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安不是他们喜欢的那种媳妇,她如今不是,永远也不会是,他们从没给过张静安机会,也从没想过他已经成了张静安的丈夫,他也想要一个平和美满的婚姻。
他以前并不是不知道,可是也都一直装着糊涂,两边和稀泥。
可到了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他当真和张静安闹翻了的时候,他们谁也没在乎过张静安的痛苦,没有人在乎过他的惶恐愧疚,他们只求个平安,他们只怪张静安疯狂跋扈,为什么不谨慎忍耐。为什么为了外人和家里计较,丢了家里的颜面。为什么不去替家里的颜面挺身而出,将祸事给顶了。
他们都在责怪他这个没用的男人,不能管好自己的老婆。
他们甚至都并没有关心张静安肚子里的孩子,他们担心的只是,如果张静安不肯一个人担下责任,皇帝会不会因为靖江王的事情记恨上袁家?若是母亲背上了损伤了儿子子嗣的名声,将来要如何出来见人?
他并不是个傻子,他自从出了和张静安和离的丑事之后,家里对他就淡了,他去西北之后,就没有接到过家里的书信。他甚至怀疑,是不是父亲就只当他死在了外头。
如果不是他立了军功,光光彩彩地回来了。
家里是不是就好像对待张静安生产一样,应付一下表面的工夫就没了。
他真的不知道,是他一直在欺骗自己,他有个温暖的家,还是他真的就是那个不受待见的儿子。
过继给未曾见面就为国捐躯的叔叔,嘴上叫着爹爹母亲,却被扔在外祖家一扔十年,所以他再回来的时候,他就谁也不是了。
现如今张静安直言,她和长房没有了情分。
她明着说出来她厌恶他的生身父母和嫡亲的兄长。他要怎么回答?
也许她说的是对的,大哥是太子亲卫统领,大哥手下,是数百的内廷侍卫,大哥身处数十万精兵的中央。
他并不是没有见过鞑靼人,鞑靼人的本事也不过就是那样,几十万的兵马,他们就算是想吃,他们也吃不下。
他和张静安,是多么不容易才能重新在一起!
有儿有女长相厮守的日子就摆在眼前,他到底是要选她,还是要选……
他突然觉得心里仿佛一团火在烧。又似塞了一块冰,凉得透彻心肺。
袁恭看着张静安摇摇欲坠一样的神情,不由自主地就捧住了她的脸,“安儿,我不会为了旁人舍弃你……”
可话音未落,外头就传来绿莺有些急切地通报声,“郡主,国公府那边来了急信儿,说是老太爷找二爷赶紧过去说事儿。”
张静安的心顿时就咯噔了一声,死死地抓住了袁恭的手。
袁恭的心也是猛然一沉,沉吟了一会儿,还是慢慢拨开了张静安的手,“安儿,我去去就回来……”看她有些惶恐不安地仿佛一个孩子一样依恋而无措地看着他,他就又不舍地抱了抱她,轻轻将儿子放在她的身上,又说了一遍,“我不会为了旁人舍弃你的,你要信我……”
说完,轻轻吻了吻她的脸颊,起身走了出去。
一路出了二门,他第一眼就察觉到了事情不对劲。
居然是六老太爷亲自来寻他了。
看来确实是出了大事了。
六老太爷一看到他,就紧紧地拉住了他的手,快速地扫了一眼周边,眼见蝴蝶巷的下人都很守规矩地远远跟着,就一边拉着袁恭快步往外头走,一边极力压低了嗓音低低的说,“太子战败了……,大败……”
袁恭纵然是早有了预料,可是还是不由得心里猛然一跳,六老太爷是经过朝代变换的人,能然他如此惊惶失措的那会是……他猛然低头,这才察觉六老太爷的手也是在抖着的,六老太爷的声音,也如同是从极远极远的地方飘过来,“……全军覆没了……
袁恭瞬间石化在当地,几乎不可思议地看着六太爷苍白抽搐的面庞。
过了好久,他才缓缓转身,看向他和张静安居住的那间屋舍。
屋舍掩映在初春点点绽放的新绿当中,廊下挂着只五彩斑斓的鹦鹉,正侧着小脑袋就着水盅里的清水洗涮自己的羽毛。
他突然之间就只是一阵心酸,回头对六太爷道,“六叔公等我一等,我跟拙荆说两句话……”
一阵风一样地回到了屋里,便是看见张静安木然地坐在两个孩子中间,手搭在喃喃的小包被上,眼神却空洞洞地看向着窗外。
袁恭心中的酸楚就愈发浓烈了起来。
他唤了一声,“安儿……”
张静安回过头来,意外他突然转回来了,脸上眼里都是惊喜。
可袁恭偏偏在此时必须第一时间告诉她实情,他握住她的手,紧紧包住,将她拉到了自己的怀里,“宣府兵败了……,我必须回军中去……”
张静安就是一个哆嗦,死死盯着袁恭,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心里的惊骇。
还是发生了,还是发生了,而且就在她将袁恭叫回京城的第二天!
