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和满清对抗,并屡胜之,已经很不错了。
我朝历来重文轻武,边兵戍卒得不到很好的训练,打起仗来战力低下,稍触即溃,这才是失败之根本。”
崇祯摇摇头道:“失败之根本,在于无钱无粮。中原天灾,百姓需钱粮救济;辽东边患,亦需钱粮;关内匪患,还需钱粮!到处都要钱粮,朕去哪里弄这么多钱粮?
裁了驿站,闹出个李自成。有人说当日不裁驿站,李自成不失业,就不会造反。
呵呵,不裁驿站,朕上哪儿弄钱粮供驿站消耗?即便李自成不造反,那些饿极了的百姓就不造反吗?不出李自成还会有张自成,王自成!
朕躬反思,朕之过失,在于无处弄到更多的钱粮。”
崇祯说的有一定道理。这就与现在年轻人玩的一些战争游戏一般,没有了资源,游戏也就结束了。
可是为何会没有钱粮?崇祯把责任推给了老天爷,说是连年天灾,中原绝收,是天要灭亡大明,这就不对了。
王烁反驳他道:“天灾只是其次,关键还在人为。我朝之法制,不重视土地如何使用。特别是到近百年以来,土地兼并严重,多集中于大户之手。而一般百姓,往往被迫失去土地,成为佃户。
地主剥削佃户无度,又无任何朝廷法制加以约束,致佃户辛苦一年毫无积蓄,还要缴纳国家各种税饷,生活日渐艰苦。而那些大户,吃穿不愁,坐食而肥,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臣于陇中,就是被迫变法,限制大户收取地租,纳税也由大户承担。如此百姓种地可获得收益,积极性大为提高,地里出产亦好于以往数倍。
是以,臣的军队有饭吃,不必操心钱粮。若陛下早于根本上重视土地这个最根本问题,变法图存,国家恐不至如此。”
崇祯许久没有言语,想半天笑道:“可惜卿来的晚了,若早来几年,兴许咱们君臣能做一番大事!朕用的这些人,都是一帮白拿朕的俸禄的蠢货,害朕至此!”
王烁心说,几年以前我还在炒股呢,那有时间和你玩这治国游戏?
再说,我就是来了,跟你说这个,那时候你信吗?最好的结果就是骂我句荒谬,把我轰出去。闹不好,我脑袋就没了。
但听崇祯话里的意思,他似乎还有要逃出去重整河山的念头,于是趁机道:“陛下,此时并不晚,咱们还有时间逃出去。
陛下只要知道原来错在哪里,逃出去之后,痛定思痛,变法维新,用不了多久,即可剿灭流寇,恢复辽东。”
崇祯笑了,笑完了道:“当日袁崇焕被朕从家中宣来,建极殿平台应对,他也是让我充满了希望!
可是,这才几年?当日之事历历在目,袁崇焕已经作古,朕也很快如此了。”
叹息一声道:“事情总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那!朕岂可再犯轻易信人之错?
如今朕只要一死,必定天下大乱。以后,到底谁会坐在朕这把椅子上,朕在阴间里看着。
兴许,你这位西北守土大将军也有机会。但朕相信,坐这把椅子的,绝不会是李自成!”
看来,这位崇祯帝还是有些远见的,他也看出李自成成不了大气。
不过,如果王烁进了北京,就不会再有皇帝了。这里,也不会再有人居住,将会变为展览馆,和现代一样,皇帝制度将永远成为历史。
王烁正要再说些什么,远处传来“腾腾”的脚步声。
接着,一个全身铠甲的军官闯进来,顾不得礼仪,大声对崇祯道:“陛下,张晋彦献了正阳门,贼军已经进城!目下贼军大批涌入内城,正在向承天门推进。请陛下立刻走,臣手里还有两千锦衣卫,臣誓死守在午门,不过也拖不过一个时辰,陛下赶紧走!”
崇祯恍若不闻,缓缓道:“骆卿,不必徒害士卒性命了。卿送这位西北王烁将军出宫,然后就回家吧。”
那人闻听是王烁,显然吃了一惊,上下打量他。
王烁知道,这一定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了。崇祯之所以能知道他,多半是这位骆指挥使的功劳。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上拼杀,情报有多么重要,王烁再清楚不过了。他让胡琏器组织情报系统,正是为此。
骆养性,应该是这时候最大情报系统的总头目,而且此人和他爹一样,为人正直。
王烁当下就有笼络骆养性的意思。
他认为,骆养性既然可以知道西北的一举一动,那么他就有能力知道全国的事情。
那么,他手里,就一定有一套遍布全国的情报系统,这个可是无价之宝啊!
