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在江里的白布没漂多远,一个在江边洗衣的农妇追呀追的,终于捞到手。她把白布在江水里甩了几下,拧干放在柳条篮里,高兴地一颠一颠回家了。
20、设岗夜查 '本章字数:1238 最新更新时间:20121226 08:49:27。0'
20、设岗夜查
半夜,有紧急电话打进民兵连,说邻近大队的岗哨查到两个没有边境居民证的人,把他们带到连部时,这两个家伙一个顺公路直奔我们爱辉,另一个则钻进了南树林。
于是,爱辉城所有民兵全部出动,封锁大道小路,严厉检查来往行人。
武装民兵和边防战士出去巡逻,并设了许多暗哨。
而我和四个知青则守在通往公社的路上,插了一块小牌子:“检查站”。
蚊子像雨点一样落在我们脸上、手上。
手上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肿块,脸上被我拍死的蚊子不知有多少,蚊子的尸体糊在脸上,像涂了一层粘液,好不自在,尤其那极难闻的粘液臭,又招引来更大群的蚊子。
一会儿,两个边防战士过来,嘱咐我们不要睡觉,不要打手电,要拦截所有来往车辆行人进行检查。
四处静寂,风吹得路旁一排老杨树“沙沙”地响,天凉嗖嗖的,下起了夜露。我们的帽顶都湿了,地上的草也挂满了水珠。
对岸老毛子那儿灯火彻夜不眠,并有火光两堆,烟滚滚上天,还有一阵比一阵凶的狗叫。
突然,对岸放起了一颗照明弹,他们想看看我们这边又发生了什么事。
老毛子爱放照明弹,我们下乡后几个月后,看得多了就习惯了。
但据说在1969年前后,半夜里经常会从爱辉古城,而不是从对岸升起照明弹。
那时我们还没下乡,这坑人的照明弹,到底是谁在古城里放的?
于是那时有一场抓“特务”的运动。
村里曾有不少人在那时被打成“修正主义特务”,简称“修特”。
其中有一个叫“歪脖子”的老头,他老婆是个白俄罗斯人,三十年代苏联大肃反时,这个白俄罗斯姑娘随父母一起逃到了中国,后来和村里的“歪脖子”结婚了。
我下乡时看到过这位俄罗斯老太,已经70多岁,纯毛子,叫什么记不清了,总之是什么“娜塔莎”之类的。就因为这,“歪脖子”被打成了“修特”。
村子里还有个二毛子,即俄罗斯人和中国人结婚后生下的第二代混血,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农妇,也被打成了“修特”。
当然,还有一些纯粹的中国人,与俄罗斯啥血统也没有,但平时说过些牢骚话,也有被打成修特的。
但抓了那么多“修特”,照明弹依然还会在爱辉古城升起。
到我们1970年下乡后,听到了一个新的说法:这些照明弹可能是对岸派人过来放的。于是村里那么多的“修特”的帽子又都被摘了。
说来也怪,自从我们新知青来到这里后,看到的照明弹都是从对岸放上天的,根本没见到过在爱辉古城放上天的呀?
可村里老人对我们说:你们来之前,真的有从爱辉古城放上天的照明弹。
难道放照明弹的家伙怕我们新知青不成?
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
三更了,突然远处一簇光亮摇晃着,拐了一下弯,现出个特亮的灯头,射出一条光带。
我们把手电对射过去,示意让车站下。
原来是辆吉普车,里面有两个解放军干部。
我向他们要证件,他们老老实实地给我看身份证明。盘查清楚后,其中一个人对我们说:“拦车不能站在路当中,小心车撞上。”显然,他对我们用手电照他有点不满意。
哼!拦车不站在路当中,车子会理睬你吗?
凌晨,公社来电话告知我们,撤除岗哨,结束盘查。
原来那两个没有边境居民证的人是来自附近兵团的职工,被荷枪实弹的武装民兵带去连部的路上,因害怕而逃,并无其它意图。
21、首次开荤 '本章字数:1222 最新更新时间:20121227 08:48:26。0'
21、首次开荤
早上,下起了小雨,肖明很高兴:“下!下!再下大一点,好好休息一天。”
云龙开玩笑:“最好下一年!”
大家哄他:“放你妈的屁!”
那些日子,每天吃黑馒头和南瓜汤,人没吃饱但屁却不少。
话音未落,队长来了,叫大家出工。
大家无精打采地向地里走去。
大队党支部书记郭木森也跟着我们一起下地,看到知青都耷拉着脑袋,心里很不满意。
一路上他向我介绍其它生产队的新知青如何排队上工,如何精神饱满。最后,他对我说:“你做事太……”
什么呢?他没往下说。
我明白他的意思:没有魄力,没有朝气。
我不吭声。
一边干着活,一边心情不好,偏偏这时队长又对我说:“国明个子不小,但干活挺没劲儿的。”
国明这些天来闷声不响的,这时正好和我并排干活,听到了。
他说:“我怎么肚子一饿,干活就感到头晕?”
