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
理论上,是勋未必就一定知道徐翕,但徐翕肯定知道是勋,因为对方既是曾经的主公曹操身旁的大红人,又与曹操有亲,加上这几年走南闯北,因缘巧合,颇在士人中挣了一点儿名头出来。所以徐翕知道,自己若想重归曹营,能够在曹操身旁帮忙递得上话,求得上情的,是勋绝对算其中一号。其实荀彧、毛玠等人也完全有这个能力,但是徐翕却并无相识之缘、进身之阶,再说了,是勋比起那两位来还有优势,他嘴皮子绝对好使啊,他都能说动曹操不杀管亥,自己又算啥了?当初叛迎吕布的那么多人,曹操饶了其中重归的七、八成,难道就饶不了自己吗?
所以是勋此言一出,徐翕当即动容,一瞧王修在旁边也起不了任何作用,让自己站稳立场,投向青州——王修还郁闷呢,就毫无理由来阻止是勋游说徐翕——于是匆匆下马,跪拜道边:“既如此。徐某从此便听是先生趋策!”
是勋微微一笑:“某今为少府丞。天子重臣。身后还有新任大司农郑康成公,卿能护卫我等,二千石,易得尔!”
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个份儿上了,别说王修,就算他再附上沮授清晰的头脑、许攸诡诈的心态,以及田丰顽固不拔的精神,那也根本无力回天啊。他除了“跪送”郑玄之外也没有第二条道路可走了。
只是临别前。王修牵着是勋的手,殷殷嘱托道:“宏辅之才,修今日得见矣,感佩无地。希望卿能够辅弼天子,重光汉室,更使冀、豫两州共为汉佐,永不兵戎相见。”是勋心说很可惜啊王叔治,你提的这两条,“臣妾做不到啊”……我要辅的是曹操,就不是刘协。我是想新开曹魏的基业,就不可能重光炎汉天下了。此乃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不破则不立,汉朝已经病入膏肓,难以复振了,强振者必死!至于冀州和豫州,袁绍和曹操是不是开仗,这个我说了不算,你说了也不算,甚至两家老大说了也都不能算——时势如此,非一人之力所可以扭转者也。
但是他表面上还是鞠躬如也,假装恭聆王修的教导。完了他问王修:“孔公见在许昌,为少府之职,王公何不辞了袁青州,再投孔公?”你跟孔融终究有君臣之谊,跟袁谭就有一半儿是被迫,为啥还要留在青州,不肯去复归孔融呢?
王修微微苦笑道:“既已应征,岂有无故辞别之理?卿昔所仕者,亦孔公也,难道辞了曹司空再入孔公幕下么?”
是勋见劝不动王修,也便只好作罢。仔细想想,这位王叔治还真是当代奇葩。他先仕孔融,孔融为黄巾或袁谭所困,他拚了命地救援——孔融曾说:“能冒难来,唯王修尔。”可是他活下来了,并且在孔融落跑后就归了袁谭。仕于袁谭的时代,袁谭先后为袁尚所迫,为曹操所逼,王修又不顾生死往救——袁谭曾说:“成吾军者,王别驾也。”可王修还是活了下来,并且在袁谭死后又归了曹操。一般情况下忠臣都早死,而他一辈子当忠臣,偏偏就是不死,这命实在太硬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勋觉得王修大可以做自己的榜样。
王修去后,是勋就领徐翕去拜见郑玄,郑玄好生抚慰、勉励几句。然后徐家兵在前开道,曹军于后压阵,一行人继续前行。是勋重新上了马车,端坐在郑玄身旁,郑玄继续闭目养神,也不瞧他,但走了不远,突然开口道:
“宏辅为成君命,竭力用心,忠臣之道,不过如此……”
是勋拱手逊谢,心里说这忠臣嘛……我还真比不上王修。只听郑玄又说:“袁本初不迎天子,据地自雄,诚恐异日必败于曹孟德也。而孟德若不执董道,欺凌天子,能败之者,其唯天乎?宏辅其慎。”
是勋心说嗯,老头子眼光挺敏锐,他这是在提醒我要忠于汉室,而不要忠于曹操——你却不明白啊,象我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忠诚于一家一姓的,不管他姓刘还是姓曹,只要违背或者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我就不可能舍了性命跟他们走。我所忠者,只有历史的发展……哦,套用这时代的话,吾所忠者,其唯天乎?
就见郑玄缓缓地睁开双目,缓缓转过头来,目光炯炯地望着是勋:“宏辅曾读《礼》乎?”是勋赶紧拱手:“《周礼》能诵,《仪礼》略通,《礼记》唯读《大学》、《中庸》等数篇尔。”
说到这儿,他突然就忍不住开了脑洞——这年月的士人很讲究孝道,而传统孝道中一大条文就是“避讳”,不得语尊长之名,甚至有那些超级假模假式的,连同音字都能避则避。而自己假冒是勋,老爹是是(氏)伊,大家长和大伯父是是仪,所以得避“伊”、“仪”二字。也就是说,不能管伊尹叫伊尹,也不能管《仪礼》叫《仪礼》……
《世说新语》上曾经记载过一段很有趣儿的事情,司马师跟钟毓开玩笑,问他:“皋繇何如人?”钟毓的老爹就是钟繇,司马师故意犯他爹的讳,对于钟毓来说算不上奇耻大辱。可心里也绝对不舒服。好在钟毓脑筋转得快。立刻反喷回去:“古之懿士。”——你不是故意犯我爹的讳吗?那我也犯你爹司马懿的讳!