袁恭亲吻她的面庞,鬓角,将她冰凉的小手攥在手心里不住地在嘴边亲吻,“我不是抛下你不管,你要相信我,我不会再为了旁人抛下你不管,你要相信我……”
突发的变故,让之前的纠结变得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他要选的并不是心爱的妻子还是他的父母;他需要选的是躲避还是面对他自己的良心;他需要选的是兵祸将至的时候窝在张静安的温柔乡里,还是回去跟他那些有选择或者没选择最后都留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兄弟们一起将外族强虏驱逐出大秦的疆域……
他已经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他必须去面对一个军人的使命。
那些纠结此刻已经当然无存,只剩下了心里无限的悲伤和决绝。
只是有些话,他还是必须要跟张静安说清楚。
张静安痴痴地看着他,眼睛里已然全是惊骇而哀伤的泪水。
袁恭死死握住她的手,“我只要有一口气,就一定回到你身边来……”
终极吐槽版。。。。。。。说句实在话,袁家不崩都是不可能的,主事的人太自私,连本心都不正,活该分崩离析。
剧情又要大转折了,看我重生女主开始唱主角了。
月末了,这个月真心不容易啊啊啊
第82章 兵败
刘易的大军,在十月的时候出了京城。
可一出了京城,他就后悔了。
刘易从出生伊始,就没离开过京城一步。他到了如今当了太子,才第一次知道,那承集了天下繁华集权的京城,其实距离帝国的边境不过几日的路程而已。
他也第一次看到,其实京城的周边,是如此的荒芜冷肃。
鞑靼人抢走了所有能抢走的粮食财物,烧毁了拿不走的。
大片大片的原野是荒凉的,没收割的庄稼都被烧毁,只留下一片一片的?灰。
残破的屋舍冒着残烟伫立在原野当中,可鞑靼人铁骑过后,留下的残垣断壁倒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没有人迹。就户部报上来的信息,光是京畿一带,鞑靼就掠走了数万丁壮。屠戮的更是不计其数。
整片的荒野,除了大军过境留下的铮铮蹄声,竟然是静寂的一丝声音也无。
没有人,没有牲畜,没有家禽,什么都没有。
依稀剩下的活物,只有那食用腐肉的老鸹,不时冒出一只盘旋一下就落不见了踪迹,呱呱两声,仿佛饿鬼哭号,直刮人的后背。
刘易的雄心壮志渐渐就这么消磨了下去。
而当他看到鞑靼人将杀戮的天朝子民的尸体筑成的京观之后,更有些吓破了胆。
数万的残破的尸首被收集起来,就在通关的大路两边,筑成一座座塔型的京观。
天气寒冷,却冻不住那血腥之气,更是将那一垛垛的尸体冻的青?。那一张张肿胀的,青?的,死不瞑目的脸吓崩了这只大秦朝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远征大军的最高统帅。
刘易慌了,自见到了京观之后,就开始发热。开始失眠,开始不停召见随侍的大臣,不停的跟他们征询意见。
说到底,他的雄心壮志已经没了,他甚至乎连最后一点战意也都没了。他絮絮叨叨的说来说去,只就想问一件事。
到底能不能不战,就让他回到京城去。
当初在京里的时候,朝臣也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刘易代天子亲征,一派不支持,可到了如今这一步。不管是松的还是不松的,却没有一个人敢于说出来。因为只要说出来了,就必须面对,千夫所指,万世骂名。
不管是武将还是文臣,华夏数千年来,多少都要讲点儿节操。
可现如今,谁能想得到?那不要颜面,不要节操的,却是代天子亲征的太子殿下呢!
