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真正需要总览全局,为他制定将来大策的人才。而李岩现在看来,知之甚广,广有谋略,应该是他急需的那个人。
可是,自己地方狭小,兵微将寡,李岩能看上他么?他得设想一套不一般的说辞,以求打动李岩,让他跟着自己回西北。
两个人各怀心事,一路并马而行,谈些所闻所见,却都故意避开主要话题。
看来,两个人都知道,刚刚经历了厮杀,又刚认识,双方都需要平稳一下心绪,都需要更多的了解对方。这个时候去谈大事,反而适得其反。是以,谁也不主动去引起事关天下命运的话题。
时至中午,一行人到达前面一个集镇,找一家较大些的酒馆,王烁让将这家酒馆包下来,不许外人出入。
时逢战乱,人心惶惶,酒馆里本来客人就不多,一下进来这么多五大三粗的汉子,个个带着兵刃,其他客人不用别人撵,吓都吓跑了。
集镇里的饭馆,规格自然不高,还有些脏乱。只有一间雅间,大家知道王烁和李岩要在这间屋里商量正事,便都在厅堂里吃饭,将房间让出来。
王烁和李岩进了雅间,要了几样小菜,还要了两壶老酒。
外面众护卫一路之上没敢喝酒,好多也是馋了。今天已经到了京师城边上,王烁便吩咐鲁小钰,也让大家喝点,但不许喝多。
男人之间,要谈正事,没有酒好像就缺了什么,谈不痛快。要不曹操和刘备论英雄,还要青梅煮酒呢。他也和李岩喝点以助兴。
一会儿功夫,店小二将菜上来,两个人便端起酒盏,互相寒暄几句。
几杯酒下肚,李岩反而比较心急了。放下酒盏道:“在松树林时,将军所言严兵,利民,蚕食,到底如何,可否详细赐教?”
王烁知道李岩早晚要提这事,这等于是考验他,看他是不是一个值得投靠的明主。
王烁也不推辞,结合着自己在西北的治理经验,对李岩讲了他的看法。他现在也是急于把自己的想法让李岩知道,让他了解自己,能够帮助他。
对自己现在是一个明主这件事,他还是毫不怀疑的。这人只要脸皮厚了,往往天下无敌。王烁在机关待许多年,脸皮早已练的厚过城墙了。
在西北的时候,看着李自成逐渐壮大,王烁就不止一次的在心里设想,如果自己是李自成,应该如何才能夺取天下。
可惜,他不是李自成。李自成每做一步,都与他的设想差之千里,而由此暴露出的缺陷也很快表现出来。
以他现在的见解,即便他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也可以判断李自成必败无疑。
这一点,不止王烁可以看明白,李岩也看明白了,就连远在奉天汤池休养的范文程都看明白了。
范文程给多尔衮的奏折里,明白指出了李自成的缺陷,劝多尔衮进关之后反李自成之道而行,结果清军一反烧杀抢掠之态,大得人心,一举奠定了满清二百余年基业。
第226章 舒大志李岩钦服 跩文言美人归心
小酒馆里,王烁将自己心里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对李岩讲解出来。
要想得到李岩这样的人才,自己就必须首先坦诚以待,同时,讲解自己的看法,也让李岩知道他王烁不是毫无见识的武夫,这对争取对方至关重要。
严兵,并非仅仅整顿军纪那么简单。当然,首先要有客观可行的军法,然后要有军法的专门执行机关,包括他王烁,也不能擅用职权,违犯军法。必须保证在军法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军法的独立性。
其二,要让士卒明白为什么当兵,当兵是干什么的。在王烁的军队来说,当兵就是为了保卫亲人,保卫所有百姓,保卫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不被敌人侵犯,就是保卫自己热爱的政府。如果心里不赞成现在的政府,不热爱她,就没有资格当兵。
兵是平民的子弟,是为人民打仗,祸害人民怎能称作人民子弟兵?
士兵心中有了这个观念,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理想。有了理想就会有信念,有了信念就会作战勇敢,不畏惧生死。
有了这些,士兵就会有荣誉感,主动要求自己遵守纪律,更不能去祸害百姓,因为这与他心中的信念和理想相违背。
如此一来,军队上下都会主动维护自己的军纪,不会轻易触犯。由要求军队遵守军纪到军队主动遵守军纪,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一支普通军队和一支战无不胜的威武雄壮的雄师的本质区别。
王烁还讲了他在军队设军政指导官的做法。正是由于这些军政官员的不断宣传和不断讲解,身体力行,才使他的士卒把自己的信念牢牢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让他的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所谓利民,当然是让他治理下的老百姓得到好处。他搬出了他的土地法,选举法,征兵法,一一详细解释。
有了这些法律的保护,百姓们再也不会受到欺负和不合理的剥削压迫,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希望,就会过上好日子。
有如此爱民的军队,如此护民的律法,老百姓为什么不支持他,不拥戴他?当然支持他,拥戴他,希望他永远做他们的领袖,为他们撑腰,为他们的利益奋斗!
