子,窝在沙发上读报。
“来份晚报!”
他递过五块钱,自己先拿起来,随便翻了翻,停在国内新闻的版面:
“国足与巴西队友谊赛,0:0战平。”
“广东疫情影响甚微,旅游淡季游客爆满。”
“给!”
此时,老板又递回四枚硬币,随即也拿起一份报纸,双叠展开,头版刚好对着窗口。
刘小勇收好钱,方要闪人,却忽然顿住,忙道:“再来份南都!”
南都虽是地方性报纸,但在北京也有零售,他以前从没买过,因为毫无代入感。而刚才,他居然看到了一个不应该出现在报纸上的家伙。
头版,不是头条,躲在侧栏里,却十分显眼。
先是张小图片,那货穿着西装,右手攥着一座银熊奖杯,下面是标题:《褚青加冕柏林影帝》。
再下面,是一小条副标题:“四位华人影帝的10年,不同的电影路。”
刘小勇根本挪不开眼睛,赶紧翻到娱乐版,见着满满的一大篇文字,还配了三张照片。开头便是:
从1994年,葛优和夏雨分获戛纳、威尼斯影帝,到2000年梁朝伟在戛纳又破一城,再到今年褚青攻克柏林,华语电影人集齐欧洲三大展影帝,用了将近10年。
有趣的是,这10年也是中国电影风起云涌的年代。
1994年,正是第五代在影坛担当主角的时候。葛优与夏雨获得的认可,折射出的是电影人的热情和努力。进入新世纪,内地电影市场逐渐商业化,港片的衰败成为大势所趋,而华语电影乱世中,王家卫凭借剑走偏锋征服了国际,《花样年华》让梁朝伟问鼎戛纳。可实际上,人们更多的是看到了那个阶段华语片的踌躇与尴尬。
如今,《英雄》以过两亿的票房成绩让我们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政策也表明了扶持文化产业的决心和魄力。对电影人来说,这大概是最充满机遇的时代,亦是最如履薄冰的时代,一步你可以登入天堂,一步你可以坠入深渊。
所以,如果讲这10年来影帝们的不同故事,除与自身的演艺经历息息相关,大环境的变化更是不可略过的一笔。
从他们的兜兜转转、起落浮沉中,我们也能看到华语电影的命运。
——褚青
柏林的喧嚣过后,在市区某家挺有名的中餐馆里,褚青请我们吃了一顿饭。这让我很意外,因为他不是个八面玲珑的人,后来我想想,好吧,或许他只是想找些人凑份子。
陪同的有他的未婚妻范冰冰,《盲井》的导演李杨先生,以及我们两岸三地的媒体。这个古怪的组合很惹人注目,以至于一路上,几乎碰到的每个外国人,都会过来打招呼:
“褚,你真是太棒了!”
如果你不在柏林,你根本无法想象这个人有多受欢迎,那种感觉简直无与伦比。
然后我就发现,自己有点用仰视的目光去看他,这种姿态很不好,所以我就问他:“你会不会感到很嘚瑟?”
他说:“一个小时前我都快爆炸了,不过现在想想,也就那么回事。我该拍戏还是拍戏,该买菜还是买菜,总得过日子。”
正热播的电视剧《征服》的导演高群书,把某一类演员叫做“潜伏者”。
他说:“他们既有潜力,又有神助,又尊重表演,在制片人眼里,他们不够有票房号召力,不够俗帅,但他们,肯定是好演员,潜伏者最值得尊重。”
褚青之前,或许是个潜伏者。
很多人认识他,是在《还珠格格》里,这部剧捧红了赵薇、林心如、周杰、范冰冰、李明启、张铁林等老中青三代演员。
作为柳青这个男N号的扮演者,他一直认为这部剧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范冰冰。但后来,我和周围的人无意中谈起还珠时,居然一致认为,柳青给人的印象很特殊,至今还记得他看向紫薇的眼神,欲语还休,挠心挠肺的。
从98年起,他又接演了《还珠格格2》《春光灿烂猪八戒》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仍然是男主角身边的绿叶。虽然没提高多少知名度,但在观众眼里,也算小熟。
他在电视剧圈里,没做出什么像样的成绩,他真正的主场,是电影。
《小武》《苏州河》《鬼子来了》《诗意的年代》《站台》《十七岁的单车》《安阳婴儿》《蓝宇》《盲井》。甚至说,从97年开始到现在,他一个人几乎贯穿了中国的独立电影史。
……
袁蕾写得很有技巧,她不单单是讲褚青、葛优、夏雨、梁朝伟这四位影帝的前世今生,她将整个时代背景,中国电影的变革、发展和困惑,通通加了进去。还不让你觉得是在挑事,只是陈述事实。
就如杨晓培的评语:大方向没问题。
刘小勇一直站在报刊亭旁边,看完了这篇大稿,冷风哗啦啦地吹,却吹得他心头火热。几乎小跑着回到家,顾不得吃饭,直接开机,一头扎进平时灌水的BBS里。
自上次的大争论后,他就变成了褚青的铁粉,本想跟小伙伴们分享,谁知页面刚打开,见那论坛早被刷屏了。
多数人是热血冲头,在那儿大呼小叫:“衣锦还乡,载誉归来,谁也阻止不了我们家老大了!”