刘易不管问多少人,都是得不到他想要的答案的。
他突然觉得这些臣下非常的可恶,他们没有一个人能体会到他的恐惧,却一个一个道貌岸然的,用那样奇怪的表情看着他,仿佛每一个人都能看穿,他的怯懦和惊惶。
每一个人都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鄙夷着他。
就连他贴身的大伴安平都劝他,“殿下不必恐惧,天威浩荡,鞑靼人不过是些跳梁小丑,只要天兵压境,自然土崩瓦解……”
可刘易这个时候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他的态度日渐疯狂,安平都不敢让他外臣接触了。
刘易可以不见外臣,可他身边也有贴身的护卫。
有一天,一个天生的大内护卫说了一句实话。他说,“若是先太子没有死就好了,现如今太子的节操尚不如一个太监……”
这话传到刘易的耳朵里,刘易自然勃然大怒,疯狂的下令,让东厂对这个侍卫千刀万剐,挫骨扬灰。
不说千刀万剐,挫骨扬灰,都是些技术活儿,离开了东厂的炼狱,厂公们还未必能做得来这样的活计。
就现如今东厂的太监也就只敢打些小报告了,他们可不比锦衣卫。锦衣卫除了诏狱,还有提缉天下,探寻情报的职责。
更不用说,锦衣卫自成体系,也算军中一派。
而他们这些太监,离开了京城,就变得百无一用,别说刑杀侍卫。
不被人暗地里捅刀子就算是好的了。
安平只能与袁兆商量之后,让人偷偷给那侍卫的饮食里下了些不知不觉的药物,让他死的跟肠绞砂一般就算了。
回头还骗那刘易,人已经挫骨扬灰扔在野地里了。
反正这个时候个人顾个人,刘易大约也不会去查他到底是怎么办的。
随行的大臣们不管是文武,都在奉劝刘易,下定决心打起精神,鞑靼有十几万的骑兵,虽然攻下了悬浮,但是在大同城下吃了大亏,前进京畿,也并没有捞到十足的好处。
如今集中的天兵30万,那是大清朝精锐中的精锐,面对鞑靼人的疲惫之师,八九成的胜算是妥妥的,
可他们谁都不比安平了解刘易。
刘易这个人不仅暴躁自负,他还非常的固执,哪怕是宽慰他的话,他也听不进去,
他被那些死人吓坏了,
现如今一门心思就是想回京去,哪怕是为了鼓舞他的斗志,大军在经过张家口的时候,特意停留了3日阅兵,他依旧是一副面无人色的样子。
以至于安平再也不想让他在众人面前露面了
他想宣称刘易重病,不能再前进
可是只要是精明的大臣都猜的出来,刘易是装病的,现如今大秦的命运,大秦的脸面,大秦国家的稳定,都压在刘易的勇气上。
他就算死,也得死在进军的路上,决不能后退一步。
因此过了张家口,又因为刘易的病,在遂平停留了六天,大军才重新开拔,踏上了西征的征途。
而且一路走的极慢,安平,袁兆,以及刘易身边的所有人,都期望着鞑靼人看到天兵将至望风而逃。所以宁可走得越慢越好。
原本预计着10月底出发,他们将在腊月初,到达宣府城下,而实际上,他们消耗的时间,预计的足足多了二十天。
这二十多天内,盘踞在宣城的鞑靼人中,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自古以来,中原民族因为礼教和王权双重统治而形成大一统局面,相反,北方游牧民族,曾一直处于散乱。而相互残杀掠夺的局面。
所以,一旦北方的游牧民族,出了个可以一统北方的铁腕人物,恰恰中原王朝又遭遇疲弱或无能的政权,那么中原王朝的噩梦就来了。
在这二十天内,鞑靼人召开了一次草原大会。杜杜尔汗杀了想要回草原过冬的温都尔汗,收服了想要避开京畿再往内陆劫掠的阿兹尔目赤,再一次统一了鞑靼大军的意志。
十几万鞑靼大军枕戈待旦,就在宣府城下,打算和大秦大军决死一战了。
而且,杜杜尔汗不仅是个有雄心的霸主,他还很有谋略心计。他知道鞑靼与大秦的军队相比,冲击力是鞑靼的强项,而大秦地军队则因为步兵和骑兵综合配备,加上严格的训练以及火器的精良,而具有综合性的优势。
他如果冲不垮大秦军队的营垒,反而被大秦军队用火炮和骑兵进行了反冲击,那么战争的结局就会和上百年来鞑靼与大秦的战争结局并不二致。
那就是他的骑兵的锋锐被中原人的火炮即弩轻松粉碎,一旦开始后退,就变成中原人击杀的对象,只留下一片的杀戮。
因此他唯一的胜算,就只有打乱大秦兵马的阵列,才有可能获胜。
也就是说,只有在大秦军队行进的过程中,让他们乱了阵脚,才有可能机变取胜。
他就好像一只伺机而动的猛兽,就等着强大的对手犯下致命的错误。
无端的休息了数日之后,刘易的大军终于离开了张家口,继续向宣城方向前进,鞑靼人开始不断的向北边撤退,不断的有消息传到刘易的大军中,让畏惧瑟缩的刘易,陡然之间振奋了起来。
原来这个世界上还真的有天威赫赫这样的事情。
原来真的只要他这样的真龙天子亲临前线,敌人就会不战而溃!
他兴奋得手舞足蹈!
不断下令,前军骑兵快速追击鞑靼人的溃兵。
可如果鞑靼人真的是在退却,他这样的命令也不能说是错,因为千百年来便是如此,鞑靼人只擅长进攻,一旦溃败,稍加冲击,就可能建制全乱,变成一群乌合之众,流散于草原深处。
而实际上,杜杜尔汗的撤退是一个假象,他这样做,不过就是为了引诱大秦军队的追击,从而让它的建制产生混乱而已。
不是没有人怀疑过鞑靼人的用意,但是他们要不是不敢表露。要么就是觉得说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除了刘易,还有很多人也都将命运赌博在这一场胜利上,他们宁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