如果李自成可以和他一样,做到以上的两项,军队威猛,百姓归心。李自成根本不用直接去攻打北京,凭着他占据的广大中原为根据地,一步步推进,一个城镇一个城镇的前进,每占据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会成为他坚强的后盾,再也不怕任何人可以夺回去,因为这地方的百姓不答应!
这样下去,恐怕用不了三年,北京就会是他的根据地,他还用得着劳民伤财,费心费力的出师攻打?
民众归心则战无不胜,即便满清打进关内,众百姓不拥护,坚决抵抗,满清凭着自己那几十万人,无论如何也在关内无法立足。
待国家统一,万众归心,李自成再率仁义之师,出关讨伐不义之满清,定当势如破竹,尽复辽土!
王烁嘁哩喀喳说了将近一个时辰,李岩却是越听越震惊。
李岩也知道民心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给李自成出的策略,编的民谣,无非都是为了获得民心,争取民众拥护。
可惜,李自成却把他的策略当做了鼓动民众造反,招募民众跟随他的工具,这与他实际的出发点完全是两回事!
可即便是他的策略,与王烁的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王烁的更详细,目的更明确,而且,引入了律法来保证自己目的实现,更现实,更容易操作。
王烁看起来顶多也就二十四五岁,却有如此的心机和智慧,真是英雄出少年!
将来假以时日,此人必是中华一代英主,统一华夏,驱除鞑虏,非此人莫属!
他却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王烁讲的这些,并不是王烁发明的,而是彻头彻尾的,现代的伟人思想和主义。王烁穿越来到这里,别的不会,只有把伟人思想捡起来,边实行边体会,最终通过实践,更加明白了这思想的伟大和正确以及为何会战无不胜。
若王烁可以发明如此厉害的思想体系,王烁就不是小职员了。
待王烁结合着自己的实践把伟人思想讲完,李岩对王烁的佩服,已经有如滔滔江水而不绝了,当下拱手说道:“久闻大将军威震西北,深得民心。今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将军胸有如此韬略,何愁大事不成?岩虽小有薄名,与大将军比起来,差之甚远!若大将军果是为寻岩而来中原,岩恐怕让大将军失望了。大将军只需按照刚才所言之方略,逐步蚕食,假以时日,华夏诸郡必尽属大将军!”
王烁心说,完,这下吹大了,把人家吓着了。便缓了语气解释道:“逐步蚕食,恐是一厢情愿啊。倘闯王不去北京,中原不至大乱,在下一点点推进亦未尝不可。然公子今日在那茶铺也说道,天下已乱,恐异族入侵就在眼前!”
当下不待李岩询问,便将如何听到李岩说话的经过对他讲了,然后说道:“在下地盘狭小,物产匮乏,养二十万士卒已是极限。若鞑子大举进犯,恐不待在下发展,便被鞑子大军所灭!在下年轻,虽竭尽所能,亦想不出安然之策。公子胸怀天下,广有谋略,实当今天下难得俊才!愿公子以拯救天下黎庶为己任,助我一臂之力!且俗话说,众志成城。王烁仅凭一人之力,无论如何不能纾天下之难。安定天下,解民倒悬,须天下有识之士共同发力,天下方能大定。望公子万勿推辞,与我共返西北,为天下黎庶早日得救,尽心尽力!”
李岩沉思一阵道:“岩愿尽心尽力,协助大将军!”
王烁闻言,站起身形,脸色严肃,向李岩深施一礼道:“如此,烁代天下黎庶,深感公子大恩!”
李岩连忙起身还礼道:“大将军言重了,为大将军知遇之恩,为天下黎庶,岩之本分也。”
两个大男人一番客气,说的在门口偷听的鲁小钰后背一个劲冒凉气,妈呀,后槽牙都倒了,太酸了。
这大将军原来也会文绉绉的说话,根本不是大老粗壮一个嘛。而且,还会讲北京官话,没听说他来过北京啊,他怎么学会的呢?