只是人人都要遵守这规矩。都必须这么说话,那非得累死不可啊!打个比方说,是勋就不能在曹操面前提“嵩”字,那万一将来打到河南,驻军嵩山的时候怎么办?也不能提“腾”字,在曹昂他们面前不能提“操”字……好吧,是勋暗中警告自己,说话就算了。我没这脑子整天记别人老爹的名字,但写文章的时候一定得注意,尤其对于曹家这几代,那是现在和将来的顶头上司,还是尽量别犯讳为好。
他脑洞开得挺大,思路跑得挺远,所以郑玄说的下一句话,得反应一下才明白其意。就听郑玄说:“卿且诵之,吾来教汝。”
诵之?诵啥?哦对了,老头子问我《礼》的事情来着。啊呦。是勋心说老头子要正式授徒了,并且还打算教我他最拿手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话说“五经”之中。《礼》一直有师授而无注解,首次注全“三礼”的正是郑玄,所以《礼》可以说是郑学的精髓所在。郑玄直接给是勋……还是一对一地光给他讲《礼》,那可真让他受宠若惊啊。也就是说,从今以后,他就可以直接自称“郑康成弟子”,而不必要再挂“再传”的头衔啦。
虽说在一对一教学当中,学生一方其实挺辛苦的,可是反正整天坐在车上也没事儿可做,与其打瞌睡,还不如听着课打……哦,就自己一个学生,还真不敢打瞌睡。可是是勋过后也想啊,老头儿为啥突然想到要给我开课呢?他也闲得无聊?还是说老头儿觉得我这水平足以安定天下……也足以为祸人间,善恶都在一念之转,所以要赶紧给我上思想品德课?
但不管怎么说,是勋这趟跑高密宣诏,返程的一路上,收获还是相当丰富的。
在徐翕等人的护卫下,一行人很快出了山地,进入兖州境内。边境线上、道路两旁,横排着上千兵马,静静迎候——是勋在派孙汶送信警告郗虑,赶紧收拾行装,并且定下向各处散布郑玄应召的消息的同时,就遣人快马返回兖州,请曹德派兵来边境上等着了。他就怕袁谭会派兵阻挠自己,要是对方不撕破脸,那自己就文着应对,要是一旦撕破了脸,说不得,兖州兵也便只能越界来动武啦。
好在,事态还并没有发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
前来迎接的曹将名叫高迁,跑过来拜见是勋。是勋问他说我信里的要求,你们都准备好了吗?高迁答道:“一众人等的粮秣、用资,已行文曹使君,暂由本郡供给。”是勋说那就好。郑门弟子大多没啥财产,加上走得匆忙,眼看着携带的干粮就快要吃光了——难道还寄希望于青州吗?王修不趁这机会卡你的脖子,拖慢你的行程,那才叫没天理哪。
这也是是勋即便冒险也要闯通徐翕的阻挠,而不肯绕路而走的重要原因。
好在泰山郡已经答应供给物资,并且就由高迁他们带过来了。是勋还不大放心,催促众人继续赶路,一直走到天黑,进了莱芜县城,这才彻底踏实下来,寻屋暂驻、埋锅造饭,让自己的兵卒和郑门弟子们好好吃了顿饱的。其间郑玄就问啊:“应仲瑗仍在泰山么?”是勋心中一颤,回答说:“是。”郑玄就说了:“我欲往奉高一访。”是勋想想,奉高县城就在西南方向,不算绕远儿——“诚如尊命。”
是勋在这一世所八卦……吸收的资讯比所有人都多,所以就难免挂一漏万,甚至灯下黑。就好比这回,直到郑玄提起来,他才恍然大悟——我靠应劭还在当着泰山太守啊!那可是个没用……而又有用的家伙呀!(未完待续。。)
ps: 今晚受驰骋所邀,要去为《宛如梦幻》纪念本的成功发售开庆祝会,所以,这一章提前更出。
第二十六章、老成谋国
应劭字仲瑗,也是汉末着名的学问家,但他的专长不在于经学,而主要是法律和礼仪。他曾经撰写过《汉官仪礼》、《律略》、《中汉辑序》等书,还写成博物志《风俗通义》——“建安七子”的应Φ络鼍褪怯康闹蹲樱茄乃滴以趺粗荒钸豆Λ‘,倒把应劭给忘了呢?!
