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港小亨-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番的经历,无疑说明,金庸的人生最大理想是做官。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做成共和国的外交官,才使得他回到香港重新打拼,成为了一名报社老板。

成为《明报》老板后,金庸开辟“北望神州”等等栏目,不断的写社会评论。其实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内地**高层的注意。

金庸通过迂回的方式,实现了被内地**高层注意的目标。

这么多年来,《明报》不但成为香港市民了解内地政治动向的窗口。也成为了内地**了解香港舆论动态的重要参考刊物。

而到82年时候,中英之间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密集。金庸多次奔赴内地,受到邓首长、**等人的接见。连香港起草基本法,金庸也是香港基本法起草小组负责人之一。

金庸的一生,追求有两大件——第一是名,第二是利!归根结底,传统文人教育,使得他更重视名一些!

金庸知道,人的名誉,不但决定于公众、官方对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文人对于自己的看法。

张少杰怎么说,也算是作家。作家在这个时代,也是拿笔杆子的文人。

为了“名”,金庸一般是不愿与任何拿笔杆子的人结仇!

——————

ps:感谢“武侠vs仙侠”、“霞飞双颊”慷慨打赏。更非常感谢霞飞双颊在评区写下的长篇评论。

第二十五章 邻居们的变化

张少杰与玉郎国际公司签署了合约,这件事虽然低调,但是也没有必要隐瞒。

《明报》率先披露了这条八卦新闻的真实内幕!

从张少杰起于微末,被明报旗下《武侠与历史》杂志挖掘出潜力,一炮而红成为了香港知名武侠小说作家说起。

其后,黄玉郎因为在《武侠与历史》上看到了《大唐》的连载,而对张少杰露出了欣赏。经过黄玉郎的耐心说服,这两名在武侠小说、香港漫画各自取得辉煌成绩的强者,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当然,这一期专题报道中,甚至邀请了黄玉郎参与了专访。使得这一专题,具备一定的深度!

《明报》记者:“香港很多的公司都想挖张少杰,但只有您成功了!据说,黄先生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价钱出的足够高。玉郎机构的5%的股权,才换得张少杰的加盟?”

黄玉郎:“算不上挖角,仅仅是一次正常的合作。我出版《大唐双龙传》以及将之改编漫画,其实仅仅是与张少杰先生的一次公平合作!就像张少杰先生的作品,在你们《明报》、《武侠与历史》连载一样——这是合作关系,而不是谁为谁打工!而且,我想张少杰也不仅仅是因为钱的缘故,才和我们玉郎机构进行合作的吧。更重要的是,我们玉郎机构能够更好的开发《大唐双龙传》在漫画领域的价值!”

《明报》:“《大唐双龙传》虽然在我们《武侠与历史》杂志上连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不过,您确定,这部小说能够在改编成为漫画后依然能够成功?”

黄玉郎:“是的!这部小说改编漫画后,肯定也能够成功!这是一个资深漫画家的判断!香港的漫画读者群体,数量并不少于武侠小说读者!事实上,有部分武侠小说读者不看漫画,也有漫画读者不看小说。小说作品改编漫画,能够让不看小说的漫画读者,也能够品味漫画风格的《大唐双龙传》。。。。。。”

这期专题采访不但挖掘了这一次合作的许多内幕,更重要的是,不断通过文字解释——这一次合作,并不影响《大唐双龙传》在《武侠与历史》杂志上的连载!

这一期的专访,不但稳定《大唐双龙传》小说读者们的情绪。更重要的是,也为《大唐双龙传》漫画版,预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

如日中天的武侠小说领军人物张少杰,以及香港漫画教父黄玉郎!

这两人的强强联合,会在香港漫画领域创造什么样的奇迹?

不但是武侠小说的读者们热切关注,众多的媒体争相讨论。

事实上,整个香港漫画行业,也开始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般的压力!众多的玉郎国际公司的对手们,纷纷思索,如何对抗这一对强强联手的组合?

——————

1980年2月4日,立春。虽然祖国的黄河以北还是冰天雪地,但是作为南方边陲的香港,天气开始逐渐升温。

至少温度表上,每天的最低温度已经高于10摄氏度,中午时候,温度甚至达到20多摄氏度。

对于华人来说,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是过年!

随着年关接近,提前拜年的人们开始络绎不绝。

和张少杰比较熟悉的《武侠与历史》杂志编辑、以及少数还保持联系的亲戚,纷纷上门送上了红包。阔绰的黄玉郎,居然一下子送了一辆代步的宝马车给张少杰,这让他觉得礼物实在太过于贵重。且不说,张少杰还不会驾驶,更没有办上驾照。光是一辆车,每个月养护的费用,少则数百港元,多则达到数千元,也是一笔昂贵的支出!

