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插队手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边境插队手记-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让李晶霞出来,去劝工作队结束这次谈话。

李晶霞一会儿跑出来对我说:“工作队坚持一定要谈下去。”

屋里面的吵嚷声更大了,无法收场。我不得不再回到屋里,对大家说:“既然工作队决定由队里没收,那队里明天会拿出具体的没收意见,今天先谈到这里吧。”

大家这才悻悻然散去。

天已经很晚了,但我还是去找王队长和老吴副队长商量意见。

两个队长也都挠着头,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说:“可不可以这样,根据老乡家房子的不同情况,采取收、留两种方案:房子很好不用维修的,木头收归队里,但发放打捞费;房子破了需要维修的,留下木头,但收一定的木料费。”

我补充说:“这两种方案也可以让社员自己选择。总之,不要与社员对立起来。”

王队长说:“这敢情好,但工作队已经宣布全部没收了,还能改吗?”

老吴副队长也说:“就是,这上面的决议,怎么能改呢?”

我说:“工作队只提到要队里没收,但没提队里具体怎么没收,我们要想一个可以操作的办法。世界上什么事情不是人提出来,然后去粗存精的?不管什么事,队里总得充分发表个意见吧?行不行再说。”

没想到,其它几个生产队也都发生了捞木头老乡与工作队吵架的情况,他们正在连夜讨论如何调整策略。在听了我们提出的建议后,他们第二天早上通知我:同意这个方案。

第二天夜班打场前,再次召开社员大会。

会议由我主持,公布了这一处理决定。

捞木头的社员那天大都打捞了三四根木头,生产队只收一二根。

收上来的,发给打捞费,留下的,扣一点木料费,大家听了也没什么意见。

曹士英、小乐对这样的结果很高兴,还当场检查了自己那天的态度。

杜义田那天捞得最多,共八根木头,生产队决定给他家留三根,收了五根。

他听后倒在会议室后边的草堆上睡觉去了。说实在的,留给他家的数量并不少,只是他捞得多,被收的也多些。

只是算给他的打捞费毕竟抵不上那些木头的价值,他想不通,“呼”地一下站起来,把门“砰”地一声关上,震醒了几个开会时打瞌睡的老乡。

大局已定,形势已稳,剩下他一个人有意见,也闹不起来,只好这样了。

木头风波终于告一段落。

“一打三反”也没什么好继续搞下去的内容,工作队要撤了,老邵也要调回上海,生产队几个当地干部虽然情绪低落,但对我说:“还是你们上海知青招数多,也敢说话呀。”

  
 93、送插队干部 '本章字数:1248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26 10:55:24。0'
上午,我套车去松树沟,帮调回上海的插队干部取打包裹的草绳。

三队插队干部老田与我一起去,他和老邵一起调回上海。

两匹马中,有一匹是生产队最操蛋的马,即不能驾辕又不会拉套,好几次趴到了道沟里。

好不容易到了松树沟,回来的路上,我把那匹操蛋马干脆拴在车后,不用它拉车了。

可就是拴在车后它也不老实,已经快到古城了,它竟然挣断了二指粗的麻绳,滑进了道沟。

任凭我和老田怎样拉它打它,它都不爬起来,弄得我们浑身泥浆,一双鞋像两只泥团子。

看着老田那副狼狈样,我劝他先回去,到生产队叫去人。

老田走后,我找了根棍子,垫在马脑袋底下,不让沟里的水灌进马耳朵,然后就自己找了个地方坐下睡觉。

三个小时后,我听见有人声,醒过来一看,王队长带了三个人,赶马车过来了。

用绳子套上那操蛋马,一用力,那马被拉上来了,一看,它腿都硬了,好半天才缓过来。

两天后,我和几个知青送插队干部到黑河。

离开爱辉古城时,大队书记郭木森跟在胶轮拖拉机后,紧跑了几步,拉着插队干部的手不愿放开。

天飘起了雨点,老田在车上高喊道:“下雨啦!这黑龙江的老天也对我们有感情呀,挥泪作别呢!”迎着细雨,一路上几位老头笑声不断。

我的心情却不像他们那样欣喜惹狂,蒙着一层茫然。

在黑河客运站,老邵最后问我:“你什么时候回爱辉?你带着粮票,带着钱了吗?”