正思想着如何规劝骆养性归顺自己,就见崇祯从御案后面站起身,对王承恩道:“咱们该回后宫了。”
崇祯要回后宫,在这种时候,自然是去准备后事了。
王承恩眼泪横流,呜咽一声:“奴才遵旨。”也颤巍巍站起来,搀扶着崇祯,两个人不慌不忙,出了武英殿,向后宫去了。
王烁本来打算跟着崇祯去,关键时候强行绑架崇祯出宫。
一来后宫他是绝对不能明目张胆闯进去的,只能偷偷进去。二来,他想和骆养性谈谈,这个人在他看来,比崇祯要重要的多。
骆养性见王烁没有要走的意思,便问他道:“你果然是西北那个锦马超?”
王烁点头道:“在下正是。闻京师危急,在下驰聘千里赶来,原本是想救陛下出宫,熟料陛下死志已蒙,劝阻无用了。”
骆养性默默的没有出声,这个他比王烁知道的要早。
凭着他锦衣卫里诸多的武林好手,救崇祯出去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崇祯已心力交瘁,再不愿意受颠簸之苦了。
而且,离开北京,意味着先祖各帝皇陵失守,一旦被大顺破坏,崇祯无法面对他的祖宗们。
那个时候的人们是迷信的,对这个看的极重。
看来,历史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改变的。李岩想救出崇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恐怕要落空了。
第242章 进后宫一无所获 自此后不信史书
王烁见骆养性不出声,也猜到他知道崇祯死志已决,便对他道:“指挥使大人也不必死守宫门,拖延一段时辰,待陛下准备完毕,就撤吧。”
他当然知道崇祯这是要回后宫杀家眷,然后去景山上吊自杀。
刚才骆养性对崇祯说的话,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骆养性没有接王烁的话,而是说道:“将军请随我来。”
他是要先把王烁送出宫去。从这一点来看骆养性应该对王烁印象不错。
王烁摇头道:“我穿的是顺军服饰,顺军进来,我混出去不难,倒不必麻烦指挥使大人。”
接着便道:“久闻指挥使大人是个人才,不知大人是否有意随王烁回西北,整顿军队,以图恢复?”
骆养性听王烁如此说,苦笑笑道:“在下家就在这京师,上有高堂,下有妻儿,怎可一走了之啊?在下留的这条性命,只是为了孝敬父母而已。若将军有朝一日复我大明江山,骆某定当誓死以报!”
王烁苦笑笑,无话可说。这个时代的男人,讲究的是忠与孝,尽忠不可,就想到要尽孝了。
王烁已经在这时代呆了一年多,对这个当然完全理解了。
这时候时间紧迫,来不及多说。反正他一时半会不会离开北京,就等有机会再去找骆养性谈吧。
当下二人再不多说,各自分道而去,忙自己的去了。
且说张晋彦献了正阳门,顺军南城总指挥袁宗第兵不血刃,进了内城。
他没有急于进攻紫禁城,而是分派兵力,迅速向内城所有城门前进,要打开所有的城门,把城外的顺军都放进来。同时,他派人飞马报告大顺皇帝李自成。
李自成也没有想到内城会这么快到手,而且没用打,大明那位兵部尚书大人自己投降了。
此刻,他又显的志得意满了,大声传旨:“全军收拾行装,随孤进城!”
宋献策在一旁急忙插话道:“陛下,京城里没有多少明军,我几十万大军进去,实无必要。且这么多军队进城,必将引发混乱,陛下三思。”
李自成“嗯”一声道:“那就传旨,只袁宗第的左营进城便了,其余各营,暂时按兵不动。”
又对刘宗敏道:“你带亲兵营三千人进城,立刻封死所有粮库、钱库,待丞相进城后派人查验。”
刘宗敏领命去了。
李自成对牛金星道:“立刻准备人手,查验京城内所有钱粮,这可是咱们的命根子!”
牛金星也答应着去了。
李自成对宋献策道:“神仙,这回咱们可以进城了吧?”
宋献策道:“应嘉奖那个献城的张晋彦,还得印发文告在城内四处张贴,言明我军秋毫无犯,令市井如常营生。再言明各前朝官吏依旧录用,不得擅离职守。”
李自成不耐烦道:“你这神仙就是麻烦。这些事就交与你去办吧,快点办完,孤就在此等你,与你一同进城!”
就在袁宗第进入内城的时候,李岩已经赶至南城,和袁宗第一起进了正阳门。
他建议袁宗第,先不要攻打紫禁城,这将来都是闯王的,打坏了闯王可能不高兴。
先想办法劝说守城的明军,让他们放下武器,开城投降。如若对方负隅顽抗,待接到闯王明确命令,再攻城也不迟。
袁宗第也是这个意思,他只留三千亲军在端门前方,试图劝说守紫禁城的骆养性投降。
骆养性为给崇祯留时间,坚持要见大顺皇帝,言道,只有大顺皇帝亲口答应他,不伤害守城士卒,不加害宫内人等,方可投降。不然,宁愿守城战死!
