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我独裁- 第6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事上的失利,政治制度被全世界所排斥,经济陷入崩溃,没有任何的国际援助,苏联人终于崩溃了。
  3月20日,斯大林向希特勒求和无果,于当天下午宣布投降。
  苏联的投降,就如同巴黎公社一样昙花一现。德军控制了苏联全境之后,希特勒立即下令解散苏维埃政党,逮捕一大批死硬分子。同时,希特勒扶植原沙俄时代杜马议会国大党党魁,沙皇皇室成员之一的尼古拉维奇重新复辟沙俄政府,但改为君主立宪制,由亲德的国大党执政。
  4月3日,沙俄新政府宣布加入德意志联邦。与此同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三国也加入德意志联邦。
  4月7日,希特勒在柏林宣布废除同盟国条约,成立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联。11日,德联各成员国在柏林签署政治、军事攻守联盟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新生的德联和北约军事组织对全世界构成新的威胁,英法等国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华帝国提出了帝王援助计划,其目的就是将英法等国拉到中华帝国的阵线里来。
  由于二战后德国等原来的同盟国家也都被批准加入了联合国,因此联合国不在是中华帝国一家说的算了。因此,联合国对于中华帝国不再重要。
  光华四十四年五月五日,中华帝国召集大中华共荣圈内的各联邦成员国开会,会议上一致同意成立大中华成员国间一致对外政治同盟,并签署军事攻守同盟条约,针对德意志帝国的北约军事组织成立了中华帝国为首的华约军事组织。
  这样一来,新生的德联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可以对抗中华帝国的国家,宣告中华帝国同德联之间的世界两级格局形成,而双方成立的华约组织和北约组织成为新的军事集团并进行对抗。
  由于中华帝国和德联掌握着核武器,双方都很谨慎的避免爆发正面军事冲突,避免爆发核战争,所以中德两国表现为冷战。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集团之间难以爆发全面大战,双方的争斗转移为以局部战争为主的小规模战争。
  ()e
  第704章 欧洲共同体
  ww。x。om   随着华约和北约两个新的军事集团的成立,中华帝国同德联之间的战争悄然拉开。
  只不过,不同于以往真刀真枪的“热战”,双方都因为知道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而保持了克制,因此改为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对抗,在文化上的侵略,在军事上的军备竞赛等手段进行没有硝烟的战争。
  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在听取内阁大臣宋教仁提交的国情咨文时正式将两大阵营的对抗定义为“冷战”。
  随着苏联政权的灭亡和沙俄从新掌权,全世界又恢复了一个社会形态时代。在政治上,希特勒为首的纳粹集团再无类似《反共产国际》等协定的借口了。苏联灭亡后,中华帝国军方也总算松口气了。苏联曾经的短暂崛起一度被认为会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中华帝国,有这样一个邻国,中华帝国自然睡立不安。尽管苏联被沙俄重新取代,但沙俄一直都是中华帝国的手下败将,所以中华帝国军方也没那么紧张了。
  不过,沙俄倒向德联却是中华帝国所没有意料到的事情。这显然跟中德密约有着很大的关联。
  希特勒是个非常有政治头脑的天才。随着德联的成立,希特勒加紧了拉拢欧美各国的步伐。
  希特勒轮番出访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等国,鼓吹西方人应该团结起来对抗东方世界。他宣传东方人已经主导世界十几个世纪了,好不容易西方人在十八世纪以后夺回了世界主导权。但如今世界主导权又被东方人拿回去了。西方人不能被东方人奴役,西方人应该团结起来。争取东西方真正的平等。
  希特勒的演讲极富有挑动性。他指责中华帝国为首的东方世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是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西方世界的内战,经济遭到巨大损失,西方人死伤惨重,而中华帝国却大发战争财。希特勒甚至公开了中华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同时向双方阵营出口战略物资、军火的证据,他甚至狡辩称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是为了驱逐西方世界里崇洋媚外(亲华)的政权,恢复西方主导世界。此举在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时,欧美西方世界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摧残。经济损失巨大,人员伤亡惨重,欧美各国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希特勒的鼓动令西方人对中华帝国代表的东方世界体系产生了巨大的仇恨。一系列反对中华帝国殖民侵略西方世界的抗议和游戏此起彼伏,令中华帝国在欧美西方世界的负面影响力急剧扩大。