我说:“我都带着,饿不死我,你放心走吧。”

晚上,睡在黑河施卫疆的宿舍里。

打仗了!为了掩护撤退的老乡,几十名知青都牺牲了,我是剩下的最后一个。

一场血性的肉搏战打响,我负伤晕过去了。

好一会儿,我睁开眼一看,老邵、小邵、施卫疆……正对着我微笑。

我醒了,向四周一看,什么也没有,云龙和我挤在一张单人床上,他的一只脚压在我的肚子上,嘴里打着难听的呼噜。

我搬起他的脚,又轻轻踹他一脚。他这才翻了一个身,照样睡死过去,不过停止了呼噜。

终于安静了下来。

从黑河到爱辉,开江后是可以走水路的。

那船很古典,后屁股有硕大的扒水轮,就像南方农村的水车,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水上,在火力蒸汽下不停地向后翻水,推着船体向前。

我迎着扑面而来的江风,站在甲板上,看着对岸那与我们全然不同的国家。

苏联那时已经有一种整个船体密封得像个棺材,前半部离开水面的气垫客船,速度飞快。我们叫它“棺材船”。

当苏联一艘客船与我们交会而过时,他们欢呼起来,招手挥帽,满脸笑容。我们一船的人,全都冷冷地看着,脸上没有半点表情。

最有意思的是,当一艘小游艇从我们船边飞驰而过,船上一对苏联中年夫妻,女的把手中的拖把扔给丈夫,摘下脖子上的头巾,又蹦又跳地向我们欢呼。我们一船的人,还是全部冷冷地看着,脸上没有半点表情。

我不知道为什么,人民之间也不可以有友谊的表示吗?

船到爱辉,上岸的码头就在清真寺下。

上岸后到食堂刚坐下,看到邵子昂写给我的一封信,信中提到毛主席针对知青工作最近有一个批示:“大部不调”。

他在信中劝我去读师范,因为知青今后的去向实在不明。那意思是极有可能“过了这村就没那店了”。

我早已经拿定主意,无论是劝我去还是不劝我去的,我知道自己最终选择的结果都同他们完全不一样。

  
 94、我的骄傲 '本章字数:1574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27 08:43:25。0'
很晚,我才踩着碎碎的石子路,顶着碎碎的满天星,轻轻地回到知青点,推开那扇为我特意半掩的门,摸到了自己的铺前躺下。

下乡两年多来,知青习惯为我留着门了,差不多天天如此,我似乎每晚都有事,总要很晚很晚回来。

就在老邵走前的那天晚上,开完队委会,作为党小组长的他找我谈话。

我已经填写了《申请入党志愿书》,党支部也召开了会议。老邵说支部在讨论过程中对我非常重视,全面帮我总结了优缺点。

在全面提出了我的优点后,就提了一条缺点:骄傲自满。

但最后他给我的信息是:你这次入党申请没有被批准。

骄傲,一个多么熟悉的批评!

在我经历的团队中,我经常被排除在第一层次之外,比如不是第一批加入少先队、不是第一批加入共青团,那是因为我骄傲。

就连在兄弟中,由于老大一直是住读,排行老二的我,实际上成为老大,当真的老大回家时,父母便经常指责我的腔调不对,说我骄傲。

小学选中队长时,我的得票数名列前茅,老师就不让我当,理由也一样:骄傲。

就拿前不久“木头事件”的处理来说吧,我曾提出让工作队暂停与老乡的谈话,曾提出改变工作队决议的建议。工作队在我们队结束后,想把我调到三队去搞一段工作,我却提出来:放我回大田干活去。

工作队临走时总结了我很多优点,最后提出的缺点也是一条:骄傲。

老邵走后,肖明见我总在思考“骄傲”的问题,出于好心地点拨我说:“什么是骄傲?就是你老想着去改变周边的环境;什么是自满?就是你满足于自己的现状。”

按肖明的说法,骄傲自满都不是自己纯内心的东西,而是你如何摆平自己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和姿态了。对周边环境逆来顺受的,一定是谦虚谨慎之人;反之,刚一定是个骄傲自满之人。

尽管肖明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太能接受。

我承认这是一种个人内心的缺点。

但我不是狂妄自大的人,只不过骨子里确实有一点与生俱来的傲气:简单直接而不善于逶迤周旋。

这样说,并不是想对我的骄傲作什么粉饰,我从小就与自己的骄傲作斗争,下乡后更不知道多少次检讨过自己的骄傲,但收效甚微。

我知道我改不过来了,与其逆来顺受地讲关系摆姿态来显示自己的谦虚,还不如本色一点,人活着心里舒服就行。

在我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从来不会去批评别人的骄傲。我欣赏这类人能够自由自在地不满足现状,去追求改变周边环境,为他们能在逆境中骄傲地做出值得骄傲的事而击掌叫好。

而我清楚,既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却沾染了一点傲气,这就决定了自己的人生命运:不走仕途,只做技术性务实的事。

所以,我不再像第一次没入上团那样引起心里的波动,甚至可以说,没有波动。

已经是下乡后的第三个“国庆”。

下午三点多,知青点照例举办了宴会。

但我觉得是最没劲的一次。

知青中又有人被新批准入团,大家请他唱首歌,他硬是推掉了。

能在热闹的场面下,如此冷静地顾及到自己的风度,置别人的热情于不顾,这还是第一次。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也长大,开始变得冷淡,感情不再那么奔放了。

有人醉倒了。我把参加宴会的老乡一个一个送到大道,把食堂打扫干净。

再回到知青那帮“醉汉”前。

阿弟的手紧紧抓住自己的胸口,叫着:“我今后要重新做人了!以前犯了一点错误。唉!你们要帮帮我呀!”