“黄老哥,这么贵重的礼物,我可真受不起!”张少杰不断的推辞。

“你这是不给我黄玉郎面子?”黄玉郎板着脸道。

“不是的!”

“给不给面子?”

“这个。。。。。。”

“太让我伤心了,你居然不给面子,好吧,这车我也不会拖回去了,马上打电话让人带一柄大锤头,砸掉这辆车算了。。。。。。。”黄玉郎一脸伤心的样子。

事实上,张少杰在推辞时,少淮脸上表情却颇为丰富。

少淮在学校里面,见过了不少富家子弟的同学、以及高薪的老师们,每天乘坐高档轿车上学、回家。在那种强烈对比的环境中,说不羡慕那是假的。

见到这辆车,少淮早就喜爱的不得了,也在旁不断的帮腔说道:“哥,人家黄老板是好意,就收下吧。何况,我们学校离这大约有二十多分钟路程,如果有一辆车代步的话,上学要方便多了!”

“对啊,为了你弟弟上学着想,你也应该收下!”黄玉郎见到少淮居然“窝里反”,顿时觉得心里暗爽。

张少杰看了看少淮,再看了看期待眼光的黄玉郎,终于勉强同意道:“好吧,我收下。谢谢黄老哥的美意!”

“这才对!朋友之间,讲究的就是一个爽快,送你礼物,别管贵贱,收下就对!”黄玉郎笑道。

因为有了这辆车,过年之前,张少杰可有的忙了!不但要到驾驶学校去学习开车,更要忙于办理驾照手续。此外,停车场的车位,也需要办理。

事实上,这辆新车,确实给兄弟两人带来不少的关注目光。

邻居们可不知道,张少杰就是那个写《大唐双龙传》的当红作家。

不过,随着张少杰兄弟两人,经常开着那辆价值二十多万的宝马进出家门,目光中顿时从过去的轻视,变成了敬佩和羡慕。

“少杰,发达了?居然连宝马车都有了!”

“天,这车值多少钱?”

“能借给我开半天吗?”

同住在一栋楼上,那些十多年的邻居,纷纷的发出询问。

对于这些邻居们态度的变化,张少杰知道这并非是好事。

这一栋**所建的公屋上,住着数百个家庭。每一个家庭,占据的居住面积才三四十平米,没有卫生间,仅仅有简陋厨房。

会在这样环境居住的,绝大多数,都并非是富裕家庭。

因为,一旦有钱了,很多人的选择,都是迅速搬离这里,换一栋更高档的私人楼宇。

虽然,**的“居者有其屋”政策,确实使得底层市民能够有房住。

但是无疑,使得“贫民”与“贫民”住在一起,有钱人与有钱人住在一起。人为制造了贫民窟环境。

贫穷市民聚居的地区,警力资源、公共服务资源,显然更薄弱,因为那些底层市民不是纳税的主流,也不是高档消费的主流。因此,越是廉价的住房,其治安环境也越是令人担忧!

在这一片社区,因为家庭财富而被很多人关注,并不仅仅是一件脸上有光的好事。

至少,这几天,张少杰发现一些本区活动的一些吸毒仔、烂赌鬼们,不怀好意的目光。。。。。。。

少淮显然有点怯怯不已:“哥,为什么我们家仅仅有一辆宝马,邻居们似乎都变得很奇怪了!”

张少杰思索片刻:“因为我们有了变化,而他们没有!”

少淮一愣:“就是因为这样,他们才变得很奇怪了?”

张少杰叹气道:“是啊!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奈,如果我们比他们穷,他们会歧视。如果我们发达了,却依然住在这里,不怀好意的目光就开始增多。这就是人的本性之一!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要搬离这里了!”

第二十六章 内地探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上邻里之间的关系,随着黄玉郎送的那辆宝马,而变得非常怪异。每天在邻居们异样目光盯着,兄弟两人更感觉有点孤立。

张少杰兄弟两人,决定在过年之前,回老家走亲访友。

虽然在香港已然没有亲人。不过,张家在解放前是一个人口比较大的家族,因为家庭成分是地主,以及张少杰的爷爷曾经在国民党部队当过团长,所以在解放军席卷大江南北,全家老幼,仓皇南逃,来到香港居住。

张少杰的父亲,以及姑姑,随着家庭来到了香港。但是因为走的太急,家里面还有一个小姑姑和一个伯伯,就留下了老家,没有能够即时跟着来到香港。

解放后,身在大陆的姑姑和伯伯,与张少杰家失去联系。直到7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时候,大姑姑一家前往内地寻亲,寻找到以前爷爷遗失在内地老家的大伯和小姑。

上辈子,大伯家与小姑家,一直在乡下务农,所以过的比较穷苦,一生都很少旅游。直到21世纪,大伯和小姑家庭经济开始好转,才有钱来到香港旅游探望张少杰兄弟两人。

那一世,张少杰瘫痪在床,只能让两位长者心疼的老泪纵横。

这一世,张少杰命运已经改变,过年之前,他忽然想要去内地探望亲友。他显得更怀念内地老家那些亲友淳朴的感情。

张少杰自己很难尽快拿到内地的签证,所以不得不寻求帮助。他首先考虑到了胡波,毕竟胡家怎么说也是香港、东南亚一个显赫的传媒世家。

胡波显得有点吃惊:“你要去内地探亲,还是远在内陆的安徽省?”

