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骠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血骠骑- 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对!基里年科夫眼睛里闪烁着狡黠,这老头想干嘛?

“条件?”

“爽快!我就喜欢你这样!”基里年科夫哈哈大笑。

我就知道,老头哪里有如此爽快?他想从我这里拿到些关于武器方面的设计思路,这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自己到底是哪里露了马脚让基里年科夫有这种想法的?马迁安不得所知,但他也不敢问,怕一问反倒引起基里年科夫更大兴趣。

但是,这也好!马迁安思虑一会儿,终于还是认可了现状。

“你说吧。”

“这样,你这里有什么成熟的,不成熟的关于武器改进方面的东西,都跟我说说,都告诉我了,我就帮你造那种步兵炮,这可是单独开线,造出来的炮全给你,你知道我们前方也正急需武器,这分出一部分人力专门照顾你,上面怪罪下来,我可是要受处分的。”

你可得了吧!得便宜卖乖,就算现在你们吃紧,但根据临时协议我们还是有权分到1o%武器的,不过是轻武器与重武器的区别。

但马迁安不愿在此事上纠缠,确切的说,抗联很需要轻便直瞄火炮,抗联不可能总在山区作战,一旦前出平原地区,没有直瞄射程远的支援火炮,要吃亏的。但人家要是不帮忙造九二炮,只给你轻武器也说得过去。

“好!一言为定!优先供应第一批5o门,每炮配2oo炮弹,要求在明年一月底之前交货,第二批15o门及其弹药要求在3月底开江前运过黑龙江,另加优先供应3oo支莫辛那甘狙击步枪。你能做到的话,我就跟你探讨一点我琢磨出来的东西。”马迁安不肯吃亏,一口气要了2oo门大炮及4万枚炮弹。

想了想,马迁安又道:“再加1oo门82毫米迫击炮,那家伙威力射程也很好,适合山区作战。”

面对马迁安的狮子大开口,基里年科夫像是被吓到了,眼睛眨了半天才回过神来,喘了一口气艰难的问道:“马,难道你们要成立炮兵师吗?要知道这么多炮武装一个炮兵师绰绰有余,你们只是游击队啊?”

“那你甭管,塞尔维亚的铁托同志也是游击队,人家的炮不比我要的少。”马迁安顺嘴瞎溜达,扯出来铁托同志当挡箭牌,铁托同志很猛,这是共识。

基里年科夫猛的一拍桌子,吓了马迁安一跳,“好,就冲你这份豪气,我心里就答应了,但是同志啊!”基里年科夫故作为难状,“你拿出来的东西值不值你的要求啊?你总得让我跟上边交待的过去吧?优先按照你们的要求生产你们要的东西,你给我什么?”

“一个思路。”马迁安竖起一根手指,“识货的把它当宝贝,不识货的就把它当垃圾,我知道,您是识货的,交给您我也放心。”

基里年科夫眼睛亮了起来,思路?好的,要的就是这个,爱迪生说了,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构成,可是要是没有这1%的灵感,你就是流一万吨重的汗水也没用。

“您知道,我一直很中意火箭弹的作用,闲暇时间呢,我也想了很多,现在您也说了,“共产联盟兵工厂”正在生产大型的火箭弹,那么我可以认为,加长型火箭弹对您的国家来说不成问题,技术上已经可以做到。”

马迁安瞄着伸长脖子注意听讲的基里年科夫继续说道:“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控制这枚火箭弹的飞行姿态,使它在飞行过程中一直对准目标并直至击中目标,您可以想像,这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武器?敌人的坦克、装甲车、汽车、坚固的碉堡,在这种准确的导弹下将不堪一击。”

天哪!可人力操控的始终瞄准目标的弹弹?基里年科夫被震动了。现阶段苏军最头痛的德军武器有两大类,一是飞机,二是坦克,这两种武器比较,德军不仅数量多,还较苏军的先进。(T34数量还不多)如果苏军能有这种弹弹,岂不是就不用担心对方坦克了吗?

“如何控制飞行?”

“有线操控,导弹屁股后连着电线,射兵可目视瞄准并操纵控制盒,调整它的飞行姿态,这很简单的,有线电动玩具都可以做到随意操控的。”马迁安淡淡的说道。

“等等等等,你管它叫“导弹”?”基里年科夫费力的重复了一遍马迁安自创的单词,这个单词在词典里可没有。

马迁安笑嘻嘻回道:“是的,导弹,有线反坦克导弹。”

吔!咱也丰富了一把俄语词库,这词创被俺拿下了也。马迁安脑海里不去想正事,偏偏转到了新词汇上,其实,这种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资料马迁安知道较多,毕竟都是学过的东西,根本不用细想。

马迁安张口就来,把他在“闲暇时候”想到的东西口述一遍。

“这种东西呢,我是这么考虑的……全弹分为战斗部舱和运载体舱两部分,平时分离装箱,使用时将两个舱体通过快卡钩连接在一起;在弹体左上方弹翼根部装有一个曳光管,用于在飞行时进行观察和瞄准;战斗部采用空心装药单锥型战斗部;制导方式为目视瞄准、跟踪、导线传输指令、手控制导。可以攻击5oo…3ooo米内目标,一弹一个,比那些大炮强多了。”

“再说细一点。”

“对不起,我就想到这么多,细节问题还要你来解决,怎么样?这个创意能不能换来我的要求?你的上级能满意吧?”