我听了有点激动,但马上想起蔡景行说我有“老是轻信别人,永远不记教训”的毛病,有点怀疑阿弟是否存心装醉说些好话给我听。

我摸摸他的手,冰凉的;看看他的脸,嘴角湿漉漉的;眼睛闭着。一副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样子,应该不像装的。

于是,我心里又被阿弟的那几句醉话感动了起来。

把他们都安顿好,我就到宿舍查夜。

一切都沉默下去了,月亮穿过厚厚的云层,照在这成了知青点的清真寺上,斜射在刚才还闹腾过的大屋子里,无数个酒瓶子相应地返着月光。

我系上武装带,端起枪,巡逻在古城的黑龙江畔,在这条国境线上。

脑海里想着:快入冬了。知青点有很多事要干。

自留地的苞米黄豆要收割了,菜窖要挖了,冬菜要安排了,女知青要搬进已经建好的新房子,明年要盖的新房子该竖房架了。

  
 95、知青搬家 '本章字数:1202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28 08:40:46。0'
早晨,踏着碎冰与泥水而去;晚上,趟着陷脚的泥浆而归。

初冬来了,一日之寒也容易一日之化,烂泥和落叶打造了这特有的景色。

我们知青自己动手盖的第一幢新房今天开始搬家住人了!

新房间就在清真寺的对面,在码头上岸后道路的左边。一排四间,每间住四人,有火炕有火墙,碧绿的窗框、碧绿的炕面。

新房,当然全部给女知青住。

男知青的住房也因女知青搬去新房,作了一些调整,环境比原先宽敞,宿舍里也清洁和安静了许多。

这两年,好多男青年为了捞木料,在黑龙江中心――主航道上迎浪击水;为了打砖坯,多少个日子在下班后还来甩大泥,他们为建新房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对男知青说,先把女知青安排好吧,从这里向南,我们将再一幢一幢地盖下去,直到边防连的岗楼下。

而且,以后的住房会比现在还好,老孙已经设计好图纸,一排两间,每间都有自己独立的灶间和火墙热炕通道,将来结婚成家都可以用。

这句话把大家都说笑了。

不过说真的,在我们的规划中,沿黑龙江边境线中方一岸的岗楼下,将会形成一组知青的大院。

下了第一场雪,好大。

队委会开了一天的会。

窗外是纷纷扬扬的雪花,屋里,是袅袅环绕的烟雾。

都是纯粹事务上的事,比如收割的安排,知青探亲,

但今年减产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所以气氛低迷。

乘大雪,晚上再开了一个知青班子会,公布了知青点安置费的账目。从老知青下乡到现在,三年多,清理结果,现在还剩下637元,这花费了我很大的精力和时间。

会议决定,在土地冰冻之前,抓紧把明年新建房的地基平出来,竖上房架。

会上还通报了一个情况,四队有人杀了我们知青点散放出去的一头猪,但具体是谁杀的不知道。

每年秋收冰封之前,当地农民都会把猪放到地里吃收割时漏下的粮食,等到冰雪封地时,就该杀年猪了。冬天,除了配种的老母猪,老乡是不会让肉猪喂过冬的,那是浪费粮食。

知青班子听到有人杀了我们放在地里的猪,个个很气愤,要求进行报复。

蔡景行和肖明去执行报复计划,两人在古城四周逗留了两天,却一无所获。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天晚上会议的决定,被四队队长偷听到,回去后让所有老乡采取“关门固守”的措施,竟然没有人再敢往地里放猪了。

我们一只猪也看不到,只好干瞪眼。

李晶霞要回上海治病,她说自己可能要在上海待一年。那天生产队不同意她回去,她一哭鼻子,也就成功了。

这几天,陆陆续续地有不少知青要回沪探亲。

我因为等待黑河师范年底开课,没打算回去。

心细的仲志红在临走时送我一本日记本,我也回赠了记念品。

大家彼此都明白,等明年开春,探亲的知青再回来,我已经离开了生产队。

我突然有一种伤感,孤独一人一来到江边。

无论我碰到什么事,需要安静一下的时候,我就习惯来到江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