我想安慰他,但不知道说什么好。想起那晚电线被拉掉的事,就问他:“哦,那天晚上你想对我说什么?”
他闷了好长时间,说:“唉,不说了吧。不管什么人,都不能保证自己今后一直都是革命的,要准备自己走向反面。”
我说:“不至于吧。”
国明冷冷地说:“光嘴上讲革命有什么用?要看实际呀。”
可是,实际是什么呢?我只是感到肚子又饿了。
节食已经一个星期了。
我们从来没想到下乡种粮的人也要定量吃粮。
老乡一个月定60斤,知青一个月定40斤,可是干这么累的活,又在长身体,女知青一个月40斤基本够了,但男知青二十天就吃完了定量,每个月都要借粮20斤左右。
但省里、地区、县里最近一个文接着一个文下发,规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粮食制度。
知青点食堂只好张贴告示:本月起大家用完手中的粮票后,不得再借粮。
施卫疆带头执行,尽管他个头大,一顿能吃8个馒头,但现在他每天早上两个馒头,中午两个馒头,晚上只喝一碗粥,再加两碗汤。
那馒头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馒头;里面有大量的麸子,很黑很粘,粗糙难嚥。那汤就是酱油汤,知青把它称作“玻璃汤”,像玻璃一样的汤,里面还能有什么呢?
我也跟着节食,早中饭只吃两只馒头,晚上喝粥。开始几天真饿得够呛,后来好像能忍受了。
这个月,我拿到40斤粮票后,还了上个月借的10斤,每天控制在8两以内,估计应该可以撑得下去。
很多男知青也和我们一样,开始节食。
那天夜里,肖明出门解手,见老乡周大爷扛着锹,手里拎了一只大白鹅向江边走去。
肖明悄悄跟在后面,看到周大爷把那只大白鹅埋在了江边的沙滩里。
肖明兴奋地跑回知青点,压低嗓音告诉大家:“今晚好开荤了!”
大家也兴奋地竖起耳朵,听他讲刚才的发现。
但听完后立刻产生了疑问:“不会是病死的吧?能吃的话,周大爷怎么会扔呢?”
疑问归疑问,只是下乡几个月了,还没有吃过一次肉,实在不甘心这肉就这么埋掉。
高朗说:“只要烧透,什么都不怕,是肉就香。”
大家实在顶不住肉的诱惑,一听这话,也不问就里,于是一起张罗着去江边把鹅偷偷地刨了出来。
摘毛、洗净、下锅……一切都干得十分秘密,知青怕被老乡知道后看不起,说城里人比乡下人还埋汰。
一只用白水煮煮的病鹅,就成了他们下乡几个月后的第一次开荤。
22、勒紧裤带 '本章字数:977 最新更新时间:20121228 08:47:33。0'
晚间,我被食堂一阵吵闹声惊起。
穿衣赶到食堂,原来是炊事员昊宇和吴茂财在争吵。
昊宇全身在颤抖,连嘴唇都在抖动,牙齿咬得咯咯的响;而吴茂财却在一边悠然自得。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好在一边劝昊宇不要生气。
昊宇不听我的劝,径直到连部找插队干部老孙。
一会儿,老孙虎着脸来了,说:“真不像话,跑到连部又哭又闹,你们吵什么东西!”
没人敢出声。他在小小的食堂里踱来踱去,停了好久又说:“以后青年的事不要找我!”
吴茂财憋着气,拖长了音说:“是他哭了,我又没哭。”
我和其他知青听了都觉得好笑,只见老孙背朝着我们,对着门外的满一星星,也气得笑起来。
我们已经节食第11天了。
但吴茂财不管这些,他吃完了当月的定量,依旧到食堂向管伙食的昊宇借粮票。
昊宇说:“本月起不再借粮。”
吴茂财一气之下,伸手到发饭的小窗口里拿起两只馒头就想走。
昊宇从食堂里追出来,揪住吴茂财不让走。
施卫疆在场看见,上前分开他们俩人,责令吴茂财把馒头放回去。
吴茂财却把馒头往嘴里一塞,骂道:“管你屁事!你妈的*!”
施卫疆生气:“你骂人?”
“骂你怎么样?你妈的*!”
“你再敢骂!”
“你妈的*!”
气氛紧张,俩人之间眼看就要发生一场恶战。
谁知,施卫疆转身走了,剩下昊宇和吴茂财俩人大吵了一顿。
插队干部老孙对着星星气了一会儿,来找施卫疆和我。
他说:“这样饿下去不行,要想个法子。这样吧,从明天开始,食堂每顿都煮一些窝瓜,以瓜代粮。
施卫疆没意见,说:“只要能打发肚子就行。”
我说:“这样最好,但吴茂财这么骂人也太不像话了!”