张少杰道:“恩,是啊!虽然改革开放了,不过进入内地的手续还是有点麻烦,胡哥能不能帮我找点关系,在过年之前,能让我们兄弟拿到能到旅游的签证?”

胡波摇头说道:“我哪有那一份能力?如果去台湾、新加坡,那都是很容易。但是去内地,我家里那些长辈们也是无能为力!”

胡氏家族,虽然在抗战时期,在舆论上支持抗战。不过,主要是支持蒋委员长的那个中央,而不是**。解放之后,胡家也是和其他资本家一般,撤离了内地,在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地经营生意。由此可见,曾经在民国时期报纸行业、医药行业有过显赫历史的胡家,在现如今的中国内地,也是没有门路的。

“要不,我帮你去求金庸老爷子,他在内地也是有不少的朋友的!”胡波说道。

张少杰点头,道:“谢谢胡哥!”

在两天后,张少杰兄弟两人得到了好消息。

金老爷子果然是牛人,尤其是金庸老爷子的以前做过翻译、外交、记者、编辑,认识的熟人多是共和国外交部的熟人。

所谓,朝中有人好办事。原本,此时普通的香港人,想要去内地探亲、投资,没有几个月时间,签证是不可能批准的。

但是,金老爷子上达天听,几天后就帮张少杰搞到了前往内地旅游、探亲的签证。

“谢谢査老!”张少杰还是因为这一次需要请金庸帮忙,才正式见到了这位传奇人物!

金老爷子看起来,非常具有文人雅士派头,与他相处,也并不觉得有压力,反而觉得很轻松。

“去内地多看看,虽然,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去,但是在我心中,那里还是真正的“中原’大地,华语圈文化的根源之地!香港这些年作家水平越来越低,原因还是固守一个小岛,太坐井观天了。没有去过内地的作家,根本不能够体会到那片土地的博大精深文化。没有通过内地人文景观的熏陶,一些传统的、历史的东西,很难写出味道的!”金庸难得有好为人师的心情,对于这位新生代武侠小说领军作者,指点说道。

张少杰底蕴确实单薄了一些,事实上,《大唐双龙传》的水平,是建立在黄易在道家、玄学文化的素养之上。

虽然,张少杰抄《大唐双龙传》成名了,但是如果从文化素养层次来看,张少杰不但连给金庸提鞋资格都没有,连黄易也超过张少杰几个层次!

这时候,与金大侠之间的交流,张少杰就只能尽可能是装出谦逊,少发表一些高见,文化底蕴太薄,露怯之后,被金庸看轻!

因为张少杰的态度恭敬有加,基本都是符合儒家的传统,所以金老爷子不禁心中暗自想道,此子骤然成名,但是却还能够保持如此谦逊,确实难得!如果一直保持这种心态,今后香港的文化领域,张少杰极有可能成为领军人物!

——————

1980年2月10日。

张少杰兄弟两人通过了香港与深圳之间的罗湖口岸,来到了深圳河对岸的深圳。

这个年代的深圳,也才刚刚建立起来。

百废待兴的深圳,以河对岸的香港为目标,工厂、码头、大楼,不断的拔地而起。全国各地奔赴甚至的年轻人,拿着各种工具,在大工地一般的深圳忙碌着。

今年,后世著名的地产公司老总王石,会来参加深圳的招聘考试,加入广东省外经贸委,负责招商引资。在深圳这块热土上,王石写的是地产行业的神话。

不但是内地其他城市的年轻人,就连香港一些年轻人,也纷纷出现在深圳打拼。就如一名出租车司机,在香港甚至很难找到工作。

但是在深圳,很少人会开汽车,所以香港的司机在这里有干不完的活,有赚不完的钱!

香港的一些十几万元资本的小商人,在河对岸的深圳,可以摇身一变,开一家规模不小的加工厂,成为“大老板”!

这一番热闹、朝气蓬勃的景象,在香港很难看到。

“哥,这就是内地吗?好多人啊,也非常热闹!”少淮显得非常的兴奋。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祖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