下面则是丧心病狂地跟帖回复。
还有一部分在调侃南都:“你丫就是业界良心啊!等会下楼买一份来垫桌脚。”
仅有少数人保持理智的分析:“不应该啊,我亲戚就在电影局工作,没听到任何风声,为何南都就有底气开战了?”
“高层斗争呗,不是我们能揣摩的。”
“没错没错!此事必有蹊跷!”
……
刘小勇看了半天,没找出一条有用的,合计片刻,便给一位在报社工作的哥们发信息询问。
结果那哥们也处于惊呆中,甭说他,全国纸媒都在用一种羡慕嫉妒恨的目光瞄向南都:羡慕人家对时机把握的准确,嫉妒人家的背景强硬,恨自家主编没有这等魄力。
南都当然不是那种敢为天下先的豪杰作风,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在规则之内,找到那一条擦边线,让你恶心恶心,偏偏又不能理直气壮地反驳——这也是南方系的乐趣之一。
去年开大会,不是说要把文化产业纳入宏观调控么?
今年初开小会,不是说要振兴电影工业,开放市场么?
那么问题就来了:褚青拿下了银熊,直接刷到了三大展的影帝级别,是华语电影史绕不过去,也是绝对不可能绕过去的人物……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它有资格发飙,别家报纸自然不会跟着犯傻,纷纷沉默以对。一时间,国内媒体圈的气氛变得极为微妙。
南都成功地以一种前行者的形象慷慨赴难,而其他同行也乐得有人冒头试探,以便获取最正确的舆论路线。
环境始终在变,任何行业必须跟上政策形势。所谓胆大的吃肉,胆小的喝汤,没胆子的,连渣都捡不着。
纸媒有顾忌,网络可不屌,针对自己的法律还没完善呢,谁他妈来管?大不了删文,检查都不用写。
那些门户网站就像逮着肉的蚊子,吸饱了一口血,扑的一声,喷得天女散花。他们更聪明,不讨论政治,不讨论制度,只把触手张开,就死死搂住了娱乐圈。
所以,第二天,也就是2月18日。
网友们就看到了铺天盖地的相关报道,其中最惹眼的,便是那一溜有名有号的明星采访:
葛优:“我觉得我们这十几亿观众都看懂了我们的电影,那就挺好。电影界有些人是愿意拍片给西方人看,那是你愿意干那活儿,我就干我这活儿。当然,从演员本身来讲,小褚是我特喜欢的一位,希望有机会能搭搭手。”
夏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国男团,这下齐活了!”
姜文:“苦尽甘来!”
周迅:“呃,他是我非常,非常欣赏的一位演员,对,一直都是。”
王彤:“他为了这部戏付出了很多,以后要注意身体,别太累着了。”
娄烨:“他是能让我心脏跳动的那种演员,特别想再次合作。”
刘德华:“青仔很有天赋,而且一直很努力,我祝贺他!”
刘烨:“牛逼!”
……
这次跟去年大争论的禁闭环境不同,有点智商的都能看出来,现在风向变了。
总之,2003年的2月,褚青再次搅开了这锅水,网络沸腾,纸媒无声,路人瞧热闹,都等着官方的反应。
第三百二十八章这个时代
2月19日,广电总局。
童刚早到了点,正坐在小会议室里,等着别人过来。
作为电影局新任掌门人,他最近比较焦躁,因为一切发生得都很突然,几乎毫无预兆的,一下就特么攻克柏林了,一下就特么民间沸腾了,再加上媒体火里浇油地助推,顿时把他叉到了架子上。
心塞啊,前任的烂摊子,为毛我来收拾?