在原本的历史上,应劭担任泰山太守的时候,奉了曹操之命,以迎曹嵩和曹德,然后不管那俩到底是怎么死的,要么得算应劭迎奉不及时,要么是在他辖区内(虽然已被臧霸等徐州军占据)出的事儿,总之他都逃不脱责任,因而恐慌之下,就北投袁绍去了,后来死在邺城。但在这一条时间线上,因为是勋护住了曹氏父子,所以应劭还老老实实地继续做他的泰山太守。即便吕布乱兖,因为泰山郡位置过于偏东,所以受到的波及不大,事后曹操只是行文责备应劭坐观成败而已,也没有免除他的职务。
是勋就此把这位应仲瑗先生给抛在了脑后——他这回经过泰山到青州去,压根儿没进郡治奉高,所以也没想起来——直到这回郑玄提出此人之名,是勋才赶紧伏身叩拜:“不能使遗贤列于朝堂,辅弼天子,勋之过也!”
说应劭是“遗贤”,其实这话不大准确,因为他好歹出仕为二千石,就不算在野。但是应劭年岁不小了,又没有什么军务方面的干才,一直把他放在紧邻青州的泰山郡,直面袁谭势力。实在不算是多好的选择。而应劭在原本的历史上。曾经在邺城制定《汉仪》、《汉宫礼仪故事》。上呈献帝,可以说对许昌小朝廷的新建和制度化,是起了一定作用的——那才是他真正的长处。所以把应劭放在泰山为守,可以说很没用,要是把他引入朝中,那才叫有用哪。
是勋因此而向郑玄致歉。郑玄微微一笑:“都中君子,都见不及此,非宏辅之过也。”是勋赶紧趁机拍马屁:“是以勋才急迎先生入许。唯先生有此识见也。”
于是过了几天,一行人进入奉高城,应劭出城相迎,与郑玄相谈甚欢。郑玄许诺说等我到了许都,就推荐你入朝,朝廷一应礼仪制度,还要请你多费心。至于是勋的成果,就是得应劭送了一套《风俗通义》的抄本,这书主要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和传闻,夹杂了很多神话传说。比经书可要有趣多了。
只可惜,每晚临睡前还要听郑玄讲课。就没空看这种“闲书”……
又数日到了鄄城,曹德出城相迎,郑玄暂歇三日。是勋趁机就跑了趟自家庄院,接上管亥父女和小婴儿是复,跟随着一起南下——至于那处庄院,就交给了单父令宁可推荐的一位门客打理。
是勋这趟出差路途挺远,时间挺长,来回两个多月,四月初才始返回许都。入城的前一晚,吴质赶来相迎,并且告诉是勋:“您交待的事情,小人都已经办妥当了。”
是勋打定了把妾侍、孩子接回许都的主意以后,就给吴质写信,吴质按照他所说的,在许昌郊外购买了一处庄院、田产,作为管氏父女、祖孙的居所。就是勋本人而言,当然希望老婆、孩子都能聚在一处,但他一直没机会弥合曹淼和管巳之间的矛盾,如今曹淼身怀有孕,怀孕中的女人情绪最不稳定,最容易受刺激,所以嘛——还是先分着过,以后再想办法吧。
翌日来到许昌城外,曹操等三公亲自郊迎郑玄,随即郑玄上殿谒见天子刘协。刘协大喜,翌日便召来是勋,嘉勉其功——也就只嘴上夸夸罢了,说赏赐吧,他手头没钱,说升官吧,他没这个权力。
根据郑玄和是勋的上奏,召应劭入朝为太常,改任刘延为泰山太守。曹操赦免徐翕之罪,任为山阳太守——是勋心说我跟曹操推荐的人里面,大概就这位最没用,算是个添头。
至于郑玄带来的那数百弟子,朝廷下诏,任命郗虑为侍中,刘琰为中郎,许慈、王经、任嘏等十二人为五经博士,余者三成入太学读书,七成由各府征辟为吏。许昌朝廷初建,官吏缺额非常严重,即便兖、豫士人倒履来投,也填不满这个庞大的官僚系统,如今郑门弟子一来,倒是补充了很多公务员岗位。
曹操因此夸奖是勋:“宏辅一行,遂使朝堂充盈,群贤毕集,功莫大焉。”
但是是勋没有想到,隔了没多久,郑玄就在朝堂上当面顶撞起了曹操。
缘起曹操静急思动,上奏要再征淮南,一举解决袁术的问题。郑玄当朝质问:“袁公路何罪,而公欲伐之?”曹操听了这话就是一愣,心说我跟袁术掐架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大家伙儿都是为了争地盘儿、抢人口,还真没给他好好地定过罪名。当然这话不能公开说,他只好绞尽脑汁地思考,最后说:“袁术四世三公之后,而不思尽忠报效,前在南阳,侵伐荆州刘表,后迁淮南,使孙策攻扬州刘繇,岂非罪欤?”
郑玄摇头:“南阳往事,昔日不申其罪,今日无可再言。淮南之事,公既授拜孙策,安能再罪袁术?”孙策要是没罪,袁术怎能算有罪呢?
曹操闻言,不禁沉下脸来,瞟一眼排位挺靠后的是勋,心说这就是你给我找来的拉拢天下士人的大旗?这旗是竖起来了,奈何他不肯跟我走啊。是勋没有办法,只好站出来帮曹操说话:“天子既迁都定许,所在不远,而袁术不输赋税,不贡方物,是其罪也。”不行职贡就是不