袁宗第一时拿骆养性没有办法,只好在端门外等待闯王的命令。
而李岩这个时候急忙抽身去前门西边的取灯胡同,他与王烁在那里约好碰头,不知王烁是否将崇祯弄出来了?
刚进那胡同没走多远,就见王烁依在一个街口墙角上。他个子高大,老远就能看到。
李岩急忙把王烁拉到一家茶馆里,命令亲兵将茶馆所有人轰出去,守在门口,不许放任何人进来。
两人上了茶馆的二楼,找个坐位坐下,李岩轻声问王烁道:“事成了?”
王烁摇摇头。
李岩不由打个愣怔。在他想来,这个计划十分完美,应该十拿九稳,不会失败才对。
他一脸失望问道:“为何,他不相信你?”
王烁将见崇祯的详细经过告诉了他。
李岩听后许久没有言语,半天叹一口气说道:“是我想的不周细,没想到他竟然不怕死,早就准备好了。”接着就问道,“他的几个公子呢,最好是找到太子。”
王烁道:“我宫内道路不熟,沿途又有没跑的守卫值守。待我绕过守卫赶至后宫,皇后已经自尽。逼问宫女才知道,太子和定王已经在前几天就被送走,这时早已出了北京城了!”
原来,王烁在现代时不止一次来过故宫,自以为熟悉道路。和骆养性分手之后,他就向后宫绕去。
如果实在弄不走崇祯,他打算把太子弄走,这和李岩的想法是一样的。
可是,他却不知道,明代的皇宫和他在现代来过的故宫好多地方是不一致的,好多地方的道路他都走的不对,这就耽搁了时间。
待他绕开没跑的守卫,找到坤宁宫时,周皇后早已悬梁自尽。
而崇祯说是不怕失去大明江山,他还是留了后手。
在大顺军没有到达京师之前,他就让周皇后将父亲周奎秘密召进宫来,将太子朱慈烺和定王三皇子朱慈炯托付给周奎,让他派人,悄悄的把两个皇子送往南京了。
王烁找到一个周皇后身边的宫女,连逼带吓,打探出消息,可是按时间推算,这会儿太子应该早到南京了!
王烁并不知道历史上还有这么回事。他只知道太子和他弟弟定王最后在京师被李自成抓住了,就想当然的认为他们应该是在皇宫里。
却原来,书上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完全两码事,这下把他害惨了!
待他确定无法找到太子和定王,只能绑崇祯,又掉回头来寻找崇祯。他匆匆出后宫后门,赶到景山那颗歪脖树下,崇祯早断气了。
和崇祯在武英殿的谈话,加上找不到太子和定王这事,让他再也不敢相信后世的历史书了。
其实,明末是个乱世,还原历史真相本就困难,王烁凭着读几本书,一知半解的如何能知道真相?
即便太子没有出宫,他也不会住在周皇后的坤宁宫里。
太子已经十六岁,应该早就出阁开始上学,由朝廷选定的饱学大臣讲读诗书。
这时候,太子已经可以住自己的东宫了。这个王烁却压根也不懂。
这一次王烁进宫,除了得到不能相信史书这么个教训外,其余一无所获。
第243章 使命未完李岩不走 兵不血刃自成进宫
没有救出崇祯,也没有找到太子和定王,李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彻底失败。
见李岩有些郁郁寡欢,王烁劝他道:“既然无法实现咱们的计划,不如咱们就趁这个时候返回西北吧?”
在他心里,其实一直认为,有没有天子这杆大旗,于他来说无所谓。
他是靠着和广大百姓站在一起,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才雄踞西北的,从来没指望过大明能给他什么帮助。
即便将来走出西北,和多尔衮争夺天下,他一样要靠广大的百姓支持来战胜满清,并不想靠什么天子去号令诸侯。
但李岩坚持要把崇祯弄到西北去,他碍于李岩的情面,没好意思反对。对于这次计划失败,他内心倒没有觉得怎样。
只要把李岩这个人才弄到西北去,他就知足了,这是他最大的愿望。
听王烁要他跟着回西北,李岩摇摇头道:“大将军可带部下先回去,我还要停留一段时间。一来我须设法拉宋军师一起去投大将军。二来,我还须助闯王收降山海关的吴三桂,不能给关外的满清机会。不然,鞑子进了关,天下黎庶受的苦可就大了!”
李岩不想走,王烁也就不走。历史上,李岩后来可是被李自成杀了的,谁知道是不是这么回事?
万一那帮写历史的单单这件事情写对了呢?还是保险一点好。他守在这里,发现有什么不对,立刻带着李岩走。
京师守军在张晋彦投降后不再抵抗,开城门迎闯王大军进城。
李自成自德胜门进城,来到承天门,接着就进承天门,亲口答应骆养性不伤害宫内所有人等。
骆养性开端门、午门投降,李自成亲率亲军卫队和身边文武大臣进入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