别看当事人只是个小演员,但涉及到舆论的路线问题,多少人等着官方判决呢。他可不敢做主,便上报到广电总局,今天便是来开会的。
约摸五分钟后,门被推开,依次进来六个人,前五位是总局同仁,一个常务二把手,一个主管宣传口,一个主管电视剧,一个主管传媒机构,一个则是新成立的网络视听管理司司长。这些便罢,第六位却出乎他意料,竟是宣传部的某位大咖。
童刚一见,立即起身招呼,同时心中揣测,怕是有大事件要传达,否则光凭媒体那点破事,还请不动这位爷。
果然,大咖落座,马上发了数份文件,众人传递。
童刚趁机打量着几位同仁,见他们的表情和自己一样,不免情绪稍定。随手拿起那份文件翻看,刚瞅了两眼,心里就猛地一突,抬头瞧向主座。
其他人也没好到哪去,齐刷刷地面色沉郁。
“这是刚收到的批示,不用我多讲,大家都清楚这件事的严重性。”
那人缓缓扫视一圈,开口道:“但我还得亲自过来一趟,为的就是再叮嘱几句,一定要把好媒体口径,特别是网络,信息传播得太快太广太不确定,很容易造成恐慌,所以给我死死掐住。”
“明白明白!”那司长连忙点头。
“还有影视剧方面,近期的审查也要注意,相关内容的或容易引起联想的电影、电视剧题材,没有商量,直接拿下!”
那人敲了敲桌子,强调道:“同志们啊,你们要知道,在这件事面前,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
众人都不是傻的,这可是性命攸关的东西,遂纷纷表态,保证管好自己那一摊。
那人又勉励了几句,便宣布散会。
童刚想叫住总局二把手,却犹豫了下,他原本来处理褚青那件事,谁承想,被一个大消息震得七荤八素,竟不知该不该问了。
幸好,那二把手看到他欲言又止,心中明了,特意留步道:“老童啊,现在政策都开放了,想做什么就大胆去做,别畏首畏尾的。”
说着,拍了拍他肩膀,继续道:“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知道你有压力,但你也是有能力有经验的老同志,前任有错误就改正嘛,有优点就继承嘛,只要不违反大政策,我绝对支持你!”
有这句话就妥了!
童刚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瞬间落地,忙道:“是,您说的是,不过媒体那边,还得您帮着敲打敲打。”
“嗯,我有数。”
那位显得很无奈,道:“南边那些人就会添乱,一有风吹草动,保准头一个跳出来。他们哪知道我们的难处?”
……
北京,华谊。
“我们已经确定,保利正在策划两起并购案,目标是华亿和博纳,预计会在下半年动手。以这两家公司的性质来看,并购之后的定位,华亿应该主打制作,博纳主推发行。”
一位高管点了下鼠标,屏幕上的PPT显示出一张金字塔形的数据图。
“形势大家都清楚,娱乐产业是未来的一块大蛋糕,国企已经按捺不住了,纷纷出手抢占资源,将来的娱乐市场,肯定是群雄并起。资本层面的我就不说了,单说艺人经纪与制作发行,拿到影视牌照并有资格争一争的,就是华亿、博纳、新画面、海润,还有我们。从资金和渠道上看,我们相对薄弱,但从市场接受度上,我们又是最受欢迎的,因为有冯导和优哥……”
那哥们白话了好半天,介绍了目前的局势变化以及自家的优缺点,总之还是那码事:公司旗下的明星质量不够,光靠一哥一导撑场。
王中磊听完,转了半天笔,忽问道:“范冰冰那边联系得怎么样?”
“两人还没有回国,工作室总以没人做主当借口,拒绝跟我们见面商谈。”一位下属道。
啧!
他皱了皱眉,比较糟心。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褚青拿下柏林影帝,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不仅是高层博弈,还有影视界的互相竞争。
只要有野心坐庄的,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合纵连横,深挖资源,扩展人脉,以期在大幕拉开之后,能迅速地确立话语权。
国企的财大气粗,华谊根本比不了,他们的优势很明显,拼的就是作品和明星。如果想一直占据领先地位,必须增强优势,弥补不足。
所以,工作室那两位爷,华谊志在必得。
“给我紧紧盯住,他们一回来马上派人接触,条件可以适当放宽。对了,他们现在卡着哪个环节?”王中磊问道。
“呃,他们不愿意接受我们注资,想保持绝对的独立性。”下属答道。
“……”
小磊哥真想掀桌子!
褚青若是没拿影帝,华谊还能拥有主动权,但现在,人家完全可以不屌你,只要放出风去,保准有大把大把的公司贴过来。
男的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