  希特勒从政治上将欧美西方人在二战中的心灵创伤和仇恨转嫁给了中华帝国,德国从战犯一下子变成了救世主,可以说是一场漂亮的胜利。但希特勒并未就此罢手。面对中华帝国为了稳定欧美,加强对西方世界经济控制的“帝王计划”,希特勒出台了所谓的“欧洲共同体”经济一体化反制计划。
  尽管欧洲忌惮曾经的红色苏联,但却对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大为羡慕,表现在苏联通过计划经济体制迅速结束了沙俄时代的经济落后局面,并创造了苏联经济的神话。苏联计划经济跟中华帝国的经济模式有十分相似之处。此时欧美各国的经济被战争严重摧残,急需要快速恢复,所以希特勒适时提出的欧洲共同体经济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采取计划经济体制。
  由于中华帝国的帝王经济援助计划附加条件很多,实际上是为了帮助中华帝国占领欧美市场。很多欧美国家本意上是不情愿的。希特勒为了拉拢他们,提出欧洲共同体内部实现自由贸易。取消彼此间的关税壁垒,产业资本互助等措施。这样一来。很多欧美国家就没有必要花费高额代价去接受中华帝国的帝王经济援助计划了。
  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国家在中德之间产生了动摇,他们暂停批准帝王经济援助计划,但也不敢轻易得罪中华帝国而去参加欧洲共同体经济复兴计划。
  为此,希特勒也改变了侵略方式,放弃直接军事占领欧洲的硬手段,改为软实力控制欧洲的办法。德国再次出招,陆续跟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等国签署了永久和平条约,保证德军和德联军队不会再入侵欧洲国家。
  随着德国跟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陆续签署了永久和平条约,并提出愿意在欧洲共同体内分享技术经验等一系列诱惑条件,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陆续放弃中华帝国的经济援助,改为加入欧洲共同体。
  当然,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其实想获得德国的核方面技术,他们都见识了核武器的威力和震慑力,也想自己发展。希特勒正因为看穿他们的这方面想法,所以才会抛出诱饵来诱惑他们。事实上,就算中华帝国不跟德国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德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也不会轻易将核技术泄露给其他国家的。希特勒只是想先套住法、意等国家,挫败中华帝国的帝王计划,根本就没打算给他们核技术。
  希特勒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中华帝国在一开始面对希特勒的西方世界论攻势下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中华帝国便采取了猛烈的反击。
  希特勒在美洲大陆的宣传攻势遭到中华帝国的扼杀,中南美洲国家难以获得欧洲共同体的实惠好处,反而深受中华帝国的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影响,因此放弃德联的诱惑。北美加拿大和墨西哥同样如此,他们加入帝王经济援助计划并且是华约的成员国。
  而美利坚解体后的十三个国家,在中华帝国的高压下,取缔一切反华游行示威活动和政党社团,同时跟中华帝国签署经济援助协议并成为华约组织成员国。
  在欧洲,中华帝国已经无法阻止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加入欧洲共同体了,毕竟在经济利益面前,德国比中华帝国在欧洲更有优势。同时,在德国控制法国的时间里,对法国的影响极深。如果说普法战争后法国仇视德国,到了一战结束,法国的这种仇视已经大幅度减弱了,二战期间法国更是放弃了抵抗德国,到了二战后法国则彻底不想跟德国成为仇敌了,所以法国选择加入德联成为欧洲共同体一员。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挪威等国在经济上更依赖德联,地缘政治迫使他们加入欧洲共同体。
  而英国则不同。在经济上英国从来不依赖欧洲大陆,更是德国、法国的传统竞争对手。作为岛国,以海外贸易为主的英国更需要同中华帝国建立稳定的海上贸易。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都是中华帝国的铁杆盟友,深受中华帝国的经济和军事影响。
  英国没有像法、意等国退出华约而加入北约,英国继续留在大中华共荣圈内,作为西欧国家中唯一一个华约组织的成员国。
  造成英国这种格局选择的主要原因其实还是因为英国一直不被欧洲大陆所接受,几个世纪以来都被宗教、经济和政治所排斥在外,根本不被看做是欧洲国家。