基里年科夫参与了火箭弹的研制工作,对火箭弹工作原理熟悉的很,对马迁安描述的这种导弹武器,他潜意识里认为可以立项研制,成功率较大。

“如果你能给我画几张图的话,我想我可以说服上级先给你生产九二炮。”基里年科夫忽然显露出狡猾的神色。

第365章大火力主义

更新时间:2011…8…2219:53:34本章字数:4869

好吧!马迁安拿过随处可见的制图工具,在一大张硬板纸上画下了粗略的外形图。径百毫米左右,长7oo毫米左右,4个弹翼,翼展35o毫米左右,所属配件也简单画了一下,有电源电线潜望式观察镜。这是一个缩小版的红箭基础型,当年也是仿制的苏军萨格尔aT3。

之所以画了缩小版,只是因为红箭73尺寸大威力也大,可破15o毫米/65°装甲,现在根本没有任何一型坦克有那么厚的装甲,即使是缩小版,威力也足够大的,马迁安估计破甲威力差不多百毫米,就算是T34挨上一弹,也要灰飞烟灭。

“大框就是这样,细节性问题,例如尺寸装药量,电线材料,电源小型化问题还要时间试验。”

基里年科夫如获至宝,俯身在图纸上面久久不肯起身。这完全是一种划时代的天才想法,谁又能想到可以用导线控制火箭飞行姿态呢?想都没想过。

基里年科夫终于从桌子上抬起头来,带着一点羡慕的口吻赞道:“马,你着脑袋是怎么长的?真想打开来看看,这么有创意的东西都能想出来。”

可别!马迁安小心的摸了摸自己的留着短的头颅,心说你可别逗了,我这哪到哪?你这科学狂人的思维才吓人呢,打开我的脑袋?你安得上吗你。

“其实……嗨!也不怕告诉你。”马迁安看看将基里年科夫的兴趣引得高涨起来,才接下去稍微透露了一点信息,“你可要抓紧搞了,我听说德国人也在搞这个东西,搞可操控的大飞弹,原理和我们的差不多。”

马迁安急着把自己摘出来,随口扯出来德国人,德国人确实在搞,什么V1V2;莱茵河女儿等等,都是可控的导弹。

“你怎么知道的?”

“这个?你知道我的情报来源是很多的,很复杂的,而德国也不是铁板一块,这年代间谍随处可见。”

噢!基里年科夫很聪明的闭了嘴,情报来源这个问题不是随便问的问题,看样子马迁安也不会说。

才过了一刻,善于引申的基里年科夫就提出来一个新东西,反倒让马迁安吃惊不小。

“你说,我能不能把这玩意再加长再加粗,射到天空上去,拦截高空的轰炸机群?”

行是行,这就是地空导弹的雏形吧?不过老头显然太心急了,世界上还从未见过屁股后面拖一根导线的手动地空导弹,而现在的无线电制导还是空白。马迁安纯心考验一下基里年科夫,问道:“如何现高空目标?还是连带导线手控引导吗?”

“现目标有雷达!至于如何制导,我想导线是不适用的,这方面我也不懂,我可以把这个思路跟我的同学说说,你知道的,就是莫斯科的那位无线电专家,他领导着一个无线电研究所。”

很好!基里年科夫是个好同志!

马迁安看着技术狂人花白的头在明亮的灯光下闪耀,不禁“心疼”的关心一句,“老家伙,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你的工作也不可能一天成功,要注意身体啊,我很需要你。”

基里年科夫头也不抬回了一句:“没时间了,我就是累死也要开出来这东西,莫斯科都快沦陷了,我能不着急吗?”

“一两件新式武器改变不了战争进程,我相信正义必胜!”马迁安顺口溜达出一句名言,他可不想让老头累坏了,要是累得不能动了,自己上哪找这样容易合作的,又有私交的“老干部”去呢?

“马,你说的不对!”基里年科夫抬起头认真的争辩一句,“你说新式武器没用?那么你敢不敢赤手空拳面对机枪?”