施卫疆说:“没办法,吴茂财是和我一起来的老知青,离开父母到这儿,都不容易。我当知青的头,不能回骂,更不能打他。唉,以后只好自己带头再少吃些,把裤腰带勒勒紧,会好些的。”
在昏暗的灯光下,我发觉他明显地瘦了。
其实,大多知青都瘦了一圈。
说完话,我回到清真寺破烂的南厢房里。
这里的两排大炕上,住着新来的16个男知青。现在,他们最难受的不是劳动的累,不是住房的破,而是肚子的饿。
“老孙跟你们说什么了?” 云龙躺在大炕上,见我回来,问我。
“明天开始,以瓜代粮,食堂每顿都会煮一些窝瓜。”
大家一起叫起来:“窝瓜呀,那不是喂猪嘛――”
云龙问大家:“刚到那晚,吃的那碗大米饭和豆腐汤,你们还记得吗?”
肖明也问大家:“还有前几天那只大白鹅,你们还记得吗?”
大家再一次起哄:“别说了,一提起吃的事,晚上更要饿得睡不着了!”
23、过中秋节 '本章字数:1319 最新更新时间:20121229 13:15:17。0'
秋。飘来一阵阵松脂和草土味。涨潮了。
江突然宽了好多,翻滚的泡沫里夹杂着碎草、树皮、木片、残枝。 庄稼汉们上工前,扛着一根长木杆来到江边,一头压在沙滩上,一头伸在江面上,拦住江上的漂流物。下工后,用铁丝耙一下子就可以捞起一大堆柴禾。
飘来一阵阵鱼腥味。落潮了。
江突然窄了好多,不时有小鱼在碧绿的水面上,划一道银光,溅一朵水花。 庄稼汉们下工后,拎着一盘挂着一串鱼钩的线绳来到江边,线尾钉进沙滩里,线头拴着铁坠子捏在手里,甩几个大圈,然后挺直身子,扬起手臂,唰──!在暗红色的晚霞中,这黑色人影的手中飞出一个小黑点,连着一条细细的黑线,沉落在黑黝黝的江心里。
睡一个好觉,早上准能收起半篮子小鱼。
秋天的黑龙江,慷慨大方,不管涨潮还是落潮,都给准备越过漫长寒冬的乡亲们送来自己的奉献。
早起放杆收鱼,傍晚捞柴甩线,几乎不费什么劲,家家户户后院的篱笆旁,就堆起了一垛垛柴禾;前院的柱杆上,就挂满了一串串小鱼。
还有两天就是中秋节,知青们第一次领到了预支。
预支是队上按知青的劳动出勤天数发的。从四月到八月138天,劳动50天以下的预支3元,劳动100天以下的预支5元,劳动100天以上的预支7元。
我劳动了125天,晚上,到出纳那里领了7元。
本地社员劳动100天以上的可以领20元。
有的知青不服气,尤其是出工少的,常常是用钱多的,但恰恰预支得少,才领了三五元,口里嘀咕着:“这点钱,够干什么?”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一想,也就没什么不服气的了:
社员拖家带口,知青单身一个;社员油米酱醋都要钱,知青有食堂统一安排伙食。
再说,预支多少,到年底分红时都要扣的,少预支少扣,多预支多扣,到年底谁也不会吃亏。
对我来说,下乡五个月,带来的15元正好用完,有了这些预支,置买些防冻物品也够了。
中秋这天收工时,爱辉古城的上空弥漫着一片烟雾,东边天上一轮圆月,黄黄的,个儿特别大。
江面上拖着很长的一片月光,像一座跳动的桥,把黑龙江两岸连接了起来。
月光底下,江水南流。
白天,一行行大雁沿着江水向南;晚上,都宿在江中的渚洲之上。
天有点凉,我站在江边,身披大衣,望着南方,望着异样的月亮。
月亮中间到底有什么呢?
一棵桂树?一个老翁在砍着桂树?
一位嫦娥?几个白兔在跟着嫦娥?
虽然祖先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的科学技术,能观察到那上面只不过是一些坑坑洼洼的山影,但他们却用丰富的幻想,创造了吴刚嫦娥的神话传说,给我们留下了人类美好的理想。
中秋晚餐是特意准备的,四桌。
九菜:巴丝土豆、油炸茄子、毛豆辣椒、白糖西红柿、土豆芹菜……没有肉,因为中秋还不到杀猪的季节。
三样主食:月饼、葱油饼、大米粥……没有粗粮,因为今天是节日。
老知青对我们说,去年的中秋和国庆都没有这样热闹过。
破旧的清真寺,灯火辉煌,笑声阵阵,热气腾腾,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
贫协主任、生产队长也来参加知青的中秋晚餐。
他们在晚餐时告诉大家,队里决定,将小麦打场的底粮和扬场的麦头整理干净后,给知青解决粮食问题。
所谓底粮,是指那时生产队还没有水泥晒麦场,把场院的泥地夯实后用来打小麦,免不了很多麦粒和泥土混在了一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