  英国能够坚定的支持中华帝国,中华帝国也不能亏待了他。由于西欧主要大国都拒绝了中华帝国的经济援助,因此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援英国进行战后重建。同时,中华帝国为首的华约将德联为首的北约视为敌人,英国的战略位置就极为重要了,成为中华帝国在北大西洋的一颗重要的战略据点。
  因此,中华帝国除了向英国提供数百亿龙币的经济援助之外,更是在英国驻扎了二十万精锐部队。而英国亦是积极配合,有中华帝国的驻军,又有中华帝国的核保护伞,丘吉尔干脆进行大规模裁军,只保留了1。2万陆军,1。3万空军和2。6万海军兵力。英国从此进入了极低的军费开支时代,这对英国快速回复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英国这样财政不被军费所拖累。
  在东欧,随着徳盟的东扩,希腊、塞尔维亚等国也陆续加入。为了确保在东欧的利益,中华帝国紧急召见了土耳其驻华大使。经过数轮谈判,土耳其在获得中华帝国300亿龙币的无息援助贷款后,加入华约,成为中华帝国遏制德联进入中东石油区的重要屏障。并且再次将德联黑海舰队堵在黑海内,使其无法进入地中海。
  同时,中华帝国也把阿什共和国拉入了华约,成为中华帝国南北夹击沙俄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在北欧,中华帝国虽然失去了挪威这个遏制德国进入北冰洋的战略支撑点,但还有冰岛在手,配合中华帝国在北疆东部和阿拉斯加的北极战区司令部,能够继续对德联进行战略封锁。
  不过,为了狠狠的打击德联欧共体经济,中华帝国内阁制定了一份石油战争计划,希望借助石油来打击德联欧共体经济。
  wxs。o
  第705章 没有硝烟的战争
  ww。x。om   二战结束后,中华帝国处于军事和经济的绝对霸权地位。尽管中华帝国拥有彻底摧毁德联和北约的能力,但全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在这种大环境下,一直自诩文明、民主、和平的中华帝国,根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再次点燃世界大战的战火。
  同时,希特勒在欧洲推行经济一体化,大肆渲染东方威胁论,令西方人对中华帝国都充满了敌视,令中华帝国在军事行动上格外的谨慎和小心。于整个西方人世界为敌,此乃兵家大忌,不符合中华帝国的国家利益。
  依靠中华帝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德联发动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争于是成为中华帝国在冷战时代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进攻。
  德联主导的欧洲共同体经济复兴,必然首先要对欧洲各国进行战后经济重建。对于民生来说,德联必然放在首要位置,否则失去民意支持,希特勒的西方大同格局便会不攻自破。为此,德联战后经济重建的第一项目便是恢复民生,解决欧洲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即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问题。
  然而,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各国的基础设施基本上全都在战火中遭到严重破坏。用于民生的轻工业荡然无存,一方面是毁于战火,另一方面则是长期的战争令各国兵源枯竭,不得不抓壮丁补充,导致从事农业和轻工业人员急剧减少。而各国为了战争只重视发展重工业,这也是轻工业荒废的原因之一。
  其中德国轻工业最惨。基本上十之八九消失。战争期间还可以从其他国家补充,战后则数以百万计的德国人露宿街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为此,德国不得不在德联成员国内进行物资交换。以德国的重工业产品去换其他国家的食品等轻工业产品。但其他国家也不富裕,导致德国的重工业产品变得十分廉价,基本上是折本进行交换。
  即便这样,整个德联体国家的轻工业产品也极度匮乏。
  而唯一能够给德联体国家提供丰富轻工业产品的自然只有中华帝国了。中华帝国作为战后全球唯一的超级经济强国,没有遭受战争破坏,所以各种物资十分丰富。
  在中华帝国内阁制定经济报复德联体国家的计划当中,用廉价的轻工业产品去掠夺德联体国家的重工业原料和产品成为经济战争的重要一环。
  例如一吨大米在中华帝国国内只卖300龙币。卖给德联体国家的价格则翻倍到600龙币。一匹普通布料原价50龙币,卖给德联体则翻倍至120龙币。其他各种轻工业产品亦是如此,普遍两倍以上价格卖给德联体国家。为了确保华约国家齐心,中华帝国制定了华约体系内国家出口物资统一价格表,使得德联体国家找不到第二个低价格卖家。
  华约集团垄断了价格,迫使北约国家只能忍受盘剥。很显然,北约国家根本没有那么多钱来支付。因此只能贱卖他们的重工业产品和煤、铁、铜等原材料。原本市值200龙币的优质铜矿砂。被华约国家压价至90龙币,使得北约国家蒙受巨额损失。
  明知道被盘剥,但德联国家没有办法,只能先忍痛度过最艰难的时期,等到自己国家的轻工业恢复。
  从1944年至1946年的三年时间里,华约国家从北约国家掠夺走总额高达2。3万亿龙币的物资。抛出成本,北约国家直接经济损失达7300多亿龙币。中华帝国获取利润达650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