看来,他整日和一般武夫在一起,是近墨者黑了。以后,自己得多逼着他拽点文,慢慢把大老粗壮的毛病改了,那他可就真像自己心里那个大将军了。
文可经略天下,一表人才,虽潘安孔明不能比也;武可上马擎枪,睥睨群雄,虽吕布马超不能敌也。
啊,纵使周瑜周公瑾再生,恐也没有她的大将军风流倜傥;赵云赵子龙复活,亦不如她的大将军英俊绝伦……
妈呀,想啥呢这是,羞死了。
第227章 谈时局善意提醒 论兴衰无力回天
两人在酒馆雅间谈论,并没有留意到门外还有个偷听的。
谈的投机,两人又重新落座,续酒再谈。
李岩道:“大顺王几十万大军兵临居庸关下,破关进京已成定局。而崇祯帝至今却不战、不降、不和。北京城外,除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关宁铁骑,已无可战之兵。如若崇祯帝调关宁铁骑卫戍京师,则关防空虚,恐鞑子借机攻破山海关,那时局势将更加复杂难料。”
这个王烁却知道,崇祯确实下令吴三桂进京驰援,吴三桂此时估计是已经不看好崇祯,有了投靠李自成之心,率军在山海关附近墨迹,到李自成攻破北京,他又返回山海关了。
但和李岩这种头脑敏锐,思维发达的人直接无凭无据的说结果,估计他也不信,反倒显得自己浅薄了。
他思考一阵说道:“我想,率兵进关不是小事,多尔衮定会考虑后果。闯王几十万大军兵临北京,声势惊人。
多尔衮虽精明,但对闯王实力并不十分了解。满清兵少,又从未与闯王交手,能否战胜大顺军,他一定心存顾虑。
在此情形下,他不敢轻易率兵进关。闯王若能收服吴三桂,则北边应该不用过于担忧。”
王烁说的颇有道理,李岩忍不住点头。
王烁却纳闷,北京已经岌岌可危,这位崇祯先生,明知打不过,为什么不跑呢?他把心中的疑问对李岩讲,李岩也闹不明白。
按说李自成只是占领了黄河沿岸,崇祯在长江以南还有半壁江山可倚仗,再说这时候江南远比江北富庶,他还有的是机会翻本,他不跑到南京去组织军队反击,反而懒在北京等死,真是又滑稽又诡异。
王烁也希望李自成可以守住北京,不让多尔衮进关。
不管李自成的军队多么没有纪律,总比还带着野蛮气息的满清进来,烧杀掳掠要好的多。
他尽量把就他所知的历史上,李自成失败的原因说出来,让李岩知道去提醒李自成,以防患于未然。
但现代的历史,与他来到这个世界所经历的,大有不同,谁又知道这样做管不管用呢?
管他呢,防范总比什么也不做强。反正李岩要回李自成那里去接他夫人。
再说,从为人看,李岩是个要求完美,做事喜欢善始善终的人,这边的事情没有做完,他是不会立刻就跟王烁回西北的。
他对李岩说道:“大凡成功帝王首立,得人心,稳大局是必须的。只要闯王能善待京师百姓,不随意打乱现有吏治,让现有官吏能各尽其职,待坐稳京城再图变革,天下大局就应该可以稳定。至于以后发生什么事,谁也无法预料。但只要闯王稳定住京师,无论以后发生何事,他都能有机会腾出手来解决。否则,万一京师不稳,以后各种危险都会存在。”
王烁说这些,是因为历史上说,李自成进京后烤掠官员和商户,造成了京师内乱,才导致吴三桂降而复叛,最终与李自成自相残杀,给了满清进关的机会。
不料李岩闻听王烁如此说,脸色黯然道:“这个我和宋献策宋军师都想到了,宋军师还提出进京十策,就包括官各复其职,大军不进内城,百姓各司其业。
可是,闯王根本听不进去。他道,大家跟他辛苦来到京师,不让士卒进城享受京师繁华,如何对诸位头领交代?
军纪自攻破潼关就已经开始败坏,各部均不得约束,至今已不可收拾!
如此士卒进得京师,这百年古都,必将面临一场劫难!由此引发之动荡,实难预料!
是以,我才多次劝说闯王,与崇祯言和,以免这大乱之局呀!”
王烁已经多次见识了闯王军队的混乱,将心比心,知道李岩此刻已经黔驴技穷,无力回天,才会出这与崇祯议和的下策。
看来,北京这场灾难已经无法避免。想到这里,不禁摇头叹息。
李岩这时却问王烁道:“不知大将军进京,要拜会何人?”
王烁一下想起来,在兰州时,胡琏器给他列出的那个京官表,当下从怀里寻出来交与李岩道:“西北人才稀缺,我只是想招揽些有用之才。”
李岩接了那表去看,边看边笑道:“这些人,庸才而已。这个兵部尚书张晋彦,胆小怕事,唯唯诺诺,乃一蠢材!
国仗周奎是个吝啬鬼。崇祯令其带头捐款以纾国难,他竟以无余财对之。其女周皇后给他五千两银子,让其交与国库,他竟昧了三千两,只交两千两。
这个陈演,原是首辅,已被崇祯罢官。此人专事奉承,结交中官,事先探得皇帝所问之题,然后请人答好,应付皇帝,实在是无耻之徒!
魏藻德,无才无德,趋炎附势之徒,徒有虚名耳!
倒是这位锦衣卫指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