马迁安无言的对着基里年科夫竖起一根大拇指。

应基里年科夫盛情邀请,马迁安亦是满怀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实际上他也知道,一种武器的设计理论即使是正确的,但真要研制出成品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他并不期望短短几天时间就能拿出成品。

两天后,马占山已经等不及,在马迁安安排下,先向自己的营地奔去,在那里还有上万劳工组成的新兵营等待新长官的到来。

这两天马迁安除了与基里年科夫调集的反坦克导弹研究组在一起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泡在刘顶身边,从办公室到寝室,两人抵足而眠,足足聊了好多。

马迁安偶然之间现刘顶所做的《抗联武器调拨计划表》,上面标明对下一年度武器调拨的品种和数量,一看之下,马迁安不禁有了疑问。

晚上,马迁安试探着将心中疑问尽数托出。在堆满了技术图表的寝室方桌边,事关今后抗联武器配备与作战模式的讨论就此展开。

“刘部长。”马迁安还是按照老称呼叫刘顶为刘部长,“你这个计划表是怎么考虑的?我看上面自动火器比例太小,与栓动步枪的比例一比,简直就是不成比例,1:15?这样可不行。”

刘顶作为抗联的武器供应负责人,他的责任是很重大的,他考虑的是抗联队伍武器配备的有和无,弹药供给压力的问题,他的这种思路是对手带给他的,日本人部队也是这样。

“为什么呢?我们八路军都是这样一路打过来的,你知道这样可以节省弹药,我要为日后的后勤考虑,我们输送一次弹药进东北并不容易。”

但马迁安显然不认同这种思路。他要求刘顶保证提供足够的自动火器,在计划里必须要加强冲锋枪和半自动武器的供应比例,最好达到与步枪比例各半的地步,保证抗联单兵火力大于鬼子数倍,十倍达不到但一定要保证五倍以上,而且弹药供给绝不能断,断了后果会很严重。

这是两种思路的碰撞,扬火力的大火力主义与减少后勤压力的精准射击主义的碰撞,马迁安是知道最后的结果的,他也考虑到依靠s1后勤基地,弹药不足的压力将会成为历史,那种认为一枪一个打得准的战术是落后的,使用步枪的话,没有经过大量训练的新兵在枪法上是比不过日军的,徒然吃亏。

两人激烈争论。马迁安强调大火力,强调在密林中,训练时间不足的新兵更适合使用冲锋枪。刘顶强调后勤压力,认为一旦后勤跟不上,冲锋枪只能当烧火棍,不足以支持长时间游击战争。

面对刘顶的顾虑,马迁安头一次以激愤的口吻反驳:“老刘你这是抱残守缺思想,强调后勤压力,压力压力,哪里没有压力?我们抗联前线战士面临的压力更大!他们面临百万日伪军,不尽快打胜仗,打大胜仗,打连绵不断的胜仗,不尽快打出威风打出士气,就不能动普通民众加入我们……而以少打多人力上处于劣势的抗联,若在武器上再不突出,不远远出鬼子的装备水平,这个任务是很难完成的,严重点说,极有可能被鬼子赶出游击区。”

“但是……?”

“停!我知道你想跟我说胜论是危险地,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有耐心与敌周旋,慢慢用游击战耗死敌人,但我认为那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提出这个理论的,在提出这个理论的当时,我们的军队武器落后,缺枪少弹,军队缺乏正规军事训练,不得已才提出这个理论。可抗联现在面临的情况与当年中原地区八路军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在理论上说,抗联不缺乏后勤支援,不缺乏弹药补给,如果再沿用慢慢耗敌的理论,这就脱离了现实。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根据不同的形势展不同的理论,根据不同的地域打出不同的战术。总之,我不同意你的武器供应计划,按你这个计划武装起来的抗联后备军,他们在火力上对日军完全没有优势。”

看着气咻咻的马迁安,刘顶陷入了沉思。步枪与自动火器配比,是苏方提出来的,在当初刘顶没有想到这样深,他所来自的部队人手一枪都做不到,有枪就不错了,还能挑肥拣瘦?再加上不知如何补给东北的抗联,基于日苏条约的限制,苏方最近极其谨慎,近两个月了,才同意抗联运进一批弹药。出于直觉,刘顶当然认为少量的步枪子弹比大量的冲锋枪子弹补给容易,更容易偷渡进东北。

马迁安见刘顶不说话,心里更着急。急切之下忘记了平时的礼貌,粗厚的手掌不断轻拍在桌子上。

“说话呀!我的刘大哥!你要是觉得s1人难缠不好说服,我去帮你说,你想过没有?每月生产上万枝冲锋枪,就算是按现在比例分也应该给我们一千支,为什么只给2oo枝?还不是因为那东西好用嘛!他们奸,我们也不能太傻呀!太不像话了,我去找基里年科夫这老头。”

刘顶终于从沉默中醒悟过来,马迁安说的话也许有道理,看来自己确实要转换新观念了,在本地作战理念完全不同于内地,是不是后勤供应方式也要脱胎换骨呢?总之,小打小闹抠抠嗖嗖这种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